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22 11:17: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篇)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年结束了,现在静下心来反思,如何组织新课教学和会考复习,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呢?高中物理涉及到力、热、电、光和原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在物理考试中强调考查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多变。不少同学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成绩却不理想,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物理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规律性强,如果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多总结、多体会,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下面就谈谈本人对这一年教学的反思:

  本人认为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专业基础方面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

  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上多下功夫,在知识的深化、序化、活化上多花心思。要注意方法的总结与体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及解答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进取,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这一年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要学的还很多,任务很艰巨,我将一定不断努力。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2

  新课标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

  在高中一年级开设新课标的《物理》,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物理,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物理态度和物理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下面,就物理课教学目前遇到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知识结构的变化

  物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物理观念上理解物理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得到发展,但是,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教师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物理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物理课程。

  2、思维方式的变化

  原先的物理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新物理课程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物理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共12个模块,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它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教学目标的,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我们该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新课程呢?

  1.认真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课本的编写强调了探究意识,要求每位同学在学习新课前认真预习,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情景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以便新课教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即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新课。

  2.积极参与,踊跃提问。新授课有两类:一类是实验探究式,一类是问题探究式。不管哪一类新授课,我们都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设计,完成所需完成的实验,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探究式问题,根据老师的引导接受新的知识,如有疑问积极提问,努力培养强烈的提问意识。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团队精神——合作,另一方面更强调独立自主。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独立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这就既要团结协作,又要独立思考。在完成自己所分得的任务时要独立查阅资料煻懒⑼瓿赡承┦笛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小组交流时,要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所得贡献出来,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对同学的报告同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善意帮助解决问题。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独立自主学习。要学好物理必须对身边的现象积极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例如一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可以根据你的经验提出假设:物块的质量、物块的形状、物块的初速度、接触面的性质等,然后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的结论与

  你的假设是否吻合。这样通过多次实践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你学习物理的能力。

  5.勤动手,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应认真完成每一次实验。首先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在确定实验步骤时还必须考虑到实验器材的规格及安全,力求减少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认真收集数据,密切注意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6.勤动脑,积极参与专题研修。物理专题研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条件选择研修专题。通过阅读文献及有关的教科书,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相关信息,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根据所获取的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写出专题研修报告。例如某同学发现自行车轮子快速转动时不易倾倒,而不转动或转速较慢时却容易倾倒,他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指导他去研修转动惯量及角动量的有关知识,他通过查阅有关高等物理教科书,上网搜集转动惯量及角动量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弄清了快速转动物体不倒的原因,写出了高质量的研修报告。

  7.探究实践,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法。新课程的评价完全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而倡导评价的多样化,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更强调形成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方法。因而我们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次课题研究的行为与表现都是物理学习水平评价的依据之一,而笔试仍是物理水平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测验与考试的命题不追求死记硬背的知识,而重在“理解和应用”,侧重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3

  本节课对向心加速度的引入是从运动和力的关系着手讨论,一是由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情况来说明向心加速的方向;二是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向心加度度的表达式。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就这点我对教材做了适当调整:先讲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后讲向心加速度,这样就抓住了物理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较好的接收和理解。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什么都指向圆心,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①通过课本上的两幅图片。

  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和细绳拉着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地球和小球的合力指向圆心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指向圆心在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

  ②利用第一节曲线运动的合力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探讨。

  让学生把课本翻到24页看图5.6—3,如果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力不指向圆心,可以将合力分解为半径方向的Fn和切线方向的Ft,Fn与速度垂直不改变速度大小,Ft与速度方向共线改变速度大小即物体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得出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通过实例和理论推导能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加速度指向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定义。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4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5

  这学期我们所选的教材为必修2的课程,刚开始就学习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于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功的表达式为W=FS,那时对S的理解是在力的方向盘上通过的距离,在高中S则表示位移,学生也易于接受,但高中的难度更大,经常出现力和位移不在同一方向上的情况,此时表达式变为新的W=FScosα,当在斜面上时,学生很容易认为α就是斜面的倾角,而且当夹角为钝角时,力F是做负功的,更多的情况会出现位移的大小不好确定,应该强调位移是作用点的对地位移特别在子弹射入木块的例子中得到了明显的验证。

  在接下来的功率时,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基本可以过关,但对公式的区别,比如P=和P=Fv的关系和应用会时常弄错,没有去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同样当出现力和速度不在同一方向上时,需变形公式P=Fvcosα,学生对此,一时也难以理解,经常用错。

