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时间:2024-01-30 06:59: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1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声音的特性》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讲授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之后,对身边出现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本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一节难点。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进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能力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对于生活中的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还不善于总结归纳。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并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尽量通过小实验把声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现象,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尊重学生的想法,适时反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影响因素,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音叉实验,发现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它们的决定因素。

  【难点】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练习题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核心,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 1 :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取的是情境导入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声不同。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让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

  【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是想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介绍乐音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大体感知声音的特性,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在提问中让学生感到不能用生活经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接下来的课堂展开】。

  环节2 2 :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通过视频播放男高音和男低音,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声音的异同点,再介绍音调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调高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这些因素进行猜想,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之后是实验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会演示三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钢尺放于桌子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并保证每次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多次实验,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并仔细听钢尺的发声情况。

  实验二: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 (看 上课的时间选择性操作 )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两个现象,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讨论结果。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及时点拨,并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的结论,并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引入频率的概念,讲解频率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意图:通过这样的两个易于操作的小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出音调和振动快慢的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过程,增强了分析概括能力,易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人能听过到蜜蜂飞行时“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学习,然后通过PPT展示生活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完音调之后接下来会进入响度的讲解,在讲解响度这一特性时我将采用与讲解音调相同的方式,通过实验,进而总结响度的影响因素。在这一环节设置的实验为:实验:用不同的力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在通过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得出响度大小和振幅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入音色的学习,通过提问:是否响度和音调相同就可以确定某一声音?提问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多媒体播放几种乐器的声音,询问学生能否听出来属于什么乐器,进而引出判断依据——音色。

  教师展示三种乐器的波形图,实验的前提说明了,三种发声体发声的音调相同,波形图说明了三种发声体发声的频率和振幅相同,但由于波形不同可以判断分别属于什么乐器,这就是由音色决定的。

  【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三特性过程中通过常见的实验,得出准确的结论,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3 3 :巩固提高

  在新知识讲授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会通过习题的形式进入巩固环节。

  列举出几个声现象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声音的哪一个特性。如:听声识人属于声音的音色等。

  【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4 4 :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意图: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理解。】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回去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并用声音的特性与之相对应做出解释。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通过作业的形式学生能在课下及时加深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收集类作业也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07-10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05-04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4

初中物理说课稿《密度》09-23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01-31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12-17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07-19

初中物理说课稿(通用15篇)02-08

物理说课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