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时间:2022-07-28 10:31: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草原》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说课稿15篇

《草原》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一段音乐。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依据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题歌《草原赞歌》编创而来的。本课欣赏的《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表现了龙梅和玉荣这对小姐妹欢乐放牧的情景。新的时期重温英雄小姐妹的事迹对促进当代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二、设计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表现内容,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琵琶。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感知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所塑音乐形象。

  三、设计过程:

  (一)欢乐舞蹈渗透主题

  教学活动伊始,我设计了以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草原赞歌》为伴奏的一段简单的蒙古族舞蹈,与同学们一起欢乐舞蹈,同时利用心理学无意注意的原理,渗透主题,加深学生对主旋的注意。

  (二)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分为。我首先将感情的纽带抛给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势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既体现了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又为教学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完草原之后我说:同学们想一想,蓝天白云下,羊群如同碧空中流动的白云;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犹如撒落在翡翠盘中的珍珠。放眼望去,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洁白的云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马上走进这美丽的大草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草原风光。

  我以诗化的语言配上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和无伴奏合唱《牧歌》的背景音乐,为教学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之中。

  (三)强化体验深入主题

  在欣赏音乐时,为解决本课难点,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我选择了协奏曲中的另一段音乐《与暴风雪搏斗》和本课音乐《草原放牧》对比欣赏的方法。《草原放牧》这段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与暴风雪博斗》: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塑造的形象,畅所欲言。这时我适时引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再度欣赏《草原放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形象的正确理解。情绪、情感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乐曲的情绪、情感和所塑音乐形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如:语言反应(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身体反应(运用动作表现音乐);歌唱反应(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等。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四)开阔视野拓展主题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琵琶独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亲眼看琵琶、亲手摸琵琶、亲自弹拨琵琶,使学生对琵琶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了热爱之情乃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随着音乐的流动,学生的兴趣在体验中得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

  3、解题:

  ⑴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

  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牧:教学“牛字旁”。

  ②民的笔顺。

  ③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远处:

  ①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是翘舌音。

  ② “远”与“运”比较。

  ③ “处”与“外”比较。

  ④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

  1、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 “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草原》说课稿3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

  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们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们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们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们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

  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培养学生们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们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播放短片

  播完后上题目: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

  A、蒙古族 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

  D、回族

  E、成吉思汗

  设置意图:通过观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过讨论,师生交流引发学生们联想,丰富学生们有关草原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

  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摇篮,人们热爱草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宽广的草原赋予人民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热情的性格。蒙古人民的歌声像辽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下面欣赏合唱《牧歌》。

  二、新课

  (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欣赏前,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

  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播放乐曲]

  听后讨论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们想象。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组合,不同的力度变化,展示出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们一起朗诵书上《牧歌》的歌词,共同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好回忆和联想。并让学生们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二)学唱歌曲《牧歌》

  首先,老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

  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宽广、悠长、深情,表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

  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

  2)跟琴唱歌词

  要求学生们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这样既练习了歌曲,培养了学生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此环节,补充蒙古歌分长调和短调知识。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演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

  [播放乐曲]

  找学生们简单谈一谈乐曲表现的内容: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此环节只作欣赏了解。

  四、创作与探索

  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

  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大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仿表演摔跤、赛马等,老师要行当地指导。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表演,以调动学生们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左右。

  五、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请学生们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

《草原》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今天的说课我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的是说教材

  我采用的教材是人音版第十五册第4单元其中的一首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这是

  一节以欣赏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对交响音画体裁有初步印象。

  2、能力目标:能熟悉并背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曲调,感受主题音乐在不同音色、

  不同节奏、不同力度的丰富表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标题音乐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演唱乐曲主题,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

  本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乐曲中较难的节奏型。

  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

  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通过创编节奏、感受体验等手段去激

  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通过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

  爱。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5部分:

  分别是

  课前准备

  情景导入

  感受音乐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首先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铃鼓、沙锤,多媒体等。

  第一个环节是情景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油画并播放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然后,教师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

  回答这首乐曲的名字,最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感受音乐并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首先初次欣赏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音乐分为几个主题。

  2、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老师总结。这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进行分段欣赏。

  首先老师范唱第一主题,学生跟着钢琴进行模唱训练及对音乐要素进行分析。

  在唱的过程中遇到较复杂的节奏型,单独进行解决(板书),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并

