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这一课,我备课的重点是会分段、分层和过渡段。
知道了教学的重点,就努力实现教学重点目标的有效达成。
怎么办?先从体裁入手。
我讲课文,说过题目,比说体裁的。学生在第一节的课程纲要分享课上也知道了每一课的体裁,所以,学生知道这一课的体裁是“游记”。具体什么是“游记”,我想学生也只是知道“游玩时记下的”之类的肤浅认识。
我说,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和散文一样,是特殊的`记叙文。有着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你是怎么理解“形散神不散的”,我问。
一学生说,写得很随意,但中心不随意。
我说,就像一个人穿衣打扮很随意,看似不讲究,但他的穿衣风格却是当季潮流主题典型。
有学生点了点头。
请同学们浏览文本,找一找作者叶圣陶一路走来,经过了哪些地方。
学生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我问,会不会结合着这五处地点,把课文分一分段。
学生分了六段。
继续讲课,说过渡句。
我问,每一段与每一段是怎么自然衔接起来的。
我重点指导一处——……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
学生说过渡句。
顺利成章,教给学生写作学会正确使用过渡句。
最后将重点段“孔隙”。结合文段概括段意,结合段意来分层。
时间很紧凑,下课铃声响起,课也结束了。
给学生留下的遗憾是文章的语言没有细说。那就把课后的第2题交给学生去完成吧。
还有“移步换景”的写法和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画一画游览图,学生就会明白。
写景文教学,能把握文章的三个重点:一是结构,二是语言,三是特点。
当然,在学生能够在你的指导下学会写景文阅读方法之后,就要指引学生细致学习的方向。比如,如何分段,如何分层,如何找过渡句,如何找优美语句,如何分析课文,如何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有意识练习,并循序渐进,相信学生都会在语文的世界找到那个“形散神不散”的那个自己。
而你的教学看似很随意,其实却是很有意,很用心,很诗意。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爱上理智的语文,优雅的语文,而后在语文的世界里历练自己,成为一个理智而优雅的少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让通过语言文字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逆向思维
本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为作者游览的顺序,暗线为贯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经路线,在学习时,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写了双龙洞,还写了什么?为什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泉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学一段都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沿着泉水的流向,也可以来到双龙洞内,找出这条暗线。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出图示非常简单,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写景文章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自己思考画出泉水从洞内流出到山下的图示,这样逆向思维,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本课结束后,我发现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的学习,往往比老师一味的引导着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率高。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时刻把上课前“背学生”放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 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如《穷人》这篇课文,通过桑娜和丈夫在自己很贫穷的情况下主动收养邻家西蒙的孩子,赞扬了穷人的善良品质,桑娜的心理活动就是文章的一条主线,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桑娜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灵机一动,做了演示,我的手掌就是那只只能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而两只粉笔就是两个人,在演示的过程中,故意出错,两只粉笔站起来是不行的,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一个男生说,老师,我想试一下,简单的演示,变艰涩为简单。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变“文本的空白处”为“思维的生发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看图,练说,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放飞灵动的思维,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时它就有。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基本设计环节是(一)课前三分钟了解作者;(二)让学生在文中找表明游览顺序的词来达到理清课文脉络的目的;(三)学写生字“蜿蜒”;(四)学习“孔隙”部分;(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
1.加强重点字指导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虽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但中年级依然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与低年段相比,我的识字教学教的少、扶放多,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当的情况出现。教学“蜿蜒”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蜿”容易加一点,“蜒”里面“正”最后一笔是竖折,经过强调学生都能正确书写。然后我出示第四课和《长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结合“蜿蜒的长城”的图片来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孩子们在学习第四课时我就教给了他们理清游览顺序的方法,本以为会很快找到游程路线,可事实证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还不是很熟练的。
3.抓重点段落学习。
作者过孔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4.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1)借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我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感受小船的小。
(2)学习“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从而掌握识字规律。
(3)品味过孔隙的“感觉”,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让学生的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时我有什么感受?“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6.读写结合训练
每届学生在写“我的校园”或“我的教室”时,只是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干巴巴的。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文章只写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却缺乏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也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我们对人的感觉的词语,孩子们用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再充足一些,让孩子们进行充分地自我感觉,教室里的事物就会更加地生动。后来我看了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融了进来,虽然是初次接触,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之后的一点点变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一些遗憾,我会继续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孩子们的写作上多琢磨,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紧跟笑颜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带着咱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双龙洞之旅。
一直担心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较之前面两篇,意境没那么美,语言没那么生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奋度远远超过了前面几篇课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鉴了笑颜朵朵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来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了,另一方面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平白如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吧。
