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31 13:29: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槐乡五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5篇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

  6月9日,我为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明地区教学研讨活动开设一节研讨课《槐乡五月》。《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这节研讨课很荣幸地得到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刘一承教授、方永华老师、陈国平老师三位专家的指导,他们亲临我校听课、评课,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刘一承教授认为这节课用理性、智慧和真情,对小学语文新课程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演绎,体现了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重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科特点,教学特点鲜明,表现了作为学科带头人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事实上,这节课的设计是在我校林品英副校长、姜冬梅老师等几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几易其稿形成的。我自己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也收获良多,受益匪浅。简而言之,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颇深:

  一点成功:

  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

  一点尝试:

  本文句式对称,节奏鲜明,语句优美,意境无穷,全文闪烁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本课教学设计尝试着探寻语文文本的音乐物质及在语文实践中实现文本音乐性的回归。而文本的这种音乐性将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灵气与意韵。鉴于教材特点,让音乐与语文结缘,追求语文与音乐学科的融合,借音乐记忆教材的内容,借音乐凸显教材的美。在轻快柔和的旋律中,孩子们通过歌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一点困惑:

  本课教学内容太多,有点贪多求全嚼不烂,有位老师说这么优美的课文教学4、5课时都有可能,如果细细挖掘,如果适度延伸,如果再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确实如此。所以,我力图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就势必要忍痛割爱,最终这样的取舍也不知道对不对,课上完了心中仍有困惑。

  一点遗憾:

  改编歌词这个环节原来是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的,其意义不仅仅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潜能的开发。我想唱着由他们自己改编的歌,他们该多么自豪啊。可惜由于时间不够,我只好越俎代疱了。这是我感到遗憾的一个地方。

  一点不足:

  教学进行到填空练习的时候,指名填空“五月是 ( )的季节。”我预设的'答案是“五月是槐花盛开的季节”,学生的回答是“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当时我请同学们评价谁的答案正确,孩子们都说是那位同学正确,我的评价是两者都可以,课后静下来想想,其实那位同学的答案的确比我预设的答案好,因为整个片断是围绕“槐乡的孩子”来写,用“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更能提示中心。我当时没有随机应变,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白白浪费了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另外,此处将填空处留白,让孩子发挥更多的不同见解,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2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七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恐龙》和《海底世界》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文,结构很清晰,内容比较有趣,学生在学习时比较感兴趣。《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传说,以故事形式展现,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与第七单元的其他课文不同,这是一篇语言文字都很美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

  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有点无从下手。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其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槐乡五月的美。但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确实让我想了很久。直到我看到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让我觉得有章可循。我没法上出薛老师的.味道,但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借鉴的。

  一、从词语入手,感受字词的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ABB式的词语,如“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香喷喷”“傻乎乎”等。这种类型的词语让人读着有不同的感受。就如“白茫茫”这个词,它体现了槐花之多。而“白生生”呢,则体现了槐花之白。又如“傻乎乎”一词,显得孩子的可爱,与“傻”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如“小小子”一词,它是比较特别的,指的是可爱的小男孩。可见文中的用词是十分恰当的。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

  二、以朗读入情,吟诵语言的美。

  文中有很多比喻句,相似却不相同,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将槐花比作瑞雪初降,比作玉雕的球,比作姑娘的小辫子。这三个比喻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对槐花进行描述。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写比喻句也好,写作文也好,要有自己的视角,不要人云亦云。

  三、借重点字体会语言之精炼。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薛老师抓住“飘”和“塞”两个动词。“飘”字是形容小姑娘体态轻盈,身心愉悦。“塞”字则体现了小男孩的大大咧咧,自由自在。这两个字用的巧妙,而且没有更适合的了,非得这两个字不可,这就是语言的精炼之处。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基本上抓住了这几个点来展开教学。我感觉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朗读感悟时,有些拖沓,导致感受重点词部分时间就少了很多,只能大概地讲讲,没能讲透。时间分配上有些不合理。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3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感受槐花的美、香、槐乡孩子的快乐,一方面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如,指名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等,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从美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但在朗读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齐读时由于语速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感的充分体现。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教学中我也注重抓关键字、词、句,从关键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概念。例如我先让学生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表达主线,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还有在教学“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香的词语,然后理解“清香、醇香、浓香……”感受槐花香味越来越香,越来越浓,并通过朗读体会,还有“浸”字更是体现了香味到处都是。学生通过对关键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4

  今天镇教委来我校开展“导学案式”课堂评比活动。我讲了《槐乡五月》这一课。

  本文文质兼美,如诗如画,富有韵律。因此,我“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为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欣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受槐乡人情物趣;并通过主线教学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和创设美。

  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的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1、注重了课前的组织教学。

  (上课前五分钟)我说:“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和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生:“不紧张。”

  我说:“可老师有点紧张,你们谁能说几句鼓励我的话啊?”

