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1 08:05: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荷花淀教学反思通用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花淀教学反思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淀教学反思通用

荷花淀教学反思通用1

  荷花淀派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中的重要一隅。它以孙犁为旗帜,以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受到孙犁培养和直接影响的作家为主要成员,以《荷花淀》、《白洋淀纪事》、《青枝绿叶》等为代表作。“荷花淀派”曾与“山药蛋派”并驾齐驱,轰动一时,也在后起作家的努力下发扬壮大。

  然而,“荷花淀派”这一曾经有着影响的文学流派却始终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甚至是否存在“荷花淀派”,或者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是否具有存在的意义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少有名的中青年作家说过自己从孙犁那里懂得了文学,孙犁的许多作品是当代读者公认的现当代文学的瑰宝。学者的讨论显示出“荷花淀派”的边缘性,作家的继承和读者的吹捧证明着“荷花淀派”的成就。这不禁形成一个悖论:纯实力与被关注的不成正比。本文以“荷花淀派”的主将孙犁为关注点,在探究“荷花淀派”处于文学边缘的原因中深刻理解其“另类”中别样的价值及意义。

  自1939年进入文坛到1945年,是孙犁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将冀中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诗情画意中洋溢着人民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丈夫》中的媳妇、《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女性明大局、识大体,承受着比男人更多的困难和磨难,显示着时代的美。《荷花淀》、《嘱咐》等作品一发表,就几乎家喻户晓,带着浓郁的芳香立刻吹遍了解放区和大后方。

  “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男女的勤劳明朗的性格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既有勇敢矫健的革命行为,但也有一些委婉细腻的男女爱情,有时这种细致的感触写得太生动,就和战斗气氛不太相称,因而也就多少损害了作品应有的成就。”[1]《中国新文学史稿》在中肯地评价孙犁成就同时,也严肃地指出了作品与时代的不相适应性。《讲话》发表以后,文学确立了为文艺兵服务的思想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评价标准。的天是明朗的天,歌颂新政权、新生活,表现人民激情地建设新社会,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手法是对作家们的基本要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表现着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欧阳山的《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草明的《原动力》书写着解放区的生活和生产斗争。然而,“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2]的文学观念下,孙犁将战争的残酷、人民如火如荼地建设解放区的情景淹没在华北泥土和北方水乡的清新气息里,“略去了战争厮杀的残酷,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多情女人与有情男人的眉目传情甚或打情骂俏的浪漫场景的描绘”[3]中,以《荷花淀》为代表的“婉约”之作就显得“另类”,作品“游离于主流文化的话语中心”,成为了“革命文学的`多余人”[4]。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孙犁随部队进城,分配到《天津日报》工作,由此进入孙犁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同年创作的《村歌》、《山地回忆》是其代表作。《村歌》描写性格矛盾的女青年双媚,喜赶集上庙和演戏,做事没个分寸,可就是她,又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改造落后的互助组。“刻画了一个拥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5]。这也成为孙犁被主流批评界公认的“诟病”。《山地回忆》中作者用对战争年代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追忆来表达对城市冷漠人际关系的不满。孙犁一改创作初期的浪漫与乐观,格调转向严峻和低沉。1949年,全国一片欢腾,全国人民沉浸在“站起来”的欢腾里,孙犁的这一风格显然不受欢迎,即便到现在评论界对孙犁这一时期的作品评论也十分欠缺。1956年孙犁进入创作的第三阶段。孙犁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讲述的是七七事变后,冀中平原子午镇和五龙堂村庄的变迁史。作者将双重身份集中于一身,主人公知识女性李佩钟既是抗日政府的县长,肩负着解放民众的历史重任;又是大财主的儿媳,反动区长的妻子,是革命的对象。然而,一直致力于中短篇创作的孙犁,在这部小说中显示出在驾驭长篇体制上功力的欠缺。《铁木前传》以乡村中的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表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小满儿这个有争议的边缘女性成为作者窥探人性和哲学思考的化身。相比过去,孙犁的笔法成熟了许多,显示出深沉和凝重的风格,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为自己的创作赢得了新天地。但是贯穿在作品中的情绪和气质,仍是孙犁一贯的风格:散文化的行文结构中贯穿人生的悲喜剧,对女性的欣赏及感情的投入,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活画卷中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在五六十年代,文学强调“典型环境及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倡“正面描写时代的巨大斗争生活”。“颂歌”时代下,浩然的《金光大道》、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小说,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政治抒情诗显然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孙犁“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调”与那些紧跟时代的高音者实在无法和谐共奏。“对我们时代的风貌进行更广泛的描绘,对人物性格进行更完整、更深刻的刻画”[6],是文学批评家对孙犁的期待,更是时代对孙犁的期待。

