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优秀

时间:2024-01-22 07:29: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优秀合集(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优秀合集(3篇)

说课稿优秀1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0课《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说课稿优秀2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

  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说课稿优秀3

  一、教材说明

  《白鹅》一课重点表现了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作者用准确、幽默的语言突出白鹅的特点,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2、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重点,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

  五、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他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白鹅》。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动物的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读文、学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词

  1、大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3、交流: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三)学习课文,体验情感

  1、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读第1自然段。

  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理解作者认为它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积累词语“左顾右盼”。

  2、仔细读课文,体会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做批注。

  (1)生读文,做批注。

  (2)交流体会白鹅的高傲。

  鹅的叫声:

  (a)指名读句子,谈理解,相机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b)积累词语“厉声叫嚣”: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它会说什么?

  积累词语“引吭大叫”:“引吭大叫”什么样子?

  (c)指导读出鹅的高傲。

  鹅的步态:

  a)作者把鹅的步态和谁对比?(鸭)为什么要这样写?(突出鹅的步态从容。)指名分别读鸭和鹅步态的句子,对比体会。

  b)理解“净角”。播放净角出场画面,请学生演一演,体会“大模大样”,并读出鹅步态的大模大样。

  c)从“傲然地站这”、“毫不相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体会白鹅的高傲。

  鹅的吃相:

  a)鹅吃饭怎样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b)鹅的吃饭从哪能体会到它高傲?指导读出鹅狗争食的有趣,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风趣,感受鹅吃饭时架子十足。

  (四)思维延伸,整体回归

  1、播放鹅的图片:学了课文、看了图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2、整体回顾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五)作业设计

  1、把课文有趣的地方读一读,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白鹅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高傲步态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说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说课稿03-17

优秀的说课稿02-17

中班音乐优秀说课稿04-28

火烧云优秀说课稿02-17

人教版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04-26

《乙醇》说课稿02-17

《村居》说课稿03-11

麻雀说课稿04-26

《翠鸟》说课稿04-27

美术说课稿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