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7 11:30: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江南》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南》教学反思(15篇)

《江南》教学反思1

  《江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首先我把课文读通顺作为读文的开始,我没有采用死板的朗读,而是带着一群天真的孩子做了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课堂上虽少了讲解,少了问答,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是空前的高涨,思维也非常活跃。那一刻,每个孩子都成了一条活泼、调皮的小鱼。这样的情境,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我觉得对于学生进行观察图这方面的指导上做得不够好。由于小学生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生活不了解。特别是小姑娘坐上小船采莲的情景,我应该结合诗句指导看图。先联系前两行诗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感受到江南美景如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江南》教学反思2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学习了“江南”二字,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对识字的处理不够全面,课堂中出示了田字格,但没有和学生分析字形及占格位置。

  二、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三、不能很好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因为多媒体器材的突然故障,对课堂的控制有些吃力,以致于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江南》教学反思3

  江南这一篇课文诗一首汉乐府诗歌,比较有节奏。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江南这个地方的美丽。

  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在哪里,我选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地图。首先让学生找我们所在的位置——山西。然后找到长江,长江以南就是江南。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开始读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让个别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音。然后让学生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和感情。

  讲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来观察莲、荷叶、荷花等。图文结合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江南可采莲”,江南可以采莲,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了莲以后观察课文图片中的姑娘是如何采莲,并模仿器动作。放幻灯片中荷叶,让学生理解很多叶子的样子就是“田田”。在后面的课文,我在黑板是板书东南西北,放一张学生已经画好的鱼儿各个方向游动,来理解课文鱼戏莲叶间、东、南、西、北。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理解的课文。

  这节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课文。但是在内容涉及上,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入课文,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应该涉入太多。总体上这节课比较理想。

《江南》教学反思4

  《江南》这首诗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经背过了,在朗读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前的导入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江南的美景,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让父母带他们去江南看看。这样的设计起到了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诗,然后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学生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且就在学习本课之后的周五放学路上,我带着学生坐班车路过一个高尔夫球场,当学生看见大门口立了一个刻有“江南”二字的石碑时,不由自主地背起了《江南》这首诗,当时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功。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和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感,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本节课在诗句的理解上,我还是对学生有过多的引导,多多少少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堂。

  三、在古诗方面的'文学知识介绍上,我有所欠缺,应该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下,对学生理解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以后再上这种古诗课,我会吸取本课的经验,让课堂真正属于孩子们。

《江南》教学反思5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教学反思6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还记得我们秋游时去过哪儿吗?”小朋友们马上异口同声:“荷塘月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荷塘月色看到了些什么?小朋友们众说纷纭,“看到了荷花!”“看到了莲蓬!”“还看到了大大的荷叶!”“还有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接着我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学生问:“怎么去?”我便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我充分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江南》教学反思7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设置了两个目标,一是欣赏江南的冬景中几幅图画的意境美,二是学习对比的技巧和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按照这个目标,我设想的教学过程是: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读准字词-具体研读,在具体研读部分,我主要是分部分来讲,1-4段主要讲对比,通过把江南的冬景与北国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的比较,得出江南冬天的可爱、明朗的情调两个特征。5-9段主要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江南冬景的特点及给这几幅画面命名。在讲第八段景物时,分析此段写作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和所引用诗句的特点。第九段,简单讲江南冬天的特例,即旱冬,主要按“旱冬-晴和的日子多-闲步逍遥的机会多-快活”这个思路讲,最后一段,集体朗读,“现在”天朗气清,作者“搁下纸笔”,闲步逍遥去了。这节课,我讲得是口干舌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加上主任和组长对我这节课的点评,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己的设想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有差距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问“提到江南,大家会想到什么?”在我看来,学生会想到很多江南的东西,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学脱口而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水”,说其他的很少,当时我一愣,然后马上问“还有呢?”,有几个学生张张嘴,说了什么我也没听清,我忍不住说出我的台词,“说到江南,我会想到‘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想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还想到那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到这,学生才跟我一起背起这首诗。

  二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讲5-9段几个画面时,我遇到了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直接让学生给画面命名有困难,还是先分析景物再命名容易些。于是给学生5到8分钟的时间读5-9段,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我以为给的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在回答第五段写到的景物及特点时还能回答的出,对但第七段写到的景物则回答的太乱,要么说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要么回答的不全面,总是不能完整的找出来。我急了,让学生集体朗读,从“你试想想”到“灯光的月晕”,再回答,结果勉强使我满意。

