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3 14:00: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乘数最关键之处就是把0前面的数字进行计算,再根据乘数的总共有多少个0就在积的添上几个0.在教学的时候发现了这么几种情况:例如500×36,学生在用竖式尝试笔算的时候,会出现2种不同的方法,现将错误的算法演示如下;把500在竖式中写在上面,

  5|00

  ×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0|00

  但他的笔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讲,他对于乘数的简便计算已经掌握了,但对于计算的算理却不理解.

  其次学生对于乘数的0前面有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140

  ×1500

  ___________

  70

  14

  ____________________

  21000

  在这里还会发生的就是当14×1得到4的时候不知道那个4应该写在哪个位置,其实这里的1代表的是1个10,4与它相乘得到的是4个10,当你知道4是代表4个10的时候马上就应该清楚4要写在十位上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 “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在解读集合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跳绳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因此在比较“8+9-3”和“5+6+3”中的“+3”和“-3”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并对这个图形作了重点解读:如:你认为红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蓝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这绿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那黄色中的5个人表示的是什么?这蓝色中的6个人表示的是什么? “杨明、刘洪、李芳” 这3个人表示的是什么?从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图意,知道了韦恩图丰富的内涵。并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 。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5000g=( )kg

  3kg=( )g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 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

  板书设计:

  克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 克

  千克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既陌生又熟悉。在教学相关知识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 第2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

  3、例4,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受吨的实际意义。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建立吨的单位概念。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图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约8000kg)。

  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它有多重?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随即课件出示火车车箱、鲸、航母辽宁舰图片(图片下方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 一头鲸重195000kg

  满载时重约67500000kg)。

  这些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数字很大,读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出错。

  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魔术师,变变戏法,它们有多重你们就会读啦!可要看仔细哟!

  课件对应8000kg、60000kg、195000kg、67500000kg出示:8吨、60吨、195吨、67500吨

  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

  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把kg换成了吨。

  教师:吨的作用大吧?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吨

  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飞船8吨、一节火车厢60吨、一头鲸鱼195吨、辽宁舰满载67500吨的图片。

  你对图中物品轻重有什么感觉?吨用来表示什么?

  教师描述吨和千克、克一样,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也是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

  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

  (1)课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图片。100千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100千克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10袋玉米多重呢?

  学生观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千克,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借助学生体质,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 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千克有多重,再说说感受。 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约重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约重1吨。

  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

  (3)说一说。

  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约重1吨?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予以纠正。 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作单位。

  (4)填一填

  20xxkg=(

  )吨

  4吨=(

  )kg 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一种:因为1000kg=1吨,20xx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xxkg=2吨。

  第二种:因为1吨=1000kg,4吨里面有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吨=4000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师:我们已学了三个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各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

  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① 还剩多少吨小麦?

  ② 还剩多少千克小麦?

  教师: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xx千克单位不同。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

  学生展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①20xxkg=2吨

  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xx=3000(kg) 3000kg=3吨 答:还剩3吨小麦。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相同才能计算。

  三、练 小组内由两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另两位同学当小裁判,然后互换角色。

  2.学生独立完成练()kg

  8000kg=()吨

  ()kg=3吨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完成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

  1吨=1000kg

  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 第3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练【教学目标】

  1.在练【教学重点】

  进一步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 克、千克、吨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相关的练 二、基本练()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小鸟重60()

  一台平板电视机重15() 9个苹果重2()一辆货车能装白菜重3() 一本连环画重216()一艘轮船重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

  (1)你是怎样选择克、千克或吨作单位的呢? 全班交流得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

  教师同步板书: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2)列举生活实例。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轻重用克作单位?

