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9 09:20: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燕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燕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三个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其中。

  三、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四、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五、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七、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相对紧张,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教学反思2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这篇课文节选自他的《海燕》。通过描绘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本课用词遣句十分传神,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读懂作者描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朗读、圈画等读书形式,明白了作者从“羽毛、翅膀、尾巴”等方面描写了燕子的特点。这样的描写方式正好适合辅导学生进行动物的外形描写,并让学生阅读《补充习题》第五题关于动物外形的片段描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小练笔,写得比较好。

  有小燕子的地方,肯定是春光烂漫。美丽的春景,让人着迷,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得就是美丽的春色,燕子还真是春天的使者。在朗读中,我让学生抓住“微风、细雨、柔柳、青草、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所写景物的情态,感悟春光的“烂漫无比”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接着,抓住“赶来、生趣”,体会燕子和大好春光的相映成趣,燕子不仅带来了春天,还给春天带来了生趣!

《燕子》教学反思3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燕子》教学反思4

  在《燕子》这课书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一课一练,在让孩子们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的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比较体验,学习课文,提高写作技巧。开课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口头描述看到的燕子的外形,然后我再把课文中对燕子外形的描写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谁描述的燕子可爱美丽。这样学生都说老师说的燕子生动具体可爱,让人一听就有一种喜爱之情。于是,我再让学生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作者在描写燕子的外形时,都用了些什么好词语。自己刚才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不如作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有的学生说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描写也很用心。我们平时写就是简单的写有羽毛,有翅膀有尾巴,而没有用一些好的词语去去修饰,所以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感觉。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接着启发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时学生纷纷动口有的说:“一身雪白雪白的毛,一对红红的眼睛,一张三瓣嘴,一对长长的耳朵,加上短短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在学生学习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学生都知道人多。然后再让学生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还有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

《燕子》教学反思5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得“神”了。

  这课是要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感悟燕子的可爱,春景的美丽。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关键在一个“悟”字,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我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上,我先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欣赏,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这样学生们在优美的歌曲中引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感受说出小燕子的特点。再问:“著名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学习课文非常认真。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生动形象的情境刺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主探究欲望强烈,既为教学活动的推进创设了条件,又为学习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和想象当时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学生都说人们都去超市买东西购物,人特别多。接着我告诉学生人们这样向一个地方去进行买卖活动在以前就叫赶集。然后我就对学生说:“那么请大家想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作者在这里把它们的行为比作是什么呢?”学生这样一联想,“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描述出来了。再就是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3、结合课文描写燕子外形的写作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明白写动物外形只要抓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写鸭子:一身嫩黄的绒毛,一张扁扁的嘴,一对枫叶似的小脚,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鸭子。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燕子》教学反思6

  《燕子》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文笔清丽,感情纯真。燕子是常见的飞鸟,人们对它熟视无睹,容易忽略它。但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可爱的小精灵,它的身上充满了灵气,充满了美。它的外形是美的。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了燕子身上最富有特征的几个部分——羽毛、翅膀、尾巴,从颜色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描写,并用“凑成”这个词语,把小燕子机灵活泼的外形美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手法,教会学生在写作之前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在写作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来写。在仿写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同样是惊喜连连,百花齐放。

  “一身金黄色的皮毛,一双滴溜溜的眼睛,加上又细又长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一身柔软的绒毛,一对黑亮机灵的眼睛,加上嫩黄的小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鸟。”

  “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加上绒球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加上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孩子们的语言多么富有童趣,想象力多么丰富。看来并不是年级增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没有了,重要的是要对他们的引领。

《燕子》教学反思7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怎么写”,这自然有其道理。撇开对于人文性的熏陶,课文原本还有其另一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文为例,我想说说我的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一、从全文入手,观文之结构。

