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说课稿

时间:2021-11-06 16:03: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氧气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氧气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氧气说课稿

氧气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此次授课内容为教材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堂教学与我课后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汇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

  下面我具体来谈一下我对目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绪言中提到: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本节中的氧气,就是学生第一次详细认识其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制法的具体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关注反应中的现象与变化前后的物质,同时又会升华实验得出结论,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敲开了一扇门。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学习氧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教材中安排了几种燃烧现象比较明显,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类型的物质——碳、硫、铁。旨在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分析,认识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因此,教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如何说,如何记就成为本节课需掌握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是主要在“兴趣”上,学生们渴望能最近距离地看化学实验,喜欢追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欢尽情交流与发言,本节课堂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对本节课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看到现象后立刻引发“为什么?是什么?”的思考。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从第一单元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开始,对比探究的实验方法已经出现,本节课中,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受热燃烧的对比更充分证明了氧气的助燃性,对今后其他物质的研究也打下了基础。从具体的物质燃烧结论来归纳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本节授课内容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我运用了“四互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提示”,学生“动手”。教师引导启发,讲授新知,实验演示;学生交流表述,实验探究,思考总结。再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静也思考,动也思考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情景导入②解答困惑③总结提炼。具体来说明一下。

  环节一:情景导入。本节课的几位主角---氧气,木炭,硫、铁,小木条。教材中设计这几种物质,考虑到它们可以代表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别,但这是初三的学生所不了解的。我就冥思苦想如何能找到生活中很熟悉的情景能将几种物质串联起来,于是我想到了烧烤,用于做燃料的木炭,串羊肉的铁钎子,偶然发生的意外硫磺皂,再配以大家喜欢看的“爸爸去哪儿的”背景素材,在课的开始就设下了几个疑团,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自己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我及时把它们记录在副板书的位置上。这样做既在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节课的情景主线“解决女孩在烧烤中遇到的困惑”这条主线牵了出来。

  环节二:解决困惑,氧气的化学性质显现。如果说碳、硫、铁三种物质是串联在一起的小灯泡的话,那氧气就是连接其中的导线。

  首先,解答第一个困惑:木炭不好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可以快速点燃木炭的方法,他们的答案有:用扇子扇、多鼓入氧气,还有诸如加固态酒精、汽油等答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之后,我顺势总结:给木炭更多的氧气,就能使其快速燃烧。再温馨提示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之后,小组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组内合作交流,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汇报现象。表观现象描述完毕,我指出木炭燃烧是其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每一组学生经过商量琢磨,开始用手中现有的试剂进行实验,最后请一位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变浑浊的石灰水。在此环节中,每位同学都感觉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落实了目标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铁丝与硫燃烧的实验略显复杂,故均为教师演示实验。

  在解答困惑二:铁能燃烧么?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在空气中试图去引燃螺旋状的铁丝,学生看的很清楚,铁丝并未燃烧,那我立刻导出疑问:铁丝在空气中看来不能燃烧,那可以试试将铁丝放入。。。学生立刻迁移想到:氧气中。紧接着完成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火星四射的剧烈现象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请学生描述现象,走近学生,让他们观察变短的铁丝末端悬挂的黑色小球,将生成物四氧化三铁引出并做简单介绍:四氧化三铁受高温融化,易掉落于瓶底。为学生讨论下一个问题打开思路。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在铁丝燃烧的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之所以我设置该问题的原因是:一,水或细沙与生成物四氧化三铁有关,强调产物;二,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进行化学实验要严谨,需要考虑周全,保护好仪器,节约药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解答困惑三:跌入火中的硫磺皂。硫燃烧的实验装置我略作改进,用加热的玻璃棒引燃硫粉,并用小气球将装置密闭。老师演示后请学生对比说出现象,虽然这个实验中学生并未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但我感觉这种设计渗透了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真谛。实验中我请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体现师生互助与公平平等。

  在解答三个困惑的过程中,一直在展示实验,传达给学生“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物质性质研究的重要方法”,落实了目标中的(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通过边看边记,学生应该对现象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三组实验进行完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立刻有学生回答:带火星的小木条。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演示该操作,将氧气的检验方法呈现出来。

  环节三:总结提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亲近感又多了一些,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氧气的助燃性,但有一个提升的问题还没有落实:结合刚才看到的对比实验,回答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会有所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该问题,最终得出“氧气含量”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此体会了氧气相对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来说,化学性质较活泼。落实了目标(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抽象的氧气的助燃性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会迁移,会归纳的化学思维。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景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情景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2.本节课实验占主体地位,课前大量的实验准备,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他们,教师演示尽量清晰明了。

  本节课的不足:

