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8 09:19: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表现了毛主席的什么品质。学生认真地读书并讨论交流,就得出了答案。我再引导学生理解一些重点句子,通过理解这些句子,学生对毛主席的高贵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2

 一、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可以利用已有的跟文本相关的音乐资源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激发学习兴趣。

  2、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在课堂上陈述,通过言说,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二、当学生第一次跟生字宝宝见面时,要给学生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可以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各种方式加强生字与事物的联系,使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本课所要教学的“井”字,可以出示古井的图片,同时,将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在一起,这既是“井”字的字形,又是实物“井口”的`形状。在这样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中,学生自然的学会了汉字。

  三、创设丰富的识字情境,让学生在重复出现中巩固生字。儿童识记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巩固识字尤为重要。而巩固的方法又不能知识简单机械的重复,应该创设丰富的识字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让学生与生字宝宝“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好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实践性内容。从实施新课改到现在,我一直只重视课文后面安排的的实践题,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后,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体会到了实践操作题在农村中落实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是我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说说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如果要花时间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但如果不告诉学生,又觉得是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机对学生说,是呀,我们这儿一点也不缺水,可那儿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你们的回家作业,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已经守候在那。学生们说,他们那儿很少下雨;那儿的气候跟我们这儿不同。站起来交流的人不多,可见这道回家作业题的质量了。有一个学生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问了爸爸,可爸爸把话题转开了,没有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们农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诉学生更多,而家中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附近又没有图书馆,上网查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困难。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使我认识到,教材中的实践题,需好好利用外,还需要想好一些对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3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些先挖井的人。后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义,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像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争得大大的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也有话可说了,教学重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4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红色革命”故事。主角——毛主席!说心里话,我是不怎么喜欢这篇课文的——语言平淡,记叙的内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要一年级的孩子读懂这篇课文,似乎不容易。类似的还有《要好好学字》、《菩萨兵》、《朱德的扁担》等,教这些课文,我常常感到困惑——学生对这些领袖人物,大多只是听过名字,了解的并不多,最重要的是,这些让我们的爷爷奶奶辈人听起来如雷贯耳的领袖人物的名字,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陌生。陌生就会产生距离,确实,学生对此感兴趣的也不多。这也为我的教学带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当时的背景呢?我灵机一动,从介绍毛泽东这个为人入手,我大肆地宣扬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学生一下字对主席产生了一种敬仰的心情,继而我转入话题,这篇文章也讲毛主席故事的。学生马上兴致高涨,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下面是我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该怎么上呢?我想了很久,就从这句话入手吧。“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句话写出了乡亲们吃水的困难。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我要让孩子体会当时乡亲们理解这口井的重要性,才能体会毛主席对人们的热爱。所以我用了多媒体,展现当时人们挑水吃的困难场景。

  主席来了,他看到了,就决心为老百姓做事情,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乡亲们喝着这井里打上来的水,是怎样一幅欢乐的场面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话语!主席给乡亲们挖井,乡亲们在井边立碑,表达他们对主席的思念之情。此谓“饮水思源”!如何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呢?我想还是利用一下书上的插图,如果你是老爷爷身边的那个孩子,站在井边,听老爷爷讲这“石碑”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体验情感。

  通过老师创设的这些情景,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文章,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5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对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让孩子接近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另外,联想到有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霸道的表现,这篇课文会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忆苦,了解背景。

  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这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引起学生是视觉的快感,上课伊始我以童谣导入: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想象没有水的苦恼,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沙洲坝人民没有水”学生带着缺水少雨的苦闷走进文本切切实实的生活场景中。

  二、思甜,丰富过程。

  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化身自己为跟随主席挖井的小战士,把教室又变成了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小战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战士,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小战士,瞧你,满头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战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来吧?”学生边和老师对话,边动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与刚才第一首民谣的鲜明对比,多侧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来。

  三、升华,滋养灵魂。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沙洲坝的人民对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传世。现实中,为我们付出的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名声并不显赫,但也让我们满怀感激,我让学生模仿课题的说法,自由表达:过桥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学生在表达中,活化了语言,滋养了心灵,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汇而得以复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6

  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读了课题,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和有讨论的价值。

  “这挖井人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吧?”