  通过学生动一动、划一划,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对这些音乐要素的掌握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引导学生体会并找出表现第一主题

  意境的主要乐器及这些乐器在此曲中的作用。

  对第二主题的学习同样采用此方法进行学习,

  最后完整欣赏乐曲,并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主题的不同特点设计商队在草原荒漠行进的情

  形,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用沙锤模仿风沙的声音;第二个小组:用铃鼓模

  仿马蹄的声音;第三个小组:用手敲击桌子为商队伴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获取知识,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充分体现了

  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生为本的原则。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本课的作者是鲍罗丁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文化,他的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

  深刻的抒情性。然后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材料。

  第五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乐曲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标

  题音乐,然后教师布置作业。

  最后教师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草原》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万马奔腾》和《我是草原小牧民》来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

  2.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能为歌曲编创不同的动作。

  四、教学设计:

  (一)、欣赏:马蹄琴曲《万马奔腾》

  1、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听一听这首音乐跟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从音乐声中联想到了什么?

  2、初听:学生谈感受。

  3、复听:播放《万马奔腾》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教师简介:这首音乐的名字叫《万马奔腾》,音乐所表现的是成千上万匹骏马在奔腾嘶鸣的场面,声势特别浩大热烈。这首音乐是由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演奏的。马头琴是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就会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上优美、动人的故事。

  老师还有一个有关《马头琴》的故事你们想听吗?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牧民,和一匹聪明的白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一天,白马突然病死了,苏和非常难过,总盼着白马能再回来。一天晚上,他梦见白马回来了,对他说:“你不是在想我吗?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第二天,苏和按梦里说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顶部精心刻上白马的头。琴声和白马的叫声一样亲切、动听,后来人们便给这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马头琴。

  (二)、歌曲教学:

  1、导入:一提到马头琴就会联想到放马的牧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

  2、初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感受一下歌曲描绘了小牧民怎样的情感?

  3、复听: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啊!让我们再次欣赏歌曲,听一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4、读歌词:老师带领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两边歌词。

  5、解决难点:二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练习。

  6、教师范唱歌曲:

  7、学生演唱歌曲:老师找出学生唱的不准确的地方。

  8、教师指导学生演唱: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对比唱来改正学生的错误。

  9、师生接唱。

  10、男女生接唱。师:歌词中说到我是草原小牧民,手拿扬鞭多自豪!那么我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呢?

  11、学生齐唱歌曲:

  (三)、拓展部分:

  1、观看课件蒙古族的民俗:师:同学们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同学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呢?

  2、欣赏《筷子舞》:师:可以看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具有蒙古族代表的舞蹈《筷子舞》吧!

  3、师表演筷子舞: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筷子。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段筷子舞想看吗?那就给老师点掌声吧!

  4、创编训练:师生共舞!

《草原》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2册第五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蓝蓝天空飞彩霞,骑上了我的小红马……”辽阔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多么令人神往。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蒙古短调民歌,2/4拍,一段体结构,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老牛和小羊的声音听辨、感受,唱准6─ 6的八度大跳。

  2、通过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及舞蹈的特点并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对蒙古族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蒙古草原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

  教学难点确定为:唱准歌曲中的八度大跳,感受音的高低。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入其境、生其情,并创设多种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听、唱、说、跳反复聆听歌曲,体验蒙古族音乐、表现蒙古族音乐,感受蒙古族音乐,达到更好的演唱目的。激发学生对蒙古草原的热爱。

  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看草原——听草原——说草原——跳草原——唱草原

  一、看草原

  为了突出音乐课的特点,同时给学生一个对歌曲旋律的初步印象,我选用情境教学法,并选择本课歌曲的旋律作为进教室的曲子,辅以大草原的美丽图画,请学生自编动作走进教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的旋律,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紧接着,请学生看草原的天空有什么?并根据节奏来回答问题,引出本课歌曲第一句歌词“蓝蓝天空飞彩霞”。这一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

  二、听草原

  播放小羊和老牛的声音请学生模仿,并分辨声音的高低,结合歌曲中的6-6模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

  三、说草原

  请学生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体验民俗表现草原时,采用本课歌曲旋律做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感受了歌曲旋律,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四、跳草原