  初读课文时,先请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从外形入手,而后看其动,观其静,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尽显于读着眼前。知道作者是这么行文的,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还应然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如若将此三节内容互颠顺序是否可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之间逐渐清晰,我们接触一动物,首先看到的总是外在的形象,而后才会进一步去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看他们动静之间的变化,此时的了解便逐渐深入了。二、从段落入手,观文之细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对于燕子外形的描写,作者先分后总,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描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并总结了它给人留下的特点“活泼机灵”。在学习时,除了了解作者如何来写小燕子的外形,以及构段的方式外,我还设计了问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不将小燕子的其他各部分一一描述清楚,这样,我们眼前的小燕子不是更清晰了吗?我甚至还学着作者的样开始描述燕子身子的其他部位。学生边听边思考着,他们很快就向我提出了质疑,这样写太啰嗦了,反而把本来描写得很精彩的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冲淡了。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描写动物的外形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写出特色来才是关键。到此,他们又学会了一招表达的方法。三、从字词入手,观文之精妙。

  在学习课文三、四两个小节时,我主要通过学生对段落中几个用得极为精妙的字词的品读,让他们不仅享受了精到的文字的魅力,也让他们品悟到,用词的准确,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

  这一目的的达成,我是通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来完成的,“作者眼里的燕子是那样的活泼机灵,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把这特点写出来的。”而后请学生圈圈画画,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学生的品读真不可小觑,他们能从“掠过”“‘唧’的一声”“沾”等感受燕子飞行时快而轻巧,十分机灵。他们甚至还试着换成另外的词,进行着对比。相信,长此以往地这样做,在反复的品读与比较中,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就会越来越高。

《燕子》教学反思8

  上完本课,我很高兴学生不仅兴趣十足,更重要的是本人认为学生确实学有所获。哪个孩子的脸上不是喜气洋洋的,他们感到轻松乐学。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来说,本人是严重违反了年段目标。因为三年级学生,本人提前学写信了,而且是特的认真对待了。理由就是我在课前认真研究了本课的特点。这篇文章是用倒叙的办法去组织的文本结构的,在加上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环保专题”来安排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人文生存的教育引导,要达到如情如义的境地那是不容易的。如果说按照常规教学程序,难以达到学生能真正理解文本内容。

  本人在设想上,要是能以记者的身份或是书信的方式脱颖突破难点,或许效果真不错的。于是,课前我破例教了学生学写书信。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本人并没有过多的去阐述什么书信属于应用文之类的文学常识,只是以一种固定的格调或是格式把人物记事活跃于纸上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并不产生陌生感,反而有兴趣。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非常地认真,也是严格要求的,实实在在地动笔练习了,效果非常好。我用最熟悉的人或事把学生引进自己的教学区域。比如,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妈妈说话,无论是好事,坏事等。都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写出来,学生可有劲儿了,近十分钟的沉默,教室里一幅幅小深沉的小脸蛋,有女孩子几个孩子两手托着下巴,凝视着窗外,最突出的是一个叫卢洋的小男孩儿,只见他脸蛋上还挂着泪珠了,学生都在笑他呢!我特别关注了这一幕,走近孩子,他告诉我,因为妈妈错打了他,还告诉我那件事的经过,完全是妈妈无礼,“屈打成招”。说着说着还真的哭起来了。我借机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的委屈倾注于纸上,给妈妈写封信。

  此时,教室里沉浸于一片写作的场景,一支支小笔头不停地动荡着,下课的铃声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回到家,我认真批改着学生的作文,没有一个学生的格式不正确,内容真诚,语言朴实,写作面也较广。有的告诉妈妈学校里所发生的喜怒哀乐,有的把自己第一次受表扬的感觉告诉妈妈,有的是对妈妈的为人方面作了建议,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比如,夏年杰是个女孩儿,她写到:“妈妈,昨天您冤枉我了。因为我有难题,老师讲课时我记不下笔记。放学了,老师陪着我,耐心地教我,直到我听懂为止,做完为止。其实老师还是最后走呢,可妈妈,您在楼下骂我,说我们班还在干什么?妈妈,您知道吗?我生怕老师听到您的话,就故意和老师大声说话,其实老师什么都听见了。妈妈,您骂我没关系,您伤了老师的心……”

  今天在上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书信的格式,然后设立了激趣的交流,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得真好,步步拉近文本。比如:燕子有翅膀为什么时候还用专列送呢?“专列”是什么意思?燕子要到哪里去呢?……这些问题已经把学生的兴趣激起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自始至终本人就只设了一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燕子,你安全地到达了南方,你会对帮助过你的人们说些什么时候,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很快举手的不少。有的说给人类朋友们写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平安到达了目的地,以此表示感谢……

