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触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2、选择一件童年的趣事来写,写出趣味,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
3、自拟作文题目,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童年趣事的作文,在浏览的基础上摘录若干个精彩片段。
2、《童年》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触发回忆。
1、启发谈话,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在乐曲声中,教师有感情地导入)
同学们,童年生活如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生活就像一首首美妙的歌,听着《童年》这首优美的歌曲,怎能不勾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因为我们童年的故事也如一颗颗七彩的水晶石,折射着太多的稚趣和欢乐。如果我们把这些童年生活用笔写下来,那该多么有意思啊!
(2)回忆童年故事,选择最有趣的事说一说。
2、交流汇报,广开“材”路。
(1)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自己说给自己听。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童年趣事,畅谈各自的感受。
(3)谁愿意把你童年的乐趣和大家分享?
二、指导构思,有序表达。
1、读写联系,领悟表达方法。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读了许多有关童年趣事的作文,谁愿意把所摘录的精彩片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在如何安排材料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归纳:
安排材料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来组织安排材料。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一步一步从头写到尾,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就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中间经过怎样的发展、变化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细读体会,自拟题目,自主选择表达的顺序,列出习作提纲。
2、学生根据习作提纲独立构思,完成习作初稿,教师来回巡视,相机进行个别辅导。
三、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文章不厌百回改”,孔尚任写剧本《桃花扇》,十五年中作了三次大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
2、自主评议。自读习作,看有无添字漏字、有无病句,是否写具体。
3、小组评议。四人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互批互改。
4、集体评议。选择典型习作三篇,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写出了童趣、是否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等。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
5、各自再次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四、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1、分四人小组评赏习作。
2、出示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共享成功发快乐。
3、请本次习作中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朗读他们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鼓励。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习作向报刊投稿。
教后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从课前准备来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章,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的积累,为顺利地完成本次习作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学习贯穿在选材、构思、评议和评赏登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引导者。
3、注重了习作方法的指导,根据记事类记实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悟如何有序地表达,如何抓住重点写具体等方法,实现了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4、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来写,从而使学生习作具备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命题,不作过于细致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这样就避免了束缚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学目标:
1,品味隽秀的语言,在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
2,感受并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感悟创新能力及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隽秀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童年的爱
教学难点:
感悟创新,阅读中再现优美画面,课型:
赏读活动课
教法与学法:
朗读品悟法;赏析再现法;
课前准备:录音机、轻音乐伴奏磁带;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创意说明:
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选用了唐弢先生的《童年》。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秀美生动,画面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充沛。本着“美文美教”的原则,我将其设计为赏读活动课,采用板块式的设计思路,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想的活动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评说美、畅想美。本课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美,用自己的头脑领悟美,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浪漫、有一点创造、有一点畅想、有一点感悟。意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
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唐弢先生深情的目光,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散文诗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
第一板块:“ 美美地听”——激趣感知活动
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些字词你注意到了吗? 认知下列字音、字形:(多媒体出示)
洗濯 鹧鸪 翱翔 蓦地 踱过 倩影 笑靥 遨游 采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美美地听,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同时留意老师朗读时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技巧。
你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大胆地说出来吧!(请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听读的感受来)
第二板块:“美美地读”——真情体验活动
这样优美的文字、这样真挚的情感,你不想试一试吗?来,在优美的音乐中想象童年的画面,把你对童年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1、学生自由配乐朗读,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主题情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请你一展身手吧!朗读你最喜欢的一部分,并请告诉大家你所表达的情感,好吗?
2、请学生配乐表情朗读,读出画面的美,读出作者的情。可就一个画面、一个段落、一个部分来朗读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借此指导朗读,锻炼和提高朗读能力,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月/是她的脸,一抹轻云/是她的笑靥,几颗星星/是她的眼睛,晚风/吹过/垂杨,这上面/散布着/她的风韵。”这一段要读得缓和、柔美、深情,饱含对夜、对生活的赞美。
备注: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不求全责备,重在鼓励、欣赏、陶冶。
第三板块:“美美地品”——品悟赏评活动
1、(多媒体出示)话题一:你感觉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何处?说说你的发现。
话题二:你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吗?能否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话题三:文中有你欣赏的写作手法吗?可以指出来并说说你欣赏的原因吗?
请自由选择话题,从自己感受最鲜明的、兴趣最浓厚的、发现最独到的、领悟最深刻的方面赏一赏、品一品、说一说,比如一个凝练的词语、一句传神的描写、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份真挚的情感、一种巧妙的写法……当然,大家也可以合作探讨。
2、学生反复品读,可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自由交流一段时间,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
备注:学生只要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就好,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老练。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现、感悟兴趣和探究、品悟能力,在师生与作品的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第四板块:“美美地说”——再现创新活动
1、示范引导:这样优美的画面和情感,也激起了我创作的热情。我对第三节中的画面产生了兴趣,将它创新改写为:(多媒体出示)五月的阳光热情地亲吻着我的脸,潇洒的清风调皮地拂弄着我的乱发,慈爱的老牛,背着我慢悠悠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野这样的清新,一望是无垠的碧波,路旁那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里摇曳起舞,婀娜的身姿逗惹得柳枝也翩然顾盼了,恰遇到檐下多情的石榴扬起醉红的笑脸,呵,你看它们不禁笑得全身酥颤了!此情此景,我又怎能不歌唱?再吹一曲短笛, 给这美好的时光助兴吧!