  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显突兀。

  2.硫燃烧实验装置中,空气中硫的燃烧现象极不明显,需要后期进一步改进。

  3.课堂上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明朗,引导性不够。比如请同学们想办法来检验木炭燃烧的产物,某些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经过钻研教材及目标,精心备课,请教其他老师听寻意见和建议,再到以最佳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课下反思得失,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今后对教学的思考会更加深刻。“讲台亮于舞台”,作为教师,把最精华,最精彩的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氧气说课稿2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呼吸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系统之一,本节内容揭示呼吸的实质。上一节内容探讨了人体进行生理活动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氧气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释放出来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本节学习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对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以后其他系统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和学生探讨我们每天呼吸的本质,渗透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这节课之前学习了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和肺泡的结构特点,为这节学习其功能——“气体交换”做好了铺垫,突出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肺的换气、组织的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等概念。

  (2)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和本质,并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去分析煤气中毒、溺水等生活实例。

  (3)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气体扩散作用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结合呼吸系统的结构特点学习气体交换,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示和讨论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并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肺的换气、组织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和主要原理。说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与血液成分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肺的换气、组织的气体交换过程的文字表达成为动态的画面。

  二、说教法

  因为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对肺的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结构特点、血红蛋白的特性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本质须贯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进行。本节肺的换气、组织气体交换概念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课本只是辅以一幅示意图是远远不足以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概念形象化,因此本节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化每个交换细节和血液颜色变化。

  (1)图文转换法:让学生学会从文字概念到示意图,媒体动画;又能从示意图,媒体动画回归文字概念,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2)生物规律法:就是学习生物知识终要贯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进行。

  (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

  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三、说学法

  1.创设情景:在课室喷射香水。

  设问:同学们,你们闻到了什么味道?我在这里喷香水,为什么后面那么远的同学也能闻到?

  【因为学生没有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不懂分子运动一类知识,因此教学中采用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导“气体扩散”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感受概念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心理认同感。】

  四、说教学过程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体分子如何从浓度高向浓度低一方转移的动画。

  【直观显示气体扩散的过程,弥补学生所缺乏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物理知识。】

  3.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例子。

  【把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知识解答生活相关问题,学以致用。】

  肺的气体交换

  上堂课学习了肺通气。1.设问:气体到达了肺泡后在肺泡内静止不动了吗?是否也是通过气体扩散进入体内其他地方?

  我们复习一下毛细血管,肺泡的结构,思考它是否具有让气体通过的特点。

  【通过复习毛细血管,肺泡的结构,指出其在气体扩散时能够透过,为引出其相应的功能——气体交换做好准备。】

  肺的气体交换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肺部气体交换的方向:氧气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二氧化碳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

  (2)动力是__________。

  (3)结果是________ 血变成_______ 血。

  (4)概念:肺的换气是________与_______ 之间进行_______和________ 的交换。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出学生是探索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认知的兴趣,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肺的气体交换

  3.多媒体展示:

  “肺内气体交换”的动画。结合习题引导学生注意两种气体的扩散方向、血液颜色的变化,结合“肺的通气”学习“肺的换气”概念及其特点和结果。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能被进行双重编码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提取。这里通过把一句话的概念,做出一个动画效果,清晰明了的展示气体进入或排出的具体过程,血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这种动画与文字的双向转化,达到学生对此概念构建的双重编码,增强理解和记忆,体现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刚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肺的气体交换

  4.体验活动:看你能闭气多久。

  活动后请学生思考:

  (1)描述闭气的时候,肺泡内换气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氧气浓度变化。)

  (2)静脉血能否变成动脉血。

  5.举例说明:肺水肿是一种肺部疾病,特点是肺含水量增加。患这种病的人发病时会发生怎样的后果?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很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是以概念的正例或反例为支撑的,这里通过“闭气”,“肺水肿”两种影响气体交换的反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演示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波,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混有少量抗凝剂(草酸钠)的鲜鸡血的试管里,观察两只试管的鸡血颜色;再将通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导管进行交替,使原来通氧气的改通二氧化碳,原来通二氧化碳的改通氧气,观察两只试管的鸡血颜色。

  你观察的现象:(1)通入氧气的试管中颜色是__________;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颜色是___________。(2)通入气体交换后,你观察的现象:通入氧气后,原来__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__色;通入二氧化碳后___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___色。

  2.观看动画展示:

  思考:氧气运输的具体形式是?二氧化碳运输情况如何?

