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2-28 07:00: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雨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了一位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①注重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②理解诗情,体悟诗歌情感美

  ③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对于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组织教学时,我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摆在首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品味诗歌意境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法

  运用相关图片创设适合本课的情境。

  此外,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并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说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 情境导入,创设审美情境 品读诗歌,强化审美体验 拓展延伸,提高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幅优美的春雨图,学生欣赏并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某一景物,想象雨姑娘在对你说些什么?)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清美诗风。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郑愁予笔下温柔而富有灵性的春雨。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分小组交流朗读效果

  (2)推选优胜者在全班交流、朗读比拼(可自选配乐),师生共同点评

  (3)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跟读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喜悦轻松的节奏和韵律,感知清新、明朗、欢快的诗歌语言,把握读本诗的语气和语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感受了诗歌优美的语言。

  2、问题思考:

  (1)诗中的“雨”留给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

  (2)通过反复朗读,你认为诗歌的语言美吗?美在哪里?

  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只要求学生谈自己在朗读后形成的初步印象。如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可能感受到语言美在活泼欢快、亲切感人、充满情趣等方面,谈得不全面的可在后面环节的学习中补充。

  (二)合作探究,体悟诗歌情感美

  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题为《雨说》,雨到底说了哪些话?找出其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反复吟咏,仔细体悟其中蕴含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会通过“雨”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呢?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主要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体会,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已感受了“雨”温柔、亲切的爱的形象,所以能很容易地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吟咏这些诗句,领悟诗歌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对中国儿童的真诚祝福,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第二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掌握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更好地认识诗歌的语言美。若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未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则可运用资料助读法,在此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三)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1、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节,与同学一起交流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齐声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设计思想:品味诗歌意境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一个学生容易把握的问题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在谈喜欢的原因时可能会谈到诗节所表达的情感很美好、描绘的画面很优美、诗节中某个句子用得很好,甚至某个词语用得很贴切等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刚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谴词造句等方面来谈,其实诗人正是用典雅的词语、活泼的口语、优美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营造诗歌优美的意境。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品味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切合的具体可感的雨中图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多媒体展示几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学生欣赏,挖掘画面中美的因素,任选一幅用优美的语言把画面中的美表现出来。(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抛开所提供的画面,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课外完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对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书P24/例1

  教学目标:

  ①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②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正确理解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成!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竖式计算

  ①2244=

  ②34815=

  2、谁来说说,整数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你认为①从高位除起;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③不够商1,用0占位;④余数要比除数小。同学们对旧知识掌握很牢固。今天,我们就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1,师: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收集到:王鹏4周跑步22.4千米。要求:他每周应跑多少千米?真详细!)

  2、怎样列式?(你认为:22.44)为什么要用除法?(因为:每周跑的千米数=一共的路程周数。分析得准确、到位)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复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了22.44的被除数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22.44 应怎样来计算呢?先估一估,再算一算,然后以同桌为小组,互相交流算法。(师边巡视边说: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你用尺子画横线真直!这个小组在激烈地讨论着。)

  5、全班交流

  ①估算:A、22.446 B、22.445 ②交流算法:(刚才老师收集到以下几种算法)

  A、因为2244=56,所以22.44=5.6(能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B、把22.4分成20和2.4,204=5,2.44=0.6,5+0.6=5.6(能用拆数的方法)

  C、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千米(能把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来计算)

  D、竖式(师边板演,边解释)

  ①先空一行,用尺子画出除号的横线,再写出被除数与除数;②首先从高位除起,2表示什么?够除?整数部分除完,商要先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③24又表示什么?把24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0.1,所以6写在十分位上)

  6、观察对比,归纳方法

  ①仔细观察竖式中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你观察得真仔细,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谁再来说说。师板书: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全班齐读,声音真响亮!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小数除法中应该注意的!)

  7、验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估算,商除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竖式计算①81.99= ②34.515= ③20.55= ④33.624= 四、总结延伸,拓展新知

  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是探索的脚步不能停止!聪明的你们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也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到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2.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游戏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习掌握课文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过视频、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特点,认识各种恐龙并积累语言。

  2.分层递进:由浅入深,从教师精讲雷龙特点到自学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作。从扶到放,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并按照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学习(如选择喜欢的恐龙图片进行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赏识成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共同的名字——恐龙。

  屏幕山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并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恐龙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境,让学生逛恐龙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教师讲读课文,从重点讲解到半扶半放到自品自读书本描写的语句,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适时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品读的目标。

  (三)、猜猜我是谁

  这是一个游戏环节设计,让学生操作一个将恐龙图片拖移到相对应的文字上的游戏,这个游戏练习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达到对恐龙外形特征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因此游戏的完成也促进了文本的巩固。

  (四)、恐龙园招聘解说员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升,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后,给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介绍,将语言积累进一步内化,讲出恐龙的特征,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并积极鼓励学生在介绍时加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让自己解说的恐龙更加生动具体,对解说精彩的同学颁发“小小解说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关于恐龙的网站,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恐龙》说课稿之二,恐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

