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6 08:03: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古诗两首》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在《咏柳》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有关柳树的诗句,和你想象中的柳树的样子,便于学生对本古诗的理解,《春日》一课中,我让学生先想象春天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心情,理解古诗的意思。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是这样讲的,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提出在阅读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故乡的杨梅的。学生初读后,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诵课文,并提出让学生在听中思考初读中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卡片上的字词,并请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词语进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我放到讲课文时理解。

  然后我让在小组内讨论,作者是怎样写故乡的杨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断,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让同学们觉得有道理。小组交流完毕,集体交流,教师做板书,学生先后回答出作者写了杨梅的形状、大小、表面、味道、颜色、结果时间;学生说不出作者还写了杨梅树,我又让学生快读课文找一找作者还写了什么,结果学生找出了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板书对作者怎样写了杨梅作了小结。之后,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找出后半句与题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开门见山”。随后我让学生重点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读后进行交流,体会从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找出是拟人句,知道的枝条的颜色,叶子的形状;但不理解“吮吸”和“贪婪”的意思。我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学生说婴儿在吃妈妈的奶水时,我说,婴儿什么时候才吸食妈妈的奶水,学生说饿时,我又引导婴儿怎样吸食妈妈的奶水,做动作。引导那动作说明了什么,婴儿饥饿的难受,拼命的吸,没有够。由此,我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并让学生说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最后,我让学生说家乡都有哪些果树,学生回答后,我有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树,并说出理由。我引导说,我们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果树,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

  一节课讲完了,我有说不出的高兴,我觉得这是一堂成功的课。理由如下:

  一、在阅读中增强理解,在阅读中加强写作的引导。本文中,“贪婪”和“吮吸”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两个词语,我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生活画面,来理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作者那样写的好处。对于课文的结构,我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来掌握的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课文的结构。关于“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我是在学生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的。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对课文加强了延伸,即进行写作的引导,这样,不但继续推动学生的学习交流高潮,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环境,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对于课文的写作结构,单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全面把握的。因此,对于作者是如何写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文中的主要问题,我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在交流中,不作无凭据的瞎说,要求有根有据。这样,即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促进了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文本与生活实践结合。对于两个重点词语的理解,我没有就词说词,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书中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来理解词语。同样,写作的延伸,也是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写作。

  当然,这节课欠缺还是有的,例如,在梳理了全文的脉络后,我没有让学生发现整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还有,我没有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作者不仅写了熟透的杨梅的颜色味道还写了没有熟透的杨梅的颜色味道;另外,在朗读上我觉得读的较少,缺少朗读的知道。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3

  上周,我上了一节课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的用处,从而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文章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中,是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好教材。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通过内容感悟故事中蕴涵的人文思想,透过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一理解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理解了题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让学生度课题,说出“自豪”的同义词,反义词,读题目,从而帮助理解题目。然后,通过强调不同的词来读题目,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最后理解“自豪”做准备。我学习的是薛法根的`做法,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学生。学习非常好得尚铮竟这样读:我应该感到自卑才对、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不过还好,读后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变化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两个词语。然后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感到委屈?学生都能复述出第一段的内容。并且读小红马的嘲笑语气读得很好。然后用“那它后来为什么又自豪呢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三借助媒体,分角色朗读,了解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的沙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看过沙漠。而本课中的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显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的语气。感受骆驼身上难看的东西的作用。接着用“我感到自豪,因为”说话训练。先结合课文说,再结合自己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四、指导拓展延伸

  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利用文本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相遇时,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什么?由于时间不充足,这个练习放在课下进行了,从反馈的作业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前松后紧,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这节课,在题目上就浪费的时间较长,觉得学生读得不到位,就反复读,但同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劳而无功。又致使后来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续编故事只能放到课下进行。另外,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总觉得读得不很理想,与我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还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走入文本,抑或是教师本身缺乏足够的激情吧。这些问题都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过程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与课后题层层展开,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就课题“理想的翅膀”提出疑问,显然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够提出较明确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理想怎么会长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是谁的理想长上了翅膀呢?”“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后,马上领会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风筝”。并能够从中找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风筝。”

