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说课稿

时间:2022-12-30 10:03: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统计》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统计》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说课稿15篇

《统计》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学习新知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板书设计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说课稿2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可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74-75页的例题,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题。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6题。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xx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

  (2)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第2、3题为此而设计。

  (3)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xx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说课稿3

  说教材:我所讲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我们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一些数据,让大家也了解一下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出示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数量。提问:这个复式统计表的含义是什么?

  (2)画一幅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呢?。学生讨论、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说一说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都要画什么?)

  (4)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图时应注意的事项。(这种条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数据的变化情况,作图时应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样宽。)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①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通过发现哪些信息?

  ②回忆怎样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③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黑板上的两个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该怎么办?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小结: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统计情况,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小组作品、评议。(逐步完成对纵向条形统计图画法的认识)

  (4)让学生观察复式统计图。(展示)

  ①复式统计图都有什么?

  ②它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复式统计图中有:统计图名,图标,横轴表示的是年份,纵轴表示的是数量,单位是“万人”。单式统计图没有图标,单式统计图中只有“一条”表示各年城镇人口的数量,而复式统计图每个年份的人口的数量是“两条”,同时表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数量。(学生边说,展示不同之处)

  3、看图回答问题。

  (1)引导学生回答:(出示问题)①哪个年城镇人口数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②哪个年份与乡村人口数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③哪个年份这两个地区的人口量增长最快?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总的来说城镇人口数量要比乡村人口数量增长的快。让学生感受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三、自主练习。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小组合作对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现在向老师汇报?(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地肯定与鼓励)

  2、让他们根据这节课所学习到的复式统计图的知识,画一幅复式统计图。并就他们所画出的统计图提出几个问题来。(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并请小组代表说一说所画图的含义。

  4、教师提问:谁还能从黑板上的这些统计图中得到一些别的信息?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都很认真,表现都不错,特别是你们对根据所收集的信息画的统计图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农村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是多么幸福呀!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中,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练习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总结:

  1、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

  2、你们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感受?

  3、你们对老师的讲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希望?

《统计》说课稿4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5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学生情况。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三、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复习,激趣导入;自主探究,体验统计。应用实践,巩固新知。畅谈收获、自我总结。1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而奠定基础。

  2激趣导入,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3自主探究,体验统计。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具体来说,有4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2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1格表示2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

  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4、应用实践,巩固新知。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5、畅谈收获、自我总结。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五、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统计》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 标数 连线

《统计》说课稿6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据的统计》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为此,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数据的查询》的基础上的延伸与深化,探讨更加有效的数据库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兴趣。因此,在本节中占据最重要的的地位。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根据统计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总计”选项功能建立恰当的查询进行有效统计,需要正确分析问题的需求,然后是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内化了这些功能特点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数据的统计在数据管理中的作用。

  2、掌握数据统计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能找到数据统计的最简便直观方法。

  3、灵活应用数据统计解决常见的数据处理问题。

  4、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要点,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统计的一般方法,找到数据统计的最简便直观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统计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总计”选项功能建立恰当的查询进行有效的统计。

  2、灵活应用数据统计的能力,利用系统帮助辅助学习。

  四、教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的统计,让学生从走过的弯路中体会到应该怎样正确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了“任务驱动,分层探究,自主学习,情感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等部分,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思考,达到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更多的解决办法。应引导学生对任务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及系统功能的评价能力,而不仅仅是懂得操作。

  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时要注重渐进性、层次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适时对典型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的错误做出纠正。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及时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总结。

  五、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这堂课我的设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探索,期待寻找答案和理由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引入实例,创设情境

  大家旅游最关心的会是什么呢?如果你作为旅行社的老板,你们又最关心什么呢?以提供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例子,找出共有多少名游客已经报名参加旅游?共有多少名女导游?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入学习活动。

  2、营造氛围

  前面我们所学的查询都是单纯从表中取出记录,没有经过分析及计算,而现在却要进行数据的统计。在Access中,数据的统计是通过“合计”功能来实现的。合计功能的目的是对数据表中的记录进行统计计算。

  1)统计共有多少名游客已经报名参加旅游?