俗话说“抛砖引玉”,你的创作热情点燃了吗?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你们欣赏的优美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2、自由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表情朗读(可按学生要求配乐)自己的作品,大家交流共赏。
第五板块:“美美地想”——畅想延展活动
1、(多媒体出示)话题一:读了这首散文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话题二: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你读了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畅想表达。
备注:自由表达不限内容多少。培养学生阅读作品后自然地联系自己生活、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良好阅读习惯。
随堂练习:(多媒体出示)要求:依兴趣自选练习,自主完成。
1、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反复吟诵,最喜爱的也可以背下来;
2、就自己所喜爱的句式或写作手法仿说、仿写;
3、学用优美的、凝练的语言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4、将你的欣赏所得整理一下,把板书设计补充完整。
5、搜集你所喜爱的名人的童年生活或有关童年的诗、文,积累素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在“美美地品”环节中,学生可能较多地注意词、句,注意描写、画面,对含义较深的语句和值得仿效的写法,可能因水平所限而注意不到或说不好,这也不必过高要求,因为本课注重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亦应在学生赏析时适当提示和补充。当然,教师也可安排“质疑”或在解决练习时探究句子深刻含义,可在练习中安排句子仿写,进行语言的学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品悟、探究、体验、练习的环节中设计的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必须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
2、理解最后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重难点】
1、培养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
2、理解最后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题
1、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初读课文完成内容:
⑴自学生字词。
⑵完成“阅读提示”的问题一。
3、检查自学:
⑴字词。⑵课文介绍了我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二、再读,理清条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第一段,总的概述作者9岁时的发现,及这次发现带来的惩罚。
第二段,具体叙述我的发现原因,发现经过。
第三段,照应开头,讲我听老师所讲内容与我的发现相同时禁不住笑出声来,结果受到惩罚。
三、读课文,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涵义,谈理解
1、出示原句,读原句。
2、抓重点词理解。
3、体会“驱逐”“迫害”透露出的品质。
4、体会“──”的用法。
5、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用“激发、渴望、都会、终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
6、用“很不得、绞尽脑汁”造句。
四、总结,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大胆发现他们的规律
五、作业。
1、抄写语。
2、正确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5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比较品析,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2、体会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品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感受童年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放《童年》)
同学们,听着轻松愉快《童年》的歌曲,看到你们一张张童真的脸,老师很是羡慕你们现在的无忧无虑。有一位诗人想挽住这如水的光阴,想留住这如花的童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钱万成的《留住童年》。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散读。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7页,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抽读,评价。
3、齐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留恋
三、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留恋童年的情感。
1、你是从哪句诗读出了留恋之情?
摘下:留住
珍藏:珍重地收藏
2、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但是我怎么看不出是对童年的留恋呢?你们是从这句诗的哪些词看出来诗人留恋的是童年?
预设:
树叶:童年中有意义的事,只要采撷一片,就能反映童年的美好。
不老的春天、常绿、永远永远:童年的美好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损,童年是一辈子值得珍藏的财富。
诗:人生的诗篇。
追问:
你觉得树叶指的是童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理解?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3、同学们已经读出来,诗人把童年比作“树叶”和“不老的春天”,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
抽读,朗读指导:语速慢,重读“不老的春天”。
4、我们如果要表达对童年的的留恋之情,我们可能会这样说:童年非常美好,我要永远把它留存在记忆中。人生会充满活力,直到永久永久。老师的表达和诗人表达哪个更美?为什么?
明确:
1)老师的话很直白,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追问: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XX比作XX,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留恋。
2)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说不到就算了)
小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啊!
抽读,谁来读一读这一节诗?
评价: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诗人的留恋之情?有没有让人感受到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朗读指导:语速较慢,抒情地,重读 不老的春天
5、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一节诗,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改后的句子,“这”变“那”)老师改了一个字,你发现了吗?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在情感上更亲近,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看似平淡的一个字,其实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加以重读突出。
抽读2个,指导朗读:重读“这”。齐读。
那么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感。
6、我们学完了第一节诗歌,谁来说说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明确:
诗句很讲究押韵,会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读来琅琅上口,还讲究炼字,这就是所谓的“诗一般的语言”啊!
小结并齐读: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第一节,感受诗歌语言美,感受诗人的留恋之情。
四、师生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品读诗歌第二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让我们四人一组进行思维的碰撞,看看哪个小组最能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我们来一起看诗歌的第二节。
预设:
1)押韵
2)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
追问:是什么样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你能结合具体地诗句说一说吗?
