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1 15:18: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六一”的联欢会情境讨论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仓促而过。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排队问题》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判断、排列生活中的物体顺序情境图,让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并且用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从中悟出:排队问题方法有很多,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读取信息,理解题意方面都有难度。

  在上课前,我先带领学生进行日常的数学课前感知力训练和挑战,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之间”的问题,我在课前训练时又增加了“扫视训练”的感知力训练,一是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读题、审题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二是通过询问每一行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字之间有几个数字让学生体会、感受“之间”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你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简言之就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检查正确与否的三个步骤。孩子们在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步骤,所以解决问题时很有条理。但本节课“之间”问题与以往解决问题问题不同,孩子们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难解决,但孩子们画一画、数一数的方法不太精简,因此我引导孩子们规范、总结了解决之间问题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游戏强化孩子们对“之间”问题的理解,“我说你做”:请从第一排到第四排的同学举手;请第2列和第4列之间的同学起立;请第3派和第5排之间的小朋友拍手。但这个游戏孩子们的完成度不高,后反思难度过大,一是孩子们对“排”和“列”的概念比较模糊,二是孩子们对“之间”和“从哪到哪”混淆。导致游戏浪费时间过长,后边的习题没有得到练习。

  上完课后我发现有很多小细节存在问题。一是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简,导致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二是在孩子们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我对孩子们画画的先后顺序没有做强调,导致孩子们做题时有先画两边的,有画着画着忘记画到哪的,应该强调先画两边,再往里边补充;三是习题的设计过于复杂,对学生的认知不够深入,浪费了大量时间。今后每节课,我都应该从孩子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组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学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可爱的校园》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对10以内各数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也能够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在观察情境图时,开始我没有限制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观察方法,同时体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最简单;然后利用同座之间互相说来取长补短,给学生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虚心向他人学习、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提高。在课的最后,我们一起观察教室学生们兴奋极了,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到处去寻找数学问题,收获很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学反思《乘车》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学生能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发展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别有三个乘车情境。

  第一个乘车情境我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来讲解。

  出示情境图,请孩子们在通过仔细观察以后,叙述完整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邀请几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模拟表演上车的过程,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上车以后车上人数是逐渐增加的,考虑用到加法来解决问题;摆学具,逐渐引导孩子能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每一部分的意义;引导孩子能够自己说出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每一步这样计算的意义;最后通过和之前所学算式的对比来引出“连加”算式。

  第二个乘车情境我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来讲解。

  同样地出示情境图,请孩子叙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邀请了几位小朋友到讲台上模拟下车的过程,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体会下车车上人数减少,考虑用到减法来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动手画一画来表示车上人数的变化,逐渐引导孩子能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每一部分的意义;引导孩子能够自己说出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每一步这样计算的意义;通过和之前所学算式的对比来引出“连减”算式。

  第三个乘车情境我分为以下几个小环节来讲解。

  出示情境图,请孩子叙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孩子自己动手摆一摆小棒来体会车上人数的变化,逐渐引导孩子能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每一部分的意义;引导孩子能够自己说出算式的计算顺序和每一步这样计算的意义;最后引出“加减混合”算式。在本节课中,能够用到贴近生活的公交站台,以这样的方式来使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选择用模拟表演的方式,使孩子直观感受公交车上的人数变化;也尝试了用活动的形式,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来画一画,摆一摆,体会公交车上人数变化。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出改善,对本节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要检查孩子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有部分孩子没有提前做好课前准备,没有准备好课堂练习本,导致在第一项活动“画一画”时不知所措,以后要检查孩子的课前准备,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课前习惯。

  第二点,要注意提问语言的指向性。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准确的话,孩子的回答有可能会偏离到错误的方向,或者不是预期想要的结果。

  第三点,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正面引导。要通过正面鼓励,激励表扬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不要出现过于负面的语言,比如“老师想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没有认真听讲”之类的话应尽量少得出现在课堂上。

  第四点,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希望孩子解决问题时要明确指出希望孩子用哪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待孩子列出算式后,追问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或“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

  第五点,要明确课堂活动的要求。在讲完课堂活动的要求,明确活动的内容以后,再让孩子开始行动,在活动讨论结束以后,告诉孩子用抱臂坐直的方式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来示意老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多些鼓励性的语言。

  第六点,对孩子的评价语言不能过于单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注意多多积累对孩子的评价性语言。

  第七点,备课时要注意教材上的小细节。有关于教材上的情境图是以图片形式出现还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这点在以后的备课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第八点,不要害怕课堂上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活动的方式来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