  学生虽然预习过课文,但毛泽东这个让我们的爷爷奶奶辈人听起来如雷贯耳的领袖人物的名字,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只是从自己的直觉推断,能够被写进书里的事情和人物一定不是什么普通的.人。当时心里还真跟学生有那么一点同感。我肯定地告诉他:是的,这位挖井人就是1949年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但人民永远不忘记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更重要的是当年的沙洲坝,干旱得无水灌田,必须到很远的地方挑脏兮兮的池塘水饮用的情况下,毛主席带领士兵打破迷信的说法为村民们挖出了这口井。所以沙洲坝人民不忘挖井人!

  “老师,我们平时都说‘喝水’,这里怎么说‘吃水’?”

  “小朋友们想想,水烧开了,就可以‘喝茶’,我们可以说成‘喝水’,但我们吃的饭在煮的时候也需要水吧?饭里的水我们是喝下去的,还是吃下去的?”

  “跟米一起吃下去的,”

  “这就对了,还有烧菜时也需要水的,我们就把‘喝水’和‘吃水’合起来叫作‘吃水’。明白了吧?”

  “老师,水还可以洗衣服。”

  “不错,水的用处很大,但当时这井水对沙洲坝人民来说太珍贵了,人们根本舍不得用它来洗衣服,或者做其他用处了。这就可以看出这口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难怪沙洲坝人民见到红井就想恩人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现在的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在学时学生很容易觉得没意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

  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但是如果只靠读课文来理解,告诉学生是肯定不行的`。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是“村子里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现在我们现在生活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就这么一句话,学生很难体会到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所以我问学生:同学们,如果现在开始,大家回家之后就用不到水了,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有的说:没办法洗手;没办法吃饭,更没办法做饭;可能好几星期不能洗澡;衣服脏了也不能洗;每天都很渴…….还有: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要多远?有的说:可能要几天几夜;还有的说:也许不用那么远,但是要翻山,如果在山里过夜的时候遇到老虎狮子怎么办?

  从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快回到了那个缺水的时代,想象到他们没有水用的困难,还想到要吃水,不仅仅是困难,可能还会付出生命的待价。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通过加一加识字、字源识字等方法认识“吃、忘、井、村、叫、毛、主、席”等8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旁”2个偏旁;会写“吃、叫、主、住”四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了解毛主席,感受乡亲们吃水的不易。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了解毛主席,感受乡亲们吃水的不易。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感受乡亲们吃水的不易。

  教学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字面意思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挖井的人。我顺势引出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乡亲们挑水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3)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4)你能想象毛主席带领大家挖井的情景吗?

  (5)是谁吃水不忘挖井人?

  再让让学生去带着问题读课文,多读几遍;再读课文,分出自然段标出序号,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回答上面的问题作好铺垫。学生在回答上面设置的四个问题时,回答的很流利,我随着学生的回答及时的板书。并简单的讲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足之处:在“高效课堂”中是一个较好的起步,虽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因为学生比较难以想象那个年代的生活,而我却设置了一个针对一年级而言难度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考虑不周,但我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这给学生在今后的“高效课堂”中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9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帮助乡亲们挖水井,解决了吃水困难。解放后,乡亲们在井边立碑,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来说,都很远了,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更是生在幸福中,长在幸福里,他们根本不能明白,他们生活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加上我们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来水,因此,学生对老百姓立碑纪念毛主席的行动感受不深。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

  怎么办?怎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呢?反复备课后都觉得不行,就凭单调的朗读来理解,告诉孩子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肯定不行的。

  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象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用课件向学生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当时干裂的土地,崎岖的小路,很脏的池塘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班级里非常安静。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也有话可说了。