  组织气体交换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各小组结合“肺的换气”学习)

  (1)气体交换的方向:氧气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二氧化碳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

  (2)动力是 __________。

  (3)结果是__________ 血变成__________ 血。

  (4)组织气体交换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进行 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的交换。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主体性。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认知的兴趣,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组织气体交换

  2.多媒体展示:

  “组织气体交换”的动画。引导学生注意两种气体的扩散方向,血液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肺的换气”学习概念及其特点和结果。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能被进行双重编码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提取。这里通过把一句话的概念,做出一个动画效果,清晰明了的展示气体进入或排出的具体过程,血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这种动画与文字的双向转化,达到学生对此概念构建的双重编码,增强理解和记忆,体现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刚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小组活动】

  现在,请同学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观察自己的呼吸,然后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自己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说出来。

  引导学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组织思维:

  (1)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的具体过程。

  (2)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排出体外的具体过程。

  (3)血液的变化。

  【通过复习巩固,把整个呼吸过程贯穿起来,增强学生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呼吸,平时多注意呼吸卫生保健,进行有氧呼吸,例如晚上睡觉卧室要通风,在一天当中下午氧浓度最高时多运动。】

  思考:氧气从肺泡到组织细胞要经过多少层细胞?

  通过概念图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谢谢指导!

氧气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2 ] 至 [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氧气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 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

氧气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 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 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 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方法分析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氧气有三态的变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温度计,讲解:“氧气在零下183度就会被液化,如果把空气降到零下196度以下氮气也会液化,如果把温度控制在这之间,氮气就会沸腾蒸发,而氧气还是液态。我们就把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氮气进行了分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比较纯净的氮气和氧气,富氧炼钢、医院里用的急救氧,火箭发射用的大量的氧气都是这样获得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氧气的获得。这方法也就是工业获得大量氧气的方法。”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以下2个问题: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五、板书

  六、反思

  1、本节课细节很多,是否用学案。如果用,可以引导中差生的学习,但是时间就很难控制,而且实验过程是连续的,也不能停下来。

  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是否要详细讲,还需根据学生情况,最好放在二氧化碳的制备处,可分散难点。

氧气说课稿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反思:本课题是全书的重点,学生理解容易但不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应在课后通过反复练习进行巩固!

  【练习】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灯泡发光②石蜡熔化③石蜡燃烧④光合作用⑤动植物的呼吸

  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___色,___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______色。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

  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

  3、下列四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水→氢气+氧气B、氢气+氧气→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氧气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根据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4)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2)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氧气→二氧化硫

  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铁+氧气→二氧化硫

氧气说课稿8

  本课是基于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因此利用网络无所不有的资源达到一个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研讨课《认识氧气的性质》。

  一、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情感培养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通过一个谜语导入《氧气的性质》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归纳: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再同时连续完成铁丝燃烧实验和蜡烛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通过几个随堂练习让学生知识得以升华。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在网上下载作业,针对自己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氧气说课稿10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氧气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氧气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对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集体评课:

  林xx老师说:教师的语言比较自然,表达非常清楚,节凑把握得很好,听起来自然、清楚,几乎听不到一句多余的话。教态比较自然。这样的老师上公开课或评比课有优势。

  姚xx老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做练习,做探究实验等,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学生参与程度高,较活跃。

  许xx老师说:安排比较多的化学实验,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符合学科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黄xx老师说:此外整节课知识性较强,教学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高xx老师说:本节课的引入很自然,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入手,学生感到比较亲切,学习兴趣也比较高,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

  六、总结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现在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手提、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到“机灌”而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同,过程的长短也将会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人们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但如何才能教好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师和学生本就应该是互动的,谁也不可偏废。我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的一句话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

氧气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入手,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出结论,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小结】: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能力目标:锻炼学对生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 值观: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教材分析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本节课。

  (二)新课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植物的绿叶在光下能吸收CO2 ,释放 O2。

  2.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树立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

  1、光合作用的课件播放:(由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引出)

  2、光合作用的结论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通过阅读、观察、动画演示、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4、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实战演练—理论联系实际

  (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本节课入手,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周围的环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五)、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和产物之一淀粉的基础上,再次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从知识的体系上说,先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接触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将知识延伸-----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同时体会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有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许多经典实验,本节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和实验相结合的新模式。

  本课中安排了与“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关的多个科学史料。一节课下来,学生仿佛从20xx多年前开始伴随着各时期的科学家重走了光合作用发现这一历史之路,在与科学巨匠的对话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及其中的曲折和艰辛。

  存在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件的制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教学语言应能言简意赅,多让学生说,多与学生交流,吸取学生的创新之处。

氧气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空气一节中有关氧气的部分知识,以及对课本的阅读能够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从已有知识向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我会做一个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我会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进行讲解,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板书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我将演示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讲授硫与氧气生成的刺激性气体是二氧化硫。让学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一个问题“非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的视频。从视频中能够看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对于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文字表达式并且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解释铁丝呈螺旋状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是为了通过实验以及视频的播放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4)氧气的助燃性

  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推断氧气还有什么性质。学生根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让学生观察对比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学生能够得出共同点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在这里我会给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解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氧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七、说板书设计

氧气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

【氧气说课稿】相关文章:

1.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2.《散步》说课稿

3.《雷雨》说课稿

4.《孔乙己》说课稿

5.《观潮》说课稿

6.《推敲》说课稿

7.《将心比心》说课稿

8.《左右》说课稿

9.《秋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