  2)统计共有多少名女导游?

  演示操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选择合计功能后,操作界面有何不同。提醒同学注意冒号必须是英文状态下的,并提示学生如何识别自己输入的是何种状态下的冒号。

  设计意图:观察学生对问题分析结果的导向性

  3、 要点剖析提高认识

  介绍“合计”功能中各个函数的使用及注意点,并且强调有效性规则。

  设计意图:学习部分“合计”功能

  4、 学习体验

  任务一:

  1)统计共有多少游客?(查询名称为:查询1)

  2)统计旅游线路表中平均价格、最高价格、最低价格(查询名称为:查询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到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延续,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

  5、学以致用

  合计功能不仅可以针对所有记录进行统计、还可以分组统计;

  任务二:

  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中价格大于1000元的旅游线路中游客的人数,查询结果按照线路名称升序进行排序。(查询名称为:查询3)

  2)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的女游客的缴费总额情况(查询名称为:查询4)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到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延续,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

  6、任务分析

  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7、探究提高

  1)这节课所建的查询与前一节所介绍的查询有什么不同?

  2)在建立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的女游客的缴费总额情况查询时,将“团号”放在“线路名称”这个字段的左边或右边,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3)以参数查询的方式统计各线路旅游团中不同价格段的旅游线路中游客的人数,如统计20xx~3000元的人数。

  设计意图:

  在掌握了前面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高,加强对合计功能选项的了解。尽管顺序不会改变字段的总计值,但它却决定了结果在数据表中的显示。

  8、归纳拓展 关注生活

  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找出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发表在论坛上。 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同仁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统计》说课稿7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统计》说课稿9

  一、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课堂中力求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1、能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2、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三、设计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设置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运用探究法。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四、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感知特点——分析数据,理解特征——尝试制图,看图分析——实践应用,全课总结四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方法?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新知识教学分二步教学:第一步整体感知,看懂统计图,理解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特征。

  第二步实践应用环节。在教学中,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是让学生运用到刚才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统计》说课稿10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七册第七单元《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与概率是课改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等。对于统计的评价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统计观念。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年级教材已经初步介绍了这部分知识,而现在读四年级的学生,以前并没有直接学到关于统计的内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又很少经历,留意这类知识,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更为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本节课教学目标着重设计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目的是不仅让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放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经历、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思想。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作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为了达到以上教育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改动,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变直接呈现原始数据为收集、记录原始数据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过程。在这一步通过学生为教师帮忙,想办法,体现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后只所以采取用调查记录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原始数据表中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变教材的“正”字法为学生的多种方法分类整理数据。分类整理这一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正”法,此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数据整理方法,但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提供创造思维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找方法、创路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渗透了灵活选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变教材的直接呈现统计表,为部分呈现法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完成表格,加深学生的印象。

  变固定型练习为运用型练习。教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的一道选择景点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让学生经历整个的统计过程,对新知进行巩固。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可以帮我们了解哪些情况,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产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体现了课标中“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思想。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以新课标为指导,力争体现以下思想: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新授(选最喜欢的节目)到练习(统计去各个景点的人数)到课后的统计及对课堂表现的调查统计,数学素材都贴近学生的心理,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可以服务生活。

  二、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学生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从而得到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争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的整个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确定统计策略。

  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

  我们经常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指导只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少讲解,分析,多引导、激励,使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中心。”教学中对学生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统计》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我将围绕“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环节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标中特别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合学情,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在这里教材除了让学生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而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如果每格不能只代表一个单位,而要代表多个单位(这里指2个单位)而在下学期还要继续学习代表5个或10个单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教材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方面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教学的重点就定为认识1个格子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按照这样的方法图格子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去认识1个格子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本节确立的主要教学方法。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是统计领域的重要任务。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思考与体验是我确立的主要学法。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体验统计过程:

  在活动选择上,我选择了贴近二年级学生生活,也是他们喜欢的水果来做为调查对象。对于调查的方式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画“正”字,画图形,画对号等方式,我并没有选用这三种方式,我却选择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用到,也更简单方便的举手记数的方法来调查。这样我想体现调查方式的选择应灵活适用,也结省了时间突出本结课的教学重点。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在学习一个格子代表两个单位我一新知的过程中,我力求通过突出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这矛盾冲突,来使学生自主发出“怎么办”的想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可能想不出一个格子代表两个单位的办法,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数量的统计表,那么这一个格子能不能代表多个数量呢?代表几个合适呢?”这样来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

  (三)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用一个格子代表两个单位来图格子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只把数量多的用一个格子代表两个数量,而其他的仍然用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数量。为突破我一难点,我用课件演示纵轴数量的变化,并带领学生完成一个数量的填图,然后再由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完成我张统计图。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回归本质,数据分析:

  完成统计图后,学生要从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虽然二年级的学生还只能进行数量的多、少比较,但仍要引导学生把数据分析完整。

  (五)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在学生完成了一次收集、整理和分析完整的统计过程后,为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问题,就是根据全部二年级学生的调查表让学生尝试选择一个合适的单位量。因为有难度所以不要求进行实践操作,而只作为一次尝试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六)回归生活,巩固新知。

  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为让学生体会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希望学生想一想他们想对什么事情进行调查呢?然后选择他们想调查的来制成统计图进行分析调查。

《统计》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资料,栽蒜苗(二)这一节课的主要资料为折线统计图,这也是在上一节:栽蒜苗(一)——即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从知识的结构上看与之前有着紧密的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图形、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统计有了必须的认识。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有了深入的学习,并且这学期也刚刚研究了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并且对统计图的构图,有了很大的知识积累,明白统计图中横、纵轴表示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景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冲刺。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景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冲刺。

  五、说教法和学法

  经过课前对学生分析,发现学生分析统计图的本事很好,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并能够提出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也都局限在直观的数据分析上,还没有能够把这些数据联系起来看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表示,然后出示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景统计表。

  提问:你能帮忙教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并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设计意图: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即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也为本节课学习另一种统计图做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二)新知探索

  1.(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教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提问:这幅图是怎样得到的

  预设:第一个点是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

  把每一个点顺次连接起来……

  引出折线统计图(并板书)。

  提问: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景是怎样的。

  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

  设计意图:学生从画面上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留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和交流时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进过动手,加深了理解,经过交流,明确了统计表中反映的情景在折线统计图上都能反映,并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景。

  2.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一样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线——趋势”)

  (1)估计这株蒜苗第13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2)冲刺这株蒜苗第16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3.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头来观察一下教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设计意图:从统计图的绘制到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奥秘。

  (三)课堂练习

  笑笑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头的统计图。

  (1)笑笑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选取气温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小结作业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谈谈收获。

  课后作业:调查本地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统计》说课稿13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基本掌握了Excel电子表格的部分基础知识后,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而在计算机应用上的一个小小提升:即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录入、调整、美化、公式及有关函数的应用后,结合实例,绘制统计图,并能够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调整、美化。

  二、 课程目标确定:

  1、 认知目标:了解、学习统计图的制作程序,掌握简单统计图制作工具的

  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合理地对一组数据制作较为直观的统计图;

  3、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间的友好协作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探索、渗透、创新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创建图表

  2、 教学难点:修改图表类型、图表的美化调整

  四、 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素质教育之思想精髓。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贯彻启发式,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教学。同时遵循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点的回顾训练及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观察、练习等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肯学、会学、学会。

  一个布局美观、应用合理、数据完整统计图的制作,牵涉知识点较多,加之本年级大部分学生大部分也是刚刚开始接触Excel电子表格,基础操作应用还不是很熟练,故本次课只是要求学生能绘制一个简单的统计图雏形。而具体到统计图类型的选择及其调整、美观等内容在第二节课时结合具体案例再作进一步的训练、巩固。以求学生最终掌握统计图的制作。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讲解:

  1、 兴趣激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问题展示:

  ①、 数据型表格在反映某些事件时存在的缺点;

  (不够直观、僵硬等,可由学生结合个人体会自由发挥讲述)

  ②、 简单统计图表的演示(股票、社会调查、人口比例等);

  (籍此导出图形在反映数据问题时具有的特点:直观、形象、易懂)

  ③、 你会吗?

