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时间:2023-11-18 08:02: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1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题定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

  怎样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呢?我借鉴了其他语文老师的经验,没有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而是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我所讲的第二课时中,我想要落实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学习课文语言的表达,抓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竺可桢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了解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去体会学习。确定了总体的教学思路,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来围绕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来学习。如:抓住“爷爷,你又看花来啦?”“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等几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竺可桢爷爷研究的严谨、认真以及对待他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从朗读指导中,我抓住“时间像飞箭……杏树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对话描写。分别从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结尾的学习中,我本着从重点词语,如:顷刻间、兴冲冲、郑重等一些词语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

  尽管预设比较细致,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多处的感悟学习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觉,存在着处理不妥之处。

  1、抓住了动作词语,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学中我选择了“习惯的问”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探究,长期观察的精神。在备课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没有深刻体会到,可以说带有一种模糊性进入了课堂。通过课后与小教科滕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是自己没有发觉理解这段内容的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如果在抓住这一点的`同时结合前后的内容,包括竺可桢观察杏花时的动作,与孩子交谈时的一些词语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这一点。

  2、借助对话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没有彰显学生的个性朗读。

  在对话朗读部分,我设计了想象补充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尽管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读得很是起劲,但总觉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回顾教学过程,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过于急躁,包括提示语的显示。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达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但没有放开。

  我以为这节课教师放的不足,今后应在教学时在放的同时应及时的收回,应抓住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这时,应抓住“习惯”一词,从哪还可以看出来?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发展多种能力,体验文章的有趣。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2

  说教材:

  《第一朵杏花》主要是以诗歌体裁为主。文章脉络清晰,主要讲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子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分角色的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说 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的任务和小学4年纪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句子,着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4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朗读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大板块进行;

  一、初闻杏花,感受情趣美。

  着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 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 的一半。

  1、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等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

  2、随后出示一株淡淡的杏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杏花的课文,第一朵杏花。师生共同齐写板书。

  二、初读课文,触摸文字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基于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并且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用笔划下来。

  2、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

  ★进行识记教学。读完之后师生共同解决本课的拦路虎。我主要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

  ★在学习完本课的生字之后,教师引导,示范写字。首先我会再事先画好的田字格内书写株、确两个汉字,分析他们是左右结构,书写是要注意左窄右宽。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描红课后练习。

  3、最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然后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初识竺可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相关文章: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06-29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8-0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0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11-09

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05-3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4-28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中彩那天》04-26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篇)11-19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