  在讲述机械功的原理以及功和能之间的关系的这两部分内容,这属于过度性的一节,目的说明了任何机械都不能既省力又省位移,使他们明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后面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要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关键在于列举大量的实例,并进行分析,让他们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而且在接下来的几节课后,要不断重复这句话,加强学生的记忆。

  在这一章中很重要的一种题型就是汽车的起动问题,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两种起动模型的原理和过程变化量,抓住它们的相同结果,并结合P=Fv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解题,此时还有较多的学生会误解为汽车的牵引力就是它受到的合力。另外,最多是误以为以恒定牵引力起动的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一直加速到最大速度,在计算匀加速运动的持续时间问题时,就会算错,这些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运动的过程没有理解清楚,应配合图象加以理解。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6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通过一年的高一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最后期末的考试,让我感受很多,对新课程教学作阶段性反思,为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教学做更好的准备。

  一、认识高一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1、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只有在高一阶段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打好基础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2、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个较大的台阶,只有跨过了这一台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有些同学在初中学习物理时,以记忆为主,而且效果也不错,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果现在学生还以记忆的方法学习高一物理就会导致在物理学习中不求慎解,必将成为高中物理学习的一大障碍,现在应该培养分析理解的能力了。新课程物理必修1首先从运动学开始学起,运动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两个基本的运动规律:;,绝大数学生都能很好的记住这些规律,但有些学生仅仅是“记住”,并没有认真的去理解这些规律,在应用的时候经常出现末速度、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不能对应某一个过程。在学习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时,部分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理解规律,在研究自由落体的某一部分时,都把这一部分的初速度当成零去做了。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对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引导学生去理解物理规律、研究高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及时了解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外,还要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困难。在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些困难,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学生在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一言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让学生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能够自动探究,真正学有所得。

  2、高一物理一开始就遇到矢量的学习,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3、在解题的时候审题不清,解题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例题分析时,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科学,只有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才能学好物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非常的差,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习惯必须要养成。一是严格作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作图,然后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也养成一个规范作图的习惯,并且善于把一个物理问题准确地用图表示出来。二是努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从期末答卷情况看,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好,需要加强训练。三是规范解题过程。要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论证要有初步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至少应通顺。四是做作业时图完成任务,过分的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教师应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并在布置作业精调细选习题。

  四、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在高一阶段学生要面对八大领域,14个科目,

  每个科目的时间都比较少,学生课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少,物理科目每周只有四节课,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尤其重要,例如:在讲解人走路所受摩擦力时,应用flash动画讲解起来非常容易,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年功”这一老话充分说明了课堂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抓住课堂与提高效率的关系。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抓住了课堂也就守住了阵地,同时,只有守住了这块阵地,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五、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避免物理课堂的枯燥乏味,课本上有的实验我们必须做,课本没有我们要创造出一些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设置实验情景,提出实验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那么,实验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实验的方法就会掌握,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就会真正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对物理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发掘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点很重要。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老师所授、课本所讲。有的同学就是因为对物理没兴趣、学习不主动,总是把物理题中描述的事件停留在纸面上。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如在讲“超重和失重”之前播放神舟六号发射过程的视频和费俊龙太空翻跟头图片,这样的引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

  总之,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研究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习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高一新生渡过这一转折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整个中学物理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关键在于上好复习课,努力做好章节、专题的“听、评、讲、练”层层过关。但每堂复习课上下来,常感觉学生基础薄弱、被动接受、效率较低。

  一、物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反思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只要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我们就是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更新教学理念,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充分的通过身边的生活常识、现象感知认识物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融会贯通后,再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如真空不能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基本要求。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败笔。例如,教师在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选择参照物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点,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例如,刚开学初在讲“单位换算”,第一个班级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错误颇多,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反馈中才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搞懂。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如何构建等。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和帮助,帮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最后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及时的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力争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物理教师。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8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在初中时物理学得还挺不错,到了高中以后,突然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甚至跟不上了。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和调查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为什么初中和高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长久不衰的话题,也是高一物理教师在高一年级学期初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初步探讨一下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客观原因:

  1、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高。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 而 高中物理则是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简而言之,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有其以下显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标量到矢量,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是自然的。

