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5 13:31: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杜老师执教的《春联》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语文课。李老师通过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达到真、实、活的教学境界。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李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是:诵读文中五副对联,理解意思,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音律美,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并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二、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节课紧紧围绕五幅春联对联,通过读春联、悟春联、配春联、选春联、送春联这几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用结合,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读春联——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春联的意思;

  2、悟春联——感悟春联对仗、音律美的特点;

  3、配春联、选春联、——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突破了教学难点。

  4、送春联——课末,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送春联,把学习内容引向课外,体现了母语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三、多样化的教与学活动,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五幅春联的学习方法不同,前四幅对联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来后,通过两次的读:一读学习积累,读懂课文内容;二读,抓春联中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领悟春联丰富的内涵;在这一过程的学习中,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扶着学生学习一幅春联,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在小组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第五幅对联让学生通过读、悟春联,配春联、选春联、体会春联对仗美、音律美的特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清晰、丰富,孩子们在这之中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合作探究,积极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

  此外,教师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过渡语、导语、问题的提示语等(如: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高兴地读吧,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自豪地读吧,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骄傲地读吧;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愿送给祖国吧,送给远方的亲人吧,送给听课的老师吧,留给自己吧……)一步步引领着学生走进春联、融入春联、超越春联,将本节课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课中这些灵动的语言催生着情感,唤醒着情感,丰富着情感,同时,它也使这节课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累,蓄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真正体现“课堂上放而不野;收而不僵;活而不乱;实而不死”的特色。

  四、善用媒体,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杜老师课件的使用恰到好处,化解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准备这节课的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绾”字的意思?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3、小练笔

  “假如 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四年级小学语文 第7册第8组中的第1篇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们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和文中第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我写在黑板上,你们写在笔记本上。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四)、 教师总结:

  同学们,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钻研科学,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

  (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别人分离 )的时候变得这么( 圆、这么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 )一样,他祝愿( 美好的感情 )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 这一轮明月 )!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然后又以“美国黑色风暴”为例,具体说明了“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惩罚的道理”,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易读易懂重点应是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主动积累词语,通过课文中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的道理,能够理解掌握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2、能力目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主动积累词语,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中事例,唤起学生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六、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方法来开展学习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倡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与同伴间交流合作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

  七、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八、教学时间:

  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字、词教学。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法:

  教师播放课件,以强烈的视觉映象冲击学生的感官,在上课之初创设良好教学氛围,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好铺垫。教师随机启发学生谈内心感受从而揭示课题,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激情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二)、新授部分分为四个大环节,分别是自主读书知环保、合作交流议环保、探究升华做环保和发出倡议唤环保。

  第一环节:自主读书知环保: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主要与同学探讨感受最深的语句和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因此,课题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议环保: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主要采用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的。

  主要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自读课文,查找事例。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主要以黑色风暴为例展开学习,并指导朗读。

  4、延伸学习,加深理解。学生汇报自己收集整理有关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此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表格,以便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交流结果,很容易就抓住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小组合作交流不仅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环节:探究升华做环保:

  1、师生共同理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含义。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两个专业名词很难理解,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体会其含义,并且播放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让学生一看即懂,从而来突破本课的难点。随后教师相机讲解并板书:食物链:大鱼→小鱼→虾米→浮游生物

  生态平衡:不能破坏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汇报,举一些实例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尝试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2、全班交流谈启发,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学生能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联系,达到宣传教育和实际应用的目的。

  第四环节:发出倡议唤环保: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本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重视环保,注意“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激发学生环保的热情。

  (三)小结部分: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学生做环保小卫士。

  本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学有所获,进而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作业安排不仅使学生提高自我环保意识,还明确自身承担着宣传环保知识的重任。使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环保,爱护我们的家园。

  十、板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体现学生难理解的内容“食物链”,帮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的难点,通过对“食物链”的理解来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由食物链引出生态平衡不能破坏,由浅入深,突出展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十一、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意保护它。利用电脑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好与破坏后的悲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如果不保护地球,人类将没有生存的环境,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图片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全班交流找出课文中列举的事例,能理解“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的道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学生能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两个专业名词。通过学习和开展活动能唤起学生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主动宣传环保知识,使环保成为我们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鸟的天堂》是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象,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

  (2)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领悟作用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作用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难点是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出大榕树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体现精读课文的特点,我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演算珠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二)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1、初读课文后填空:我们知道作者两次来到,第一次到了。

  2、自由读描写大榕树的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大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出大榕树的特点。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说明这些特点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三)了解鸟的特点,朗读课文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鸟,这儿的鸟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这部分,同时看多媒体,边看边总结板书。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字深层次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树鸟的天堂茂盛、大、绿、生命力强(静态)色鸟声(动态)动五、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但也有不足,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不透,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母亲的呼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3,教学重点:

  从母亲简单的话语,朴实的举止中,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4,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歌颂了母爱的深切和伟大,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教法:

  (一)紧扣"呼唤",层层深入

  "母亲的呼唤"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基于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母亲的爱和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担心和幸福,母亲的呼唤其实是爱的呼唤,而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学会了长大,学会了给予,学会了责任,懂得了珍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情真意切。为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如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来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音乐,配乐朗读,来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三)品词析句,明情悟理

  语文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生命。怎样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焕发生命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品读,赏析"轻柔","憔悴不堪","泪眼模糊","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领略文字的美妙,品悟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我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牵引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的精神,明白母亲的呼唤其实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法的指导。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探究和体验,思考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反馈交流情况。再如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你有过听到母亲呼唤时的甜蜜体验吗 对母亲的呼唤你也有和文中小蓉一样心生厌烦的相同感受吗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练习设计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感的介入,孩子们的心里一定蕴藏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亦或是愧疚之情,于是我设计了抒情吧这项练习,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以及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句话。它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旨在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紧系课题,奠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上课伊始通过赏读古诗《游子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浅的感受。师生一起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奠定情感基础。再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感情的互动。

  (三)精读探究,品读体味

  1,读中联想,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后,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掠过岁月的痕迹,将情景再现,勾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轻柔"是什么意思 母亲为什么是轻柔的呼唤 是什么给了初学走路的婴儿勇气和力量 感受到母亲的呼唤是亲切的,温暖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了解母亲的呼唤包含了无限的关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甜蜜体验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齐读,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我"在和母亲捉迷藏时总能看到母亲 引导学生体会"总是"一词,领悟母亲是时刻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在和"我"捉迷藏时母亲的神态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慈祥",体现母亲的善良,和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作者儿时和母亲捉迷藏这个场景有何感受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那温馨的一刻,是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

  2,读中感悟,走进人物,体验情感

  课文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最感人的部分,为了更好突出重点,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感悟不是告诉,不是分析,不光是理解,而是刺激,探究,更是体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重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神态的变化描写,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全方位地感受一位母亲的伟大。①采用"默读—点读—评读—齐读"等多种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情感得到熏陶。②音乐是奏响心灵乐曲的神奇音符,因而我选择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来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精神,情感得到震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在这炎热的夏季,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对这样的天气不陌生吧:天低云黑、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每当此时,您一定会担心还没回家的亲人,一定会留恋家带给我们的温馨吧!不知您想过没有:此时此刻,就连蜜蜂、麻雀、青蛙、蚂蚁这些动物都要躲避起来,蝴蝶该怎么办呢?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4课《蝴蝶的家》就从关爱弱小生命的视角,展开了探究与思索。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渲染气氛,引发疑惑之情

  播放蝴蝶的美丽图片,欣赏着熟悉而温馨的场景,学生心是暖暖的,图片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生灵的家,蜜蜂有蜜蜂的家,小鸟有小鸟的家,那么蝴蝶的家在哪儿呢?此时,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二、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再次走入文本,根据阅读提示7、点击出示阅读提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

  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和着音乐诵读,文中 “喧嚷、黑压压、水淋淋”等词形象地描绘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恐惧。对蝴蝶的刻画 “轻盈、素洁、柔弱”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用“载不动一个水点”让蝴蝶的形象鲜活起来,不得不让人担忧。恶劣的天气与美丽柔弱的蝴蝶进行强烈对比,更激发了学生对弱小生灵、无助生命的关爱之心。“想到这里……”此时,孩子们已感到着急了。麦苗摇曳、花儿抖动、水珠滚坠、树叶翻转,屋宇、树林、麦田、石桥都不是蝴蝶的家,一遍遍的设问、一个个的猜想、一次次的否定,蝴蝶的家究竟在哪儿?这份神秘来自于孩子们对蝴蝶的关爱,正是这种关爱使他们又增加了一份忧虑与着急,同学们在读中想、读中悟、反复诵读,渐渐地,他们的神情激动起来,一个个小脸儿通红,双眉紧蹙,眼睛里流露的是焦急与担忧,他们的心已深深地被蝴蝶牵引了,不由自主地焦急的问着。 “一定藏在”“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配着阳光下的蝴蝶图,和着动听的音乐,课堂上洋溢的是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他们激情荡漾,将自己的着急之情转化为一份纯真的祝福,此时,他们已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

2.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

3.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4.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五篇

5.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6.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7.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8.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9.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