  “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学生的真正用意。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更是把这种悲凉推到了极致。

  无情未必真豪杰,流泪如何不丈夫。一“歌”一“泣”,把项羽的儿女情长、铁骨柔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里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一个――“情”(板书)。

  所以清代评论家黎庶昌说:叙事文字最贵有一种呜咽之音,流动简外。呜咽则悲壮宕荡,使人缱绻不尽。此境惟史公独擅其长。

  场景二:东城快战。

  穷途末路之时,我们的主人公就此退缩了吗?没有,他要为诸君快战一场。

  1、何谓“快战”?这里“快”字从“心”,本义是痛快、畅快。“快战”即痛快淋漓地战斗一场。

  那么这里的“快战”可以改为“决战”吗?

  快战无关胜利,不为结果!快战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骁勇善战,是英雄落幕前最后的演出。一个“快”字尽显英雄项羽的快意与自负。

  2、“快战”的结果如何?

  (1)这里重点赏析两处,一是“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

  一个字“遂”表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如探囊取物。

  二是“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一句。

  “瞋目”一词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两次: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本纪》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这三处描写中《项羽之死》的描写最为精彩?

  因为它充分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此时的项羽已经不需再战,只需瞪大眼睛大喝一声,对方便人仰马翻。尽显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神勇。

  如果说在垓下之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骨柔肠的项羽,那里在这里我们则看到了一个骁勇善战的项羽。

  (板书)“勇”。

  设计这一环节的用意就在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侧面描写的精妙,并指导他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学习运用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2)我们探讨了何谓快战,快战如何,那么项羽为何要进行这场快战?

  只为证明一句话:――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而非自己指挥作战的过错,所以认输而不服气。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悲剧。

  所以司马迁说:太史公曰:……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正是我们说《史记》是一部信史,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原因所在。即使是他所激赏的人物,也并不回避其缺点。所以班固在《司马迁传》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我设置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场景三:乌江自刎

  1、东城突围之后的项羽为何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拒绝渡江呢?

  项王笑日:“……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最初追随项羽起义的八千热血男儿全都战死疆场,无一生还。如此,何以见江东父老。于是项羽在生与死、苟活与尊严之间,从容选择了后者。

  项羽,为了无愧江东父老,无愧七尺男儿,知耻重义,以死相报。板书――义

  2、剖析项羽,不能不提到刘邦,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刘邦面临这样的机会,他如何选择?

  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项王)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是面临绝境,刘邦置父亲与儿女不顾,而项羽却为了江东子弟举剑自刎。

  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往往缺少抓手,这时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教给学生以方法。这里我通过设计项羽与刘邦的对比,使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了项羽拒渡乌江这一情节。

  收束全文。

  铁骨柔肠的项羽死了,骁勇善战的项羽死了,义薄云天的项羽死了,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乌江为之呜咽,苍穹为之黯然。它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与审美价值。这是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六、课堂延伸:

  这就是项羽的一生:

  钜鹿之战: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 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怆

  作者司马迁中选取了善于选择、安排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大事,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三个历史事件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

  在我们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同样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历史事件来塑造蔺相如的形象。

  这种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恰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平时写作时,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区分不出主次关系。这一环节恰恰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设置的。

  七、作业。

  (作业是文本解读的延伸,怎样设计,将决定课堂走向的深度,为此我设计了这样题目。)

  我们这篇课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纪是用来记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司马迁把项羽放在本纪中,由此可见他对项羽的激赏,而班固在《汉书》中却把项羽放在列传中,你认为项羽是帝王吗?他项羽应该放在本纪还是列传中?请课下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我的说课至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这是学生学完拼音后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第4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分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这节课上,我安排的学习任务是认识14个生字,正确流利认读词语,朗读儿歌。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本班目前差生较多,上课的效率较低。所以要想办法,把他们引到课堂中来,引导他们主动来参与到学习中。

  三、说教法

  1、根据插图看图说图意,出现词语,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指导识字。

  2、认儿歌中的生字,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画出五个生字,在引导学生识字。

  四、说学法

  学生借助图、借助拼音学习词语、生字、儿歌,感受运动的快乐。

  五、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 。

  2、正确流利认读词语,初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认识活动,认读词语,归类识字。

  2、借助拼音,独立阅读,识记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文识字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感受运动的'快乐。

  六、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6个词语,识记14个生字,正确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牢记14个生字。

  七、说教学准备:有关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二、看图学习六个词语,九个生字。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引出词语。

  (1)、看,操场上多热闹啊!这些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生: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球??)

  (2)、练习说话。

  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有的同学在( ) ,有的同学在 ( ),有的同学在( ) ,有的同学在( ),还有的同学在( )。他们玩得可开心了!

