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08:22: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做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备课中,教师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整节课,构思新颖,环节紧凑,思路清晰,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4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导入快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摆一个三角形,再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变成了什么图形。学生很快反应出这是一个角,也对角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3、联系生活,切入主题。整堂课,我都是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角,你能举例吗?”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你能找出藏在物体中的角吗?”对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找到角,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显著。

  4、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5、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本节课中,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找角,动手折角,用小棒摆角。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产生了多种思维方式,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断地加深,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6、练习形式多样并层层深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纵观整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但在一些数学术语上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学生在找角时不能准确地把找到的角描述出来。其次在比较大小时,除了多媒体演示,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拿活动角来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取长补短,争取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学得开心,自己也能不断进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活动角,并带到课堂上玩一玩,然后组内交流,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不一会儿,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生1:我们发现角可以自由地变大变小(用角演示)

  生2: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交流时,他们发现了用重合法验证:两个角大小一样,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3:我组发现下面的图有3个角。

  反思:

  ⒈动手实践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动手实践才能实现。假如我不让学生动手实践(玩活动角),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精彩的片断。这正是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才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远远超出了教师所预想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展示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潜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⒉动手实践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课堂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巨大的激发。从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玩一玩活动角(动手实践),并生成疑问(两个角谁大谁小),促使学生交流,实现了生生互动,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收获了“”有3个角的新知识,而这一切又恰恰是学生在充分动手实践(玩活动角)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⒊动手实践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落实。从这一节中证明:学生动手实践,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角的认识与动手能力),同时也经历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较与什么有关的过程(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了“重合法”(方法),当然,学生在玩活动角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情感),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学习角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对矩形的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角的初步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度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通过找、画、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介绍环节,我从学生识别的三角形、矩形等平面图形入手,用漂亮的云娃娃覆盖,让学生猜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并给出理由,从而引出主题:对角度的初步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角的集合发现角的共同特征,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个边,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孩子们掌握了角点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点,哪些不是角点,并解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对角点特征的'理解和理解。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角度的大小与两侧的分叉程度有关,而不是与两侧的长度有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一个物理角度,指出活动角度的顶点和两个边缘,让学生操作几次,播放活动角度,让学生感觉到两边合一时角度大小的变化,让孩子们操作,讨论并感知角度大小与两条边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力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划桨,让学生有进取心地思考,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我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不能违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浪漫的认知过程;精密度—合成即学生对新知识有模糊的认知,在教师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形成准确的认知,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一定要精彩,但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一个可把握的把握。最后,课前与孩子沟通,掌握学生的背景概念,有利于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误区。

  从高中开始学习,做一名榜样。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教师的道德素质不仅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也是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育人,不仅用自己的知识,而且用自己的道德教育,不仅用自己的语言传授知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铭记在心,不仅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平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革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难点突破不够。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存量有限,对生活中的知识感悟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学习中来,导致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难点突破时,由于我备课时考虑的不够,在课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到了后半部分,没有更好的联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学生没能完全的突破难点。

  二、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三、拓展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够。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这堂课的练习设计时,我注重提高低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高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高层次的学生有种“吃不饱”的现象,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需要不断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坚持钻研,我们都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方法,给学生撑起一片学习的蓝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资料,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资料。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那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潜力和对所教学资料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状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明白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用心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给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务必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用心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貌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资料。这节课虽然资料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之后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之后,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透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必须会有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上完课后,我自己整体的感觉是头重脚轻。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课前测,对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也在6班和三班进行了两次试课。尤其是三班试课效果非常好,本以为能上的非常顺利,但是在我们班上课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在第2个找角的环节,学生不能从实物中准确找出,并说清楚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原因在于在认角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对角的特征进行巩固,对角的特征认识的不够透彻,这部分没有打扎实,所以在找角的时候,就不能准确找到角。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明显的看出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话进行复述,说明平常此方面训练不够。此环节处理不好,结果严重影响了整节课的时间,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都很仓促的处理。