  2、教师课堂教学有变化。初中物理教学特点是课堂容量较小,一节课只要求解决一个或者两个物理问题即可,且实验目的单一方法操作直观,定量计算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活跃。高中物理教学的显着特点是课堂容量大,计算量大,抽象思维比较明显。通常一节课下来学生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方程多,计算量大,牵涉的物理量也多,让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另外,高中物理知识由于相对较为抽象,所以,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高一物理开始就给出了一些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都与初中物理所接触的知识相似 ,又有所不同,这让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

  主观原因:

  1、学生学习方法上不适应。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的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就能应付考试,从而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如果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另外,有的学生课堂上听课效率不高,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以至于这道题还没懂,老师又开始讲下道题,再加上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学生对一些物理规律理解出现困难。总之,初中物理,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牛顿第二定律、平抛物体的运动等题目)。高中物理,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及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2、在物理学习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不够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断;应用图像分析物理规律;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模棱两可,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学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问题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妥善过渡,降低台阶,注意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习,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要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注重学生基本物理习惯的养成。学习物理的一些基本习惯必须要养成。从答题情况看,这里需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严格作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作图,然后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也养成一个规范作图的习惯,并且善于把一个物理问题准确地图示出来。二是努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从答卷情况看,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好,需要加强训练。三是规范解题过程。要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论证要有初步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至少应通顺。

  3、要把学习方法的养成放在第一位,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从高一开始,学生自然沿用初中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而这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需要,容易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陷入僵局,所以必须让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具体指导,比如做好课前预习,掌握知识要领,课内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对重难点认真思考,学会分析,课后做好归纳、总结。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思维方法的渗透,如等效法,微元法,整体法,隔离法,等等。这些方法若被学生掌握就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很容易得到成功感,激励兴趣和斗志,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9

  初次试讲,我充分体会了做老师的刺激感。让我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有了这样一个试讲的尝试,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及课堂问题。首先对自由落体这节课做一下总结: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设计的不够好

  由于平时缺少上台发言的锻炼,而我又没有在台下进行反复练习,致使整个试讲过程并不是十分流畅。总以为船到桥头自直的我,这次体验了紧张的滋味。望着下面坐着的同班同学,顿时心里异常紧张,连板书有些都忘了写。这些让我深知每一次试讲都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要充分考虑到一些异常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绝顺利流畅,不会出纰漏。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虽然自己准备了一遍又一遍,总希望能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去讲解,可事实上还是无法按自己所想的那样把自己懂得的内容表述出来。这无疑成为我最大的遗憾。同时也证明了我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加以成长。下面是我经过改进后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设计。

  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定性得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其二是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学习中通常有两大难点:一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但学生往往会从生活经验中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而这一观点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二是用实验的方法定量测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围绕这两大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中发现矛盾、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就成了设计的中心环节,而这一过程正式当年伽利略对落体研究的过程,因此,设计时突出了伽利略当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感悟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常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及价值观。

  二、实验教学不够新颖

  在自由落体试验中,我采用的是物理课本中的老套教学实验,这样的实验可能失去学生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为自由落体的理解加上了一个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提出:悬线断后物体运动情况如何下落的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是水平还是竖直?用火烧断悬线,避免剪刀剪断悬线时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为零。提问学生,得出:物体下落的轨迹是一竖直方向的直线。观察法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A、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实验落体运动快慢的教学过程中,对两物体下落快慢的比较,通过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的比较来进行。在开始下落瞬间观察两物体是否同时、同高、无初速,在落到桌面上的瞬间通过眼看耳听来进行判别。B、学会对现象作准确、条理的分析和描述。C、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的过程中,通过用刻度尺测出纸袋中两点间距差,求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小于9.8rn/s,使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作用。在实验牛顿管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正误实验操作的对比,使学生领悟到牛顿管由水平位置转为竖直时应保持上端不动,从而使金属片和羽毛在刚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在学生观察到真空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后,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启发学生:若重的物体压住了轻的物体,也会使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再进行演示:在真空中羽毛在上、金属片在下时两物体下落快慢相同,从而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观点。

  三、重点不够突出,语音语调仍需改善

  在上课过程中,我由于紧张,语调都一样的,比较平淡,没有给人以突出重点的感觉,这就使学生听课过程中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重点不能被很好的吸收。还有在自由落体运动试讲中最后的知识点Vt2 =2gs公式含义过程都没有交代清楚,自由落体的图也忘记画出来了

  总而言之,我还是太缺乏经验,无法老练得驾驭课堂,无法抓住学生的思绪跟着我走。自身的各个缺点都必须改正,并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0

