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1 06:55: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课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1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思维、质疑,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达到实现数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最终学会发展的目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具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自主学习的方式多样,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情感投入,激发创造热情

  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创制性人格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得投入教学情感,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和态度,变被动学习过程为积极主动探索过程,变学好为好学,变学会为会学。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只有积极主动的“做”与“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

  二、问题导学,发展创新思维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索。强化问题意识与宏扬质疑精神是成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切入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令人深思,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答’,而提问的权利大多是教师,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应从学‘问’开始,而不是学‘答’。学‘问’应直面‘原始问题’。这是扬振宇教授取得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如何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问题,应成为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促使学生在勤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好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创新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地理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如: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吗?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有无存在生命产生条件的星球?“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井水不犯河水”等是否严密?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坡上发现有海生贝类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探明有煤的分布?

  (2)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例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应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有同学质疑:那么在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日期为什么要减一天呢?对于这样的疑问,教师首先应给予鼓励,然后经学生讨论后作答,千万不可打击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我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形成,以及在找矿、找水、找植物、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质疑:板块构造学说无懈可击吗?学完“温室效应”后,激发质疑:地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都是恶果吗?

  (4)提供学生质疑问难的时空。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环境、或受旧知和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无法突破时,教师要留有思维质疑的余地。例如:今天的美国就准备造一个月球,那么,100亿年后,科技将会更加发达,人类是否可造一个太阳?或地球能否在浩瀚的宇宙中重新找到一颗恒星作“*山”呢?

  (5)为学生设置“愤”、“悱”情景。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愤”、“悱”情景,使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行动。

  学生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关注未来、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良好愿望,是学生创新品质的良好体现,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没有肯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发展创新思维。

  三、注重实用,达成创新目标

  注重实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生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会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运用能力,进入信息社会,大量信息以图像数据形式出现,而地理图像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图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尤具现实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广泛,比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楼高与楼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过程是重点。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2

  《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适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规律,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操作、讨论、计算,学习兴趣浓厚,摒除了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

  结合生活实际,多实践。

  在教学《整理书包》(实质是分类)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到菜市、书店、超市等地方去观察叔叔阿姨是怎样将物品进行分类摆放的。到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时,学生收集的数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真令我吃惊。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小学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传统的数学模式往往把生活实践与数学相割裂,学不能为所用。而开放的'课堂教学就要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数学信息,从而形成数学问题,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低段儿童适当的布置他们进行小调查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也避免了读“死收”,同时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这何乐而不为呢!

  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多探索。

  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的《青蛙吃害虫》这一课时,我首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兴趣来了,然后轻松的导入新课。又比如第一册认识钟表时,我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把“时、分、秒”称作时间王园里的三兄弟,出示载有时针、分针、秒针头饰的三个胖瘦、高矮不一的低偶,让学生给它们取名字,再通过小故事,学生根据具体特征,很容易地记住了他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强化了所学知识。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的,充满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新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不断地碰撞,但是有的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方式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一、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却淡化了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东西。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语文科千万不可因为强调了“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

  二、追求热闹的形式而忽略文本的解读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而已。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新鲜的活力和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了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证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扎实不足,只是空洞的热闹。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常言道: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了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然而,不要忽略这话的前提是读《红楼梦》,如果是读《窦娥冤》,读《祥林嫂》呢?我们何从读出一千个林妹妹来?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准备,还是应该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语文学习应以“读进去”作为基础,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程标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过分强调个性的发展而忽视有效的引导。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

  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同时,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然而,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妨其始妄听之,继而启发之,使之不偏离文本大前提。即教者还应有引导能力,使学生学习质量保持在同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却不能对其给予点、引导,我们的教学难以提高,深长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

  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泛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问、讨论、交流,成为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手段。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1、课堂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老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似乎这就是探究。

  2、有的教师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3、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

  4、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5、小组成员默不做声,自己想自己的。

  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因此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丰富内涵,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