  教师播放本课歌曲旋律,配以大草原的美丽画面,跳蒙古族的舞蹈,使学生在观赏教师舞蹈的同时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随教师一齐来表演。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完全放松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在模仿牧民骑马的过程中学习了第二句歌词“骑上了我的小红马”。

  五、唱草原

  学唱小牧民演唱的歌,也就是歌曲的第三、四句歌词“挥动鞭儿唱起歌,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以上环节的练习,学生不仅熟悉了歌曲旋律,而且将本首歌曲的四句歌词也轻松的掌握了。

  这时,教师再将歌曲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请学生认真听听,再随琴用“la”模唱,最后完整演唱。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得到了完美结合,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会演唱了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学生在准确说唱后,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熟悉巩固了歌曲。最后全体同学表演,将本课推向高潮结束,突出本课重点说唱并表演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最后教师加以小结结束本节音乐课。

《草原》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草原》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蒙古草原狼》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节选自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文章既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狼蒂固根深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重新为狼族定位,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永远被人类所唾弃。长春版教材编者本着呵护孩子们成长的岁月,守望孩子们心灵的日出,拓展孩子们的人文视野,构建起他们的精神家园,突破常规,选择了这样一篇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挑战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的观念,在物种迅速减少,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让学生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狼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狼的风采,体会狼的智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蒙古草原狼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

  三、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一些狼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借助课文语言入境,感受狼的风采。设计情景以此沟通课文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利于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感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总体思路是,创设情景—整体感知—深入体验—延伸拓展四步。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欲望

  导语: 有一本书,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都能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有一些精灵般的蒙古草原狼,这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有一些深度思考,这些思考将引导我们开启未来之门: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太陆?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图腾》在《蒙古草原狼》身上寻觅破解的密码。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语言把学生读课文的胃口调动起来,以利于学生自然进入情感体验的状态。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换位复述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重在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我尝试设计一个核心的问题,巧妙地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问题:此刻时空逆转,我们都是骑在大青马背上的那个青年,请讲一讲你离开老阿爸之后的神奇经历。此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知课文,而且也锻炼了转换人称的能力,这个模拟练习必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课堂充满情趣。

  第三环节:深入体验,感知特色

  在理清作家思路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究狼的形象,体味和推敲精彩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阵遇到的草原狼是什么样的?能看出其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这三个连环问题,突破教学重点。

  学生很快就可以在书中找出关于狼的描写,如 “金毛灿灿”“大如花豹”, “长尾平翘”“准备扑杀”,白狼王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被“大狼们簇拥着”,狼王“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并派出了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当受到铁器敲击声的威吓时,“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奔逃而去。”“狼群撤得井然有序……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等等描写。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从毛色,体型,气势,动作,神态,细节等角度对狼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体现了蒙古草原狼强悍威猛、杀气腾腾;白狼王的王者风范,谨慎智慧,纪律严明。在这段赏析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赏析的雅趣,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为了落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目标,设计一问,让学生探究:本文花了许多笔墨描写陈阵和大青马,他们的种种表现与草原狼有何关系?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明确:文中写陈阵感到灵魂出窍、身经百战的大青马乱了阵脚都是在侧面烘托蒙古草原狼的震慑力。

  为了突破“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这一难点,让学生自由畅谈:作者对蒙古草原狼的态度如何?自己读过之后对草原狼的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学生明确:作者对蒙古草原狼怀有一种崇敬、钦佩、敬畏的感情,把它视为“图腾”。狼给陈阵以威胁,给他以强烈的恐慌感,但同时更激发出他的勇敢与智慧。这也正是草原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在敌人身上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强大自我,赢得生存的过程的缩影。狼在小说中一改我们过去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

  语文学习富有个性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激活其创造力。教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捕捉信息、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发现学生疑问之处、闪光之处,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第四环节:延伸拓展,它山之石

  长久以来,人们太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纵使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真相依然面目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迷离的风尘,用心去感受,用爱去辨认,用智慧去思考。姜戎的《狼图腾》就是一个典范,同样贾平凹的《怀念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都有一种狼性的智慧,亦都有一种人性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多多阅读,从中获取一种养分,从而使自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里退化。我们应该感谢姜戎先生,是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草原狼,重拾这份珍宝。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做为每个血气方刚的中国人,我们都有必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让它发扬光大。

