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门豹》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门豹》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篇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故事。本人在教学的安排上并不是依照前几篇课文,开本就走进“读”的境界。而是什么也没告诉,就是讲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河伯的来历。河伯原名冯夷,他的性情暴虐,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听说后羿曾以射箭为由射瞎了河伯的左眼,以此讲到西门豹该人物的故事。口述:战国时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们便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述职时被罢了官。西门豹明白原因,便向魏文侯申请再干一年,魏文侯答应了。西门豹回任后,开始疏于实事,专事巴结。又一年过去了,他去述职,魏文侯对他称赞有加,可西门豹执意辞官。魏文侯醒悟过来,连忙对西门豹表示歉意,希望他能继续做官,为百姓造福。
可是我的教学入门早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借机我讲述了本课的故事。以西门豹的故事之一的讲述,学生非常有兴趣,大部分学生早已翻书读起来了。我出示了阅读题,字词是必然要掌握的,文中讲了西门豹用了什么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他的方法妙在哪里?说明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装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按照本人的学法指路,学生表现不错,从学生的作业上看,本人的教学是成功的,如果这也是一种新的学法指路,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首先老师得研究教材。它们之间是一种人物、事物、中心、及生活价值的综合穿插。神话是用现实生活中的“符号”作文笔支撑的,而真人真事类的文章得以人物的真实经历作文笔支撑。它们的共性就是通过神话幻想或真人真事来反映生活。就本课就是真人形象与神话的交错落笔,构成了一篇小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只要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没什么难点不能突破的,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老师得研究文本的写法妙处。作为语文老师教语文,上某一课都应该要明白自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又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很重要,否则学完一课也是茫然的,因为学生不知上了本课后自己会做什么。“语文顾名思义,除了会读会说,也要会写。至少要知道自己学了一篇课文学到了哪些写作上的知识。比如、本文重点突出,细节明确,老师在学法指导上最好从阅读中去感悟写法。写文章要有主次之分,重点突出。本文就把“找原因”“惩治巫婆官绅”作为重点来写,而“兴修水利”只是一笔带过,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细节明确呢?这是本人在本课要教给学生的习作中的重要环节。此环节我丢掉了文本,让学生装实践操作练习“写一活动过程”比如“老鹰叼小鸡”“捉螃蟹”“破鱼”“看爸爸杀鸡”等。比如:一男孩儿写“捉螃蟹”的过程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左手按住它的背壳,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从它的大钳子后面伸过来,轻轻地把它捉了起来。它不停地挥舞着它那两面三刀只大钳夹,想展示自己的本领,但我却紧紧地“按住”它,它无能为力……通过小作者的详细描写,就把捉螃蟹的。画面写活了。
这就是本人通过学生习作与点评要教给学生的,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如何做到重点突出,细节明确的知识点。首先要按照一定顺序写,将文章的“六要素”交代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其次要把中心段写具体。要做到详略得当,对于详写的内容,要不惜笔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然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三、适当反馈文本,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样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骟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呢?(这得让学生装各抒已见)其实这也是写作中的一种技巧,要通过这样的技巧达到某种教育意义。在本课的故事中,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让广大群众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为以后的兴修水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班队课时表演课本剧。
总之,语文教学可“乱”,但不能没“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门育人性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会书本知识,还得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每篇课中的人事景物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做人的榜样。作为语文老师得把握这点是必要的,学生装能不能喜怒哀乐,会不会喜怒哀乐,这就是语文吧。
《西门豹》教学反思2
《西门豹》一文通过写西门豹惩治那些为谋取钱财欺骗老百姓而年年给河神娶妻、残害少女的巫婆和官绅的故事,赞颂西门豹为民着想,敢于破除迷信、除暴安良、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西门豹来到邺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找来当地的老大爷了解情况,摸清底细,知道这是由于当地的官绅和巫婆给河伯娶媳妇给闹的';第二部分讲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了巫婆和官绅,让当地的老百姓受到教育;第三部分讲西门豹兴修水利,为民着想。整篇文章曲折迂回,学生都感兴趣。
在一班上《西门豹》第一课时时,我发现,在教学课时的分法上出现了不足,即使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时间必须非常紧凑,因而缩短了学生在课堂上书写的时间,最后连对学生的书写也不能进行点评。
根据上次的经验,我把教学任务改了一下,把“了解情况”这一环节放到第二课时,结果,学生读的时间多了,写字的时间也比较充分,还对三名学生的书写进行点评,特别是我们班的陈思源同学的点评,学生们都能对这位平时很少交作业的孩子进行表扬,这位孩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加上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减轻了,自然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就多了。如指导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时,通过学生的示范读,全班读,学生基本能掌握朗读感情基调。
《西门豹》教学反思3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西门豹》一课,这一课故事性较强,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在初读课文中,我仔细地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了其中部分字的读音,练习读了几遍课文后,孩子们一起扫清了词语理解方面的障碍。接下来,便进入到了每节课的探究环节,由导学案提出的问题,各组合作完成,问题是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西门豹和老大爷进行了几次“谈话”?我原本想孩子们会很容易解决的`,可我放眼一看教室里的情况,禁不住心里一颤:只有一个孩子举手,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担心个别同学没注意听讲,于是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两分钟后事实还是不尽人意,只有三个孩子胆怯地竖直了胳膊,从他们疑惑的眼晴里,我读懂了其实他们个个心里虚得很。我的思维在激烈地活跃着,猛然间,我醒悟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我,因为我说错了一个概念,所提的这个问题中不能说“谈话”,应该是“对话”。于是我又向孩子们解释道:一问一答算是一次对话,现在你再认真地看一看课文,到底西门豹与老大爷进行了几次对话?这样一来,孩子们便纷纷地举起了手。顿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下课铃响了。
