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13:22: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不足之处: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改进措施: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本事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梦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作为新教师,这是我第一次进行校际交流授课,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课的过程,我得到了同组教师给予的很大的帮助,教学设计和学习卡也是改了又改,我也得到了锻炼,感觉自身成长了很多。感谢教研组给我这次历练的机会,我会更加努力,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让学生欣赏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能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按游览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教学环节:

  1、回顾游览顺序

  2、细读文本,学习写法

  3、总结梳理

  4、拓展运用

  其中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习卡”进行教学,详细讲解第二自然段,3、4、5自然段学生借助学习卡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不足之处: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就像教研时所说,“语文味”不浓。

  2、评价语言不够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时,我有些时候未能就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个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同时,这次校级教研我也认真听了其他两位教师的授课,从她们的教学中我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袁宝坤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中,采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很好的感悟了文本。

  我会继续努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顺序很明显,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和作者精美的语言文字。

  一、 自渎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游览顺序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游记课文的经验,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处景点?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找到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并且从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点,本文的写作顺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导游的身份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个当游人,一个当导游,选取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把课文读美,把景点特点介绍出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展示时,很多同学不仅把课文读美了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向游人介绍了颐和园景点的`特点。在分段学习展示时,我发现学生能够把自己选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绍出来。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们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资源共享了。

  三、课后延伸,巩固学习。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我让学生对全文写一篇导游词,并加以此来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觉得懂教师不仅自己要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怎么样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颐和园教学反思7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找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我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在互动交流中,我相机出示有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本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教学时,我围绕“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语句,然后再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按地点转换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这次游览的'路线,让学生将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三、研读语句,品味语言美。我先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好好读,勾画句子品味。目的是让他们潜心读书,真正地走进课文中。并在重点词句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点,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课下我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游戚城公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9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平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教学课文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读书,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具体描写时又是抓住哪几个小景点,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用上了什么好词好句,然后再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颐和园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突出本文的重点,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课堂上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并画出文中的语句,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王寿山脚下”“登上王寿山”“从王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这样的句子能够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非常典型的过渡句,课堂上我反复给学生强调过渡句的好处和重要性,绝大部分学生印象很深。因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的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讲几节作文课就行了,更多的功夫应该花在平时。所以课下我们安排了课后的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很多学生都用上了过渡句、总分总的结构,虽然有的语句不是太生动,但写作条理很清楚,我认为这个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不错。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这篇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习这一课,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欣赏课文语言的优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后,我有以下感受: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我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到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不足之处

  时间的把握,需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万寿山”这部分时,应缩短时间,花费时间稍多,使得最后的总结有些仓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争做得更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颐和园的美。进入正题后,我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颐和园景物的段落。《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这一要求,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一些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从“耸立”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从“滑”体会昆明湖静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按照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朗读体会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课文分析很到位,学生读得也很不错。

  不足的是最后结尾时,感情升华完了,就是文章总结不够好。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后,没有及时总结:颐和园就只有这些美丽的景物吗?学生们会很自然的读出最后一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升华感情——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进而了解本课的结构特点——总、分、总。这一环节是我预设好的,但是因为心里一直强调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给忘了,还是自己心理素质不够好啊!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了解移步换景法。这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的最后以总结性的话语问:“同学们,本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找到“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是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法。但是这样讲解效果不是很好,这样的教法过于平淡无味。议课时,梁自娟老师建议:如果把开头的情景朗读视频在讲解移步换景时播放,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理解移步换景就是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极致到位的点评!想想也是啊!人让学生根据情景朗读感性的认识移步换景,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对这一写法的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通过在网上找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们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本节课涉及的景点较多,我希望讲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中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应该重点讲解某一个景点,剩下的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同的办法自主进行学习。整堂课全部都是我在讲,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内容多也导致课堂节奏很快,时间很紧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

  语文教学不管何时都应以读为基础,读为重点,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节课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颐和园的美。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精读、泛读、小组读、指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及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美,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节课中我给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太少了,由于课堂讲解的环节太多占用太长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让学生多开口读课文,学会欣赏,学会朗诵。

  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没有完全做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太过中规中矩,很少涉及开放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跟随你的思维,进入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是一门学问,以后要在这方面多花费心思,多向优秀的教师请教或者看一些优质课视频。使问题能成为串联整堂课的主线。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反思11-22

颐和园教学反思11-04

颐和园教学反思02-11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8-29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9-30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11-28

颐和园教学反思 15篇06-09

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10-05

《颐和园》说课稿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