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后反思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月27日有幸参加了高淳县第二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数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p50页《找规律》第一课时。
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
1.提供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结合自己到淳溪小学上课这一实际事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把教材中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两道题改编成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即老师出门前做的三件事:早餐的搭配、路线的选择和衣服的搭配。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给学生一种亲切、有趣的感受,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也显得思路清晰、水到渠成。
2.为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中,我按照“选配早餐--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序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规律”的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先让学生上台展示出自己喜欢的搭配方式(贴图),并把自己喜欢的搭配方式说给同桌听。然后小组合作用实物尝试进行选配。展示汇报时重视让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充分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先选饮品,就有2个3种,也就是6种;先选食品,就有3个2种,也就是6种。从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再用图形表示饮品和食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然后通过讨论获得结论。
3、运用所获得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①在路线的选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老师从家出发到淳溪中心小学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
(2)老师回家的时候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呢?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2个4种和4个2种”这一算理。
②在衣服的搭配时,注意了拓展和延伸。
(1)如果再加上两双鞋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2)再加上3条领带呢?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③最后的补充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为后面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做了一点孕伏。
本节课的教学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但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规律的揭示过早了一点,可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
2.有些细节的处理尚显得不够细致,略显粗糙。
【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2-23
找规律教学反思10-27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04-07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2-23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3-09
《找规律》教学反思 (15篇)08-20
找规律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9
找规律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10
散步教后反思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