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3:37: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词语搭配、中心思想等方面发现问题。逐步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慌不忙的用心思考。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很曲折,预习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2

  凡是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不仅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生的进程,而且有精心设计、耐人寻味的结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经执教《草船借箭》,她的收课处理别具一格,富有创新意识,听后给人以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深切感受。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她教学本课的收课艺术,以便从中获取有益启示。

  一、围绕中心,引发辐射思维

  《草船借箭》的中心人物是诸葛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刁难,请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从曹操那儿“借”来了十万支箭,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服输。学生们对诸葛亮的才干自然十分佩服,教者如果简明点示一下也未尝不可。霍老师并不这样处理,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学生们人人动脑,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

  有的说:足智多谋。

  有的说:智慧超群。

  有的说:精明能干。

  有的说:知识渊博。

  有的说:神机妙算。

  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作出对诸葛亮的评价,所以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形成了围绕“才干”的辐射性思维。

  霍老师这样处理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围绕中心,归纳各段段意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教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霍老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了诸葛亮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认识全文可以分成四段,同时根据教学中的板书作出简明扼要的归纳——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以往的教学,许多老师都喜欢首先从解题开始,然后是读文、分段,再后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表现出一种程式化倾向。霍老师有所突破,她不急于引导学生分段,而是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尾归纳段意。这样做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把分段、归纳段意放在未了,霍老师这样做也是因文制宜罢了。

  三、围绕中心,拓展知识领域

  如前所述,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诸葛亮,中心事件是借箭,牵涉到周瑜、曹操,长江、大雾等等人和物,这些都已经分析过了,收课时是不是照例布置作业,算是结束呢?霍老师另辟蹊径,从她那充实的知识仓库中精心选取了一首小诗,用幻灯打出来: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霍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显然,如此收课,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领域。同学们学习课文,抄背小诗,寻求不尽,兴味极浓。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3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4.拓展阅读《借东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4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心里很妒忌。想要加害于诸葛亮,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说只要三天就能造好,还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派鲁肃探听消息,可鲁肃却私自拔了二十条船,根据诸葛亮的要求,两边排上一千多个草把子,并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且答应对周瑜保密。

  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和鲁肃秘密地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都用绳子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这时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了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军士们擂鼓呐喊。曹操听到鼓声就下令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过来。天快亮了,诸葛亮下令返回南岸。

  周瑜得知借剑的'经过,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可以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醒学生注意:“擂”读léi,不能读成lèi;“丞”读chénɡ,不能读成cénɡ。指导写字时,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可以将这些词语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军令状、水寨”;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妒忌、军事、委托”等。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只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即可。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并能积累运用。

  2、课文朗读

  可以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如开头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反映了两人的性格特点,被称为神来之笔。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理解。边读边想,每次对话时人物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边议边读,读后评价。评价后再读,边演边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识人心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当成诸葛亮,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语言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之一,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主人公: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水浒传》主人公: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

  《西游记》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2、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草船借箭)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

  预设:(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5、老师心中也有个疑问:草船借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课件出示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接着创设情境,然后再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借助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阅读要求。(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按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周瑜妒忌都督幔子水寨擂鼓呐喊弓弩手丞相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忌”和“擂”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交流汇报,提出并解决问题:

  ①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②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③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①周瑜借军情紧急,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如期交箭。

  ②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4、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五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板块三细读课文,解读对话

  1、大家都知道借箭起因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1)周瑜阻挠诸葛亮造箭,是为了什么呢?(定诸葛亮的罪)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

  2、这些话是周瑜私下对部下鲁肃说的,可是周瑜在诸葛亮面前说的要造箭的原因是什么?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l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l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l “十天造得好吗?”

  l“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l“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1)周瑜对诸葛亮说的造箭的原因是什么?(马上要跟曹军交战,但军中缺箭,军情紧急)

  (2)造箭真的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吗?(不是,是周瑜想给诸葛亮安一个罪名)

  (3)齐读周瑜说的话,思考: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阴险、狡诈、公报私仇)

  3、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诸葛亮说的话)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

  (4)齐读诸葛亮说的话,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主动入套。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心胸开阔的人)

  4、教师小结:故事一开始,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桌之间一个当周瑜,一个当诸葛亮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诸葛亮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深入研读,感受形象

  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对这两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故事的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4、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谁能帮老师解开疑惑吗?

  课件出示

  l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l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为了使船身受到更多的箭)

  (2)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很有可能翻沉)

  教师小结:双面受箭是为了让船保持平衡,方便快速撤退。

  5、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6、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请同学们把“笑”字圈起来,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诸葛亮在笑谁?

  预设:(1)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雾太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敌,他嘲笑曹操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2)诸葛亮在笑鲁肃,因为鲁肃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

  (3)诸葛亮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周瑜根本想不到“草船借箭”这一招,这是一种得意的笑。

  (4)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算对了天,算对了人,没有让周瑜的诡计得逞。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7、教师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板块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完课文后,你对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诸葛亮顾全大局、心胸开阔、神机妙算。(2)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3)曹操生性多疑。(4)鲁肃忠厚老实。

  3、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1)这段话选自《三国演义》原著,它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8、9自然段)

  (2)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半文言半白话)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空城计、六出祁山等)

  【设计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板块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草船借箭。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做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

  预设:(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作者抓住了四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的语言、动作等,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各异。

  3、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4、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同学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气周瑜的吗?又把周瑜气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课后自读《三国演义》,找到相关章节,一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教材内容,还应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依据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战胜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反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依据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战胜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反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足智多谋”。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观赏和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足智多谋”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灵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绽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首先,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读书,边读、边思、边议,然后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足智多谋,才智出众。学生精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悟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探讨沟通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课件教学,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鲁肃的醇厚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灵、心中有数。学生在沟通的时候,争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会,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相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化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精确。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激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意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实力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许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主动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7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8

  1.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呼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呼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进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9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做到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的到位同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就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卷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四书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必须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诬陷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击垮了周瑜的陷害。整体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搞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彰显了为学生居多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朗读、默读、分主角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有一些缺点和严重不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太少。新课改建议必须以形式多样的评价去调动学生的自学坚忍性,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我必须自学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忍坚忍,精益求精,不懈努力奋斗,力争获得出色的教学成绩。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2

  《草船借箭》是依据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悟教材,以培育学生的语文潜力为动身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思索到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老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绽开思索,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潜力,老师从中找寻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学生的'专心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其次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鲁肃的醇厚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灵、心中有数。学生在小组内沟通的时候,争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相识。最终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化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纳了激励学生提出自己感爱好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探讨,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胜利?”“诸葛亮足智多谋表此刻哪?”假如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假如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沟通。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怀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须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就应力争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精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3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我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浅薄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缺乏。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开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写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参加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局部,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表达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

  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设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设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开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美中缺乏,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4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我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5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了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似乎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1-28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22

关于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4-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5篇06-09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篇02-1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3-0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