  在理解“我和小伙伴们各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时,放手让一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的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这样既利用了教材的空白,也使全体学生完全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充分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理解了“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知道风筝就代表了自己的理想,风筝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实现,将学生的想和做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有了理想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谈理想引题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自主释疑,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评价、读中感悟的教学目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应当值得尊重,因此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我也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

  不足之处:这堂课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环节安排也很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抓好重点词的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想放不敢放,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有待改进,合作学习等形式运用不够。

  改进措施:注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在品读中感受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为学生练笔提供平台,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翅膀》教学反思2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就课题“理想的翅膀”提出疑问,显然,

  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够提出较明确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理想怎么会长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是谁的理想长上了翅膀呢?”“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后,马上领会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风筝”。并能够从中找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风筝。”

  2、“看风筝猜理想”

  “我和小伙伴们各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带着这个疑问,我让孩子们结合观察文中插图,在自读3——6自然段中,圈出文中提到的各种风筝的名称,并猜猜这些风筝可能寄托着孩子们什么样的理想。“看风筝猜理想”的做法充分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他们猜得不亦乐乎!也从中理解了“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感受快乐心情

  再次默读文中3——6自然段后,我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梳理课文重点内容,知道“我”和小伙伴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他们放的风筝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在相关段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读,通过美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心情。

  4、结合生活,读中仿写

  在孩子们沉浸在放风筝的欢乐氛围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话题: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衔接起来,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渗透理想主义教育。这时,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起来发言。“我的风筝像一个画板,上面还挂着两根画笔呢,因为我长大想当一名画家。”“我的风筝像一个警察帽,帽子正中的国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因为我长大后想当一名警察。”“我的风筝是一条漂亮的绣满花纹的裙子,因为长大后我想当一个服装设计师。”……此时,孩子们已把自己的理想和风筝联系在一起,充分理解了“理想的翅膀”的含义。最后,我和他们进行师生合作朗读3——6自然段,让孩子们和文中的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让他们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一步领会“理想的翅膀”的含义。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本节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就用语言描述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接着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子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最后,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6

  《海底世界》是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文中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一开始,便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二自然段采用设问的方式回答了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接下来抛出问题“海底动物是怎样窃窃私语的?”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朗读,读出各种小动物的的声音。并且能够模仿动物的叫声,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再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声音,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这样使孩子产生了共鸣,他们仿佛置身于情境中,心生向往之情。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海底的动物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呢?我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齐读等方式,结合课件,对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等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读起来自然有感情。默读第四自然段时,让孩子们读懂海底植物的色彩差异和形态差异,勾画出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自由读、朗读、默读等方式主动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上教给学生“渔”的方法意义更深远。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7

  开学第一课是《春天的小雨滴滴滴》,彷如应景似的,天空扬扬洒洒地下起了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滴滴答答,雨丝纷飞,飞进了未掩牢的窗户,也飞进了同学们的心里……

  乍一看,这篇课文似乎有些凌乱,教学不知如何入手,仔细思考,并借阅参考书后,我认为教学主要抓住三条线索来展开:春雨的声音美、形态美、精神美。课堂上,我对孩子们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说:“听,外面飘洒的春雨传来什么声音?”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侧耳聆听,可是大家的表情是一片茫然,有孩子大胆地嚷道:“老师,我什么声音也没听见,只有汽车发出的声音。”呵呵,真逗!我笑了笑,装傻充愣地回道:“哦,春雨的声音被马路嘈杂的声音盖过了吧。那好,我们跟着作者走一走,听听春雨的声音去。”接着,我引读第一自然段,示意孩子们跟读后面的内容,就这样,我把描写春雨的象声词和表示地点的句子留给孩子们读,自己则读其他句子。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一读完,我没再继续往下读。孩子们莫名地等着我开口,我便说到:“谁听见了春雨的声音?为什么这些声音各不相同?”七嘴八舌的声音传来,看来话匣子已打开,“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吧!”我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忙开了。交流汇报的环节里,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都能一步到位地说出每个自然段里写到春雨声音和发出声音的地点的重要词句,效果很好。让大家划出这些词句后,我问:“课后第二题问我们,课文写了春雨的什么美?刚才我们学习讨论的内容讲了春雨的什么美呢?”“声音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呀!作者能用丰富的想象力写出春雨这么多种声音,象声词用得那么准确,真是了不起!你们写作文时也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事物,也一定有佳作的。”我鼓励道。