  生甲:“老师,我们相信你是最棒的!”

  生乙:“老师,不用紧张,你一定能行。”

  我说:“听了你们的鼓励,老师不紧张了,可是我看到有些同学也紧张,那么也请你们大声的对自己说一句:我能行。我最棒。”

  生大声说出,然后我又说:“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我俩能行,我俩最棒。再对全班同学说:我们能行,我们最棒。”

  就这样学生放松了,心情愉快了,有了好的学习状态,我为教学开了好头。

  2、注重了课堂激励性评价。

  课堂上,当学生积极提问或响亮的回答后,我不仅及时的进行了语言表扬,还奖励了糖果,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既完整又真确。

  3、为让学生感受“飘香的季节”,赏槐花之美,品语言之神韵。我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自主探究感悟美。对这样一篇诗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各异。我让学生们通过个体自主感悟,说说槐乡的槐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行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点,再使学生有目的地品味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不同的感受。

  (2)感情朗读品味美。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是基本手段,读是综合,读是表达,把读变成一种理解,一种评价。”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课文诗一样的语言直接激发了学生感情朗读的欲望,欣赏着美丽动人的槐花,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学生静心朗读体味,通过个体领悟读、集体感受读,让自主体味后的朗读,读出文的.意境。

  (3)个性想象表达美。本篇课文对槐花的描写,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比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现槐花开放的远景和近景,让学生展开充满诗意的想象,对槐花之美进行再创造,这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整个环节的交流给了孩子充分大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快乐,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感。

  不足之处:

  今天讲的是《槐乡五月》的第二课时,但我为了展示学生的书写,开始设计了《基础达标》,在这一环节足足用了10多分钟,因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导致这课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十分的遗憾和惋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学生。坚持不懈的实施“学案式”教学,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使自己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的成长。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5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全文通过写槐乡开满槐花,沉浸在香海中,更写出了槐乡的孩子们热情好客,活泼可爱,与槐花的深厚情谊。我这次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会本课的10个会读会写的生字和9个只识不写的生字,并且能够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同时使学生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得比较满意的有:

  一是导入课文很自然。一开课,在黑板上书写一个“槐”字,并让学生举起手来和我一起书写,并与“愧”字进行区别偏旁的比较组词,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和区别形近字。

  二是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生字和新词进行归类学习,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学习时自然顺畅,一步到位。

  本课中有很多如“山山洼洼”“白茫茫”“香喷喷”“清亮清亮”之类AABB、ABB、ABAB式的词语,它们有的表示颜色,有的表示味道。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再积累,丰富了学生的个人词库。

  同时,我觉得自己在如下方面还需努力调整:教师的语言还显琐碎;教师对学生课堂生成的精彩还需捕捉,少了一些灵动,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好长的课文,从54页一直写到57页,我和学生花了整整四节课才学完了它。可学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学得津津有味。因为这回学生真的是跟着作者那诗一般美丽的文字走进了五月的槐乡,和作者一样迷恋上了那赏心悦目又清新可口的槐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读第二小节的时候。这一段讲的是被香气熏醉了的'外乡孩子们尽情地品尝着槐花饭的甜美,享受着槐乡孩子的热情款待。

  “在这洋槐开花的季节,你们一定很想去槐乡看看吧”(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槐花的向往)

  “那就跟着作者去吧,尽情地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好好的在槐乡逛逛。”(学生很起劲地读了起来)

  “刚刚你们都在槐乡干了些什么呢?”

  “我到了槐乡就被槐花的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你们也都去了槐乡,你们看到翁宇峰在槐树下那样儿了吗?”这下学生可都乐了,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争着跟我说看到了。

  “老师,他呆呆地坐在槐树下,连我叫他都没听见。”

  “他一个劲伸手抓槐花往嘴里塞,一不留神就撞着树了。”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槐花看呢!”