  学生再列举生活中以千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2.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根据思考过程完成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板书:1吨=1000kg 1kg=1000g 补充练 9吨=( )kg 8000kg=( )吨 ( )kg=5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2)完成练 教师:在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右两边单位不同,数也不相同时,不能直接比较,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后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结:当单位相同时,数大的较大;当数和单位都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进行比较。

  三、实践运用

  1.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再吃一个20千克的鸡蛋和一个150吨的苹果。妈妈往我的书包里放上一瓶重250千克的矿泉水,我再告别足足有18克重的小花狗,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在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从我身边经过

  教师:说一说,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为什么? (30千克重的牙刷改成30克重的牙刷;20千克的鸡蛋改成20克的鸡蛋;150吨的苹果改成150克的苹果;250千克的矿泉水改成250克的矿泉水;18克重的小花狗改成18千克重的小花狗;3吨重的书包改成3千克重的书包;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改成满载着5吨蔬菜的大货车。)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计量很重的物品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的。

  2.完成练 教师:“6kg和1000g比较大小,怎样解决?”

  ①把单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里面有6个1000g,可以装成6袋。

  ②把单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里面有6个1kg,可以装成6袋。 小结:当单位不相同时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计算。

  3.完成练 先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种:3000kg=3吨

  1+3=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第二种:1吨=1000kg

  1000+3000=4000(kg) 4000kg=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

  小结:当单位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才能计算。

  四、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把“克、千克、吨”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怎么放?为什么? 1 >50 3000 =3 4000

  河沙3000千克

  地面砖1200千克

  墙面砖1吨

  墙脚砖800千克

  李阿姨准备租2辆载重4吨的小货车将这些材料运回家,你来帮她安排安排,怎样装货?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把2吨水泥、地面砖1200千克和800千克墙脚砖装在一辆车内。因为2吨=20xx千克,20xx+1200+80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把3000千克河沙和1吨墙面砖装在另一辆车里。因为3000千克=3吨,3+1=4吨。4吨刚好是两车的载重量。

  小结:货车运送物品时,既要尽量做到满载,但又不能超载。 3.数学小调查

  学生完成练 (1)学生先将自己在超市调查到的商品质量相关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一个调查表的填写。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对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

  (2)学生先将自己在互联网或书籍上查阅到的动物有多重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二个调查表的填写。

  五、反思总结

  教师:你能说说这节练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1吨=1000kg 1kg=1000g 第4课时 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称体重。

  【教学目标】

  1.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的单位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的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准备】

  体重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邻居家几个小孩游戏玩耍的画面,小胖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对体重的对话讨论)小胖的体重太重了,动作不灵活,所以比别的小朋友慢。我们班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体重有了解吗?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吗?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体重,揭示课题:称体重。(板书课题:称体重)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称一称,填一填。

  1.了解称体重方法。

  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先称出我们自己的体重,再和同龄人比较)

  称体重需要什么工具?你会使用它称体重吗?课件介绍指导学生认识体重秤。

  请一名学生称出体重,边称边说明称体重的步骤:站上体重秤——读出体重——记录体重,重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仪表上的单位,指针所指刻度的读法。

  2.分组称体重。

  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体重秤,和一张体重记录表,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称出每位同学的体重,称体重前要把谁看重量读数、谁记录分好工,安排好称的顺序,再开始称体重。

  活动要求:

  (1)数学小组长组织称体重活动。

  (2)谁看体重读数、谁作记录分好工。

  (3)按次序依次称出体重。

  看哪一组分工明确,活动有序,称重速度快。 学生分组称体重,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体重记录表展示。

  对小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并请一至两个小组展示体重记录表,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体重记录表。

  活动二:看一看,比一比。 1.独立观察。

  课件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或每小组一张纸质表):

  老师这里有一张“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大家把自己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照一下,你的体重符合标准吗?是胖了还是瘦了?