  下一个环节,我提出了在小组里讨论第6至9自然段内容,找找课文还写了春雨还有什么美。巡视中,我发现问题有一定难度,一些同学只懂意会,不懂言传,无法找到贴切的词语来概括;还有一些同学则根本看不出课文还写了春雨的什么方面美。汇报的时间到了,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还都不太自信。我鼓励大家:“大胆地说,不懂概括没关系,只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读一读就好。”顿时,又有几名同学举手了。在我的循循善诱下,站起来读句子的同学基本上说出了自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这个指导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也渐渐悟出了其中的含义。最后,同学们概括出了春雨另外两个方面的特点:样子美,心灵美。我板书时写到:形态美、精神美,问大家这样写是不是更准确?答案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雨,你想说什么?”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答案有乐于助人、美丽善良、声音优美等等,始终没有说出我最想要的那个词语。我说:“乐于助人这个词的意思是最接近老师想要的答案的,你们再想想,春雨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温暖却不求回报,这说明它有什么精神?”终于,几个声音响起:“无私奉献!”我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这几个字,请全班同学齐读。到这里,课文学完了,我相信这节课上,大部分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自主地学习、思考,掌握住了课文的要点,了解了春雨的三个特点以及作者赞美春雨的奉献精神。

  第一天返校上课,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还不错,我感到很满意,心里也乐滋滋的,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工作能稳扎稳打,更上一个台阶。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郁、澈”等9个宇,学会“林、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伐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字词)。

  2、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一、投影插图,导入新课

  1、师: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给你留下怎样丁怎岸的印象?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云,我们就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出示课题)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许多年前开始。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咆哮、 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

  3、边读边思考:小村庄结果怎么样了?

  三、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令人痛心,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探究这个问题。

  四、熟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讲述。

  2、指名讲述。评价读音的准确,故事的完整。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9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进教学的形象性。我在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录相。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后来我又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

  2、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能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

  3、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说谁赶集?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多,给人以赶集、热闹的感觉。我还让学生试着说说课外有关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让学生看图、欣赏燕子优美的身姿,可以给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下面是我在《赶海》二上时课堂引入部分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音乐结束时告诉我: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播放《大海啊,故乡》,学生闭目欣赏)。(音乐止)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作举手状)

  生:我想到了美丽的大海。

  生:我想到了海边有海鸥在飞翔。

  生:我想到了我们去北海游泳的情形。

  生:我想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小孩在捡贝壳。

  ……

  师:同学们,有一个朋友名叫杨谦。他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就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写的《赶海》,跟他一起去感受赶海的乐趣。

  (师板课题:赶海)

  (播放画面)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海边,此时正好是退潮的时候。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哗哗”的海水声。

  生:我看到了大海潮水正往下退,还发出“哗哗”的声音。

  生:我看到了浪花一下退下去,一下又涌上来,好像不舍得离开。

  师:是啊,退潮时的浪潮可有意思了。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画下描写浪潮的句子。

  ……

  自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根据文本的内容,以欣赏音乐《大海啊,故乡》来引入课堂,意在创造一种轻松、柔美的意境。

  同时,我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既是想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又是想过渡到作者听此歌想到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而把学生从课本外走进课本内。这样的课堂引入带有相当明确的目的,尤其是所提的问题“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引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应该算是一种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引入吧。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身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身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身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身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改善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身思考、震撼自身心灵的地方,细细读,慢慢品,联系实际。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2

  在激趣引题时,我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和我的预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学生也许会说到后来这个小村庄被洪水冲毁了,什么都没有了。想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然孩子们说到了美丽,我就跟着孩子们走吧。