  找角找的不顺利,还有一点就是头没有带好。第1个同学马愉宸没有示范好,本来以为挑个最好的学生能给大家示范好,或者是说经过我的引导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么说。谁知她再也说不明白了,结果后面就都不是很完整。

  另外,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其实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就是在钟表上去指角的时候,有个孩子也是指的一根针的尖,我当时就简单的认为是他指错了。现在想想,他也是和我们班的冯羿默那样,把一根针当成一个小小角。这个原因有三:第一说明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能看到小小的角,但是同样也看得出不能看到我们一眼看到的两根针所形成的图形是角,说明学生把实物抽象成角还是很难的。第二就是我选择的这个教具不是很好,最好拿那种指针是一根线的那种,指针上没有角,也许就会避免这个情况。第三:在试课的时候没有把这个问题仔细分析,没有想好解决的策略。这就造成了下面的问题,当我肯定了冯羿默指的钟表上的一根表针上的小角。在后面剪刀中去找角,就出现了把剪刀的一个刀刃或者更小的地方看成角的情况。这里肯定不太合适,因为有些剪刀的刀刃是圆弧的,不是尖尖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很严谨!

  由于前面的这个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后面的环节都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对于难点角的大小,原来准备用橡皮筋去绑铅笔形成活动角,让学生亲手操作之后,感受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开的程度有关,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体会,只是让他们简单的把角变大,变小。然后就让学生只根据老师手里的这个活动角去感知,没有经过一个时间的等待,没有让学生充分发现,缺乏小组探究合作。

  另外呢,在3班上课的时候,其实贾老师也告诉我说,他们班回答问题的'基本上不是平常学习非常好的孩子。这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在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我也是把注意力关注到了非常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身上,结果他们的表达却不是那么完整。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会回答问题好的、能起引领作用的,反而还不如那些平时不太说话但是也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所以说这也给我了一个警示,就是我们不能带着任何的有色眼镜去看每一个孩子。要公平的对待任何一个孩子。

  关于细节问题我注意的也不是太好。比如在进行完口算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把口算本收拾好,就开始上课了。学生桌面上了铺了一堆东西,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虽然结束,但是思考一直在路上。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一一探究-一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利用身体的一部分,手臂和肘关节的张开变化,直观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又用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延长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让学生观察有没有变化,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又把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开,学生一眼看出角变大了。这巧炒的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我先示范画角,然后让学生说角的特点画角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学生都画得很好,并且总结儿歌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画角的方法。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师说的多,应让学生多去发现,总结;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激励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1.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基于此,为了使学生对于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动手摸圆片,试着折角,比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组合作创造角。在这里,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取得成功时是开心快乐的。

  2.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动手动口动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然后汲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找生活和身边中的角,最后将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来,变成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说是露出了角的本来面目。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口大小有关系是认识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引导学生用活动角,通过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了解角在什么情况下变大,什么情况下变小,再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张口或者叉开的大小有关,验证了学生体验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学中,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拉长和拉短无关是重点和难点,而新教材对这点没有特别的说明,实际上有意识的降低了难度,只是在练习安排了一题让学生通过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动,所以遵循编写意图,感受形状相同的三角板,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不管三角板的边长短怎样,角的大小总是一样的。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只和角叉开张口大小有关。而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候,目测不能明显的分辨哪个角大和哪个角小的时候,引导学生寻求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部分知识其实对学生操作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引导点拨时很注重,因为重叠角的比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种变式,同时也为下节课探究角的分类务实基础

  4.一堂课结束,反思起来确实感觉有很多不尽自己预想的地方。比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同一个角或者其他带角物体,为参照,来比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点拨学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学生创作角后应该有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创设的成果,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语言有些吝啬。细致的反思起来还有很多不足。因为我知道对于认识角这部分知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同课异构的模式异彩分层,但我会把更多的感悟和经验积累起来,内化为自己今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3、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论”,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现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索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相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5、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1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0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0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篇03-2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01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1-2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5-2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5-2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