值得一提的是,带领学生过孔隙时的历程。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随着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模拟起作者的动作来,表情也随之紧张起来。随后,学生争相畅谈过洞时的'感受,有的说:“里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说:“孔隙太窄了,我差点被卡住了,不过还好有惊无险!”有的说:“我一动也不敢动,不然就破相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太刺激了!就像参加冒险闯关一样。”……通过想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要适时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它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可根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双龙洞比较陌生,都没有去过。我就从石钟乳、石笋图片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各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概括出各部分的特点。如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暗、大、奇等特点。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几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溶洞景象,并展开联想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想象像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兴趣,学习情绪立即高涨。
不足的是,一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二是学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条游览路线,但较难发现溪流这条游览暗线,后又经过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找到了这条游览暗线。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课的一开始,一切都按照事先的预设进行着,当讲到“外洞”的时候,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描写外洞的句子,并让学生读读就算过去了。可是句子出示后,学生的朗读却不尽如人意,根本没有读出外洞“大”的特点,于是,我只好发挥教师的范读本领(虽然范读一般),孩子们也许是听得还算认真吧,竟然很明显地听出了句子中的几处强调的地方,于是,这几个词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讲到内洞的时候,课的一大半时间已经过了,我知道,内洞也是文章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内洞美丽的自然景观——洞顶的双龙、石钟乳、石笋,我只是很粗略地让学生看了几幅图片,同学们也是看得模模糊糊,也许,到课结束,他们对双龙洞内的自然景观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觉讲得太粗糙,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课堂也许没有完美,当又一次感受生成于课堂的“别样味道”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是有遗憾。教者还需努力,“以不变应万变”,完善课堂,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记金华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
自以为教学成功的几点有: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年级学生对写景文章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孩子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两句感受到的是孔隙很窄又很险。我珍视学生这种感受,同时结合人们对走夜路的恐惧心理告诉孩子们著者的这种感受正是由于“眼前昏暗了”引起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我认为这就是自己教学成功的体现。其实教学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于是在教学“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我特意让学生思考:盆栽的杜鹃有人精心照看怎么会比不上山上开的映山红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盆栽杜鹃的娇气,山上映山红的不畏风雨。我问孩子们:“你们愿做杜鹃还是映山红呢?”孩子们都是纯真可爱的,都高声回答说要做映山红。我接着让孩子们读这句话,要读得“有精神”,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就是孩子,可塑性是特别强的。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总写了路上风光的美丽。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反复朗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描诉自己所联想到的,孩子们都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词语库去说自己的感受。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外洞很大的,到底怎么大呢?我让学生想像:若是在我们教室聚集100人开会会怎样?200人呢?孩子们顿时恍然:这洞真大呀,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读这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大得多”,然后让他们弄清“一进房子”有多大,通过比较和联想,学生都觉得双龙洞真神奇呀,大自然真伟大!
3、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读和悟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很快背熟了“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等句子。孔隙一段教学我引导学生先读懂每句话写了什么,再思考句子与句子的内在联系,教孩子边想句意边分层背诵。孩子们思维活跃,背得很快。
教学后,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还是有过于随意不够严谨这个缺点,也许是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吧。认真研读教材,不凭经验随意教学,还有,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切记被学生牵着鼻子跑,课堂要紧紧驾驭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最大的有效度,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反思 篇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
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
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反思 篇8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把同学们上午发现贴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读中有收获。抓住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理解是扎实的,抓住关键词句有效进行分析和品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利用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学习了作者描写孔隙的方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孔隙的窄小。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在学会了叶圣陶描写孔隙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展开写话练习,回忆自己去过的某处景点,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5-25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04-2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0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秀)05-27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03-2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精选(15篇)05-29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12-10
《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12-31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12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