  本人借机满足了学生兴趣,掏出本儿替燕子给瑞士政府的居们们或者是给人类的朋友写封感谢信。学生表现非常好,我巡视了,不会写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且在身份与人物语言上合理,字数也不少,哪个孩子都是非颠倒300字以上,信的内容能将文中故事情节用人物的行动表述得很清楚。其中还有一个较为能干的学生,是以“燕子记者”的身份写的,感情真诚,符合人物身份,记叙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明晰,我也安排了习作练习“写一件事,自拟题目,用倒叙的办法学着写写。”

《燕子》教学反思9

  《燕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由于下学期时间短,下册的内容要在本学期提前学习,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这样学生就不能结合现实生活来学习课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课上,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组织学生自读交流,然后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第一段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写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表特点,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写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在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景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说实话,我开始对五线谱也不理解,正好我女儿在学习电子琴,让我认识了五线谱,学以致用,我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的: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再抓住“几痕”进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采用了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出示五线谱,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这个比喻句。

《燕子》教学反思10

  通过《燕子》两课时的教学,让我感悟到在教学散文时,还是要回归课本语言,让学生一遍遍地去读、去品读、从读中他们自然会有所悟。在朗读中,读出春天的美丽烂漫,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而在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上,我过于放手了,假若能够第三自然段我来引导,然后让学生学习到品读的方法,从而自己去品悟第四自然段,这样子教学应该会更加流畅。至于多媒体的运用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丰富教学的形象性,避免一些枯燥乏味的分析,图文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好课文、读懂课文、读悟课文。

《燕子》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燕子》教学反思12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燕子》教学反思13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我在教《燕子》一课时,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

  (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

  师: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

  生:因为燕子非常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燕子。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测与规划,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做到在随意之中显现匠心,既使师生和睦,也令课堂情意浓浓。

《燕子》教学反思14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同样困在扰着我。每次拿到教材我总想着自己如何教好他,却忽略了学生该学到些什么。因此,虽然每次备课前,我都充分查阅了一些背景资料,并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然而,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如此尽力却没有取得意想的效果?正好手边有一本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随手翻阅,忽然注意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一直认为,我是教师,我要尽我的知识和才能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我为他们精心设计的美妙世界。然而我错了,大大的错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师的事!老师不应越俎代庖。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是让他们主动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既不情愿,又没有积极性。我想这也就是我上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这句话。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主观思想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跟在教师后面;导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教师只是帮助引导他们展开学习而已。

  例,今天在学习《燕子》第一自然段时,我总觉得不能光停留在燕子的活泼机灵上,似乎还应以此教材为契机,让学生了解如何介绍小动物外形的一些常识。因此,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翠鸟图半分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印象,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找到了爪子、羽毛、嘴巴这几处。紧接着,我再让学生读读文中的话,学生又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整个过程,我没做任何暗示,但学生似乎早已知晓。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课题《燕子》,直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没想到,这时,我的学生们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学得是那么投入,这正是我所求!

  课后,我让学生选一小动物说说他的外形特点,并以比赛的形式评出优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想,这也许比直接分析从哪几方面介绍燕子的外形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吧。

  因此我觉得,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教什么和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学习,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燕子》教学反思15

  《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燕子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区别。小燕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每次观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性很强,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利用自己画的冬瓜和茄子样本来导入课文,抓住课题,向同学们发问:咱们看看小燕子观察到的冬瓜和茄子又是什么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潜心地读,投入地读,带着问题读。尽可能做到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为了让学生们弄懂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我把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小燕子去观察了几次茄子和冬瓜的区别?每次观察到了什么?燕子妈妈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小燕子到第三次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引导孩子理解是因为小燕子认真观察的结果。

  在这次教学中仍然发现一些不足的地方:

  1.分角色朗读做的还不充分,朗读得不够透彻。

  2.在识字认字教学中,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课堂纪律有点失控,值得深思。

  3.没能做到评价方法多样化,这也是很遗憾的地方。

  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使我做得更好!

【 《燕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燕子》教学反思15篇11-09

教学教学反思11-10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12-02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反思11-03

《燕子》说课稿精选15篇12-13

教学总结与反思12-16

麋鹿教学反思12-18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