  “不忘”是本文的主题,从不忘着手,体会文中毛主席对乡亲们的恩情,这份恩情让当地的老百姓和战士们都难以忘怀。体会到新时代的我们也时时感受这来自长辈、朋友、同学的关爱,我们又应该怎么样来报答这份恩情呢?通过交流谈论,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0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在井边立碑纪念的故事。课文内容简短,通俗易懂,还配有一幅插图。但文章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时代背景非常陌生。对于毛主席,学生大多只是听过名字,其他一无所知。因此课前我利用晨会给学生讲述有关毛主席的小故事,让他们了解毛主席,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第一节课我充分利用音乐的影响力,并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引发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上课初我就让学生通过欣赏《东方红》这首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很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学生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让学生发挥想象,乡亲们在挑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通过“带领”“挖了一口井”等词语让学会上体会毛主席是怎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心一意帮助乡亲们克服吃水困难的。通过有层次地朗读训练,想象,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感悟。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杰出领袖,他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

  为了让学生的感情升华,对主席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以身边的例子说一说:“喝水思源”的道理,学生对此纷纷发言,如吃饭不忘种田人,穿衣不忘做衣人,子女不忘父母恩、学生不忘教师情等等,使感情得以升华,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1

  在教学这一课时,总觉得学生对毛主席那种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的感情,学生感悟不深。因为毛主席的年代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他们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他们生活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加上我们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己打的井,因此,学生对老百姓立碑纪念毛主席的行动感受不深。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影象渲染。

我播放了一段江西老表去老远地方打水,以及老表们在一口脏兮兮的池塘里洗衣、洗菜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引起感想。

  二、实践活动,为“井”取名。

创设情境,老师当记者,学生当乡亲,问你们为什么要在井旁立块碑呢?那我们来帮井取个名字吧?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说出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交流“革命井”因为在革命时期挖的。“毛战乡井,因为是毛主席带领战士们和乡亲们挖的。”“我们小组取的.井名是主席井、清甜井、团结井、忆井……”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体会的更深一些吧!

  最后,补充《红井》这一故事,升华学生的感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距离,学生比较难以想象。在教学中,我设法让孩子了解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感恩,想象练说课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升华。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问学生沙洲坝人们有了这口井会干哪些事?借以带给学生几种人物,村妇、农妇、行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当初沙洲坝吃水难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二、成功之处: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解决“识”和“写”的问题上,我校采取了“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们透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光让学生书写。就本课而言,笔者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的任务。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潜力记必须量的生字,如不少学生透过预习记住了想念的“念”、战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老师结合相应的教学资料,分散、适时地安排必须量的识字教学。如,开课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课题,旨在认识生字“忘”“挖”和“井”;进行重点性的朗读指导时,老师特意挑选生字相对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结束教学前,让学生多次大声朗读课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于透过反复的“读”到达识记足量的汉字。

  三、不足之处: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3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后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义,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都很远了,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更是生在幸福中,长在幸福里,他们根本不能明白,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他们更喜欢的.是《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样的充满寓言色彩的故事,他们爱读,更爱表演。

  怎么办?怎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呢?反复备课后都觉得不行,就凭单调的朗读来理解,告诉孩子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肯定不行的。

  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听一听是歌颂谁的?

  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歌颂毛主席的。

  师:对!这首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出示主席画像)。

  人物简介: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在为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于耳。(相机出示:主席、领导、革命、解放)。让我们大家在毛主席伟大品质人格的鼓舞下大声地读出它们吧!愿意吧吗?(生齐读)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金市沙洲坝的老乡们是怎样怀念这位伟人的,好吗?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因素。而且现在的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那么在教学时学生很容易觉得没意思,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在新授内容前让他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背景有简要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在教学开始时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习兴趣。紧接着对毛主席进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

  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象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又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争得大大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也有话可说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4

  一、忆苦,了解背景

  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这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引起学生是视觉的快感,上课伊始我以童谣导入: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想象没有水的苦恼,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沙洲坝人民没有水。”

  学生带着缺水少雨的苦闷走进文本切切实实的生活场景中。

  二、思甜,丰富过程

  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化身自己为跟随主席挖井的小战士,把教室又变成了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小战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战士,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小战士,瞧你,满头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战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来吧?”学生边和老师对话,边动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与刚才第一首民谣的鲜明对比,多侧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来。