  1956年春,孙犁突发了一种神经衰弱症,由此终止小说创作近20年。这期间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在《戏的梦》中他说道:“这就像风沙摧毁了花树,粪便污染了河流,鹰袅吞噬了飞鸟,善良的人们不要责怪花儿不开鸟儿不叫吧,它受伤太重了,它要休生养息,它要重新思考,它要观察气候,它要审视周围。”粉碎“”后,孙犁“闭门谢客,面壁南窗,展吐余丝,织补过往”[7],由此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第四个阶段,也是他人生自40年代后第二个创作高峰,创作了《晚华集》、《秀露集》、《云斋小说》等多个散文集、回忆录及小说作品。“”时期,孙犁见证了政治骗子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欺骗;目睹了昔日的战友、同志身遭祸殃;自己又蹲过“牛棚”,经历丧妻的悲苦,忍受病症的折磨。读着写作时间持续了10来年的《芸斋小说》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位经历着人生的悲悲喜喜,目睹了“”中是是非非的老人对人生苍老的了悟。这位历尽沧桑的寂寞老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对往事的絮絮自语中表达着真实而独立的反思和思考。对不喜欢的,他嫉恶如仇:《心脏病》中坦言“”中的无数事实,让他“摒弃了只信人性善的偏颇,兼信了性恶论”,并对其“采取了极其蔑视的态度”;《宴会》写自己曾经亲眼目睹了战友由于托派问题的牵连而失踪;《王婉》客观地描述了现实被逼下的人性腐蚀;《新年杂忆》里对文学评论家专制化、权威化等文坛上不良现象进行了鞭挞和讨伐。对自己喜欢的,他爱美若狂:《春天的风》、《我留下了声音》等在对善和美的褒扬中展现出孙犁依旧不变的青春热情;《亡人逸事》、《幻觉》等作品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进行反思,在对青春年华的无限眷恋,纯真爱情的怀念、珍惜与赞美中独自咀嚼着孤独老人的寂寞与苦涩。《无花果》写自己正值壮年而又身患重病时与一位农村姑娘那未能开花结果的恋情。《石榴》、《忆梅读〈易〉》、《我留下了声音》等作品中,孙犁坦陈了埋藏在心中数十年的爱情记忆,年轻时对学生梅、山东青岛疗养院某护理员、文学社团的姑娘的爱慕,在情感的反思中体现出作家晚年对年轻时不曾热烈爱过的微憾;对他人爱恋却没有因此而移情别恋更衬托出孙犁坚定的人生操守。为了照顾他的名声,塑造一个完美的孙犁形象,编辑好心地删去这类文字,孙犁却依旧坚持,“我一生中,做过很多错事,鲁莽事,荒唐事。特别是轻举妄动的事,删不胜删”[8]。孙犁晚年的写作抛弃了一切世俗的欲念,傲岸和倔强地将自己的情感隐私公开放在书面上,打破了道德完美的丈夫形象、作家形象,给多年信任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孙犁。80年代年代前期,孙犁曾明确声称要“歌颂当今施政,诅咒”,可以说是迎合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时期潮流,是很“入流”的。但是,年轻时就自觉地避开慷慨激昂的时代“主旋律”的孙犁,晚年就更没有“入流”的愿望和可能了的。“余信天命,屈服客观,顺应自然”[9],他不关心读者反应、自己名声、作品销量,而这些正是八、九十年代主流作家们关心的事,也是读者、评论媒介证明作家地位、身份的象征。他拒绝刘绍棠来邀请他扛“乡土文学”大旗,坚决反对“荷花淀派”的提法:他与市场化的时代又一次的格格不入。在垂暮之年,他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走向孤独与沉默,边缘写作,边缘生存,直到生命的终点。