  ……接着又有学生说自己在槐乡吃到了香喷喷的槐花饭,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还有说槐乡孩子送了他一大包的槐花。就这么说着说着,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字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此时的朗读以不再需要我刻意的指导,每一句听来都是那么动人。读书就当是这样才会是一种享受吧!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7

  在教学《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之前,我向同科目的老师请教这个自然段理想的教法。她们认为据课文逐层去理解,学生较易接受。可一走进教室,我就忍不住想尝试另一种教法。

  我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五月,洋槐开花了,大家想不想去槐乡旅游?”“想!”学生异口同声。“那好,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槐乡。请自由读《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然后告诉大家:去到槐乡,你最想干什么?”这问题一经提出,班里就像炸开了锅,很快小手林立。“老师,我最想吃槐花饭!”一学生迫不及待。“我也想吃槐花饭!”“我也是!”学生争先恐后。“哟!这么多人对槐花饭情有独钟!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大饱口福吧!我这也有一大碗槐花饭,”我拿起一个盒子,“请一个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吃槐花饭的。”班里一反常态,非常踊跃。我请了曾超波。他到了讲台上,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个矿泉水瓶,“我喜欢吃辣的。我可以在槐花饭上面浇麻油蒜泥、陈醋。”

  呵,这样子,好像早就彩排过的演员!讲台下面情不自禁地送给了掌声。我内心一阵欣喜。看着下面跃跃欲试的学生,我不忍就此打住,就再让两个学生来表演,且边演边解说吃法。龙子佳的表演尤其让我感到意外,那可真的'像电视节目中介绍风味小吃的主持人。

  就在众学生在座位上“狼吞虎咽”“槐花饭”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也出乎我的意料:“这儿的人太聪明了,竟能做出这样的人间美味来!”“这里的人真能干!”……

  “槐乡的人除了勤劳能干,还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临走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学生照搬课文原话。“你手中的槐花多有重?要钱吗?从这你感受到了这儿的人怎样?”“热情大方!”台下齐唰唰地回答。“除了吃槐花饭,你还想干什么?”“我想躺在槐树下傻乎乎地睡。”那憨厚老实的韦尚贤站起来说.“你可真会享受!”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作陶醉样,“躺在槐树下,既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又可以欣赏那美丽洁白如瑞雪的槐花。这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啊!”

  ……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到了槐乡自己最想干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想学的内容。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再如:“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槐乡的人们除了具有勤劳能干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从槐乡孩子送礼,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上诸多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去感悟槐乡不但景美,而且人更美。常言道:教无定法。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尝试不同的教法,未必见得不是好事。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好长的课文,从54页一直写到57页,我和学生花了整整四节课才学完了它。可学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学得津津有味。因为这回学生真的是跟着作者那诗一般美丽的文字走进了五月的槐乡,和作者一样迷恋上了那赏心悦目又清新可口的槐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读第二小节的时候。这一段讲的是被香气熏醉了的外乡孩子们尽情地品尝着槐花饭的甜美,享受着槐乡孩子的热情款待。“在这洋槐开花的季节,你们一定很想去槐乡看看吧”(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槐花的向往)“那就跟着作者去吧,尽情地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好好的`在槐乡逛逛。”(学生很起劲地读了起来)“刚刚你们都在槐乡干了些什么呢?”“我到了槐乡就被槐花的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你们也都去了槐乡,你们看到翁宇峰在槐树下那样儿了吗?”这下学生可都乐了,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争着跟我说看到了。“老师,他呆呆地坐在槐树下,连我叫他都没听见。”“他一个劲伸手抓槐花往嘴里塞,一不留神就撞着树了。”“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槐花看呢!”……接着又有学生说自己在槐乡吃到了香喷喷的槐花饭,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还有说槐乡孩子送了他一大包的槐花。就这么说着说着,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字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此时的朗读以不再需要我刻意的指导,每一句听来都是那么动人。读书就当是这样才会是一种享受吧!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9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之情。教学中我努力落实三个教学原则:

  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享受诗意语文。

  二、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以学定教,顺势而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本课我是分五步进行教学的:激情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受、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情导入。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说说暑假里都到哪旅游了,看到了什么,然后我问学生你们去过槐乡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五月的槐乡看一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认识到,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初读感知。

