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1 10:43: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观潮教学反思2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针对《观潮》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悟体验的时间:

  学生根据三、四自然段中的词来背诵,会背诵的只有少数学生。我反复思索,如果让学生朗读体验时间更长一些,多一些背诵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背诵时间再能长一些,学生背诵这些描写精彩的句子就更容易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说,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远处的声音、景象是怎样的?近些时又是怎样的?再近些又是怎样的?细读思考后,根据教师的启发去联想,在头脑中展现大潮到来时的画面,最后再根据打出的幻灯片作为依托,背诵课文可能就省时省力了。

  2、要灵活机智的驾驭课堂: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时,我范读课文,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天下奇观的景象。读时,我却将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读成了浩浩荡荡地向我们飞奔而来明显的错误!怎么办?我读完后说:老师在读浪潮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时,故意读成了向我们飞奔而来,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浪潮的气势磅礴?是否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情景又怎样呢?学生竟在谈感受时说:我感受得更真切,好像钱塘江大潮就在飞奔而来。如此一来,因为我的过失得到及时地补救,竟然变被动为主动,倒真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这说明,教学需要反思,需要积累失败的经验。但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3、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在四⑷班上了第一节,感觉到课堂的沉闷,学生感悟的肤浅。我思考: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突破,感悟钱塘江潮的壮观。但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如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易激发了,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真切地感悟这一壮观景象,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看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于是,我便将文章的三、四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在四⑶班便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证实,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4、超越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

  我在现场直播给画面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时,先让个别学生上台当小主持人讲解,练习给画面配解说词,当时由于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我便临时调整课堂思路:让同桌互相讲解画面,配解说词当小主持人。如此一来却出现课堂的精彩镜头。学生既大面积地参与了语言实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同学们再次感受了钱塘江潮的天下奇观。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呢?其实,重视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

  我们只要善于反思,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就能让学生确确实实的学有所获,我们就能拨开迷雾,超越自我,我们的课堂也就能走向成功。

观潮教学反思4

  我在筹备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常常是选定了课文就开始念叨,每天都琢磨琢磨,逐渐有了灵感了,就开始写教案。这次小组教学,我选定了一片老课文《观潮》。想起我第一年工作时,同组的王欣老师讲过这篇课文,效果不错,我于是找王老师借教案,她翻箱倒柜帮我找了一些资料。我看了之后,思路清晰了,熬到深夜备好课,第二天,夏老师帮我修改教案,和我一起探讨课文内容,研究每一个教学环节。

  到了小组教学的当天,校长、书记、武老师、吴校长、徐老师等老师们都来听课,我感到无比荣幸的同时也感到有些紧张。在上课过程中,时常担心自己讲不好。后来偶然看到徐老师点头,我的心里踏实了一些。

  上完课后,吴校长和徐老师都给了我很多鼓励,回到办公室,刘老师也详细地跟我针对课上一些地方进行了探讨,是我更有信心!后来,武老师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进行细致的评课,让我对《观潮》一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优点:

  1、抓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容。开课对于“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进行比较辨析,帮助学生学会据词定义。查字典选字义是四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把“观”字在字典上的释义摘录下来,用投影打出,训练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2、直接抓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涌潮过程的段落,然后进行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抓住大潮的声和形,让学生用手势做动作辅助理解“一条白线”等词语的意思,从而想象出大潮的样子。

  3、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指导。课文中对于大潮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我在教学中帮学生理解。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作者除了从正面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描写,体现了大潮是天下奇观”,引导学生体会2、3段描写如山如海的游人,他们对大潮的期盼等侧面烘托、铺垫的写法。

  不足:

  1、积累词语的处理不够自然。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用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体现大潮的雄伟壮观。对此我在课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积累词语。后来武老师给我指出,词语的积累应放在读文的过程中,读中理解、感悟、积累。

  2、忽略了对于钱塘江大潮“奇”的挖掘。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里?我在教学中没有细致挖掘,只是在带学生体会浪潮的样子,如何汹涌,具体它为什么奇,奇在哪里,和其他地方的潮有什么不同?这些与钱塘江入海口的地形,与地心引力、天体运行都有关,我在讲第一课时的时候带学生理解了,但是在第二课时中没有渗透,这等于第一节课的内容在分析课文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通过本次小组教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要感谢各位领导的栽培,各位老师的帮助,更要感谢长期以来武老师对我的用心指导。我会更加努力!再次感谢校长、书记、吴校长、徐老师的培养,感谢刘捷老师、夏敬华老师、王欣老师的帮助,感谢我的恩师武老师的教诲!由衷感谢!

观潮教学反思5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观潮教学反思6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研究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我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研究“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7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经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经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述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述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资料。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明白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

观潮教学反思8

  《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 张元凤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十五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些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整理,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所以,课前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收集的资料毕竟不会很全面,所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学出效果。

  课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来举办一些小报展览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观潮教学反思9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思考“因课施教”。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经过读,让学生自我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经过不一样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我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

  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

  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教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

  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一课在教学预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年级的孩子阅历较浅,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小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的动感之美是首要问题。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抓的较成功:

  一、住住重点词句,品析词句,感悟课堂内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这两自然段这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之前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及近,排山倒海之势,在教学时,在学生通过句乡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后,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整体的朗读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二、以“声”、“像”辅助理解,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让学生自己茉莉声音来理解,对各种形态的潮水则是在初步感知上配以录象辅助学生理解。

  三、以读感悟:我主要参取了以下读法:师激情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背诵。

  语文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拥有残缺的美,我总觉得在品词品句处理的时候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总体把握。

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如“山崩地裂”,并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纷纷说道:天崩地裂、惊天动地、地动山摇、震天动地等词语,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这堂课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时候,过渡语衔接不够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观潮教学反思12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喜欢,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二、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气势。但对于钱塘江大潮学生毕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词品句,想象、诵读之后,我又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在带领学生理解语句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然后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练习运用,试着描写一下下雨的场景。这样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完成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好词好句,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后面留给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不足,没能看到学生的习作。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我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学生的语文本事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教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异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经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主角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在教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经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本事,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我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本事。能够看到,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

  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我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进取性异常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我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教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进取,教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坚持教学的热情,不仅仅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功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我。如果教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教师将教得更简便,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本事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14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超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己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个性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超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遗憾: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

  四: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写钱塘潮的导游词,但因指导时间不够,觉得效果并不是很好。

  期望在以后的课堂改善!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谈一谈读了之后的感受。谈完感受后再鼓励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入自己的朗读中,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大潮的壮观。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的四字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复述潮来时的情景,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诵情况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教学反思(汇编15篇)】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反思10-26

观潮教学反思10-21

《称赞》教学反思(汇编15篇)10-09

音乐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28

教师教学反思(汇编15篇)11-28

《观潮》说课稿11-12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汇编15篇)10-10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汇编15篇10-08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汇编15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