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3 18:00: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篇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标志标志,懂得一些认识图形标志的含义。以及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此课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认识并加理解。

  1、出示常见的符号,让学生谈谈它的实际作用。

  2、分析在公共情况下,它的特殊含义。

  3、实例讲解。如: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形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4、分组抢答等等的形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一些公共中常用的一些标志。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2

  “空间与图形”是七年级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体会出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一些基本的图形,了解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等十分现实的内容,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在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空间与图形和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其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图形认识初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节的课题都是那么亲切、有趣,插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试一试无不吸引着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着探索、创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这一章,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与以往的教学不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准备好教具、课件、学具,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很多实物、模型、图片,还有许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课堂实践的操作,如叠一叠、做一做、试一试等,这些需要老师提前布置预习,有的要求学生回家准备,有的需要老师准备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教师必须落实,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

  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求清晰、到位,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不但学生准备学具时积极,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而且,课堂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教学中,学生准备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显示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时的截面情况,画面清晰美丽又富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达到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功效。在生活中的图形一课中,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图片在电脑中,上课时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科活动中我们针对教材中内容,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出一副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配以贴切、幽默的解说词。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集体创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兴趣高涨,课堂的授课效果也很理想,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两、三个图案,所设计出的图形也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索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他们实施激励性评价,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一脸真诚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赠给热烈的祝贺等,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当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如果教师投以期待的目光、赠给温馨的话语,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以上是我在探索中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我设计的是一堂开放,活泼,更富挑战性的课。我将学生分为11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小叮当礼物盒中的物体进行分类,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反思自己的这一堂课: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创设小叮当送礼盒的情境,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循序渐进,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4、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乒乓球、茶叶筒、牙膏盒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要认识的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变化永远比计划快,这堂课我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不够细致。有的学生没听清楚就操作。

  2、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3、教学时间把握不好,导致搭一搭没时间做了。

  我觉得本堂课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不至于出现各玩各的局面。

  2、增强驾驭课堂及课堂应变的能力。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4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

  根据学生在学前班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课的.开始,我重点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认识的图形吗?引出要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

  初步了解了立体图形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先让孩子们一一识别,再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

  长方体认识之后,难点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为了能让学生准确找出长方体与正方体,我拿出不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再说一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对于那种特殊的长方体,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不少学生误认为是正方体,实际上是长方体。

  一节课下来,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经验结合起来,多数学生能准确认出各种立体图形并找准,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我能在课堂中再多设计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课堂效果应该会理想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6

  一、体会与反思: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体现几何的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几何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学具操作;从形式推导到公式意义的理解;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我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靠?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

  2、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问题。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还尚无良策。

  3、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7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8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

  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9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习才是根本。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0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一组一组轮流上去贴,但是我却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本堂课能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得来的,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强调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1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在这阶段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能用剪刀剪出简单的对称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师用书,认真撰写教案,并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课后,总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感觉学生学得很累。认真分析一番,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课前,我认为这个内容不是本册的重点,决定用1课时授完。课后,才发现这样安排,时间太仓促,学生对新内容的消化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囫囵吞枣,这也学一点,那学一点,动手操作、练习、思考的时间大大缩水,最终未能掌握好新内容。

  2.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由于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学生的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没能深入地思考、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重难点不够突出。

  3.教学缺乏引导策略。特别是画对称图形,让学生画,画完后教师演示,这样匆匆而过,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找对应点在画轴对称图形的作用。这里我没有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导致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仍很肤浅,不能很好的正确地画出对称轴。我认为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能是在原地踏步。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这一节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主线不鲜明,效率低。知道了自己教学上还存在的不足,我将继续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实践,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能上出越来越精彩的数学课。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2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能力目标: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在摸、找、描、说、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知道“面由体得”,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投影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水彩笔【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所摸到的几何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所带的形体实物中找出和老师一样的物体。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

  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 感受“面”从“体”得。

  1、认图形。

  师:今天图形王国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生:想。

  师: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几位图形朋友,你们认识吗?谁知道它们的名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师用课件出示四种图形的名字)

  2、找图形。

  师: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不信,我们就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立体模型,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重点体会:面在体上。

  师:刚才你们已经把自己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过了,现在有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清楚。突出学生的个性思维

  师:通过大家认真观察,同学们发现在长方体上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可以找到三角形,在圆柱上可以发现圆。

  师边说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

  (通过“看”体会面在体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面在体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3、 摸一摸。

  师:新朋友见面要握握手,现在让我们动手摸一摸各个物体的面,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平面图形。)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三、学会用“体”描“形”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又找到了它们的家。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拍一张照片呀?(生:想)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拍下来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子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去做。

  学生动手操作。

  师: 谁愿意与老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 各小组汇报:

  生:我是把圆柱体放在纸上,用笔沿着边画出了一个圆.

  生:我是把学具上的这个边涂上颜色,再印在纸上,纸上就有一个正方形了.

  生:我是把积木放在纸上,把纸向上折,就折出一个印来,你们看是一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演示,老师表扬并奖励,每一个同学说完把画好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的空间,通过在纸上得到平面图形这一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体现知识应用于生活

  1、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在我们身边也是随处可见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图形呢?

  学生自由活动,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再说给大家听。

  师:在你家里能找到这些图形吗?能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中反馈。

  2、师:实际上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同去马路上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材第36页说一说交通标志的动画片。学生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再全班进行交流。

  (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探索与实践

  CAI配着音乐出现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美丽的图画。

  师:你能说说它是由那些平面图形组合成的吗?(指个别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小朋友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并且说说你们都用了那些平面图形。(学生随着音乐分组合作拼图,然后指小组展示并汇报)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拼出了这么漂亮的图画,你们个个都成了小小的发明家和设计师了。

  (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拼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师:谁来说一说有关新朋友的情况?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生:正方形长得方方正正的、从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

  生:圆形象太阳、象车轮子……

  师:下课后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中,教者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教师创设以“交朋友”为主线,(叫什么名字、给新朋友拍照、介绍新朋友等)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3、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3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4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图形的平移》的教学反思08-18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08-25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8-22

乘法的认识教学反思08-21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07-31

大班认识时间教学反思08-29

中班认识梯形教学反思08-23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08-04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08-03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