  早年的孙犁游离于主流政治的“网”,风格转向期间因作品不成熟而淡出评论者的视野;晚年的孙犁远离市场化的“网”,因此其作品一直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就不足为怪了。受到孙犁的关怀、培养,并直接受其影响,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在创作中坚持并创新,促进了“荷花淀派”的发扬光大。刘绍棠始终把孙犁的作品奉为自己效法的楷模,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许多清纯的女性形象,一丈青大娘、碧桃、青凤、柳叶眉、蓑嫂、春柳嫂子、蛾眉等,散发着清新、俊逸的风格。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浆声》,韩映山的《紫苇集》等小说,“孙犁味”扑面而来。然而,学习孙犁的风格只是他们的基础和起跳板,随着创作的成熟,“孙犁味”便渐渐淡了。从维熙自创了“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等作品题材突破只写农村,创作方法不再仅限于白描、对话,风格也从荷花淀派最初的清新转向深沉。《春草》、《蒲柳人家》等作品中,刘绍棠已变得俊秀挺拔,深思沉着。五十年代中后期,韩映山曾经写过一些标准的“荷花淀”作品,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读到他的新作。“荷花淀派”后起作家中一些风格发生转向,新作不多,由此导致“荷花淀派”在文学圈中影响力不大,是造成“荷花淀派”处在边缘位置的又一原因。

  “荷花淀派”的边缘主要来自于以孙犁为代表的作家在创作风格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初期的“荷花淀派”为自己编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网,它清新淡雅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变得凝重深沉。它惨淡经营、恪守原则,在茫茫沧海里,成为了不显眼的一粟。但是,它远离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回避和躲闪着时代、政治赋予文学的常规模式,摈弃意识形态主导的程式化、艺术手法的规范化运作,在题材的新颖、风格的清新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被历史话语掩盖的历史,创造了“‘民间隐形结构’的典范文本”[1]。即使处在文学的边缘,也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这张独特的网让中国的文学流派多了明亮的的一隅,即使在黑暗的年代,也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荷花淀教学反思通用2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教师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实施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下面结合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荷花淀》一文中的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鉴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1 坚持先学后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教师要赋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先学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先学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我在教授《荷花淀》一文时主要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

  1.1 布置预习要求,预设学习任务。 我主要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要求学生在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的前提下,再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故事的情节。二是依据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这两个要求旨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从而为课文的阅读与鉴赏夯实基础。三是收集有关孙犁及荷花淀派的知识介绍。该项要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

  1.2 了解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在接受预习任务之后,大多都能积极认真地完成任务,学生或查阅字典扫清障字词,或托腮沉思概括情节,或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并有一些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的问题。在学生自学时我通过观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分清主次,弄清性质,并进行归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 坚持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体验成功的地方。为此,教师要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要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删繁就简,突出主干,给学生预设明确恰当的任务。我在教授《荷花淀》一文时按照上述原则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2.1 本文为何要选择一群荷花淀的女人来作为战争的“主角”?

  2.2 请找出文中有关的细节,并说说这些细节的作用?

  2.3 本文人物语言朴素自然、真实有趣,尤其是划船寻夫的过程中的“妙语”令人忍俊不禁,请用“实话实说”的.方法译出他们的“潜台词”。

  这三个问题设计相对精当,要义突出,涵盖了《荷花淀》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是学生鉴赏是重点内容。

  另外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探讨与解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模式可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我要求学生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每个小组自行进行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之上进行有益的合作,感悟同组成员的思想,体验同组成员的快乐。

  3 坚持当堂拓展,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当堂拓展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在学生完成阅读鉴赏任务的前提下,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1 将下面三处改写和原文作比较,仔细品味,说说哪种写法好?

  ⑴哎呦!”随着一声喊叫,女人的手指明显地震动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让我看看。”“没什么。”女人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⑵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去你的吧!”一个女人用力一甩,把那棵菱角丢到远处,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⑶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自己的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3.2 下面一段文字表现了水生嫂深明大义、温柔含蓄的性格,请作适当的改写,改写后的文字反映水生嫂深明大义、性格泼辣的性格。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荷花淀教学反思通用3

  20xx年的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以其贴近现实、亲和力强和突出语文应用能力的特点受到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好评,但其中以诗化小说为代表的经典选材因其淡化的情节和含蓄特点受到学生的冷遇,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为此绞尽脑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但效果不太理想。

  所谓的诗化小说,就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中职语文课本上的诗化小说较著名的有孙犁的《荷花淀》、沈从文的《边城》等。这类体裁的小说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它具有“一种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理念的升腾力,从具体的人物情节、环境氛围提高到普遍博大的思想内涵的境界中,它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

