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8 13:15: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凝结》是四年级《水循环》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蒸发》《沸腾》之后,对水变化的又一重要认识。这次“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同研,我们便从此开始,在同研的基础上,向学生家长开放,请家长走进科学课堂,参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决定还是从钻研教材入手。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充实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给学生《凝结》这一滴水,自己要拥有关于水循环知识的浩瀚大海。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但我就是较真: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对比实验入手,让学生发现对比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的条件,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并运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有的小组选择水的温度作对比,有的同学选择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也有的选择水量的多少作对比,在互相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确定将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这个实验,如果找到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但如果老师把方法告诉学生,就失去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会对比实验,是这课实验设计的目的所在吧。

  这个对比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如果只安排一个实验,课堂容量是不是太少?听了岳华老师的课之后,感觉一节课也是挺充实的,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将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也提到这节课来做,一来雨的模拟实验现象较明显,操作方法是在沸腾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学生刚刚做过,也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将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旁,准备学生随时取用。我还想为学生的实验再提醒几点,大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开始了,我只好压下要说的话,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中我发现,没有我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很规范,观察得很到位,没想到,由于学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的局面。当学生为自己造出的雨而欢呼时,我肯定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大约延长了六七分钟,如果制造小水珠的活动再简短一些,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语言再简练一些,也许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交流,去表达、去展示。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研究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景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__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团体主义精神、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学本事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资料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资料,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我”“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资料,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资料。所以,教学设计便研究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本事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资料。所以,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进取,所以,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本事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我设计观察方案,并经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我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欢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本事。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我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进取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本事。

  4、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构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构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经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能够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能够放手让他们去讨论。可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样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所以,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当让学生明确明白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3、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科学不是自我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我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我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进取撰写教研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教学更宽更广的前程。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这个活动我在今天已经开展,可是在活动时,涌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1、在开展第一个比赛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操作,可一个同学却提出:在比较塑料棒、木棒、铝棒、铜棒谁热时,我们用手一起触摸感觉,这样对比准确吗?2、在开展第二个比赛时,有一组同学设计一种方法:分别在铜条、铝条、钢条的同一个位置上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棍,再用酒精灯分别在同样的距离上加热,然后记时,最后看谁用时最短谁就传热快。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2、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这节课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小棒、杯子,凡士林,绿豆,热水,酒精灯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从实验仪器的选用到实验操作,无不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大胆进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汇报、展示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学会了怎样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四、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时,我及时表扬设计方案最有创意的孩子,对比实验设计得很科学的孩子。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自悟自得。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行获得知识,锻炼了能力,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有个别细节的地方没有处理好,还不够灵活。有一个学生说,把不同材料的棒子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教师没有指出这样做不够科学。

  2、课后小结没有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蛹变成了什么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自由的组成4人小组。人员定好之后,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组内再选出“总指挥”、“解说员”、“音响师”、“记录员”等。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各自的任务。“总指挥”的作用就如同平时的小组长一样,去协调组内成员的活动;“解说员”是代表整个小组成员,向全班进行汇报的;“音响师”组织好全组的人员发表意见,并管好小组的纪律,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的记录工作。课上,各小组的成员配合默契,回答问题时妙语连姝。为什么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把合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由的发挥。《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整节课的设计上注意到了教学的流畅性和操作性。从质疑引入,直奔研究内容,到“寻找土壤成分”,再到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

  2、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

  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惟有不断的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才能不断将最新的知识同学生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1.上课有时讲的太快,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上做的不够。2.教学语言的连贯性上还有待提高。3.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增强等等。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经验,我相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积累,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材中配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设计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等,并附有鲜明的图片、表格,每章后还设有学习重点的归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其自主、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根据新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研究的内容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学期虽然没有结束,但是这学期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的提高自己。通过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共同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的合作交流,科学的教学最终会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资料。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整教学资料,共设计5个单元,25个课题。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同时也在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的本事上得到了有效训练。经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改善的地方。首先,谈一谈我在本册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还是学习过程。本册教材十分注重以科学探究为主,设计了“物质的状态”“趣味的变化”单元,经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游戏等各种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设,分析试验数据,获得科学结论的本事。针对这一情景我在教学《雨的构成》《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这几课时注重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而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盐到哪里去了》三课教学时,又注重学生对天平、酒精灯、量筒量杯、漏斗,过滤等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在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更爱学科学