  五、过多讨论探究而忽略背诵积累

  新课标在编排教学课程的时候,对背诵是非常重视的,不仅课文中规定了背诵的篇(首),而且还附录了课外背诵的60首古诗词,并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是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逐渐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只有厚积才能做到薄发,没有积累更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正如李如密在《教学艺术论》说“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加语文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但是有些教师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影响,冠冕堂皇地认为阅读背诵,是一种死读书,读死书的读书方法,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在大的语文观下更是一种不可取的读书方法。死记硬背被无情打入冷宫,课堂时间被老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讨论探究所占用,课外被题海、查找资料等淹没,学生根本没有读、背的时间。但是没有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大量的读背,就不能有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古文化的载体多在古诗文,不背若干,则对中国文化无法体会,更不用说传承了。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古今很多大学者,都是从小背下“四书五经”,许多名篇佳句,积淀了许多古文化。周恩来曾说他在15岁,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那时的读,也就是背。鲁迅十二三岁能将《诗经》倒背如流。这都为他们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可置疑,背诵这是积累知识、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

  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实行愉快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在愉悦中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六、追求朗读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忽视读书的实效性。

  朗读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们更加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因而朗读教学被语文老师运用得淋漓尽致。

  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已很少见教师手执粉笔,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景象,代之以书声朗朗、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范读、自读、分组读、表演读这些方法很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的读,可每次读前老师不给提任何要求,或者提的要求很随意,只是注重朗读的声音效果,是不是只要开口读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获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边读边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在朗读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有所收获;给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圈点阅读、质疑阅读、精读、浏览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总之,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一层理解,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让学生得到一些读书的方法能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学习的策略,确实发挥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4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5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门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的精彩。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做法上进一步调整。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也尊重其敏锐有余而又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和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应运而生。

  2,加强博览培养,强化创新训练。

  授之以方法,读活每篇文章。巧于发问设题,训练研讨有序。而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正是从提问开始。

  3,精心设置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章或段落,学有所得,进行仿写,旧瓶装新酒,既掌握行文技巧,又写出新意,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4,多方开辟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

  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思维训练,但如果不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造思维,仍达不到目的。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思维,让他们"下海"埔鱼。可进行如下尝试:

  赏粹(找出自己认为妙笔精华处,试说明);比较(还有什么与之相反或相近的内容);补白(思考作者留下什么悬念空间,我可以补上什么,怎么补);置换(可否换上其他的材料,或增一个,或减一个);改序(可否重新组装,重新排序);变向(看材料换个角度,方向,可否有新意);拾遗(还有什么没有想到的观点,知识);体验(亲自动手,刊物行不行)。

  在这些尝试中,处处渗透创新新思维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只是一种新理念,一种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换位思考,精心设计,巧妙自制,但决不能割裂"教""学""创"之间的密切关系。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6

  一、课题:

  初一生物下册第七章《鲫鱼》

  二、构思:

  学生观察活鲫鱼→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导入本章内容→观察鲫鱼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

  三、准备:

  1.自制“鲫鱼的脊柱”模具

  2.自制“鲫鱼解剖路线图”投影仪

  3.准备实验材料

  4.准备挂图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学形式:

  实验操作与教学同步――边实验边上课的形式。

  五、新增小实验:

  在一个鱼缸里面放三条鱼,一条剪去尾鳍,一条剪去胸鳍和腹鳍,一条正常的鱼。观察三种情况鲫鱼的运动有何不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鱼鳍的作用。

  六、课堂特点: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准确。

  2.增加小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能充分调动珠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操作能力。

  3.基础知识掌握得好。

  七、教学不足:

  1.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得多了一点点,学生主体体现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实物不能放大,故后面的学生观察不清楚。

  3.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把握不准确。

  八、自我评价与反思:

  1.从总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基本掌握鲫鱼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理解鱼生活在水中的道理。达到教学目标。

  2.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4.疑惑:我这堂课算不算得上是一节创新课;何为创新教学?

【创新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反思07-04

课堂教学反思06-30

创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06-24

创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02-10

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1-03

孔乙己课堂教学反思07-18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5-21

【热门】课堂教学反思04-21

【推荐】课堂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