  讲第八段“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写法好处时,看着学生茫然的的样子,我就直接把答案告知了,还是这个问题,点拨不到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三是问题太多,自己讲的太多,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下课我就说,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怎么没什么反应,组长的一句话就让我明白,原来是我讲得太多了,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是自己没设计好,而非学生问题。我把5-9段三幅画面都讲了,其实不必这样,只需细讲其中一幅,给学生一个范例,其他两幅让他们自己填写即可。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老师也不会觉得累。

  反思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发现还是经验不足所致,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还是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江南》教学反思8

  为了上好《江南》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大改了三次,每一次改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动来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认为这首诗语言比较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应该是轻而易举,于是,为了拓展阅读面,提高识字量,我设计了单元整体识字课型,让孩子们读课外美文,选自《主题阅读》的《荷叶雨》,并且认识里面的生字,从认生字中还要发现押韵的奥秘,当然拓展读还加入了师生对读的美读方式。想法是美好的,结果在我们学校一年级八班试上了下,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的识字量也远远没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带文《荷叶雨》简单化,师带生读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导课稍微简单明了了,读文(范读、看图读、拍手唱着读、)识字、作诗,顺利上完了,可是大家听完以后,都一致认为好像少了什么,细细一想,对了,一节语文课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听、说、读、写”,而我的课里就恰恰少了“写”这个环节的能力训练,好吧!我平时训练写字喜欢放在第二课时,光写字我就得花20多分钟,为了让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写字环节吧,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加入一个字的写法训练。

  第三次:这次我把这节课带到外校去上了,或许是换了别班的学生,许多习惯不熟悉,时间又远远不够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钟,可能是我的环节过度语有点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了,又因为知道时间不够,朗读教学指导就不敢细究了,导至这节课还是不成功,于是,决定把开课活跃气氛的对对子环节省去了。

  上了这节课,我才发现课堂设计和我们的文章一样,不厌其改,虽然每次上课、改课,费时费力费神,但我却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的改动就是对我语文业务能力的一种提高,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江南》教学反思9

  《江南》一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是要让刚接触汉字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我通过创设情境,品读语句、联想感悟等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思索,我设计了教学,上完课后又有了一些想法,略做小结:

  一、让语感在范读中滋长

  语文学习的精髓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蕴含的美,尽管现阶段教学技术先进、手段高超,精美的画面、活灵活现的动画效果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甚至于简化文本学习,但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也绝对是必须的。课堂上,我先示范朗读,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荷花池边,带上了采莲船,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画上一幅江南美景图。在倾听中,在吟诵中,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感染着学生,渐渐地,使他们感受到朗读的节奏、韵味,并学习、效仿,学生的语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慢慢地滋长。即便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似有些夸张,但孩子们收获不浅。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绪腾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江南》教学反思10

  《江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课后反思整堂课,有二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二、人物转换,活跃思维。

  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于是在这里设计了“如果你是小鱼,你会干什么?”的环节,学生跃跃欲试,争着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有的学生说我在吹泡泡,我在和其他小鱼比赛游泳呢,我是游泳冠军,我们在捉迷藏,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说到,下雨了,我在荷叶下面躲雨,天热了,我在荷叶下面乘凉。学生们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他们丰富的语言让课堂增色不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江南》教学反思11

  语文教师想要教学成功,课堂教学语言尤其重要,以优美的教学语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听后如沐春风,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充满魅力。我认为教师应从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来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把握,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里都让学生吸收到新的“养分”。就必须有真才实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到自己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充实,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和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内容相互渗透。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由“专才”变成“全才”。例如,我在教《江南》,对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学常识,我都能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

  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有知识性是不够的,试想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去听,这对于六、七岁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耐的“剪熬”。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教学效果便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能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笑话在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语言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点,使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江南》教学反思12

  江南水乡是《环境与生活》单元的内容之一,要突出 “环境与人的关系” 这个主题,从一开始我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先用鲜明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水乡之 “水”的特色,结合古诗《忆江南》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在初步认识“水”的前提下,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水乡人的生活。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再相机点拨归纳又使学生豁然开朗,认识得以升华。我觉得本次上课成功之处有两点;

