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2 07:38: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我和祖父的园子》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我和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这份美好就在于:在祖父的园子里,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时的瞎闹,除草时的乱勾,洒水时的乱闹,到处疯玩;结尾处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是我是我心中的乐园。于是,教学的重点和大体思路也随之顺利出来了:

  首先默写与课文结合紧密的三组词语并让学生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小组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研读和交流。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祖父的园子是个五彩缤纷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的、快乐的,并通过对拟人句和排比句的`多层面的练习,从而达到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学生的回答也十分精彩,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的话,还会有学生有更精彩的回答。

  然后让学生从3-10自然段看看在园子里,作者的表现是怎么样?让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的可爱、活泼、自由。在教学中,对朗读的指导还不够,特别是祖孙俩的对话,应该多请两个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祖父的慈祥、宽容。

  教学时有些地方还相对粗糙,教学时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如果能够拿出一段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我相信学生的体会更深的。

  最后的练说如果能和书后的练习结合得更紧密些,练说句式再明确些,学生的收获也许会更大。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扫清障碍,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老师准备得很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讲练结合,对重难点、易错点的把握精准,讲解细致,环节紧凑,方法多样,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记笔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效果好。

  再准备充分的课堂也会留有遗憾,本节课在字词的指导上,虽说易错字老师已经想方设法让孩子去识记,让孩子写,但还是没有教师亲自示范书写,学生跟着写一遍的效果好。直播时,电脑声音控制那块没调好,声音不稳定,有时声音小。

  因此,针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今后在准备直播课时,就要把这些问题给解决掉,备课时就要各方面因素都要考虑到,准备要更充分。教师在示范书写这方面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使学生学习更高效。做一项工作就要想法尽善尽美,我一定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以童年为话题来编排的。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网上搜集各种名师教学实录及资料,深入思考后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教授本课。

  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区别,学生说不能一字一字地读,应该快速阅读。课标规定五六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略读课文最重要的是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阅读,略读课文当中的读是默读,浏览读,有一定速度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地读,带着问题读,搜索读……

  我用一个个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三遍自主快速阅读,学生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应有尽有、自由快乐的园子。萧红在园子里“栽花”、“拔草”、“溜土窝”、“铲地”、“吃黄瓜”……自由自在地做了十多件事情。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四遍浏览读,你们觉得这十一件事情中哪件事写得最具体,说出理由。学生在顺利解决了一连串的.问题后,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兴致很高,学习气氛很浓厚。

  在一番七嘴八舌的争论中,同学们最终同意“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理由是它的字数、段落最多,有详细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以后写作文,我们要是想把一件事写具体点,就可以多写点字数,多分几个自然段,多一点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既然“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默读课文5—12自然段,“你们认为祖父辛辛苦苦地在园子里种谷穗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知道祖父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再进一步追问“萧红把谷穗当野草割掉这是一般的胡闹吗?可是祖父是怎么对待的?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想起自己曾经闯祸时父母的言行态度,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自己的见解。抓住祖父的几次“笑”,学生们发言积极,在自读与讨论中明确了祖父对萧红非常宽容,非常疼爱。通过品对话内容,抓人物神态,学生感受到祖父对萧红的宽容、疼爱,最后师生合作朗读祖父与“我”的对话,教师读爷爷的语言,学生读“我”的语言。读到此处:

  原文: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同学们淡淡地一声:“哦——”。这一声“哦”,后面藏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萧红马马虎虎地承认,更把对“马马虎虎”的理解转化成贴切的表达与演绎。

  最后以一个问题直指写作意图,“既然文章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课文题目能否改为《自由的园子》?”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探讨,同时介绍《呼兰河传》,并出示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这个评价中,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是这两个字——凄婉。在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也跟着萧红沉浸在自由快乐中。然而到此处,这种感觉戛然而止,怎么会是凄婉呢?强烈的阅读期待被激发了,一睹为快的那种渴望多强烈!

