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6 17:14: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统计》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教学反思15篇

《统计》教学反思1

  我对自己所上的《统计初步认识》这一课进行反思,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

  反思二:统计初步教学反思

  一、细化过程促放。

  在高年级教师在备开放性活动时往往关注活动的目标,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加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最后在收的时候也自然地呈现出教师所需要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但我发现这样一个流程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纸上谈兵”,一个问题下去孩子们连你的问题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说回答你的问题。就如当老师想通过比较两个学生摆的小动物图,进而强调排一排的方法这个环节。由 于 老师问的是“谁摆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大多数学生都以为教师问的是“谁最多,谁最少。”所以一连两个学生都是以此为问题进行回答的。可见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必须要精简自己的问句,同时把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如刚才的问题是否可以重建为:在学生比较两的摆法后,教师提问:“现在你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了吗?”再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看象形统计图的条形长短等方法进行比多比少,进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学生说到比条形长短的方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摆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时候要注意一端对齐上。由此我想到了,对于低年学生的“放”应该经历:由视觉表象逐层递进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细节重点的突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中进行。这才能最终达到开放学生思维,深入学生认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养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导不够细化,所以造成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时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利用资源、加工资源、逐层提升的意识的话。至少对学生来说还会有一些收获。但这收比放还要难,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者的一个数学素养与教学水平。本节课至少有三处教师的处理是不当的。第一,统计表的出示误导认知。在学生对教师排的进行完调整后,教师就板书进行随手的统计表绘制。这时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个动物图作为统计表的分类项目。这就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填表时把表中的项目也作为一个个体参加统计的错误,教师的一个随手拈来往往造成的是无法估计的损失。第二,分组统计出错订正随意。当两次统计结束后,有一个小组发现多小组人数与统计总人数不符时,教师轻意地用拿掉几个作为改正错的手段。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茫目跟从性,更深一层次是对科学方法的亵渎。统计是一个十分规范与严谨的工作,对于错误的结果我也应该也必须进行有效性的弥补,弥补不行就必须重新进行统计。这一环节由于在放的阶段教师指导与教具准备的不科学,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的教学进度,而应该与学生一起采用恰当的方法改正错误,这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治学态度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第三,贴近生活却远离学生。教师考虑到对学生统计的整体认知,因而设计了把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条形、折线、饼式)都向学生进行介绍,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基础与本身对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没能拉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而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远了,进而在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时学生便无话可说了。

《统计》教学反思2

  复习,是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的必要教学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复习课,一直以来就是教学环节中被教师们认为是很重要但是却不被重视的一环。说重要,是因为再教学中大家都发现,提高和巩固成绩学生的四分之一的功劳源于复习过程中的全面提升,说不被重视,是因为“复习”在很多时候被教师们认为是大量习题机械重复的一种在线过程。其实。复习课,特别是数学复习课,不是对所学知识再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温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达到熟练、透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飞跃。注意了适时、准确的复习评价。及时进行复习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窥视学生的解题思维心理、准确把握复习节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校正思维歧途,增强运用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然而,由于想做到尽善完美,在一节课中尽量容纳更多的复习知识,所以部分习题的练习过程略显简单,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只做到了让中等偏上的学生充分展示,对于“面向一切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做更好。

《统计》教学反思3

  教学中发现课本上关于我换牙了的情境图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不符,为此在课下先向学生了解他们的换牙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设计教学。我设计了收集学生换4、5、6、7颗牙的人数,至于没有换牙的或换其他颗牙数的情况不列入统计范围。

  一个班60个人要是统计所有人的换牙情况一是占用时间多二是不便画统计图,为此,统计了两个大组学生的换牙情况。你有什么办法统计?在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以通过画○、打√、画△等方式记录。我和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数据,他们在亲身经历中知道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种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人、一棵树、一个苹果等等。

  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的手不够灵活,一开始就画斜线他们手忙脚乱,于是第一节课让他们先知道要从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数,一格代表“1”,在格子里画○或△。第二节课再教他们画斜线问题就简单多了。当学生出现从上往下涂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从下往上是1、2、3、4……数越大竖条也越长。

  收集数据看似简单,但数错的情况却非常多,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数才能保证数对,数错了的要说说为什么数错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正确方法。

  “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类问题容易和提问题混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发现是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区分了。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统计的结果,然后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去体会、比较、选择优化。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形成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4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统计的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数学活动,感受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其实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索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以前,我也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师给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中进行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视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这样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统计》教学反思5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这篇习作可以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当作一次活动来写。课前我做一课的调查指导,在指导下,学生调查对象的选择面是很广的,如李念宁关心同学们最看好的奥运明星,施锦元关心四川汶川大地震,还有同学关心压岁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偶象等等。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自己的调查。

