【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四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敬礼) 我是03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人体与运动
针对本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即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情 说学法 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才分析:本节课是体育理论课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枯燥。根据新课标要求我通过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
(2) 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使人体运动的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重难点的设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体是如何运动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关节、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二学情与教法
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并且又特别活泼好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在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其中交叉运用分组讨论法、引导提示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的同时,相互沟通交流,讨论探究。在结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意识。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入部分3分钟: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我们的身体。(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人体与运动30分钟
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首先我向学生简单讲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其中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大大的全身骨骼和全身肌肉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找到自己相应的骨骼和肌肉。接着继续引导设疑:我们看到骨与骨是一部分与一部分连接起来的,那么连接骨与骨之间部位的叫是什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关节及关节的类型,教师首先讲解关节类型及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那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又是微动关节呢?
接着是突破难点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总结。
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运用多媒体贯穿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得到巩固。通过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虽然学生一时回答的不准确,不过,学生不断的在“动”中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在快乐中喜欢这门课。
六、课外作业:踢足球时 打篮球时、跑步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原则一种进行分析。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分析简单的体育技能动作。
七、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动中学,学中动”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八、 板书设计:
1、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骨骼:
(2) 肌肉:
(3) 关节:
2、骨骼: 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3、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4、关节:关节的类型: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接下来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与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后面两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该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第一次将科学探究独立提出。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教材内容及对考试标准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重难点为:
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但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所以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2.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3. 教学方法: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从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学生又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
提问:从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植物细胞会失水和吸水。
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通过设问,讨论,刺激回忆,合理呈现,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2. 作出假设
点拨学生对比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讨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学生讨论,刺激回忆,巩固旧知识,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细胞膜与原生质层的异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形成思路。
之后学生作出假设: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
3.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思考:假设只是一种推测,要有证据验证。如何验证?
讨论、探究如何设计实验,但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
点拨1应选择哪些材料进行实验呢?
学生讨论得出:材料应选用活的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表皮细胞,黑藻,植物叶子、菊花花瓣细胞等等
点拨2用什么试剂可以达到细胞失水、吸水的效果
学生分析得出:蔗糖溶液,清水 ,其他的也可以
点拨3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预期结果: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讨论得出: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通过上述分析,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
总结: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创造性思维
4. 进行试验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两个学生一组,分组进行实验 。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5.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通过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表达交流
组织学生组间交流,体验实验成败
将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并解决个别质疑问题
总结: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细化、内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7. 进一步探究
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深入分析讨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结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更深入探究的。
本实验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综合使用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各项技能,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落实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理念。
五、设计反思
1.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但还远不成熟,是否能承担此节如此之多的分析过程?
2.讨论法固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班级个别学生会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
3.本节课涉及到前面的知识,学生是否仍然印象深刻?是否能达到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视"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么词句和语文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砌成高楼的过程。
4、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 (改为比喻句)
2 (改为拟人句)
以"美丽的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因此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理念设计了这两个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教师凸显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经典】说课稿06-26
说课稿05-17
说课稿(精选)10-20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9-18
故乡说课稿08-29
重力说课稿11-13
北京说课稿12-27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