  整堂课学生自主阅读了七八遍课文,有快速读、浏览读、搜索读、默读、精读、朗读。在一遍遍的自主阅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祖父园子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萧红童年的快乐、幸福,也收获了学习上的成功体验。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在引导学生感受“庄稼的东园”一节后,我也想到了只让学生体会庄稼在园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不够的。于是,我也是带学生“再走一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整个园子的印象,学生这是兴趣来了,各抒己见,异常积极。有的说这是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是“丰富多彩”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鸟居虫栖“的.园子等等,这一环节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更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进行到文章最后一个环节时,师生共同感受“祖父的园子”是“我的东园”。如果在此只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园中的东趣,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这很容易做到。但我姐的此时应“再走一步”。让学生在感受作者快乐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找一找自己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生活场景,这一句,学生的兴趣来了,思维打开了,快乐洋溢在脸上,幸福蕴含在学生一段段精彩的描述中,读到到作者跟祖父在院子中干活的情景时,学生都联想到了自己在田间跟父母劳动的场面,都感到这段描写太熟悉了,简直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还有当同学们读到作者用瓢给庄家浇水。将水浇向天空时,有个男生回忆起了自己玩耍的情况,他记得当时那里一个喷水枪,将水喷到天空,没想到天空中竟然出现了一条彩虹,伙伴们兴奋极了,叫着,跳着,笑着,飞快的从彩虹桥下钻过……

  教学至此,课文的学习也接近了尾声,教室里同学们沉浸在作者的快乐和自己的幸福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教师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的意义,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之外,“再走一步”,使能体会到文本背后的深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觉得“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该多好啊!”听了他们的感慨,我不知该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觉得幸运还是不幸。我想,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希望他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然而,社会制度和周围的环境却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疲惫和孤单,这是谁的悲哀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多彩的童年生活,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还有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玩耍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本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表达角度关注,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叙事以及写景的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因为特别喜欢萧红的文字,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心中特别忐忑,生怕因为自己引导的疏漏,无法帮助学生真正走进她笔下的童年时光;生怕因为自己讲解的生硬,致使学生错过了这位才情卓然的作家。上课前,我一遍遍地研读课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着如何讲好;课堂上,遇到问题我及时调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一、体会感情不能落入套路

  对于本班的孩子来说,字词的教学早已有章可循,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也不再是很困难的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有体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词句从场景和细节中去体会等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在观察单元导读页时,学生便关注到了需要掌握的语文本领,他们也对这个学习目标了然于心。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本来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却有学生开始总结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园子的喜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孩子说得不错,可是我却高兴想不起来,这样的答案,多像是在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回答问题。与描写景物有关的文章,就用上热爱;与童年有关的文章,就用上怀念。我所期盼的,是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走上几个来回,细细触摸,用心体会,而不是像学习数学那样,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我告诉孩子们,每一篇文章,由于作者的性格、经历不同,写作的内容、风格不同,即使是同类型的文章,我们细细读来,也能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感受。

  接下来,我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生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

  生3: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呢?

  生4: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呢?

  师:同学们都围绕着园子提出了问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让作者魂牵梦绕呢?

  结合课后习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开始关注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了的看法。

  生1: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小昆虫,这些小昆虫都是小孩子感兴趣的,我还可以追逐、捕捉它们,那一定是很快乐的。

  生2:祖父的园子里有花,有果,我看到黄瓜长大了,就摘下来吃,看到倭瓜花开了,就采一朵,我在园子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生3:园子里有慈爱的祖父,我把菜种踢飞了,祖父不会责怪;我把韭菜割掉,祖父不会生气;我分不清狗尾草和谷穗,祖父给我耐心讲解。祖父这样宠爱我,我一定觉得很幸福。

  生4:我拿不动锄头,祖父就帮我把杆拔下来;我拿着水瓢把水扬到天空中当作下雨;我玩累了,就可以找个阴凉的地方睡觉。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是无忧无虑。

  师:关于园子的记忆,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园子中的一切,我在园子里做过的所有事,都让我念念不忘。所以萧红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关注到了景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但是要引导他们深入到字里行间体会感情,把课后第二道习题的要求巧妙地融入到品读的.环节,还需要再下一番功夫。

  师:这篇课文,看似简单易懂,却让我们百读不厌,文学批评家季红曾这样评价萧红:她以儿童般的想象力, 创造出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完成自由表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语句是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找出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处,说说你的理解。

  生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这句话,写出了作者与祖父的关系非常亲密,祖父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她模仿祖父做的事,显得非常天真可爱。

  师:这样的句式会不会让人觉得啰嗦呢?