  科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可操作性强,并且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玩中科学素养和探究本事得到培养。本册教材涉及50多个活动,其中还包括10多个拓展活动。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齐“搜集天气资料”“养小鸡”,“种花”,“发布天气消息”等等。学生在这些不一样类型的活动中扮演着的不一样主角,极大丰富了孩子们学习生活;在教年《水的三态变化》、《蒸发》、《小水珠从哪里来》、《固体、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混合》、《分离》、《混合的变化》、《燃烧》、《生锈》几课时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象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本事,学生十分喜欢。虽然收获很多,可是在教学资料多,容量大,课时少的情景下,怎样更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这一问题我处理的还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与学习,在理解理念,深挖教材上下功夫,为学生供给阔的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3月9到3月15,我参与线上顶岗实习的第四个7天,与第一个7天相比,我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少了几分紧张与新奇,虽然不能见到我的学生们,依旧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与学生连麦的时间,也算是弥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较于上周第一节的紧张,这周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关注学生给我的反馈,网络良好,没有卡顿,家长同学也极其配合。这节课目是使学生了解花种子果实,为弥补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不足,我尽量将课件制作的详细,并辅助以视频,方便学生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与学生的连麦时间和次数。

  由于上课时间改为30分钟,所以语速有些快,要注意调整课程内容

  2、3月10日,周二,这节课还是科学课,我为学生讲解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相比较之前的课程,这节课的学习范围又扩大了一些,课前比较担心学生会与上节课的内容混淆,在过程中,也反复与学生强调,并且在课程开始就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但第一遍讲解结束,学生们对知识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提升难度的题目,知识点更明确,采取学生连麦主讲的形式,虽然当时软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还是达到了大家都会大家都懂的目标。从而也在备课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当教学内容偏难时,我们应如何教学?①多次讲解,提出重点②辅助课后题,调动学生主动性。

  4、3月13日,周五,没有授课任务,但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线上教学,主要为大家示范了授课软件的各种用法。

  周六周日,我将利用这两天时间,备好下周的科学课,吸取已有的经验,提高自己,为日后的教师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学生初学科学观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若能上好这一课,将为学生今后学习科学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经过课后的反思,我有以下体会:

  本课教材,近似于一个初学科学观察的孩子讲述自己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仅只有几幅图片和几行文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能看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我在教学设计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观察活动:活动一,观察图片上的大树;活动二,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活动三,实地观察一棵树。作为教师的我,角色也应该转变,应从传播者转为促进者、引导者,做学生探究成功的伙伴。所以在上课时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们去独立探究。应从开放的时间、空间、材料、信息当中巧妙的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让学生学会能自主合作地参与探究学习大树。

  在活动一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所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有的学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树”。对于这样的回答,其实不必在意。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科学观察的概念。在活动二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有的学生回答的也只是对树的一些零星感觉。但是,经过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内容。有的学生这时候才明白自己还没有仔细地看过一棵大树,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产生了,科学观察便从这里开始。在活动三中,我安排了进行实地观察的三个阶段:一、让学生感悟观察,明白观察就是有目的去看。二、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三、进行实地观察。通过这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办公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这节课准备环带明显的蚯蚓是很重要的,买的掉鱼用的蚯蚓环带不是很明显,于是去校园里挖,发现现在大的那种青蚯蚓居然没有环带,挖到最好的是有些红的比较长的蚯蚓,环带很是明显,而且这种蚯蚓非常活跃,在水中的反应也很明显,适合课堂上观察使用。配合使用大型的青蚯蚓,它的环节更加的明显,触摸可以发现特别粗糙,放大后可以发现其刚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蚯蚓概念。六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亲近小动物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蚯蚓,很多学生会不愿意亲近它,女生更加,课堂纪律会因此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咱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领悟质疑的重要性。咱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领悟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我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正因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明白,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质。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明白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透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比较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咱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用心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1.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电化教育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可谓功不可没。

  1.1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自然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自然现象因受时空限制,只能由教师言传口授,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其变化过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教学表现力。例如:执教《声音的传播》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声波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对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于是我将一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用小棒碰击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的水纹,使学生明确:声波就像水纹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的,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1.2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远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知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执教《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对有关的月球知识了解甚微,所以就要唤起学生对这“空中楼阁”的向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邻居――月球》中的有关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月球与地球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广度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的开头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问题的思考范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1)硬果壳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动;(3)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力无处不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生活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虽然300多年前的牛顿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想象。

  4.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首先要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鼓励他们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5.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新课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即在学科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教学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科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6-10

《孩子考科学家》教学反思07-12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04-02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心得04-27

小学美术教学总结与反思07-18

小学音乐老师教学反思06-10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计划06-27

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6-25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热】07-27

【热】小学英语教学反思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