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了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一位老人多年来坚持在深山种树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本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是一篇很好的略读课文。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以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设铺垫,注重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成功之处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用真心点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后,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后,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略读课文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理解上的“感知大意”和“抓住重点精读”,所以比精读课文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略读”与“浏览”能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这为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独立地感知课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能快速抓准略读课文的“精读点”后,把“阅读提示语”转化为学生预习的要求,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就尽可能地把注意力导向精读内容。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三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交流,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知道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文中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能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和艰难的岁月里干出这样大的一番事业,认识到这的确是个奇迹,从而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找准了教学要点,才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更加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简洁有效,真正让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练习。简言之,就是抓住了要点,学习才更加高效。
当然,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师情感投入不够,很难调动学生的激情,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教师语言贫乏,提问比较随便、意向不是很明朗,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教师评价语单一,缺乏激励性等等。
总之,只有抓住了课文的要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而高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统领课文的三个问题: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整节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老师进行引导、点拔、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动静结合,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悟老人执著的种树精神,领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沟、保护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
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学生总结:是自然环境的恶劣,是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艰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继离世。当老农面对眼前这一切困难与痛苦时,他仍然继续坚持种树;当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著地种树?老人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通过引读相关的语段,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种保护环境、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足之处
在理解大环境险恶的时候,把事先设计好的'相应情境忽略了,应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或相关的知识链接,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哎!真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待人啊。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切入点,进行对文本的剖析,学生通过精读、思考、感悟,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达到了升华,心灵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10月10日,在六2班上了《青山不老》这一课。《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下面来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
1、要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案”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炼问题、学习方法,是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思考、批注,4人一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相机点拨、启发、唤醒,引导学生读文,进一步走进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涵、体会情感。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创造的,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今天上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效果并不好。
刚开始自身状态不好,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过于紧张,放不开,致使整堂课的气氛都不好,这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一大败点。曾经有人跟我说过,教师本身就是个艺术家,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讲台上的教师就是最优秀出色的表演者!袁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当你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须具有表演者所应该具有的品质,还要完全的投入到你所教的课文的世界中。一名语文老师不仅仅是在上语文课,更是在表演语文课!但我却恰恰相反,上课上得没有一点激情,无法投入,无怪乎课堂没有一点气氛,学生没有一点激情!这又是一大败点。上课没有激情,对于一个老师来讲那是致命伤!
教案写得很详细,但熟悉度不够,对课文也不够熟悉,致使上课不能轻松驾驭,绑手绑脚,无法随心所欲,自然也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我明白了不脱离教案,是不会上得好课的!
要想学好语文,是离不开字词的;同样的,要想教好小学语文,也是离不开字词的。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抠字词,要抓紧一些重要字词去理解句子,去体会字词的含义,从字词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我上课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只是泛泛带过,没有跟学生一起去深究体会,这又是我不能把课上好的一大原因之一。
上课本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但我却操之过急,没给学生太多思考的`时间,也没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适时的给予鼓励,课堂机智不足,抢了学生的话头,给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总的来说,今天这节课效果并不尽人意,太过失败。虽然这样的结果大大的打击了我的信心,但我还是会再接再厉,争取下次做的更好。在下次的课堂,争取把这些问题都消灭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当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经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可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经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景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仅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景下您会怎样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经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教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11月14号上午,有幸在六年级二班上了一节以文代文课,我所选的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
《青山不老》这篇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保护地球家园的最后一篇文章,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先从略读提示开始,抓住略读提示上的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很仓促,若是把每一个问题让孩子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或许孩子们更能够感受到老人爱林、护林的那一片深情。
本堂课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这个环节我少说几句,放开让孩子们去讨论,去感情朗读中体会要比教师引领着理解好得多,最后的代文《美丑之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关键是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整堂课自始至终都很仓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完了阅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近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阅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阅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阅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阅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阅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阅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习方法。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齐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此刻心境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齐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习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我的双手、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课文学到最终,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完美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到达__,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我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终,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们走出课堂时,心境依然是不平静的,从他们的眼中、脸上,还有中午打来的电话。期望经过一节课能带给孩子们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带给他们学习的热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我的心里会感到多么慰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以“我”进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和阅读策略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带着目的去阅读,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过找句子、想画面、谈体会,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
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同时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学习“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的奇迹”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小环境的.语段,充分发挥想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他所处的“小环境”如此艰苦。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结发妻子的突然离世,他没有被压倒,女儿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没有动摇,想象一下他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孩子说“他可能会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尘暴”,“他独自一人住的三间房可能突遇狂风被掀走房顶”,“他年龄大了,又太劳累,在植树的时候还有可能突然晕倒”……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在李教师《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培训后,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学中探索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落实。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说,本单元的主题是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四篇课文从不一样的角度阐述道理,今日我要学习的是最终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从环境的比较中然读者感受普通农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课前,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确立在:经过环境比较来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可是要如何落实目标,并且要让学生真正的从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个难题。首先,我们的学生没有体验过晋西北那种恶劣的天气,其次学生在没有体会的前提下更不会领悟到环境改善后的来之不易,又怎能体会到是“了不起的奇迹”。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首先在学习作者描述大环境恶劣时引用的一段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根据这句活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我的'画描述出来。这个想象说话,只凭一个学生是表达不出来的,需要引导,全班合作。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作者引用的这句话的意思。从风很大入手,让学生想象,风大时会怎样。有一同学说:“黄沙漫天,狂风怒吼”对此我让其他学生纠正这句话应当是怎样的顺序,同学们说:“应当是狂风怒吼,黄沙漫天”,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说:“这样的天气下,你如果是那里的村民,你会怎样”,“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学生们接道。我又说:“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像前面那样顺口就说出来,在经过思考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学生说:“我会赶紧跑回家
,把家里的门窗都关好,找个地方躲起来”之后就有学生踊跃参与:“我会吓得直哆嗦”“我会大声喊我爸爸妈妈”……最终我让学生分小组,把自我想象的情景在小组里交流。在这个说话练习中不仅仅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恶劣环境的可怕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第二个说话练习是在学习经过老人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后课文对环境改善后的环境描述。此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个村的村民,再一次面临大风天气,你会怎样”这一次的说话联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学生能够完整的语句表达出人物的心境、动作及语言。从中也能够看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有了深层的体会。
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上,既然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比较写法,也在课堂上进行了比较的写话训练,就现学现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如果你是这个村的一个村民,请你用比较的写法描述出环境改善前后你的在应对恶劣天气时的所作所为。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6-0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02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2-1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推荐03-15
(热门)《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0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6-1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15篇08-2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6-1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