  三、感恩,想象练说

  课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升华。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传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他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层化的阅读。如何消除学生与文本间隔和距离,我努力去寻找语言材料与学生生经历的“共通处”,设法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中获得生命,使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炉。沙洲坝人民有了这口井会干哪些事?借以提供给学生几种人物,村妇、农妇、行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当初沙洲坝吃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四、升华,滋养灵魂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沙洲坝的人民对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传世。现实中,为我们付出的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名声并不显赫,但也让我们满怀感激,我让学生模仿课题的说法,自由表达:过桥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学生在表达中,活化了语言,滋养了心灵,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交汇而得以复活。在学生情绪激昂时,我吟咏了一句汪国真的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愿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学生普遍意犹未竟!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5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多少年来,当我们沐浴太阳的光辉,当我们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刻,就会想起这位领袖的不朽功勋。今天,让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的新时代儿童学习这篇课文,他们是否能像老一辈那样感同身受,是否能走进这位熟悉而又遥远的领袖的精神世界,这是我在备课时最感难以攻克的一环。

  为攻克这一环,我把自己置于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角度,反复读、揣摩课文,又查阅了有关毛主席及他在瑞金市沙洲坝时的许多资料,决定以故事为突破口,以故事贯穿全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来拉近与那个陌生年代的距离。

  首先,我在课前的班会课上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毛主席领军作战的.有趣故事,吊起学生胃口之后,再抛砖引玉,鼓励学生回家后搜集毛主席的故事,读熟。

  23课的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认识了生字以后,我们用了足足25分钟的时间读了课文。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哗——”小手举起了一大片,果不出我所料,这个时代的孩子又怎能明白“革命”、“解放以后”?……我在把这些问题稍加注释之后,欲擒故纵,“下一节课,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毛主席的故事,好吗?” “哇!”教室里一片欢腾。

  加了点油,煽了点火,孩子们个个神采奕奕,满眼的兴致与好奇。我暗喜:火候已到。第二课时,我并不先讲故事,又甩出一张牌:“想听故事先别急,得先答出这些题”。其实题也很简单:课题中的“挖井人”是谁?“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这自然难不倒鬼精灵们:“孙老师,快讲吧!”“听故事要专心,讲完我还要考考你!”我把毛主席如何带领沙洲坝人民辛苦地挖井,沙洲坝人民又如何拼死保护这口井,充满感情地讲着,讲着,连自己都被感动地热血上涌。最后,我把一个大大的“井”字写在一直空空的黑板上,接着讲:建国后,沙洲坝人民给这口井起了名字,你猜,叫什么井?刚从情感的漩涡里拔出心来的学生迅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细胞。我要求每提一个名字必须说明原因。结果,一连串诸如“主席井”“甜井”“军民井”之类,让我也没想到的名字接踵而来。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头头是道,满心喜悦地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对伟人与百姓这种特殊“亲情”的理解,充满激动地回味着我这次匠心独到的“运营”……

  最后,当我把“红”字写到黑板上时,竟觉得再去解释为什么叫“红井”是多余的。就让“红井”这个名字伴随“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永远驻留在那个年代吧!我们的孩子心中已有了领袖的风姿,已有了“老表”的概念,已有了“军民情谊”的感同身受,已有了最朴实、最基础的“民族自豪感”,这难道还不够吗?

  听完故事,评完故事,孩子再读课文时,我明显感到了他们在感情上的升华,特别是他们齐读最后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时,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声音,“使出”了最饱满的感情,将课推向了高潮。以往都是孩子为孩子、为老师鼓掌,这次我送给了他们足有1分钟的掌声。望着孩子们因激动而涨红的脸蛋,我陶醉了……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教材,但我们应该清楚自己有权利决定如何使用教材”。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材的简单解读和机械再现,而应注入教师本身用心去培养的对教材的感情和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11-11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06-10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27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15篇04-06

《吃水不忘挖井人》语文教学反思07-23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3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集锦15篇)01-25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集合15篇)08-27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合集1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