  导入新课后,首先检查学生读书,因为新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读书,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我就直接进行了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要求。然后说说对槐乡五月有哪些了解,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槐乡五月的花美、人美。

  三、精读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情感,使学生乐于进入教学情境,主动与文本对话,积极展示自我,按照“感受花美——花美人也美——花美人更美”的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四、总结升华。

  首先由花美人更美自然过渡到课文最后一句话“……”作了全文总结。然后我诵读了自己做的一首小诗,以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学生在写作、交流中升华了对槐乡五月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课下让学生策划槐花节。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0

  5月12日,我进行了《槐乡五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次的教学过程让我难忘。因为这次我参加了新教师的全封闭式汇报课。这次的汇报课让我感受颇深,既有独立备课时的种种困扰,更有教学之后的种种遗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全文通过写槐乡开满槐花,沉浸在香海中,更写出了槐乡的孩子们热情好客,活泼可爱,与槐花的身后情谊。我这次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会本课的10个会读会写的生字和9个只识不写的生字,并且能够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同时使学生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等到教学结束之后,我感觉我的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显得衔接不够,有些脱节,如果在第一课时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槐乡的美,槐乡孩子的美那就能够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更加水到渠成。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融入情境,在开始的时候,我特别设计了带孩子们游玩五月的槐乡的情境,让孩子们有兴趣去读课文,并在学习中把自己放入文中,去亲身体会这槐乡的美。考虑到这一课的课文阅读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孩子们可能接触文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采用了先范读的形式,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降低难度,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在充分初读了课文之后,我集中出示了本课的生字词语,让孩子们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在之后的朗读课文中,边读课文,边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注意生字的'字形,我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进行结合。但是教学完之后,我始终感觉对生字词语的理解太过生硬,并没有完全为理解课文服务,有些为了理解词语而理解的感觉。虽然我尽量做到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以读促思。

  在之后反思的时候,我感觉如果我把生字的字形教学可以放在集中识字这一部分,而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生字词语都要理解,需要理解的是一些有助于理解槐乡之美的词语。

  同时在梳理文章的条理时,我缺少了总结,使孩子们在了解了文章的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之后,却没有对整个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总的来说,我对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看法都太孤立的,将两者的功能分离开来,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两者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考虑到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服务的这一层关系。所以在初步感受文章的整体基调上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1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本文时,我将重点定位在从美入手,以读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槐乡景色的美以及孩子心灵的美,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品读文字,领会语言的韵味

  “‘嗡嗡翁……’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句话文字优美,节奏感强,相同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与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乡五月的热闹情景,我设计了一个品读语言文字的环节:

  (出示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句子的.句式是一样的。

  师:具体说说?

  生:前一句中的“嗡嗡翁……”和后一句中的“啪啪啪……”相对

  生:第一句中“采走了香的粉”和“酿出了甜的蜜”句式是一样的。

  生:第二句中“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和“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也是一样的。

  师:是啊,两句话句式相同,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文字是多美奇妙呀!请大家再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嗡嗡翁……”写出了小蜜蜂采蜜时的热闹,“啪啪啪……”写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兴。

  师:瞧,就这么几个字,把这么热闹得场面写出来了,把槐乡孩子们兴奋激动得心情写出来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语言文字的鉴赏早在《云房子》一课中,我就强调过,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唧唧喳喳唧唧喳,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关于这句话的节奏与教学,高林生老师和薛法根老师都曾谈到,不再叙述。但从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苏教版的语言文字是美的,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喜爱我国的语言文字也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意图。

  在本句的教学中,我曾考虑让学生在品读了语言文字后,再及时运用,但一时没有好的点子,又怕影响了教学进度,最终作罢。

  二、自主感悟,体会槐乡的情趣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读解文,以情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同样觉得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体会到了槐乡五月遍地花开,美丽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饭,小姑娘戴着槐花四处留香……真可谓处处有槐花,时时闻花香。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展示了拟写的对联——“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宾朋”,学生读来抑扬顿挫,似有亲临之感,并从中感受到了槐乡的美丽与好客。

  课文除了介绍了槐乡独特的风韵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槐乡浓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导学生体会“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一句的含义时,我以游客的身份导入课文,并以一问统领全篇:“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学生将自己在朗读中发现的最有意思的镜头作了交流:槐乡孩子在花开的时候兴奋地采花做饭;游客来到槐树底下,被槐花香味熏醉,流连忘返;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地拉小伙伴到家里吃槐花饭;槐乡小姑娘将槐花戴在头上,槐乡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等槐乡特有的情趣被同学们描绘得淋漓尽致,个性化的阅读与交流让课堂分外融洽,充满诗情。

  三、拓展延伸,策划槐乡的精彩

  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对槐乡的文化情有独衷时,为槐乡设计槐花节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

  “同学们,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槐花节,当我们领略了槐乡美景,品尝了槐花香饭时,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个槐花节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创意呢?”

