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教学反思1
老师充满激情地上课,很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中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至关重要,当学生读不好时,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就能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模仿。不仅老师的示范读很重要,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不可忽视,要抑扬顿挫,就像朗读一样动听,并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像一根绳子时刻拉住孩子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除了要有老师深情并茂的讲解,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漂亮的图案、精彩的视频、舒缓的背景音乐,在平时的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能给课堂锦上添花。
还有很多很多课堂细节,比如要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就是对年轻老师课堂机动性的考验了;当一个孩子读得不好时,给予机会再读,这对孩子帮助是深远的。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我有了蜕变。今后,我要把所学的这些方方面面都运用到平时的家常课中,以后的每一堂课都是我的练兵场,继续磨炼自我。
《北京》教学反思2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出示。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学生制作的图片请学生在黑板上动手放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要求一边放,一边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北面的景物。
在介绍完“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后,我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画一画,并让同桌之间看着画的图片介绍介绍,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图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适的位置,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把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这样让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说说、放放把抽象变为直观,并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教学反思3
在课文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话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你能带着一颗祝福的心对“20xx,北京”说一句什么话呢?同学们带着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说出了自己美好的打算及自己内心最真诚的祝福。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完了整篇文章。我感觉这个教学设计还是比较不错的。
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本课的最后,学生通过说一说,将课文的“符号语言”内化为“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学生所说出的已不仅是课文已有的符号的意义;而且补充、增加了许多游离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大脑就会如电脑被访问一样,把所有感悟的语词、图像、情景、事件等都贮存入记忆仓库中。可见口语表达,能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并使其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北京》教学反思4
畅想奥运,“沸腾”心灵。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这里面,都有哪些心里话呢?我和学生们一起参看着插图,一起想象,请孩子们谈谈他们此刻的心声。有的学生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得了32块金牌。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赢得的更多金牌!有的学生说:我国以前在奥运会上,曾经得过第三名、第二名,这一次,我们要往第一名的目标上努力!有的学生说: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我们一定会做到的!有的学生说:我国举办的这一届奥运会,一定会非常成功,全世界的人都会觉得我们中国人了不起!孩子们的话感染了我,我由衷地说:2008年,在中国,在北京,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运动员,不分民族、不分肤色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站在同一个评分标准上,进行公平的竞争,实力的较量。这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民族精神的盛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这一天而努力,会为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而努力!我们一起努力,加油!这时,我们又一次读起全文,透过文章澄澈的眼睛,我们和作者一样,胸膛中沸腾了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处理
1、第一自然段是两个重复的感叹句。强烈地表达了成功的喜悦。在这,要让孩子充分的体会。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朗读,学生可能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就是读也是拿腔拿调式的。所以,在这句的处理上,我采取先暂时放一放,通过“中国赢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过渡到第二自然段。讲到申奥、看过当时的场景再来读这句,学生的体会更深。也能读出一些真情实感来。
2、第二自然段主要就是抓“刚刚、沸腾”这两个词体会宣布时人们喜悦之情的瞬间爆发。“沸腾”原指水烧开时的景象,在这比喻当时欢呼雀跃的'场景。教学时,通过先再现水沸腾的景象过渡到北京当时的场面。学生可以理解地比较透彻。而通过老师的一段叙述也把“刚刚、沸腾”有机结合了。
3、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这是一段场面描写,第一句是写人多,后面的2、3、4、5句是人们庆祝情景,最后一句是一个总结。教学时,先引导孩子想象当时人多的场面,通过抓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潮水、涌、早已、还是”引导体会人多、举国欢庆。后面几个并列的句子放手让孩子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说,再有机整合成完整场面,加上视频的渲染,有效过渡到“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4、最后一节是画龙点睛之笔,“2008,北京!”里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补充“2008,北京!”的内涵,再上升一个层次。
这堂课,教师还可以再勇敢一些,多信任孩子一些。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由交流。
另外,二年级开始了,生字教学的侧重点、方式方法也应和一年级时有所区别了。
《北京》教学反思5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又如在教学《看雪》一课时,课件依次出现雪后的各种美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领略到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到瑞雪兆丰年的喜人气氛。这样一来,情景交融,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怎样把语言文字的美也能展示给孩子,吸引他们激情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呢?我针对这个目标,精心计了导入和朗读过程。导入效果出乎地预料得好。
《北京》教学反思6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介绍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孩子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孩子“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孩子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孩子理解了“庄严”,又在反复练说中加强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请孩子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介绍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孩子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孩子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孩子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孩子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孩子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孩子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例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什么!(2)草坪和花坛在什么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么样的?这样引导孩子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孩子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北京》教学反思7
这一课真的好难讲,处于小城市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因为放假,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本来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学生看两副图并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可是学生就是读不好,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学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点生气了。可是怎么办呢,读不好,就学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学生字,好像又不扎实。只好让学生在自己读,读给同桌听,在小组里评优秀推荐给全班,全班同学再评一下由谁来领读。最后一步是让小组成员帮助本小组一位读得较弱的同学读好课文。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两点,一,课前准备一定要有。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并把已经会认的字划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会想办法在课前多认几个字,这样既能增强他们认字的主动性,又能让课堂轻松一些。二,只有在课文中识字或者说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才能更容易记得住。平日这句话只是一句理论,通过今天的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北京》教学反思8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介绍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孩子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孩子“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孩子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孩子理解了“庄严”,又在反复练说中加强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请孩子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介绍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孩子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孩子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孩子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孩子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孩子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孩子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例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什么!(2)草坪和花坛在什么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么样的?这样引导孩子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孩子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北京》教学反思9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北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对我所上的《北京》一课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倡导了新课程理念。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从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且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正在和即将修建的奥运体育馆的效果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北京》教学反思10