  2、师课件逐个出示词语让生认读。

  (1)操场上有六个词语宝宝,我们跟着一起读读吧!(学生跟着读)

  (2) 二人小组,借助拼音、自主认读。

  (3) 开火车检查读词情况。(出示课件,点击词语,学生读词语)

  (4)各种形式读。

  3、师课件逐个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1)同学们,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从这些词语宝宝中单拿出来你还认识吗?

  (2)二人小组,借助拼音、自主认字。

  (3)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出示课件,点击生字,学生读生字)

  4、归类识字,复习提手旁和认识足字旁、口字旁两个偏旁。

  (1)、师出示三个字 :打 拔 拍 。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复习已学过的偏旁提手旁,做相应的动作说说为什么都带提手旁。

  (2)、说说还认识哪些带有提手旁的字。

  (3)、出示2个字 :跳 跑 。让学生做“跑”、“跳”的动作,找出这二个字的共同点,引出足字旁。与足字做比较,引出口字旁。

  (4)、出示课件开小火车读这六个动词,再全班齐读。

  (5)、学习生字“球”。用组词的方法记“步”和“高”两个字。(猜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一扇门,门里张着嘴。)

  3、生自由读、齐读、各种形式读。

  (二)、教写生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大啦,大家认识了六个词语宝宝,认识了14个生字宝宝,学习了儿歌,知道了只有天天锻炼,身体才会更健康。现在,又下课了,赶紧到操场上去做自己喜欢的活动吧!

  

说课稿 篇7

  一.

  文章概述

  《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二.

  分析理解

  古诗虽离我们较远,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读诗句,弄懂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所查资料和上下诗句理解难句,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背诵,加深理解。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有几个生字、新词,通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它们的意思: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下面请你连起来说说句意。

  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句诗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

  你知道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所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丽而自由、欢快的景象。

  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在江畔,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能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景象,一定会陶醉其中,细细观赏。

  但是你知道诗人杜甫吗?

  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这首诗就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

  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

  《作业指导》

  《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畔独步寻花》主要写了春天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

说课稿 篇8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数青蛙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规律,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然后,着重讲解列代数式,按和,差,积,商,倍,分,半等运算,先出现先列时等原则,分清是先平方,还是先求和差。通过典型问题的讲解与练习,学生掌握的不错。

  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是: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四方面的内容。

  1、了解生活方式和健康方式的概念和内容。

  2、了解不良生活方式及危害。

  3、怎样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4、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启发,学生思考“什么的行为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想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本节课我采用“四环节”教学法,即:目标导引,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巩固提升。

  三、说学法:

  主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

  1、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讲故事一个女人和三个老人的寓言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设置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并完成:

  (1)我们中学生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哪些?

  (2)我们怎样才能养成怎样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3、学生自己或者小组形式进行展示点拨自己的观点。

  4、归纳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慨念和如何才能有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学完本课我们对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

  教师寄语:如同高楼需要基础的支撑一样,人们的奋斗也需要有力持久的支撑点。没有健康的支撑,一切奋斗便是空的。

说课稿 篇10

  我今天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白鹭》的第二课时教学。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将在课前制作好课件,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以及优美的.音乐熏染,帮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使他们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学习6——9小节时,先让学生轻声读六至九小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白鹭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的意境。

  在欣赏“钓鱼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一节,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让他们在品读中体会拟人句表达出的喜爱之情以及比喻句的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让白鹭在田间垂钓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在欣赏“瞭望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白鹭真的是在瞭望吗?它可能在干什么? 提示学生通过“早晨” 、“孤独” 、“悠然” 等词想象出白鹭也许在等待早出的同伴、欣赏清晨的美景……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望图的回味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瞭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则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欣赏“低飞图”时,重点引导学生从“乐”字中体会白鹭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并让学生动起来,边读边用双手轻轻地做出飞行的动作,此时,整个教室出现了一幅白鹭群飞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无穷的乐趣。

  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且是一幅画,一幅活的画。然而。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作者是怎么看的呢?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第9节,体会白鹭就像一首优美的歌,同样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后出示艾青的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让同学们读一读,说体会,再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题目是《芭蕾舞演员》。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芭蕾舞演员也好,白鹭也罢,都是美的精灵。提问: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可以仿照艾青的诗句。然后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根据课文创作的小诗:

  像画一样悠然

  如歌一样优美

  似诗一样精巧

  比白鹤柔婉

  比朱鹭轻巧

  比苍鹭清纯

  赏读完全文,我再引导学生思考:白露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后我想给学生留这样几道作业:

  1、细细揣摩第七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是在瞭望吗?》为题,用“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写一段话。

  2、学了这篇美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写下来。

【说课稿】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 说课稿体育05-24

说课稿(精选)10-20

【经典】说课稿06-26

说课稿05-17

小学自然说课稿大自然的说课稿12-22

实用说课稿模板 通用说课稿模板09-18

《手指》说课稿07-03

微笑的说课稿07-06

书法说课稿10-18

《匆匆》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