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3-03-08 16:02: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1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过氧化钠〔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按授课程序的按钮〕

  第一部分:情景创设〔点情景创设的按钮〕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点探究一按钮〕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网,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为什么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点探究二按钮〕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实验三:〔点探究三按钮〕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将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点探究四按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现象: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 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备注:

  1. 本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观察现象,探究原因,获取新知识。

  2. 说课之前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路一定明确,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这个明确的思路说给评委听。所以必需层次分明,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知识越深越好。不是给学生上课,课件内容应该不用动画效果。(不是做不出来)

  3. 参加比赛要想获奖,必须有你独特的东西,比如本节的独到之处就是: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知识。这一特点必须在说课中体现出来

  4. 所说的话一定不能罗嗦,不能像上课怕学生听不懂就多重复几遍

  5. 本说课稿黑色字是主体内容,蓝色斜体字是主标题,粗黑体字是分标题,淡紫色字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打开按钮,红色字是《探究实验报告》应填的部分内容。

  6. 本节的作业设计和《探究实验报告单》没做详细设计,根据使用者自身理解来设计

  7. 如需把本说课稿打印交给评委,需删除相关内容。

  8. 正式参赛前必须反复试说,在办公室说给同事听,说完一起讨论,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时间说,如果做不到连说三遍前后不差1分钟,就是你的说课还有随意性,一些话还得重新措词,还得继续练习。〔我的实际心得〕

  9. 最后说明一下,本节课件和说课稿的版权归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只授权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转载与收费性网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识劳动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设计思路来说课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说课稿,但如果没有获奖,费用就免了吧,为同行服务了 :)

高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课题简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2、新课标要求

  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内容

  3、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

  ②增强学生实验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②结合实验探究,微观解释盐类水解的概念及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调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这几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授课前三天我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配各组的调查任务:

  1、(第一组)新闻链接:被蜂蛰伤莫大意—采草药的老伯差点送了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市区的李伯与邻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药时,不慎被蜜蜂蛰伤,当时他并未在意。回家后李阿伯感到伤处疼痛加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家人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经医生对症处理,李伯已脱离危险。请问这次险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应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质及时处理?请第一组的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以便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们的成果。

  2、(第二组)你知道附近的盐碱地是怎样形成的吗?有哪些防治措施?请你查阅有关资料,随时准备把你的发现公之于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盐类水解的相关资料,旨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就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作出判断,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新课导入】

  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帮你解决。引出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俗语引课,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而一定的知识储备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调查反馈,检查预习、查阅资料情况。

  【一组调查汇报预测】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是因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碱平衡。H2CO3 H+ + HCO3—,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当人受到叮咬时,皮肤上常起红疹,这是因为蜜蜂蛰人后注入的酸性物质导致人体血液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

  被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其处理的方法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黄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碱性物质,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酸性物质。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组调查汇报预测】

  附近盐碱土形成原因: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附近的盐碱地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积累有关,其中以Na2CO3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显碱性。

  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这样几条:

  1、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增施有机肥。3、深耕深松。4、客土压碱。5、合理种植。

  汇报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资料,如何制作课件,如何组织语言,并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调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时,利用一组同学的汇报,抛砖引玉,抛出问题

  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蜇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哪类物质?估计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引出实验探究,请大家分组测试以下盐溶液的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分类

  【实验探究】测定下列溶液:食盐(NaCl)、小苏打(NaHCO3)、氯化铵(NH4Cl)、硫酸钠(Na2SO4)、醋酸钠(CH3COONa)、硫酸铵(NH4)2SO4的pH值

  【实验结果】:呈碱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据试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乘胜追击,向着本节的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挺进,讨论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要求学生首先提出假设,教师必要提示)

  讨论、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

  假设Ⅱ:醋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假设Ⅲ:醋酸钠与水反应,使溶液显碱性

  ……

  根据假设预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

  实验Ⅰ:H2O+酚酞

  实验Ⅱ:CH3C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Ⅲ:实验Ⅰ混合液+CH3COONa

  ……

  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CH3COONa溶液呈碱性是醋酸钠与水反应的结果,使盐类水解概念的构建,更上一层楼,接着再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我利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讨论结果】CH3COONa === CH3COO— + Na+ H2O H+ + OH—

  CH3COO—+H+ CH3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请你把上式改为离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写出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一系列问题情景的创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让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突破重难点。为了陪养学生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的能力,开展以下的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根据以上三种溶液酸碱性的分析,试图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板书】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

  学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以第二组调查成果为资源,认识盐碱地里的水解反应,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盐碱地中主要的水解反应

  Na2CO3==CO32—+2Na+ H2O H+ + OH— CO32—+H+ HCO3—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 + H2O HCO3— +OH—

  至于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课题上学习。

  最后分组讨论俗语中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盐类水解的应用做好铺垫。

  “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K2CO3和NH4Cl这两种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吗?(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本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设计时应注意: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结合实验,由宏观结论引出微观解释,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⑷运用记忆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中必须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否则课堂时间不易控制。

  ⑵学生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能熟练掌握

  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高中化学说课稿4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xx

  2、xx

  过程与方法目标:

  1、xx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xx

  难点是:xx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5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比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 (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 构…………… 性 质 ………… 用 途

  (1)结构 ——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图3) (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 ——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 ——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 ——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高中化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高中化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3)、产生疑问: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还提到了“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乙醇和苯酚同样含有羟基,但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这说明什么问题?点拨学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结构上分析,并展示他们的分子结构以帮助理解,得出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这同时也更进步加深化学环境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突破了难点。继续设疑,那羟基对苯基是否也有影响?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回顾情景一,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9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高中化学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上的这节课是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的基础课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本节课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高中化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高中化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 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 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

  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 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 : 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

  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二、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 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 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 ,学生掌握、了解 。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 、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说课稿01-14

优秀高中化学说课稿01-17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11-10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12-28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24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16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08-29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12-13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