北京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也是遥远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是缺少生活阅历,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所难以体会的。课文的第2段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迹——天安门,而3、4段则介绍北京的交通、绿化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在课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视频短片,让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美,然后再以旅游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门、柏油马路、立交桥和其他的名胜古迹的美,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本课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和意思深刻的词,为此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在执教本课时,摒弃了简单枯燥的的讲解,而是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多媒体图片的紧密配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学方法多样化。这是一篇写景说明文,如何介绍才能让学生不但听得懂而且喜欢听呢?由老师来介绍,太枯燥了。我创设了坐快乐大巴去北京旅游的情境,让学生既当游客又当导游,这样,从“欣赏、朗读、感受”到“说话、表达、体验”,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第二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出现了“中央、前面、中间”等方位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作方法,但既然出现了,如果不加利用是否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弄得太枯燥,那该怎样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渗透?基于这些考虑,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方位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这一图示当导游来介绍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提到的方位,又对方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还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有感情朗读全文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北京》教学反思11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从“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方面来表达了人们心中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
在上课之前,由于是一篇新课文,所以我反复读了几遍。我发现这篇课文还是比较难读,特别是一些孩子接触比较少的词语,如“帷幕、舷梯、仿佛、卓越”等。课前我就让孩子进行预习。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认读词语,朗读课文的过程我觉得还是比较顺利的,大部分孩子基本能够读出来。
在学习第二课时,我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围绕这个展开学习,反复的练习朗读。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学生没有直接感受,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对于这一类的课文,我觉得还是需要运用多媒体直接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无须教师多讲,学生也基本能够理解,既省时省力,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中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我在教授第一课时时并不顺畅,生字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吝时间地正音,反复读。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多。但通过一节课扎实地攻破字词关,以及课后学生再次查阅资料,后面的课文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扣紧语言文字,结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来还原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语感。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领学生: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荣耀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然后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五环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还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深情回望、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那时候学生上课很有激情,读起书来也特别起劲。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基本意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应该还在半知半解中吧。
教完新课文《再见了,北京!》,老师们思考得很深,纷纷反映孩子们的表现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我,也有着对这样的困惑。此类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落实到什么程度,要学习些什么,是我们应该无法回避的。
在思考中,我查阅了很多关于《再见了,北京!》的反思,在老师们的思考中,我越发觉得明朗,其中于永正老师的一句话很清晰地概括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开这门课,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我想,学会运用,是我应该交给学生的技能。
《北京》教学反思12
《北京的夜景》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北京美丽的夜景,反映了北京在公路和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课文共4个自然段,2-3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飞机上观看夜景的生活经历,因此读懂课文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我用图片引入课题激起学生兴趣后,拼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直插文章重点,阅读2-3自然段体会北京的夜景怎么美,并划出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在其后的交流中,我引导学生读文字,想象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再借直观的图片帮学生理解文字,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把读课文引向深入,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美景,并体会作者当时惊喜又激动的心情,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一条和一条条等数量词的不同作用。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以文本为依据,引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但教学中,根据板书文字学习生字的环节学字记字形式与学课题中的字一样,形式单一。虽然没有割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我做示范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某一句话,而后却没有给孩子再读继续提高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心想着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听课习惯的关注不足,课堂常规抓得还不够。一年级学生常规教育很重要,可以说与教学同等重要。学生中有的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没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课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认真读书。写字的指导仍不到位,没有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占格,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仍不够。
《北京》教学反思13
《北京》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主要从天安门、立交桥、柏油马路、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等几个地方介绍了北京的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
在开课时我让同学们跟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学生带入情境,请到过北京的同学说说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从而揭题。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朗读感悟北京的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谈感受到引入课文中的文字朗读体会,学生对这几个地方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理解的课文时适时指导理解词语“庄严”、“矗立”、“川流不息”。体会北京天安门的神圣、车辆之多。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通过欣赏图片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强烈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不足的是在本堂课中,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学生对北京的了解还不多,因此口头表达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听说读写贯穿于课堂中,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
【《北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教学反思01-12
《北京》教学反思15篇01-24
北京版《枣核》教学反思03-09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03-28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05-29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5-2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4-12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28
北京亮起来了课堂教学反思01-1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集合)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