  你读了哪些句子仿佛让你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孩子们很快读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本来是想学靳老师的,想让孩子们上去画画,我担心会太费时, 更担心要画出来谈何容易!还是引导学生读出味来。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走进这美丽的村庄。“当你读到清澈见底的时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这样一句话……”学生马上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惊喜。清澈见底的意思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显得更没美了。“你读到清新甜润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你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举手的不多,“回忆一下秋天的雨。”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说到了苹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山上~~`天空~`。”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的意思在朗读中,在评价中,在对话中,学生理解了。很多词语的解释不可下定义,她只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对于这种词语的理解,用优美富有诗意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学生对整段的理解,对全文的理解。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3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4

  上完了我的教学研讨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后,在紧张、兴奋之余,我有很深的感受。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内容很简单,通过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几个场景中战争的描写,在最后一节中发出祈盼,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战火中的孩子能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节课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享受春天──春天幻灭──再享春天这一情感主线激发学生憎恶战争,希望和平的情感,通过三读体会诗歌的感情,1、通读;2、品读;3、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本课教学设计中,阅读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1、通读。开始,我让学生把全诗读通顺读流畅,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里的内容。在读中我注重到一些生字的读音,如弋字,我出示了拼音y,学生很快就读准了这个字的字音。我还及时纠正了学生读错的字音,所以这一遍学生能读得通顺、流利。

  2、品读。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再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描写春天美好的语句品读。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多样,我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个性化朗读能让学生体现了个体的特点。开始我进行第一步:享受春天。在读中我先没有指导,只是问诗歌的内容或者其中的词语,学生理解后,我再让学生读,学生就能读出感情。如我着重让学生理解乐园天下,学生理解到那些动物的快乐,所以再读时就把快乐的`感情融入其中来读,读得高兴、快乐,我从中听出了他们幸福的感情。其次当我在教学春天幻灭时,由于学生对战争是比较陌生的,我就出示了相关课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景象。当一张张可怕的战争图片和轰隆降的炮声在教室里响起时,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了。我再让学生读,是什么打破了动物们的梦幻,并让学生自选有关内容来读,我不作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只是问学生:你读得很气愤,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就自然地说他很气愤。再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了,所以读时,都用心去读,读出了气愤的感情。

  我又让学生自己交流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又将我自己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看。很快,孩子们的眼睛就发直了,一张张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肢体不全的无辜的儿童的照片,还有一列列令人惊心的数字,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强烈的撞击,然后我选择了一组图片战争中读书的孩子们,就这么出现在孩子们眼前,而那一个个确凿的数字,一个个真实的图片就此印入他们的双眸,继而定格在心,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色彩,没有欢笑我这时就问:面对此情此景,你希望什么,你祈盼什么?学生立刻回答:和平。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再享春天的学习。这时,学生感受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使儿童受到极大的伤害,激发了孩子们的悲伤、愤怒和祈盼之情。孩子们开始朗读了,我也开始朗读了,声音和平时很不一样,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激情。我惊喜地发现,平时上课喜欢做小动作的人也读得非常有感情。甚至一学生习作里写连平时调皮的秦晗夏同学也读得非常有感情。由学生和教师的齐读,共同抒发了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喜爱和祈盼之情。最后,我问学生:读完了吗?学生都说没有,继而体会到省略号的用法。诗歌省略了什么?学生回答多种多样,但呼声最高的是:和平!我马上板书:享受和平。读完后,我表扬了大家,夸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了。

  那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我提出问题后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了。学生回答后,我出示了《儿童和平条约》让学生自由读。

  3、诵读。最后我让学生再读诗歌时,学生情绪高涨,读得铿锵有力。

  最后,我出示了两项作业:1、必做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选做作业:《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就这样结束了这节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重拓展延伸。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这节课上,不仅有师生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四十分钟里,师生共同经历了享受春天的幸福,又遭受战争的苦涩,最后希望停止战争,重享幸福的春天。整堂课师生一起享受激情,享受心灵的震撼,享受和平的春天!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9-28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04-21

语文下册《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3-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5-14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4-08

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4-25

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翠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