  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有了老师的对联作铺垫,学生的创意十分精彩:

  生:我要画一副巨型海报,展示槐乡槐花的美

  生:我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槐乡的故事

  生:我想做一回导游,介绍我们书上的内容

  生:我要办一家饭店,让游客们免费品尝槐花美餐

  有的学生提到可以办一个槐花博物馆,让游客们尽情领略槐花的不同品种;有的学生说如果可能,可以开辟一个槐花岛,专种槐花,一如射雕英雄转中的桃花岛;也有的说,要写一首小诗,赞美美丽的槐乡,也有同学说,要为槐乡设计一个形象大使,那大使就是一个最最漂亮的槐花仙子……

  虽然孩子们的小诗还很稚嫩,虽然孩子们的创意不失天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更加深刻,对槐乡的文化更加亲近。同时,以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到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吗?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2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段,描绘了槐乡五月到处盛开着洋槐花的美好景象。第二段,设想中走进槐乡的小朋友定会闻香沉醉,受到热情接待的情景,第三段叙写孩子们用槐花装点自己。最后一节总写五月是槐花瓢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

  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开课内容主要是读完文章,第一感觉就是,就是要带着学生美美地读好它。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感受槐花的美,香,槐乡孩子的快乐,一方面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如,指名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等,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配乐,图片欣赏等从美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但在朗读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齐读时由于语速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感的充分体现。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通过老师多一些的范读,使学生朗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在教学中我也很注重抓关键字、词、句,从关键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概念。例如我先让学生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表达主线,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还有在教学“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香的词语,然后理解“清香、醇香、浓香……”感受槐花香味越来越香,越来越浓,并通过朗读体会,还有“浸”字更是体现了香味到处都是。学生通过对关键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半部分花的时间稍微多了点,在引导学生体会槐花为什么这么多时,还应有效借助多媒体,设计更为合理些。 在教学中让我也认识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例如在教师自身的语言上,有时比较啰嗦,不够简练。通过此次教学,让我历练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毕将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3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散文,文章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歌般富有韵律。读完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要带着学生美美地读好它。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以读代讲,感受槐乡美

  在本课教学时,本人设计了多次读书,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声朗朗。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分组读、老师范读等形式不同的朗读就不下二十次。老师设计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多读、乐读。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朗读不光只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技巧,从技巧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舍本逐末的指导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因此,巧用媒体,给学生提供图片、音乐创设槐乡五月的意境。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朗读情趣盎然。

  二、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特别是处在三年级这个语文学习的转折期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在学生从文本中粗浅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圆球”时,出示像“玉雕的`圆球”状的槐花,让学生看这幅图上的槐花像什么,当学生纷纷回答,像“玉雕的圆球”时,老师追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提醒学生好好地看图,从花的颜色、光泽、许多花簇拥在一起的样子,感受作者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是十分贴切的。这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图片的直观的形象,“玉雕的圆球”般的槐花便开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再通过图片,将学生存留在头脑中的文字符号激活,感受加深,体验丰富了。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追问学生,此时怎么不用“走”,而用“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姑娘走路时非常轻快,由此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话有中蕴涵着对仗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烦琐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轮读这两句话,体会对仗语言的“应和”之美。然后将这两句话分成小诗状排列,让互相对仗的语言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

  三、以写促读,感受人物美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轻松活泼,且富有韵味的对仗语句随文可得,通过让学生改写小诗的形式,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想象小姑娘,小小子在五月的槐乡快乐生活的场景。

  学生改写儿童诗其实也是对本文的一个吸收、内化,运用的过程,也是对前文朗读欣赏对仗语言这个知识点的巩固。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灵感迸发,不仅能做到语言对仗,而且想像丰富,“挂”“缠”“绕”“叼”“冲”等动词也用得极为贴切,充分体现了槐乡儿童的活泼、快乐。

