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3 18:37: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1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方程》教学反思2

  1. 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习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平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习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习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习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习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习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方程》教学反思3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方程》教学反思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研究的是方案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增加了几道例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寻找方案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之后讨论不同种情况的存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别提问,不同种情况的`收费,找出相等,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方案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太注重启发引导,却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有这样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研究老师的问题,带着标准答案走出课堂;美国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希望我的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方程》教学反思5

  合理引导注重建模—六上第一单元《方程》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方程这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有这样几个:

  一是利用等式性质1解形如ax±b=c的方程;

  二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解形如ax±bx=c的方程;

  三是能够通过读题、读图、读表的方式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有关直接设句和间接设句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具体地说:在做题目时候要有读题分析的过程,要能主动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列出方程。根据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设句分为直接设句和间接设句两种不同的方式。

  直接设句:所谓问什么设什么,这是这个单元出现比较多的一种情况,并且在一定时候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设法:“解:设……为x千克,则……为5x千克”,这种设法是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来决定的,这在前一篇博文中已经叙述。

  间接设句:你要求的问题不方便直接设,需要从中搭起一座桥梁,起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在练习册p7第十题分析讲解的时候我提到了这个,原因是我们可以先求出第二套运输方案需要几辆卡车,再求增加多少卡车。因而设的是第二套运输方案需要x辆卡车,根据数量关系式总数不变得到10*12=8x,在解出x之后在减去10辆得到最后确定的数值。

  对于间接设句的问题,我以为这不是一种解法而是一种思路,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时候走直接设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尤其是一些相对较好学校的分班考试试题,用间接设是很好做的。

  二、有关移项的问题

  移项是初一上学期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实际上在小学中两个等式性质就是为了这个做准备,对于这个知识点到底讲不讲我是比较纠结的,后来考虑到,有些孩子列出了类似2x-56=x+26的方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孩子很清晰,但是方程不会解,这样在应试中丢分是很不值的,当然学校里不讲,外面培训机构是讲的,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虽说这样理解有些扯远了,但是教育部提出的零起点教学是有道理的,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讲了移项的方法:“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一边(通常是左边也有特殊的,特殊的我没有出现),移项前后要变号,原来是加要变成减,原来是乘要变成除法”,并且我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班级还是有孩子掌握的,对那些好孩子还是有较大帮助的。

  另外感觉,练习与测试的难度比原来的评价手册降低了不少,这样的变化我不知道道理是什么,但是我感觉给孩子的训练量和难度上确实降低了不少。

  三、有关模型建立的问题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曾经讲过,小学数学基本上是集中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是我记得的,但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出现了两种比较特殊的模型,为了表述清楚,将之命名为“速度和模型”、“速度差模型”,具体说:速度和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和再求积;速度差模型指的是形如:(□-□)×□,先求差再求积。

  具体地说,这与孩子已经学过的,求两个部分量的和和求两个不分量的差,实际上是一个使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孩子要能体会第一步先求和和先求差的实际意义,因为有些意义是不大好说的,如,在书本p8的第十题和思考,数量关系式可以这样叙述:师傅徒弟每天的相差数×天数=师傅徒弟相差的总数;红球白球每次的'相差数×次数=白球红球相差的总数(也就是10个球)。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理解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允许有差异,孩子选择一个量减去另一个量的数量关系去做也是可以的。

  对于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而言,有一些题目的解法过程,用算术方法是比较简洁的,但是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方程,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是需要用方程做的,但值得提醒的是:有些问题没明确方法,是可以用算术方法做的。

  附:

  本班级孩子常犯的错误:

  1、解方程和在做不用写“解:设”的求x的值时,经常忘记写“解”;

  2、孩子的计算成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喜欢打竖式,错误重灾区在隔位退位减(如121-8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0.6÷0.12=)

  3、作业速度过慢,部分同学的写字速度让我几乎抓狂。

《方程》教学反思6

  1、我首先复习工作问题中的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效果较好。

  2、在解答应用题中,学生对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这节课中,我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特别是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

  3、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诸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表达习惯。对于我来说,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是我应该不断研究的思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作问题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解应用题能力较差,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我建议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其实列表也很简单,因为工程问题中一般只有三个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而且一般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甲单独做、乙单独做、合作。通过列表,学生很快可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另外,我建议在讲书本例5之前先补充简单一些的题目。

《方程》教学反思7

  成功之处:

  “圆的一般方程”一节课是高二数学中圆锥曲线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求法及圆的一般方程圆的特点,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圆的一般方程同圆的标准方程间的相互转化,还为日后解决解析几何综合题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通过自己动脑和动手解决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强调圆的一般方程的判别式,用其判断曲线是否是圆,应该同时指点学生将方程配方也可以。而这一点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方程》教学反思8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习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3。让学生在已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经验基础上,在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中,探索解题思路。现对于本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想。

  一、利用实物帮助解题。

  教师在依托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会对数学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这节课在教学例3时,我改变了直接看应用题列方程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带来了家里的水费帐单,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分散了解应用题的难点,让学生根据帐单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从而逐步渗透到等量关系;二是为后面的变式应用题打下基础,让学生潜移默化通过例3感受到在解答较复杂应用题时,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正确找出等量关系相等,从内心上接受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此类应用题的优势所在。