  2.小组讨论。

  把自己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根据你们小组同学体重是否符合体重标准的情况,给同学提出点建议。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请一至两个小组的学生交流展示,重点根据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给同学的建议。教师相机梳理建议:保持体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减瘦,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标。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1.独立思考。 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体重记录表,把自己的体重和同学比较一下,或者是比较另外两个同学的体重,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合作讨论。

  把你自己观察发现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

  3.全班交流。

  请一至两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

  三、全课总结

  这节数学课快要结束了,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实物与视图的关系。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通过视图还原实物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根据经验,联想它能摆成什么物体,从而沟通视图和实物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为学生所熟悉的鸟巢和水立方的实物情境,同时提出了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设置问题通过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实物与视图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设计遵循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引入原则,精炼,效果好,导向明确,并将课堂一开始的问题到最后得以解决。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之中。

  本节课的不足处在同时观察6个物体时,学生出现了遗漏,以及观察不准确的现象。今后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观察和思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从二年级的测量—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不同于简单的加减计算,那时候我就深刻的反思过如何教好“测量”这个内容。也跟同组其他成员讨论过,受益匪浅。明白这样的课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总结。特别是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接触得本来就少。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数学书、粉笔、水性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然后从教师直尺上让学生观察,以十厘米为一个单位观察,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十厘米的纸条,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内寻找或者回忆,看谁能说说你发现的东西有哪些。没想到,孩子们的观察力那么强,孩子们津津乐道,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几堂课,在教授“测量”知识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5分硬币的厚度,校园卡的厚度,爸爸妈妈身份证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张开手臂的长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宽是1厘米,两个手指微微张开一条缝是1毫米。这样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也能大概估计出身边物体的长度,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新颖独特。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教学工作做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笔算乘法第四课时 乘数中有0的乘法

  在前几节学习笔算乘法和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探讨学习一个乘数是0的乘法或一个乘数中有0的乘法。 教材分析

  通过讨论,了解“5个0相加的和是多少?”,有针对性地找出乘数中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探究学习方法。

  利用5个0相加的和转变为0乘5的积,让学生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但一个乘数数位上有0,与该数位相乘后积为0,写在相应的数位下面。若下一位有进位,应与进上来的数字相加写在该数位下面。

  1、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2、讲解示范,谈讨学习。

  3、互动交流,巩固提高。

  4、趣味练习,深入应用。

  5、讨论小结,回顾知识。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2、末尾有0的乘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看原来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3、当一个乘数中相应数位上的数字是0时,该数位上的积为0。

  1、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的学习热情较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接受的比较快。

  2、学生能够和教师配合互动,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具有动态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知欲望。

  4、学生之间能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交流体会课程知识,便于知识的传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平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习调查,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习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习,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平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环节,最后一道练习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习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习。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规则的公平性。并且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

  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掌握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完整的表述题意。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设计活动——了解学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例如设计的猜粉笔、猜同学、听口令站队等。首先让学生猜测粉笔“可能”在老师的哪只手中,让学生发现这样推理的“不确定性”;再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笔不在左手中”,让学生准确的推理出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中。使学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据一定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正确的结果。其次让学生猜同学,在一次次不确定的猜测中我不断地补充条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系统整理,不断缩小范围得出确定的结论。最后为了降低教材练一练第1题的难度我设计了让学生听口令站队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些活动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阅读分析到利用表格,学习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在这节课中,我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我着重让学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在确定一项的同时,就否定了其他的几项”,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然后,以学校三名教师分别辅导三项活动为例,进行巩固新知。每个环节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再来品味成功的喜悦。学生有所体验,就能构建有自己意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诱人的灵性,透射出的是体验的魅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主要是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估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1.结合“送温暖”的情境,让学生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576÷6。

  2.引导估算。请学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学大约能分到多少本书。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多于90本……综合学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应该是一个两位数,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准确商。先请学生独立试做,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着重解决: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商“9”写在什么位上?

  4.回答问题,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节课我都会尽量突出重点,把复杂的东西摒弃,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解题思路。这节课我就让学生掌握方法,强调容易出错的问题,效果还比较理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1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18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5-16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16

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反思06-02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6-16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05-29

大学数学教学反思05-25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06-04

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学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