  我满怀期待。

  当我准备让学生着手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调查完,可以写了,可我仍发现班上还有几位同学还没有调查,反思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让学生调查过程的跟踪,如果能经常了解学生的调查现状,对学生会有个督促、指导作用,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学生还是学生,教学的过程还需要老师的细心的指导。

《统计》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主要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境化。李医生要了解咱们班同学的换牙情况,应该怎样的告诉他,在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统计图表的学习。这样的情境,一是能够很好的体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数学学科角度看),二是能够很好的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角度看)。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表达不清,学生没能做出明确的答复。

  今后我要针对我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帮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统计》教学反思8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换牙了这一情景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相对就容易多了。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情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提供方法,最后把准备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统计完成同学换了几颗牙。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根据情境图,直接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情境图的,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不足之处:

  一、课堂秩序,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他们一会儿就做不住了,显得有点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没有像平时那样把握好课堂,没有过硬的驾于课堂的能力,面对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觉是有点紧张。实话说,有点差强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镇老师面前上过两节课,一节是四年级的复习课《平行与相交》另一节就是这节课《我换牙了》。记得那时,我还怀着孕,当时,年少气盛,没有那没多的紧张,还记得那副挂图,是我自己画的,为此还珍藏了几年,后来给弄丢了。六年后,儿子都六岁了,再次执教这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星期,包括教学设计,六个队的对花以及奖品(小星星),还有每个组长手中的学具袋(里面有每个学生需要的统计图,统计表)还有精心设计的挂图。所有的环节都预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学生年龄小坐不住这点,忽略了他们他们爱咋呼,不爱倾听别人发言的毛病。

  二、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三、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统计》教学反思9

  我校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虽只有统一的模式结构,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考虑到了各个年级段、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这一块在目标的呈现上就有所不同,低年级重在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预习较弱的特点,低年级的目标呈现则以问题的形式分层次呈现,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自学。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中分两个层次,呈现了目标。一是在初识分类标准,完成统计时,通过让学生表述统计表信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在学习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也不同时,呈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会分析统计表信息和认识不同分类标准统计结果的异同。可以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其次,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再次,整节课使用同一情境串联,使课堂看起来流畅,在时间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上也掌握得比较好。最后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分层展示,有序提升。

  但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节在练习设计的最后一题,虽有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未能考虑到整节课情境的应用,第5题的图片其实与课本中的主题无明显联系,因而使用在一个情境中,显然有些牵强,有待改进。

《统计》教学反思10

  教师成长进步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自我改造,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并改进,转化到实际行动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教学水平,下面我将结合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有值得继续保持和发扬的优点,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通过自己设计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保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理。

  二、课件的制作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方块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三、要做好应对课堂随时出现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四、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纠正错误

  这节课在学生汇报组内统计情况时,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但课后又觉得当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五、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统计》教学反思11

  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也会相依相伴。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具体的说,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设计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景(介绍我国悠久历史的膳食宝塔等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缩短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

  二、让学生在丰富且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初步认识到用条形统计图和用扇形统计图表达时所需的数据不同等;都为学生下面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点的准备。

  三、选取、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使他们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有综合性,能跟百分数运用联系起来,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统计》教学反思12

  《统计》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导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统计图。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细节,突破难点。学会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情况。如何才能画一个美观、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呢?其中包括统计图的题目、时间等一些细小的地方。分析统计图是统计的什么、一个小格代表多少、你还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最合适。

  二、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课前没有先复习条形统计图,虽然条形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陌生,他们之前学过,没想到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忘了,这使我在开课前怎么去引导学生一问三不知这是我时先没有预设到的。过高的估计了他们,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安排课前预习。过多地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以及作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尽管在三强调一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最合适,还需要在实践多指导。

《统计》教学反思13

  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水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调查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结果。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我为学生创造条件,“假如你来当小调查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调查”,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分组合作,再汇总全班意见,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3背醪脚嘌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织探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能与小组中的小伙伴分工合作,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组内、班级中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都能容入到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收集数据,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每组白纸2张统计表一张

  教学设计:

  师:小朋友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熊。(出示课件)今天可是他生日,瞧,许多小动物都赶来了呢!(出示课件)

  师:那你有数学问题要考考大家吗?

  师:都来了哪些小客人?

  师:这个问题可有点意思,那该怎么解决呢?

  [在创设情景后,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能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求知的欲望。]

  师:(出示课件)排一排、再数一数,咱们一下子就可以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来了几只。小朋友们可真聪明!