  2、 知识点的横向联系:

  统计图与我们的数学教材紧密联系,回顾数学课堂上绘制统计图时应注意的要点,从而加强学生在利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过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

  问题展示:

  ①、 统计图类型的选择(常见的折线、条形、扇形等);

  ②、 统计图标题栏;

  ③、 X、Y轴代表的意义;

  ④、 单位长度的选择——>刻度的调整(合理性);

  (二)、学生训练:

  1、基础知识回顾训练:

  简单电子表格的制作(要求学生能快速制作教材46页的表格)

  (细节提示、指导)

  ① 货币格式的设定;

  ② 计算公式的设定;

  ③ 序列的快速填充;

  ④ 格式、文字等的调整;

  2、统计图表的创建: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47页步骤完成

  (重点要求)

  ①、 单元格的选择(教材06页)选定G3:G8单元格;

  ②、 图表选择:除却教材47页步骤2提供的方法外,另外“单击‘插入’菜单——》‘图表向导’——》”亦可;

  ③、 “系列”选择及更改;

  ④、 “标题”、“坐标轴”的定义;

  3、 图表位置、大小的调整

  (此项内容较为简单,按照教材提示稍加提示指导即可)

  4、 修改图表类型:

  (重点提示)

  ①、“图表类型”的选择、切换;

  ②、“数据源”的展示;

  ③、“刻度”更改;

  ④、统计图的美化(字体、字号、颜色填充等)

  (三)总结与交流

  1、学生成果交流小结

  (学生演示其成果并就有关问题演示回答,互动交流;)

  (本环节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制作统计图知识点的重点环节,此时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身对问题及有关知识点的探究能力,从而较熟练地完成一个完整统计图的制作。注意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和及时辅导,最终树立学生主动学习和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念!)

  2、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统计

  (由学生小组汇报本小组完成情况,列举并演示本小组“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区别确定下次课程的任务目标)

  3、 课堂小结

  结合学生在统计图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问题,指出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欠缺之处,提请学生注意!同时充分肯定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探究、协作、创新精神,树立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只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可以让学生课下进行!从而将探索的空间延伸到课外……)

  4、 作业布置:(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一味的“讲知识”,而是应利用启发式的原则,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去研究、探索,注重了知识点的及时巩固,也侧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同时,统计图的制作是一个需多次反复训练的课题,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以加强一些知识点的巩固和熟练!

《统计》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说课稿15

  说教学资料: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108页第七单元统计(折线统计图)。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学过条形统计图,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课将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明白其特征。

  2.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合理地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练习课外拓展全课总结五块资料。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思路是激趣导入-----指导观察------动手制作-------自主探究-------分析预测-------课堂练习等方法,让学生经过观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学习绘制中,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动手绘制,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先互相学习。然后我在重点讲解绘制描点的方法,边讲解边用手势指导,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在点旁标上数据,连线时必须要按顺序连。经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创设情境部分,经过出示主题图,点明题意,为引入新课做准备。在探索新知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的本事。经过课堂学生练习,检验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经过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以后更认真,努力地学习。

  说板书:

  折线统计图

  (1)描点(标上数据)

  (2)连线(按顺序连)

  说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显得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2.学生在读题、分析时,语言表达方面还很欠缺,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3.教师在引导、启发提问的语言上不够明了,所以学生有时不知怎样回答,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思考。

  4.用语不够精炼,显得有点罗嗦,以后要多进行语言训练。

【《统计》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统计》说课稿12-19

《扇形统计图 》说课稿12-17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9篇12-05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1-16

统计实习总结12-11

统计述职报告08-05

生产统计述职报告12-27

统计员辞职信11-12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1-27

车间统计员述职报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