  出示:我学着祖父的样子,戴上一顶小草帽,栽花,拔草。

  师:读一读这句话,读完之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1:读原文时,读到写祖父的部分,眼前就会出现祖父的样子,读到写我的句子,眼前就会出现我的样子,这样好像是在对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做着相同的事,让人觉得很有趣。改编后的句子,就只是告诉我们她做了什么,没什么趣味。

  师:你真的用心体会了,萧红的描写,多像电影画面中的慢镜头,充满着童真童趣,简单而又美好,打动人心。

  二、借助阅读链接,引发更深思考

  课文的第16自然段,作者用相同的句式,写出了园子中的景物的生机与自由。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这一部分的描写,他们在旁边写上了批注,也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但是,我也从不少孩子的眼神中读到了异样。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于是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他们对文中的我有点羡慕、嫉妒、恨,因为他们的童年,做了很多不愿意做的事。

  联系生活实际,是学习课文时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学生这样的对比也是自然而然的。如何利用学生这样的情绪,引发他们更深更广的阅读和思考呢?

  我问孩子们,有了这个自由自在的园子,有了祖父的宠爱,我是不是可以一直这样无忧无虑呢?这个问题,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后的《阅读链接》上。课后的这段文字,选自《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尾声,文字中的悲凉与课文中的自由与欢乐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读完之后,之前的情绪不复存在了,很多孩子沉默了,有一个孩子问: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她为什么去逃荒?这时候,我为孩子们补充了作者萧红的经历:祖父去世后,19岁的她被迫离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31岁客逝香港。《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写成于1940年左右。当时的萧红,身处异乡,贫病交加,她思念着宠爱她的祖父和那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其实,在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孩子们初步了解过萧红,但是仅限于她的原名、代表作。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她的主要人生经历,但她的经历在我看来是一个悲剧,我担心,孩子们如果提前搜集资料再来学习课文,无法再用轻松、快乐的心情来学。备课时,我把这一环节放在了阅读链接之后,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旨在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或其他作品。

  此时,再回到课后的问题:读过阅读链接,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1:我童年的自由、快乐,是祖父给予的,我认为作者写祖父的园子,是在怀念祖父。

  生2: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生3:对萧红来说,童年时和祖父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是多么美好,多么珍贵,难怪她一直念念不忘。

  师:萧红19岁离开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但祖父的园子始终在她心里,是她永远的心灵家园。她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写进了《呼兰河传》这部自传体小说中,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吧!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从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增加了较为沉重的阅读链接部分,使课文中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一份怀念向往的沉重。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我依旧采用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自主默读朗读,感受萧红独特的`语言特点,体会文中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交流“我”在园子里的举动有着怎样的心情,体会到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爱。学生们都大方分享了他们喜欢的句段,结合作者的生平,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父和园子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首先让他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十分精彩,有的说“这是个美丽的园子”有的说“这是个丰富多彩的园子”有的说“这是个好玩的园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美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好玩、有趣、自由、悠闲、快乐、健康”等词语,并简单进行了整理,有的是写园子的景物的(美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有的是作者的心情(自由、悠闲、快乐),然后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些词语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谈感受时,再板书概括出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如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最后引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相关文段。因为课文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加上作者语言生动,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如此快乐、如此自由,再顺势引导作者的写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接着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孩子们可开心了,纷纷举起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趣事,看着一张张笑容满面的笑脸,听到不时传来的笑声,我觉得很快乐,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课堂不仅使他们学会了知识,也带给了他们快乐。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归功于本地阅读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作者自己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祖父菜园无拘无束的玩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她感到了无比的自由和快乐,正是这样她才对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喜爱,同时包含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的样貌和园中的景物,重点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

  在讲述祖父园子样貌的时候,通过以读带讲的方法,文章思路清晰,有些内容显而易见,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并对详写部分和略写部分重点做了区分,让学生领悟到详写和略些可以使文章主次突出。

  本课的重点是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因为我们地处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比较熟悉,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萧红在园子中那种激动,欢快,天真烂漫,放肆玩闹的情景,所以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原来童年乐园的那么的美好。

  尤其是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中摘黄瓜吃黄瓜,黄瓜没吃完,又去捉蜻蜓,蜻蜓追不上又去采倭瓜花、捉蚂蚱,她放肆的玩闹,玩的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此时祖父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没有任何责备,反倒宠爱有加,由着我放肆的瞎胡闹。而这更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喜爱,他是那样的慈爱、宽容、有耐心。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特别,就连太阳在园子里都显得特别大,特别亮,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亮得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就连天空也显得特别高,光芒四射的.太阳让祖父园子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抒发了作者不仅喜爱祖父的菜园,还对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而祖父园中的景物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作者采用寄情于物得方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上,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在祖父园子的快乐,自由。用重点读,重点体会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品味。通过这一节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多么的重要,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文字是美丽的,富有魅力的,让我们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感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学习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