  重在欣赏小说情节的职校生,对中职教材上的有诗化小说倾向的课文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对提高语文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甚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化解这个难题,笔者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读写中学审美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读和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在教授诗化小说中的结合策略,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例如在教授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文字。在整体感受柔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重点诵读课文的第三段:“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席子比喻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如: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淀里的水面是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洁白柔软,读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学生朗读这样诗情画意的文字后,必定会产生灵感和冲动,或情感体验或审美体验,鼓励学生就小说的环境写一句或几句感想,用微博或微信的形式呈现。我的一位学生在读完全篇文章后在微信日志上就写出了以下一段文字:

  月下小院

  苇席一片

  那是洁白的雪地

  那是洁白的云彩

  是水生嫂的家

  是美丽中国乡村的缩影

  是荷塘月色的静美。

  这段话不仅让人体现出学生对清新淳朴的诗化小说语言风格的审美以及对水生嫂式中国女人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理解,而且反映出学生对文章通过展现主人公对如此美丽家乡的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侵略者来蹂躏)歌颂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这个主题的领悟。

  二、在氛围中生情境

  为了感悟意境,有时根据文章情境需要营造特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情境浮想,从而领悟文章主题,感受作品人物内心情感。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有低沉舒缓、跌宕起伏的变化。诗化小说中的情景往往随情节跌宕而起伏,利用小说与音乐这种类似的过程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小说中的“言外之意”在相似听觉的旋律中得到延伸、扩展,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把握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

  例如我们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结尾处写到祖父说“新嫁娘年纪还只有十五岁”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翠翠真的是在看云吗?不是,她的心思已随着《娘送女》乐声飞得很远很远了。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只用几个行为动作的词,便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虚实相生,作者在这里创造一种类似写意画饱含浪漫、静穆而又萦绕几丝惆怅的意境,给人一种诗一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在教师朗读这样一段宁静、充满遐想的语言时配上一支悠扬的曲子,如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让学生闭上眼睛融入角色,冥思联想,体会翠翠那远在前方又近在咫尺的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面,顿时,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在学生的脑海里万种呈现,虚实相生。学生学习兴趣得到调动,文学审美能力得到锻炼,浮躁的.心渐渐沉浸,人文素养在音乐浮想中得到提升。

  三、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这个主人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采用交互性强的先进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

  根据职业中学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诗化小说中一些场景或人物的一些对话情景变成表演课、实践课。以《城南旧事》第三幅画面为例,宋妈对孩子的思念始终没有正面表现,我们只能根据她哼唱歌谣去体会她的内心感受。于是我们把这一场景融入学生的表演,分角色扮演,在哼唱歌谣时,她的音量、声调甚至音质,演员们(同学们)都仔细揣摩。表演过程中鼓励并肯定表演中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在一切调整到最佳效果时,在画面中反复出现的歌谣和那种哄孩子的宁静氛围中隐藏一种不安的情绪,在情景中虚实相生、自然生发。同学们会在这种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中,在情景交融中体会其中蕴涵着对孩子无限思念和心中淡淡的哀伤。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增强对诗化小说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对语言的表达和诠释能力。

  四、在比较阅读中突出效率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课文加以比较,看清这些作品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授孙犁的《荷花淀》时,我们在欣赏小说景物描写的优美的文字时,可以思考小说的环境和诗的意境有没有相同的意象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把《诗经》里的《关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琼瑶的《在水一方》这些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欣赏(配乐朗诵),同学们发现一些共同的意象:有女人,如窈窕淑女,夕阳中的新娘,有位佳人,以及水生嫂;有水,如,在河之洲,河就是水,康河的柔波里,荷花淀的水面,在水一方的水;有柔软的水草,如荷花荷叶,参差荇菜,软泥上的轻荇,绿草苍苍。女人具有温柔的特点,水的特点是柔美,水草在水里,在风中飘逸。这些意象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柔情,让人觉得优美、舒适。这些以“柔”为特征的意象构成了优美的意境,正与《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主人公在战争烽火中温柔勤劳、不屈不挠的柔韧美统一,这也是《荷花淀》作为抗战题材小说与众不同之所在。

【荷花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荷花淀》教学反思07-29

语文《荷花淀》说课稿01-05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荷花淀读书笔记精彩06-01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7-30

教学反思05-22

比的教学反思08-29

教学的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