  师:来了那么多的小动物可把熊爸爸给忙活开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呦,熊爸爸正在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呢,瞧他拿出了各种各样的盘子,有正方形的,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熊爸爸听说咱们小朋友数学学的特别的棒,准备请你们帮个忙!请你们统计一下各种盘子各准备了几只?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数一数!(播放课件)

  师:你数到正方形的盘子有几个?

  师:看来意见不一样,单这样数,小朋友们遇到困难了。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里商量商量。

  [学习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谁来说说!(请小朋友介绍方法)

  师:真棒!现在用你们自己的方法来数一数。(再次播放课件)

  师:老师这儿有三位小朋友的方法,咱们先来看这份。

  师:谁知道他是怎么统计的?

  (先把各种形状都记下来,再数一数就知道每种盘子各有几个了)

  师:这个小朋友的方法跟刚才的可不一样,一起看!你看明白了吗?

  (他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先把各种形状画好,然后听见一个就做一个记号)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数起来方便)

  师:再看,这种方法可有点儿特别,你能看懂吗?

  (先画好图形,然后就记录,几到几就是有几个,还不用数了呢,真方便!)

  师:那么多种方法,统计到的结果一样吗?

  [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后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让后再交流方法。不仅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亲身经历、体会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小组合作探究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互补。在教学中充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哪种方法?告诉你同桌听听!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行,以后统计时,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统计。

  师:那这张表会填吗?

  形状△□○

  个数754

  师: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提些数学问题吗?

  [运用统计到的结果,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小熊书准备请小动物们去吃水果,小熊给小动物们准备了梨子、苹果、桃子还有草莓!不过小熊现在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课件:喜欢吃哪种水果的小动物最多呢?)

  师:这可怎么办呀?你们能帮帮小熊吗?

  师:让他们说说各自喜欢吃什么然后你们记是不是?

  师:那好,选择好你们的统计方法,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播放课件)

  师:统计好了吗?那现在把你们统计的结果填到你桌上的表格里!

  师:小熊呀刚刚把这张统计表也填了一样,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

  师:一样的给自己画上一颗小星星!

  师:那你是怎么统计的?

  (介绍自己统计的方法)

  师:看来他们用的统计的方法不同但是统计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那小熊看了这张表能知道些什么呢?

  师:看来这个统计表对小熊的帮助可真大!

  师:吃完水果,有小动物建议去森林里玩一玩套圈游戏!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

  师:如果王老师给你一个圈,你觉得你能套几分?

  师:看来最多能套5分,那最少呢?

  师:不是一分吗?我也觉得是一分!

  师:原来没套中的话就是0分,所以最少就是能套0分!

  [套圈游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过,而且感

  兴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师:现在套圈就要开始了,可小熊想请大家帮个忙,他想知道套种哪个分数的小动物最多,你能帮着统计一下吗?

  (播放课件)

  师:谁给大家看看你的统计结果?

  师:听了你们的统计结果,小熊已经把这张统计表给填好了,一起来看!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知道些什么?

  师:这个统计表的作用可真大,从表中我们知道了好多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小朋友们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统计,比如我们选小干部的时候,是怎么办的?

  师:统计好票数最多的就当选小干部。比如我们有一个小朋友的家里,只有一个电视机,就放在客厅里看,所以爸爸觉得要再买一台放在卧室里,可妈妈觉得太浪费了就不要买了,爷爷奶奶也有各自的意见,这可怎么办呀?

  师:请他们举手表决,然后你统计一下同意的有几个人,不同意的有几个人,最后少数服从多数是吧!

  师:小朋友你说统计的作用大吗?好这节课咱们就学到这儿!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分体验统计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在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宗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信念。]

  [总评]

  我选择了《统计》这个课题,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排一排、数一数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而本课的统计教学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过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数学知识过于枯燥将会影响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所以整个课堂中我设计了小熊过生日的情景,由开头的小动物的出现,对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的复习,到熊爸爸为小动物准备吃饭的盘子,统计每种盘子的个数,自然的引入所要学习的新知,让学生产生问题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多种方法中优化其中的方法,接着通过吃水果,统计哪种水果是小动物最喜欢吃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稍稍拓展:套圈游戏。最后用生活中的统计来结束此节课。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动口交流表达想法,动手操作,让他们自觉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统计》教学反思15

  六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准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平。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实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准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理解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注重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3、引导学生质疑,根据统计学的原则,我们在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时候,往往把占总数多的部分先标出来,把比标出的部分中最少的还要少的部分归为“其他”,所以“其他”部分肯定不会超过已标出的最少部分。这就是教材的局限,当然教材也不作要求,仅仅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思维。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水准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持续更换和教材持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统计》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15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5-22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05-21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6-25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6-21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6-16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05-27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1篇06-17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2篇06-12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