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汇编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1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2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3
今天学习《认识千米》,课前学生完成了一份任务单,主要是调查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已有知识以及体验100米有多长,为学习千米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的准备,一是教的准备,而教的准备是以学的准备为基础。
课堂上反馈任务单,对于了解长度单位的已有知识来说,学生能够通过课前调查知道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像兆米、微米、纳米等单位;对于体验100米有多长的任务,有学生说,一步是0.5米,走200步就是100米,也有学生说,走2分钟就是100米。有了这些课前体验与感悟,教的过程就有了可靠的阶梯,顺着走200步是100米,走20xx步就是1000米,而走20分钟大概就是1000米,后者的认识与感悟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是间接的经验,也是保证推理正确的心理因素。
我相信,很多人都认识到,对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的问题不是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就行的,而需要让1千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与建立基本上稳定的表象,表象是丰富的,但是1千米不是600米,也不是3千米,因而丰富的背后也有相应的稳定性,这个稳定性需要从多种角度和方式展开体验的过程,累积理性的认识。很显然,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都不足以让每一个孩子完成体验、累积与建构1千米到底有多长的表象,因此需要拓展学习的时空,这时候任务单的完成就显得那样重要了。日常教学中,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强调学生认真思考再回答,其实很多时候就抹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虽然得到了严谨而精致的答案,但失去的可能就是一种对数学的敏感,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数学直觉中隐藏着思维的秘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13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09-12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7-02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9-03
千米认识教学反思11-09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11-24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0-27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11-12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9-20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