  二、合理组织安排教材。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例题、模仿变式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练一练、试一试)所呈现的。其呈现的内容不是在同一个背景下,而是以独立的形式逐一呈现,这样的分割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提炼解此类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因此,设想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经验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要解决的问题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此类应用题的一般特征,根据特征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关系的比较中寻找解答此类应用题的共同方法,便于学生进一步提炼解此类应用题一般解题思路。

  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解题策略。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和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看水费帐单说等量关系、小组讨论、尝试解方程、相互评价,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评价中学习的热情很高,充分体验自主探索获取成功的喜悦。

  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学生灵活地综合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数学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方程》教学反思11

  初三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教师如能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习题的分层设计、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就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数学平均成绩。所以,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应用》这节课时,我首先仔细翻阅了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下)的数学书,然后从这两本书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十二道题应用题留做了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认真写在作业本上,目的在于回忆各类题的相关公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把基础牢牢抓住。

  通过课前组长作业的检查,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行程问题单位不统一或设中速度无单位、利润问题弄不清各种价(售价、标价、定价、进价……)的含义、不认真审视题中的关键字眼等等。看到这些“意料中”的错误,我感觉我的.前置性作业做到了“查缺”,那么课堂上如何“补漏”就成为了最大的关键。针对课前的检查,我确定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先通过组内的“群学”解决共性问题,再通过“对学”进行“一帮一”,最后再通过几对“师友”间的相互点评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和共识,我认为本节课完成了我在备课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方式解决了“独学”中遇到的困惑。

  但是本节课留给我更多是思考:如何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方式高效地完成初三的各阶段复习?每种方式进入初三又该如何改进和发展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呢?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进。

《方程》教学反思12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代数学的核心之一!这一章主要讲了三大内容,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下面我想就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上,对“元”和“次”的解释,对整式的理解,大多都是我讲了,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深,造成理解不透。在判别的环节上,自我感觉问题设置太粗糙,学生不能理解透彻。以致在后来的《数学天地》的报纸中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也讲得比较粗糙,但学生有小学的基础,掌握情况还比较好

  二:解方程学生在5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的经验是以算式的方式即找出被减数,减数,差。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除数,除数,商等哪一个未知进而利用公式来进行解答的。而现在我们是要深入学习方程,并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方程作铺垫。所以,我们是在学好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化简,系数化为1来解方程,学生能从理论上理解解方程的原理。在讲解解法时,我们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让学生牢牢掌握好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考试中也表明了学生这一知识点学得比较好。

  三: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方程》教学反思13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 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我所带的这两个班的学生都说不会分析应用题。有的学生说一看到应用题他的脑子就断电了。这说明学生畏惧应用题,说明在小学刚接触应用题时就没有把问题处理好。通过这几天的教学和反思,总结以下几条:

  一、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学生往往对审题拘于形式,拿到题目就把题中数字简单组合,导致错误。应用题是有情节、有具体内容和问题的,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说”的培养,理解题意。有些应用题的叙述较为抽象、冗长,可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抓住主要矛盾,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其次要加强关键词句的观察,理解题意。有时候仅一字之差,题目的数量关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异。

  二、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采用对应的思想方法、比较法、逆向思考、变式法、感知规律法等等。在教学中摸清学生对应用题的思维脉络,了解思维会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以便点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及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前进。此外,多进行改变问题,改变条件的训练,使学生排除解题的固定摸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例如在“比多比少”的应用题中,通过线段对比,结果就十分明显。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是他们架起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较为顺利地理解应用题中教学术语和数量关系。 运用投影手段讲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把应用题中所叙述的情境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学生面前,如在行程应用题教学中,利用投影演示,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时间,求速度和,以及已知总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这些题目均可用投影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学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学术语,又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列式根据。

  

《方程》教学反思14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习与练习,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习,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习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习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习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习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习能让你们有收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前言: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的一个困难问题。大部分学生见到字多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这种不良反应很可能会延续到函数的实际应用。这个方面的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及迫切需要的。

  笔者从事教学12年来,一直在反思应用题对于学生的困难之处。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原因在于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差,看不懂题目。其实,这和语文的文字理解能力关系不大,主要是和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关。

  一、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困难

  先举一个学生觉得很容易的例子:

  例1、一个修路工程队已完成1700米的任务,预计每天修150米,还需多少天能完成2450米的总任务?

  这个问题为什么简单?因为学生对每天修150米,x天修150x米这种倍数关系理解了,等量关系“已完成+预计完成=总任务”就好找了。

  再举一个学生觉得有点困难的例子:

  例2、小明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共50枚,其中5角硬币比1元硬币的2倍多5枚。小明的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他共有多少元钱?

