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9-26 12:30: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六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会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教师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出示卡片让一名学生做动作,其它同学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上画角,分析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给学过的角排队等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教材通过三个情境,学习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并体会其方法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一定一种事物或含义的生活经验以及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知识经验,但是用字母表示数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对学生来讲有很大难度。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1. 将算淘气妈妈的年龄改为贴近学生实际的“猜老师”年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深入学习内容,更好解决问题。

  2. 将“青蛙儿歌”整体呈现分段进行,作为拓展练习,减缓学生认知上的坡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感受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新课标解读》中要求:“要尽可能的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的结合。

  结合上述分析,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

  本环节,我结合生活中几种学生常见的字母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含义,提出问题: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简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结合教材,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来完成。

  情境一:数青蛙

  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儿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明晰课堂教学。

  首先我提出问题:老师做事喜欢有始有终,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首儿歌,我怎么也说不完,你们来帮帮我,好吗?出示课件《数青蛙》,学生共同说儿歌,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一句话把这个儿歌说完?能不能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呢?试着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 n只青蛙n张嘴,此时我追问:还可以用哪个字母?那么这里的n可以代表哪些数呢?

  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生动的儿歌把学生带进了快乐学习的氛围中。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回答n可以表示哪些数时虽然没有提到分数和小数,但是我认为如果继续追加一问会使学生明确字母表示数的范围。

  情境二:猜年龄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教材中的淘气与妈妈年龄关系换成猜老师年龄,引导学生发现师生间年龄差是不变的这一规律,进而探究用一个式子来代替所有的算式,表示任意一年老师的年龄以及师生间年龄关系,再通过换位思考:老师b岁时,乐乐的年龄怎样表示?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同时学会字母表示数,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实际生活,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结果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此环节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教学中顾及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察发现,只让几名各层次代表学生说了说。但是紧接着出示一组“试一试”让学生及时练习,加深理解与巩固。

  情境三:摆小棒

  在这一环节中,我仍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看、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并通过看书自学,汇报交流等方式学会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针对今后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会有更多简写方法,我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形式的乘法代数式的简写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三道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下一环节铺平道路。

  在第一稿研讨中有网友提出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不如直接计算避免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我思考再三,决定还用原设计。因为班级学生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计算速度不同。动手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学困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也有利于全体学生对其中数量关系的体验。

  (三)实际应用,综合提高。

  结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把练习题的目的定位于对本节知识点的强化,共设计了三种形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

  1. 再数青蛙

  在师生开火车数青蛙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找出青蛙的只数、嘴数、眼睛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比较容易的说出正确答案,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2. 能力展现

  在这里出现两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手指的只数、呼吸的次数,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再次巩固所学。

  3. 图形的计算公式

  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加以订正,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旁协助,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

  因为网友的交流,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预设准备很充分。实际教学中,在数青蛙时果然有学生全部用同一个字母或用了不同的四个字母。此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些情况能不能看出青蛙腿数和青蛙只数的倍数关系,从而顺利解决这一教学生成。

  (四)梳理新知,归纳总结

  此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达到充分吸收巩固的目的。

  (五)感受历史,热爱数学

  这一环节以“走进名人屋”线索,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两位。(两名同学之家展开的这种合作、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完成练一练.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练习六第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理解每个小数在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并知道越靠近右边,小数就越大

  4、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理由。这个题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5、练习六第九题

  出示统计图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多?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练习六第十题

  □中能填几?7.31□.4 0.5420.5□3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口头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经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是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二、说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说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程序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大环节,教学程序是: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以下对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展开说明。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复习提问: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一个什么重要特性?请例举它的用途。学生说后转入话题: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接着对教材的情景图稍作改动并出示:

  让学生回答:小明上学应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这是生活常识问题,四年级学生应该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教学意图不在乎学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于隐含在已知问题背后的未知问题。

  学生回答后,我反问:小明应走中间这条路,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学生这时也许会感到困惑。问题摆到了面前,我顺势引导: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三个实验探究的平台。

 1:摆一摆,猜一猜

  我让学生拿出一根准备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来摆三角形。

  学生操作后反馈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于是我引导猜想:同学们,看来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么,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然后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

  【设计意图:在这个实验,剪出小棒的长度没有规定,教学既无刻意安排,也未设置陷阱,力图真实自然,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生成的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再思考。】

  实验2:摆一摆,想一想

  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长

  (厘米)

  第一根小棒长

  (厘米)

  第二根小棒长(厘米)

  能否摆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10

  10

  10

  10

  10

  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实验3: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问题2:将你表中每组的3个数据,分别两两相加,再与第三个比较,看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比较,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 3+108, 8+103。让学生照着做。

  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升的时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

  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我再次出示上课开始的情景图,重新亮出问题,启发思考:现在你能用数学知识说明小明上学应走中间一条路的道理吗?让学生互相交流,认识到:图中每连接三个地点的路线共有三条,刚好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走中间的路相当于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走其它路都相当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相比之下,走中间的路肯定最近。

  通过这个环节的反思明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深深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更爱学数学。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

  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

  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

  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

  a b a+cb

  b+ca

  c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把图形、文字和算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性和逻辑性强,能够显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1.【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

2.【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3.【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9篇

4.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

5.精选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6.【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7.【精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8.初中数学说课稿

9.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