  这篇课文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文字间。

  课上我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通过三问: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对故乡回忆录中的'精彩片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决定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她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以激发兴趣。

  课前我找到了《呼兰河传》节选的文章以备用。铃声响过,让学生谈谈预习感受并激情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接着引学生入情入境去品读文本,孩子们和我同时被萧红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快乐所吸引。顺利地朗读、感悟、融入真情,再现文章的生命……引导想象:“我就变成……啦!我想……就……”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孩子们一个个美妙的幻想被充分激发出来。

  学文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欣赏《呼兰河传》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学生感受深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重难点: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3、预习新课。

  板书: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篇优美的散文,文笔挥洒自如。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

  最后,再细细品读课文,对学生的引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入,而又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带来负担和痛苦。做到起于学生实际,通过点拨、引导、启发,使学生达到另一高度。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的自由。我首先问,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引导让紧贴学生的原有水平,再稍加点拨,学生就过去了,没有任何跳跃和生涩的感觉,只是很自然的像泉水一样淙淙流淌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创造一个天堂,《祖父的园子》课文中祖父给了我一个自由的、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天堂,而在这个天堂里,我的可爱、瞎闹又给祖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可以说,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园子,更是一座充满爱的园子。

  学习课文时,我根据导学案精读感悟中提出的问题,着重让学生自学感悟这个环节,根据问题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补充。课上,学生积极发言,小组交流融洽,全班交流时,学生能很好地进入文本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中享受到的快乐,从学生情真意切地朗读中,就连我也一同和孩子们体会到了祖父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是爱的体现,而流淌在细微之处的爱就是细节,这些细节就是祖父对我的爱,就是祖父为我营造的天堂。

  “老师,我也想让我的童年是一个天堂,也想有自由自在的童年”一个充满着向往的声音响起。看着这个孩子,我想我们的学校就应该是他们童年的天堂,而我们的.课堂更是他们知识的天堂。想起课前也尽力想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学习的天堂,而学生又何尝不想要一个学习的天堂。但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快乐,我想我还是没有给学生创造好这个天堂。课上学生没能尽情享受文中体现的快乐,我应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他们的快乐,读出他们的自由,因为自由才是快乐的源泉。课堂成为我和孩子们的乐园,成为我和孩子们的天堂,这是我所追求的,也是孩子们所向往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今天早自习孩子们自己组织读书,我在改长江,我用十分钟把第一组长江改完了,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听讲存在很多问题,勾画排比句不够细心。问这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课堂上讲过,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就是表现自己童年生活的自由,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法回答出来。同学们听讲的效果真的是存在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一组好像只有几个人回答出来了。所以关于听讲的效果这一块还需要多强调,通过这样讲完后练习的反复操作,拍同学们明白课堂上听讲的重要性,学会听讲。这个可以单独和同学们谈话?让同学们反思一下,如何听讲?如何提高听讲的效率。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先检查了同学们的背诵情况,还有大概十五个同学没有背诵,需要留下来单独辅导。接着我把早上的长江讲完了。基础题我把答案对了一下,没有深入地讲解。后来进入新课的学习,我先让同学们回复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开始是一片沉寂,没有人举手,我有点茫然?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并不活跃,并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有些同学早已经懂了,而有些同学还一知半解,我为了让这些还不懂的同学们能听懂,我特意让他们起来回答,但是依然没办法说出来,我心里有点急了,有的同学开始玩了,黄雨晨通过思考回答出来了,紧接着还有其他同学举手,这时候我说,老师问这个问题是帮助你们回顾思考昨天学习的内容,常思考,多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这个回顾的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紧接着学习第二部分,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这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昨天的学习孩子们已经知道这里祖父对他十分宽容,爱,我在园子里生活十分快乐自由,因此我十分怀念祖父和童年生活。

  在这里,我把板书内容写在了黑板上,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文章表达的感情。

  最后我简单讲解了课后阅读链接,这本书开头和结尾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同学们把握感情基本快乐中还带有伤感。最后我们再一次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课文。这篇文章就这样学完了。我让同学们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接着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做课堂作业,把拼音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写看拼音写词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今天这节课就圆满结束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5-2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4-04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6-30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08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必备】06-29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推荐)06-29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品)07-17

【精品】《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6-20

《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