  学生易犯的设未知数的错误是:设两种硬币各有x枚。第二个错误是:设5角硬币有x枚,1元硬币有(2x+5)枚。如果解设对了,一般都不会列错方程。这个题目绝对不存在阅读理解的困难,背景是学生很熟悉的。在教学中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主动“设5角的硬币有x枚,则1元的硬币有(50—x)枚”。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这种设法接受很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就不能接受。

  我们再仔细想想,其实“设5角的硬币有x枚,则1元的硬币有(50—x)枚”所涉及数学思想与列一次函数关系式是很相似的,所以部分学生觉得有难度。倍

  数关系很直接,学生易接受;这个关系用到一次逆向思维(加数=和–加数),所以难接受。

  这个难点可以用列举表格的方法来解决:

  这样,数量间的关系就很清晰的展示出来了。其实,在学习代数式时,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可是学生思维没有把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很多参考书都是这样总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的。

  第一步:审题,用一个字母如x表示题目的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一个相等关系式;

  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检验,作答。

  结合学生觉得困难的例2分析一下,第一步就不好办了,因为有两个未知量,却只能设一个未知数;第二步找一个相等关系,其实题中有两个相等关系。有些困难学生,第一个步骤都不能顺利完成,所以觉得难!虽然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个超级简单的题,它确实难住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学生解决困难,我们需要学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困难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应用题在解设上没有什么困难,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还是有很大困难。

  也举个例子:

  例3、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2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6。5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这个题目已知数据很多,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列出的方程常常丢三拉四。

  参考书常这样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的。

  第一步:认真审题,找出已知量、未知量(两个)以及等量关系(两个);第二步:设未知量x,y;

  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两个)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五步:检验,作答。

  结合例3,分析一下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第一步,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容易,但找两个等量关系就不那么容易了。找不到等量关系,题就做不下去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都是被“等量关系”难住的。不管设一个未知数也好,设两个未知数也好,只要找不到等量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

  这个“害人”的等量关系还有一个致命伤——要用文字描述。以例3为例,请老师们自己把“等量关系”准确的表述一下,你会发现,几乎就是把题目重复了一遍。我们自己做这题,只会关注两个“共”字,不会把等量关系详细写出来。那为什么要学生去写或说呢?

  反思,“等量关系”地位重要,但是它是否必须在第一时间出现呢?

  三、两种讲解对比

  以例3为例,对比“等量关系”在前和“等量关系”在后两种讲解方法。

  例3、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2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6。5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一)“等量关系”在前

  第一步: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y公顷,得:第二步:找出相等关系:大收割机工作量+小收割机工作量=总工作量是不时所有学生都能准确找到这个等量关系能?

  ?2?2x?2?5y?3。2第三步:列出方程:?5?3x?5?2y?6。5?

  第四步:解出方程

  第五步:检验,答

  (二)“等量关系”在后

  第一步:找出已知数据,建议学生在数据上作好标记(如圆圈)。

  第二步: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y公顷,得:第三步:分析每个已知数据和未知数的数量关系,顺序是从前往后。

  如,看到第一个数据“2台”,想想它和x还是y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那

  种运算关系?学生很快会想到2x,接下来就是5y,这两个式子就是方程的雏形,再考虑2小时和3。2公顷,方程很容易就出来了:2(2x+5y)=3。2。第四步:反思题中的“等量关系”

  第五步:解出方程

  第六步:检验,答

  两种方法对比:

  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在第二步受困;

  第二种方法把找“等量关系”分解为找“数量关系”,学生不那么容易受困;

  第一种方法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等量关系”,学生会觉得困难;

  第二种方法在找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等量关系用数学式子(方程)描述好了,学生不会觉得太困难;最后反思“等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四、“等量关系”在后的解题步骤反思

  “等量关系”在后的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认真读题,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

  第二步:正确设好未知数;

  第三步:按顺序初步分析各个已知量与有关未知数的关系;

  第四步:在初步分析的数量关系之间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并反思等量关系的文字描述;

  第五步:解方程(组);

  第六步:检验,答。

  这样的步骤,把找“等量关系”细化为找“数量关系”,按照已知数据出现的顺序,一个一个分析,把文字理解和数量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步骤对列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合适。这与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思路是一致的。

  笔者的教学感受是,“等量关系”在后的方式比较适合中等以下层次的学生。在反复强调这样的步骤后,学生就从不能动手,到动手画圈,再到设好未知数;动手之后,就开始思考,从列一半式子到列出方程。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老师来反思实际应用类的教学策略,研究出一些实用的方法。

《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习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习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3x-7(x-1)= ②3-2(x+3)= ;本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②经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利用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实际问题。

  片断:如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xx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师:主要是引导生分析: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上半年共用电 ,若下半年平均每月用电 度,则下半年共用电 度。

  生:回答后列出方程;这个片断应该放手让生自己讨论,自己得出等量关系。最好让一两个学生上去讲解:你是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分析的,从而得出:

  上半年每月用电量×上半年总月数+下半年每月用电量×下半年总月数=150000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块内容教师过于包办,得出结论有些勉强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并作答,师只需加以强调。

  总之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讲的过于详细,应当再精讲少讲,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自己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13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12-08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6篇12-09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5篇)12-17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简易方程说课稿12-12

教学dtnl教学反思01-14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2-02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种教学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