  本课教学,本人的愿望是除了教出阅读的本色,读出文本的特色,还要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情趣,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是吸收。接下来小诗的创作,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将内化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情动辞发”的境界。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4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段,描绘了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洋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的美好景象。第二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地享受槐花饭的香甜,设想中走进槐乡的小朋友一定会闻香沉醉,受到热情接待的情景,第三段叙写孩子们用槐花装点自己,表达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最后一节总写五月是槐花瓢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

  语文教学中读书是必不可少,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如:个别读、齐读、自由读、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槐乡的花美、人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美。通过这次教学更让我明白了读书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技巧,要着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不然读书就是徒然的。所以今后在朗读指导上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一篇美文如果深挖进去的话会挖出很多内容,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抓住了几个中心句,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让学生体会这种对称句式的妙用浓化了情境氛围,如同诗的意境叠加。这里,“远”“近”对称,用景语渲染了洋槐开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的情境。“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情为心声,体会这种夸张性的赞美,不但不感到唐突、张扬,反而觉得熨贴、自然。最后通过“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让学生通过赞叹的朗读把由衷的赞美之情一下子宣泄出来,体会作者赞的对,颂的准,让全文的美好意蕴达到了新的价值层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了许多的不足,除了自己预设的内容顺利讲完之外,在课堂调控上、关注学生上和问题引导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像最后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槐乡的花美人美”但最终还是没能引导学生说出。另外,在整个教学中给与学生的评价少之又少,今后要多多注意,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给与他们不同的评价。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5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它以诗一般的语言,童话般的意境,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中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叠词、拟声词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琅琅上口,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充满着生活情趣。如何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到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是我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感受了槐乡优美的景色。所以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就以“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开场,既是对上一课的复习,又是对这一课的导入,并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你对槐乡五月的总体印象。引出整篇文章的灵魂和基调:“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全文正是以槐花飘香的美景和孩子们的欢乐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因此,整个教学我就设计了围绕这句话来展开,引导学生感受“飘香的季节”,领悟“孩子的季节”。

  学生在轻松曼妙的音乐中,走进了槐花的世界,借助文本自主阅读,体会槐花的特点。通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过“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感悟槐花的多、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不同比喻的巧妙,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圈圈划划,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且利用“空白”,“我们也想象一下,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让学生展开充满诗意的想象,对槐花之美进行再创造。通过“嗡嗡嗡” “啪啪啪”等词语和诗一般的语言,感受小蜜蜂和孩子们的欢乐;通过“清香、醇香、浓香” “浸在香海” “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感受槐花之香。课堂教学按我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内容过半,却发现时间过大半,剩下的内容估计是来不及了,怎么办?

  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前台,而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我课前设计的一个主导思想。可这堂课中当我发现对时间掌控不住了,就失去了那份坦然,显得有点儿急燥了。如果说前半节课我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后半节课我就把属于学生的舞台给夺了过来,拉着学生匆匆跑过课文。下课了,也许有的学生还没赶上来。以至于本文的难点,领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只是草草带过,本来设计通过品读请吃槐花饭、送槐花干和槐花蜜,来体会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通过体验槐乡小姑娘和小小子的表现,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和淳朴。最后,让学生用课文当中的语句,分别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和“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借助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说话练习的平台,既帮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对全文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但由于时间仓促,缺少给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提供铺垫,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指导朗读和体验感受也由于时间关系而感到不到位。

  课后,有老师对我说:“来不及的话,你干脆就不要上下去了。”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是啊,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应该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上完整一堂课,即便是评优课也是一样的。看来,三尺讲台,虽已站了好多年了,可一旦处于领导和同事们的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缺少一份自然与老练,缺少一份灵活应对的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确实,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我的预料,走上“岔路”时,就有点慌,总想着把他拉回来。备课时认为自己的设计应该是很顺当的,但上完课后发现,设计还不够细致周到,考虑比较多的是学生理所当然的答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教师如何灵活地面对课堂上的“生成”,如何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精心细致的预设,才能在上课时随机应变,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所以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师特别要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随机处理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语文评优课虽已告一段落,但给我们语文老师却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10-19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05-14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09-28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1-17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05-16

槐乡五月说课稿07-04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5篇03-26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5篇02-04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5篇10-17

槐乡五月说课稿8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