  准备被听课的过程是很紧张的,但是被听课以后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很感谢各位前来听课和评课的前辈老师们的指导,感谢老师们提出的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多加努力,不断改正,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做到了。接下来“花瓶分花”,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学习“4的分成”,孩子们也学得很好,但是在说“4的合成”时,语言组织上都不够好,说明这个环节,教师设计有缺陷,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学生看着“4的分成”很自然就能说出“4的合成”。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手指游戏,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4可以分成3和1”马上能想到“4可以分成1和3”,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迁移探索学习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中,孩子们的迁移能力都还不错,大部分孩子都是看到一种分成的情况,马上就填写出另一种分成情况,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交流得不够,他们能迁移,但是不能表达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之后的巩固提高练习,将“3的合成”板书到黑板上,并用糖帮助孩子们再次理解“合成”的意义,这一补救措施,让孩子们的“合成”意义的理解好了很多。

  就教学效果而言,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过关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合成”的措词不好,也在“做一做”的补救措施下,大力修善。

  不足在于:

  (1)数的合成基于数的分成而存在,教师在分成的时候,也许多次从言语上渗透强调,“这是4朵花,我们把它分放在两个花瓶里,所以说4分成几和几”,这样也许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会更好。

  (2)按一定顺序排列,教材要求上只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这一要求。但我个人认为,学生能“翻动”,看到一种想到另一种,这样会更好些,为以后的加减法可以作更好的铺垫,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按顺序并不是只有一种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够好,没有讲够,讲透。还是有好多学生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按一定的顺序是按的什么顺序。

  总之,课是上完了,自己也感觉要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比如语言的简洁,教学形式怎样更适合低年级的儿童等方面。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文具》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6~10的顺序;懂得用书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刚进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新生,心里有着许多的担忧。找了许多的教案来参考,又向学校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请教,终于,备好了这一堂课。在数一数、连一连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着不同的方法来数数,让他们体会数数过程的有趣性,学会正确地数出图中各种文具的数量。在想一想、做一做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开动脑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6个文具盒、7把尺子。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用红旗表示,有的用爱心表示,有的用三角形表示。接着,我让他们观察教室,找找教室里有什么是可以用6来表示的。除了6台风扇,6盏灯之外,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有6个灯的开关,这个是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孩子们的.观察力真的很敏锐。在描一描、写一写这个环节,先示范再让学生跟着书本描最后上来黑板上展示。我觉得,让学生上来展示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知道他们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给予及时的纠正。

  反思这节课,满意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满意的有,在数数的这个环节,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及时强调数数的一个有序性。还有就是时间的把握上,重点环节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让整个课堂松弛有序,效果才会更好。最后一个就是,过渡性语言还需要精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上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反思上学期教学点滴工作,促进新学期的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教法,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做好。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必须下一番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至此,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3、问题辅导方面: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降低难度,进行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数学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整理房间》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能对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懂得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为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我设计了导入、探究、练习、游戏、小结五个环节,以下是我本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数学课插上飞翔的翅膀。

  1、图片对比,分块探讨,初步认识分类及分类的好处。

  2、做练习时播放动画,在屏幕上拖动物体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在“拖出来”再“加进去”的挑选再聚合的分类过程中,不仅能展示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学生能自己在思维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批判,最终形成对标准的认识,将平时生活中的分类提升上一个新的思维高度。

  多媒体的使用为数学课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学生的每一次分类整理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在提问中,我们应该更多得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多问“你可以怎么分”而尽量减少“把他们按照会飞和不会飞的分出来”。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认识分类整理房间的方法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分类的必要性有所体验和总结。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效得支持教学。

  规范的教学语言,首先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有针对的评价能有效拉动学生积极性,是组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单纯的“你真聪明”、“知道的请举手告诉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明显不足。

  不足之处:

  1、在新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课堂组织这有待加强,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意识不强。

  2、让学生在“分一分”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分类,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分类的方法,而此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分,对于识字量少的学生来说,题意是不明的,因此重复解说,浪费了时间。

  3、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很欠缺。

  4、板书时出现了错别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既有得也有失,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督促我成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1、留给学生较大的“时空”

  修改后的案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一个钟面,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教学的美。如果这个钟面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地说或被教师灌输理论,学生就没有那种兴奋,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来,这不是一大遗憾吗?本案例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悟性、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学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师所需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时针、分针的独特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认识钟面的快乐。

  3、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索的境界中,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创造。本案例中,用课件显示了一个动态的钟面的情景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动态、生活的境界中。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操作中,体现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提供动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有意去学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脱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并且牢固地记住一些概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完成8的组成后,再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点睛之笔”:“8的组成为什么只记4种?”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7种的学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记住前4种,就可以记住全部7种“8的组成”了。从而在学习“9的组成”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9” 的8种组成中挑出4种记忆,并能从这4种衍生出全部8种。

  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在我的教学当中,有如下几点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一定让学生说出来才好,不仅仅说给老师听,还有说给父母听,更重要的是说给同学听,渲染大家学习的气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对数学还是比较的有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生学习起来就主动了,爱学习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3、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这册教学也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在时间观念上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我上了《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后,具体反思如下:

  1、我利用课件,出示有声音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这样,同学们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又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爱学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05-29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5-17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05-29

大学数学教学反思05-25

一年级《买铅笔》数学教学反思06-07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06-06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5-10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5-23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16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5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