  以上是我对《蒙古草原狼》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生成的变化。

《草原》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说课稿10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草原》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4.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部分: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第二部分: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c.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d.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人民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之间互利互助,团结友爱。

  (3)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草原》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本课的生字词,能在田字格中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

  (3)通过朗读、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打、动、牧”;能抓住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大草原的样子及草原早晨热闹、欢快的场面,去感受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设计思路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五,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图”,生动地刻画出了大草原宁静、悠远的意境,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基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较贫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当学生谈到“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时,学生对草原醒来了,难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这些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然后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明白“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铺满新绿”这个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朗读唤醒同学们的耳朵,让大家感受到草原醒来了。同时,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结合之前学过的《小池塘》一课中“醒来了”的理解,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在学习这一段时,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因为从没有到过草原的小学生,头脑中对羊儿争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门这一景象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的“涌”出圈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牧民们跨上骏马,赶着那欢乐的羊群。”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赶着”时动作的潇洒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自然段写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我设计了过渡语——“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我们向远处望去,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的画面,学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讲解“回荡”一词时,不是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其中,还要穿插一个比喻句的小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草原》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图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1部分,这一部分是从3个方面写出锡林郭勒大草原辽阔美丽的。先写广阔的绿色草原上,野草非常茂盛,突出了锡林郭勒“满眼绿色”的特点。接着写清亮的湖水在阳光映照下,神奇而美丽。最后写了草丛中的野花种类多。

  第3、4自然段为第2部分,这一部分是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的。先写草原上各种各样动物的活动,再写蒙古包前小牧民放声高歌,反映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训练的主要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背诵第二或第四自然段。

  (二)、技能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情感目标: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 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

  四、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的导入时,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感情的朗读,捕捉关键词句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第二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找一找,在小组里交流、朗读,并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热闹,读出大草原的欢腾的景象。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读完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种假设,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广阔,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的最后一句,我设计了一项作业: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回去思考,下节课我们一起创作一首草原新歌。从而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又使学生产生热爱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草原》说课稿1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课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本篇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中年级重点是进行“段”的教学,本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其中一二自然段是总分关系,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关系。而第三自然段又是一个过渡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喜欢阅读,但草原离学生生活很远,所以要根据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并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意思。

  3.培养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字词,学生认读:内蒙古铺满草滩欢腾矫健悠闲广阔

  2、能用以上的几个词语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深入学习

  (一)小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怎样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同时提出阅读要求,用铅笔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同桌小声讨论后回答。(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3、出示课件,对照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比较句子:

  蓝天底下,全是野草。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品句,指名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分组读出你的感受来。

  (2)指名读描写野草的句子,品词品句(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课件中相应的画面感受美丽与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品词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

  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课件展示,理解“嵌”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指名反馈,相机出示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丽迷人,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然后细细品读句子: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对读句子后,展开想象:清香单单是花朵的味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4、师带领学生小结:

  第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学生试着填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因为那里有()的(),有()的(),还有()的()。

  小结: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美丽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我们大家试着把这段背诵一次。(老师引导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从哪儿能让我们感受到草原是欢腾的,用“ ”圈出来。

  2、轻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他们在做什么,口头完成下列填空。

  雄鹰( )地( )

  百灵鸟( )地( )

  牛羊( )地( )

  小马驹( )地( )

  黄羊( )地( )

  小牧民( )地( )

  3、生对读,再次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老师读名称,学生读描写并唱出最后一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引导发现:哪句话与它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教师总结说明: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内容的作用,叫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叫过渡段。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三、想象、创新

  1、师引导:草原的广阔美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也想象马背上的少年一样放声歌唱,请你继续—

  小组合作,续写几句歌词。交流展示。

  2.师小结:是的,人与动物和谐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乐。这么美丽欢腾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让我们像小牧民一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全体起立,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跟唱,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15、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欢腾:人和动物

  五.教学效果评价

  1.通过朗读,及时评价,进行反馈。

  2.填空,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本次教学的特色

  1.根据三年级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过渡段。从而了解整篇的关系

  2.重视一课时与二课时的有效连接,在课始,复习字词时,让学生有一两个词说说对文章的感受,这既是说话又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草原》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草原》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草原说课稿07-23

草原就是我的家说课稿07-20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7-20

《草原》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5篇07-24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07-19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通用15篇)07-19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集合15篇)07-03

内蒙古草原的导游词9篇05-18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通用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