花瓣:美好。
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风是轻轻的,花瓣缓缓落下,轻而缓,画面很美。情感是留恋的。语速稍慢,抒情地。
缤纷:花瓣纷纷落下的形态,就像下文“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不单指颜色,多而杂。
3)弥漫
你有没有觉得哪个词用得很精妙,富有诗情画意?
和香气匹配,同时也表明对生命的影响深远。
感受到什么情感?
感受到对生命永恒的意义。
明确(学生说):
将“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一来说明事情多,二来说明事情美。成长伴随着收获和失落,伴随着甜蜜和苦涩。长大后,童年的回忆只有温馨和甜蜜,会灿烂一笑,即使是失落的,也是如此。
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2、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的第一、第二节,再次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独立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地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品一品诗歌的语言美。
预设:
1)押韵
2)比喻
“山”比作“困难”
“海”比作“困难”
“迷路的…,清醒的…”拟人 眼前暂时的困难终将被克服
“船”比作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将童年的无忧无虑化为勇敢和乐观,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3)在炼字方面有没有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原文和删减后的,对比朗读)你体会到了情感上的什么变化吗?
明确:
“也”看似平淡,却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一种豪迈的气概。
除了“也”这个字,诗中还有哪些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
“只是”:对未来的迷茫是暂时的。
“总是”:困难最终总能克服。
“就”:豪迈的气概,面对困难要充满勇敢和乐观。
追问:
这仅仅是对童年的留恋吗?可以把题目改成“留住童年”吗?
明确:
诗人要留住的是勇气和果敢,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2、请(男女生对比读)读一读诗的第三、第四节,让我们感受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的勇气和果敢。
评价,指导朗读:激昂一些,齐读。
3、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完整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钱万成的《留住童年》。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美,感受了诗人的情感。留住童年,留恋童年,我们珍藏了“一个不老的春天”;留住童年,更要留住童年的勇气和果敢,让我们乘上了一条“乘风破浪的船”,驶向了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1、请你在诗中找一句最优美的语言赏析并积累。
2、向家人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留住童年》反思
整个诗歌单元意在让学生体会每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了解一点诗歌的表现手法,掌握一些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语言形象、凝练的特点;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之所以选择《留住童年》这篇文章,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想借这篇文章对诗歌单元的教学做一个总结和反馈。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萦绕在我的心头: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能不能也象一首诗一样亲切、自然、流畅、充满情感,又不乏思考和感悟。在我看来,“留住童年”这个课题本身就充满了感怀,但是已处在少年时期的他们,对文字、语言的感受力还不是特别敏锐的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在看到了课题之后能马上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能够马上带着一种情结进入文本?显然这有很大的难度,于是创设一个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就显得犹为重要。
为此我做了课件导入课文:先播放几张自己童年的照片,然后播放长大后的照片,最后再将童年和长大后的照片放在一起同时播放。因为能看到班主任小时候的照片,他们显得非常好奇和兴奋,在播放小时候照片时,我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作为背景音乐,照片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欢跃轻快的旋律无一不在昭示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然后再将童年和长大后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较,这时选取了一段比较伤感的小提琴曲作为背景音乐,“看看小时侯的照片,再看看长大以后的照片,向老师感慨万千,你们知道向老师感慨什么吗?”随着我的一声询问,学生们轻而易举地道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不想长大。“是啊,特别是每当我心情沮丧的时候,每当我要去面对一些我不喜欢的事,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在心灵深处总会传来一声绵长的叹息:要是人可以永远不长大那该多好,要是能够永远生活在童年那该多好!你们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种叹息?”“有”。至此每个人的心里满溢着对人生的感叹和对童年无限的怀念,于是“留住童年”这首诗成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暗夜里的一丝星光,让渴求的心灵看到了走近梦想的通衢。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成了一种心灵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教学任务。
课前看自己的教案感觉很完整,环节流畅,目标明晰,但一试讲问题便暴露了。
最初的教案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其一,自由散读之后请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示范朗读。在朗读之前说明这段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朗读时应该运用怎样的技巧读出这种情感。这个环节是想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前两堂课朗读技巧,并通过散读初步感受诗歌。
在第一次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如何运用相关的朗读技巧读出应有的感情时,显得太琐碎、枯燥。于是在第二次试讲中我让学生指明比较明显的朗读技巧,然后通过朗读,点评,再朗读纠正运用不当的朗读技巧,这样分析就不会留于“纸上谈兵”和枯燥。
其二,请学生从中圈划出最富哲理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个环节是想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但在第一次试讲中发现这和前一个环节重复了。在分析中其实已经涉及文章的主旨了,所以后来我把这两个环节合并在一起了。
由此,我发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完全象推导数学公式一样,它有时不是一个单向思维渐进的过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并进的过程。
整个备课、开课的过程得到了不少同行、朋友的指点、援助,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这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工作中的遗憾无处不在。如果评优仅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那我也就了无遗憾了!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教学反思06-26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5-28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09-25
童年的回忆教学反思02-26
童年乐趣教学反思12-17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0-10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12-10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15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