  1、实现品德课的教育性。品德课要注意其教育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 !像这种地理知识相对较多的课堂,要融入品德性教育是较难的,虽然我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我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教育的机会,比如,讲主要农作物水稻时,通过让学生感受插秧的辛苦,教育学生珍惜一粥一饭;通过回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体会科技带给农业的活力;通过人们生活变化的对比,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科学性和对党的热爱;通过水乡产品遍布祖国各地感受交通的便利,生活的幸福……

  2、整合知识。本单元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环境对生活、农业的影响,上课过程中,我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如讲到水稻种植,东北地区一年收获一次,江南却能一年收获两次,同样是水稻,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为什么不同?学生在探求中联系到了纬度高低与气温高低的关系,也就明确了环境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当然,课堂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鱼米之乡”的教学应该充分展开,并通过板书强调其形成原因,却只用了20分钟,最后的交流收获也过于简短,虽然有明确的图示,学生却没有充分展示的时间,失去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而对于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变化,由于自己知识的狭隘,明显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如果以以江南的百强县与山东作对比,突出江南的繁荣富庶会更合理,这是准备不足造成的,以后的课堂我会更加充分的搜集资料和完善课堂结构。

《江南》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一节相对成功的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忆江南》。

  这同样是一首简单的词,词里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大致了解。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在这节课里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从网上找了许多的内容。找了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还有其他两首词等来丰富课堂内容。

  课伊始,我就向学生介绍词人。“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这首词是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写下的。看到学生那认真的目光我就向他们提问“你知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吗?”学生都摇着头说不知道。看着他们摇着头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高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我吸引了,我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接着我向他们解释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当过市长,那他一定游览过许多的地方,那他笔下的杭州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这首词。”这样的导入或许会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当我看着学生们那认真读书的样子,我认定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导入。当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读了词,我给了他们鼓励的掌声。这是一群可爱的学生,只要给予一些阳光,他们就回报给你们无限的灿烂。这掌声是给学生,也是给我自己的。压抑得太久的我也需要一些鼓励来肯定自己。当然这是我的努力换来的。

  接着我开始解释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课文的注解学生能较正确的理解词的内容。于是我缩短了这一部分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词。

  课文就这样结束了?这是我在头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但是当我找到了《忆江南》这首词的其他两首时,我决定用剩下的时间来朗读这两首词。当我说这首词还有另外两首,“想不想看看时,学生兴趣较大,于是我把另外两首词抄在黑板上,并且简单的解释了意思。”我并不能预测到底这另外的两首词会对学生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当学生做同步指导的作业时,里面出现了《忆江南》的第二首看到学生那兴奋的表情,我知道了这额外的学习的好处。这让我有了一种想法,如果学生的学习都能如此般愉快和简单,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之前的课堂是我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吗?是,我将改正。

  今天我也感觉到了压力,因为我的请假和对学生的不熟悉。现在我们的课已经落在了别班的后面了。我应该如何才能追赶上他们呢?我不想占用学生别的时间,或许只能逐步的提高自己上课的质量了。我应该怎么样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准确的吸引到精华呢?于是我开始努力的备好《桂林山水》。。

  不急,慢慢来,这是我对自己的劝告。我现在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备好每一节课。现在的我已经开始了解学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赶超别人。一起加油吧我的学生人们。

《江南》教学反思14

  话题与问题有所不同,话题是一个大的阅读背景的构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手段,从而推动话题的深入。所以,话题忌碎、小,话题要与文本主旨,文章中心直接关联。构建的话题如果直奔文章中心,这样的对话更有价值,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度,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江南春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推进式,零碎而显繁琐。后来阅读参考了一些网上教案后进行了修改,整堂课就构建了这样两个话题:

  1、分别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诗人抓住了江南哪些特有的景物来写江南春色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的阅读对话就显得有的放矢,课堂结构步骤干净利落,简明轻快。学生也能学有所得。

《江南》教学反思15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江南》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忆江南》语文教学反思07-21

《青松》教学反思08-06

变阻器 教学反思08-03

《盼》教学反思08-03

我的教学反思08-02

《风》教学反思08-02

《春游》教学反思08-01

纸船教学反思08-01

家的教学反思07-31

教学反思《荷花》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