走出教室,我既惭愧又自豪。惭愧的是由于我的疏忽,给全班的孩子造成了误会;自豪的是变换发问后,孩子们的思维灵活了,课堂上也体现了新课改。由此,我想到了雕刻家在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丝不苟,那种精雕细琢的心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上我们的语言必须是准确,否则影响的将是一群孩子。
《西门豹》教学反思4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以及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抓住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让学生边读边注意带点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不难明白: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要为河伯重新选媳妇,只是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把巫婆投入漳河,从而达到破除迷信,教育群众,惩治巫婆的目的。紧接着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神态,动作,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使学生明白西门豹聪明过人,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地惩治了邪恶,为老百姓报了仇,出了气。
在教学惩治官绅头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抓住人物的话要求学生注意带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就会懂得西门豹并不是真的在等巫婆回来,而是做样子给官绅们和围观的百姓看。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巫婆回来只是为了找借口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达到惩治邪恶的目的。接着提出问题:围观的群众表现怎样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当西门豹杀一儆百,官绅们吓得丑态百出,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内容,并要求划出描写官绅们极度恐惧的词、句。学生们能很快找出“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等。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官绅们如此害怕?围观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什么?有的学生说:“那些官绅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们明白,用‘河伯娶媳妇’这种骗钱害人的把戏被戳穿了,他们活不成了。”有的学生说:“官绅们看到他们的头子被投进漳河里,下边该轮到他们了,个个吓得没了魂。”有的.学生说:“官绅们知道他们罪恶大,西门豹不会饶了他们,老百姓也不会饶了他们。”教师这时进一步追问:这时的老百姓会怎么认为呢?有的学生说:“老百姓会想,哪有什么河神啊,都是这些巫婆官绅们编出来骗人的,害得我们家破人亡,他们一个个发了财,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把钱还给老百姓。”有的学生说:“要不是西门豹来做官,还不知道要害多少人家的女儿,西门豹真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教师稍一启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就都展开了,同学们兴致很高,都说好像看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联想是桥梁,想象就是翅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西门豹》教学反思5
《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既利训练分段能力,也有感悟“话中有话”的难点,深究之,蕴含极丰富的语文素质培养的契机。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教学中将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多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轻松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在教学中读、写能力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例如分段这项目,我把它巧妙地镶嵌在编剧本时场次确定的问题上;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通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所得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考虑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提供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择性的表现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西门豹》教学反思6
本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整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讨论、交流学习所得。
我首先请学生谈理想,引出课题。然后交流预习情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说出西门豹和哪些人有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然后质疑探究学习第一部分,西门豹为什么向老大爷提问?以分组问答形式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明白了哪些情况,并体会写法。学生通过自读、找划、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西门豹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最后小结: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注意场面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的处理河伯娶媳妇这件事的?
在教学第三部分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让学生弄清三部分的联系。
优点: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不足:
1、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不应占用过多的时间,应该在读书之后让学生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西门豹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这样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上。
2、书设计得有些繁多,应该再简略些,便于学生记忆。
【《西门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门豹》教学反思03-10
语文《西门豹》教学反思12-14
《西门豹》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23
西门豹说课稿01-13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比的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