  物理是我们在学习当中遇到的比较难学的科目。虽然物理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但是理论知识抽象,理论和实际总存在误差,是人们不理解甚至怀疑理论定律,因此显得物理非常难。实际上,掌握了理论规律结合生活实际,我们是可以轻松学好物理的,关键是物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巩固知识。那么我们就物理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教师角度找找教师的原因。

  首先,我们在备课、讲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打下不好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三种常规工作,那我们就从常规工作说起。

  一、备课。以往我们通常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备好课,而不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状况。结果,学生本来已掌握的内容教师仍在津津乐道,而学生很难理解难以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教师沉醉于少数优生的发言中,而大多数学生却一知半解。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群问群答中,往往掌握了知识的同学回答得很好,显得全班都掌握了,其实只有部分同学掌握了,造成许多同学问题的累积。

  二、作业。有时作业布置随意,缺乏针对性,这样就不能真正起到作业的作用。作业是检验学生这节课或者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那作业应该是针对这节课或这段时间的教学内容,趁热打铁让学生掌握知识。有时批改作业不及时,甚至积累在一起批改,这样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加以训练;有的甚至学生交的作业有去无回,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作业的不重视,抄袭或不做,那就找不到问题,无从下手。三是讲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能经常埋怨学生:这种问题已讲过许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其实很可能教师所谓的作业、试卷讲评也就是走过场而已,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对哪些方面的知识理解有偏差,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有的教师试卷讲评过了就算数,殊不知大部分学生是不会自觉改正的,教师必须把好一道督促关。学生的问题积压多了,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就渐渐地失去了,觉得很难而且补不过来,成绩好的学生也就渐渐地变成了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布置作业时要搞清所留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什么知识,形成什么技能,认真筛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独立自觉的完成,这样才能达到作业的效果。试卷讲评时,应注重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对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典型题要做进一步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换,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反馈、真实反馈,多做一些小测试,教师要主动去了解学生,及时地、甚至重复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物理知识真正地落实到位,并使之牢固掌握。

  其次,教师包办太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惟恐自己讲不清楚、学生学到的东西少,就采用满堂灌,所有问题都自己包办,尤其是分析一些复杂的例题时,更是读题、画图、标条件、列方程,一包到底,学生只是算算结果而已。这种课的后果是学生听得懂,但做不来,这种情况是我们都经常遇到的。从高一到高三,甚至整个理科教学都有这样的困惑。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将一个估计学生会无从下手的题目预先分析和提示一下,把大体思路及重点步骤告诉学生,结果记下来的学生都解出来了,但是当之后布置另一道类似的题时,学生却不会做。这不就是刚讲过的题目吗?我顿时感到老师管得过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地减弱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不论题目容易与否,也不论字数多少,给学生讲解例题时,让学生成为主体,鼓励学生来讲解题思路,问学生“你要先怎么做呢”?让学生来审题、解题,独立思考,解出结果,这样才是真正学会了。

  再有就是没有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理知识。

  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非本质的属性影响着对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如许多同学认为,汽车速度越快惯性越大,拔河比赛时胜利的一方对绳子的拉力大,铁比木头重等等,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分析本质,建立物理模型。汽车的惯性是汽车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汽车的质量一定,这种性质就一定,汽车速度快时难以停下来,是因为改变运动状态的摩擦力使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停下来,所以显得好像是惯性大。有时传统教学认为不要事事举例,讲方法、记定律就行了。但是我觉得不从根本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规律的正确性他是不会记牢的,应该把符合生活实际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不大符合实际的规律要告诉学生原因为什么实际与规律不相符,不要让学生觉得定理不完整不正确,长期如此不好理解的也就不理解了,学生也感觉不到定理的正确性,也不认为物理知识对生活实际有指导作用了,认为物理就是书本知识毫无用处。除概念、规律外,习题教学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生在做题时,往往看到大题就害怕,读不懂题,或做题过程思维混乱。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建立起与题目相符合的物理模型,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教师应尽量教育学生把物理过程转化为图形,这样直观、形象,能突出物理本质。如运动图分析、受力分析图等对做题大有帮助。

  总之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只有真正做到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相统一,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1

  今年是福建省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年,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一线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旧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成败自我掌控。

  比对新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教学的手段单一、陈旧,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氛围沉闷。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积累。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新课标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的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同时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作为科学性和创造性非常突出的物理科,我们要很好地发挥她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合理采取措施,付诸实践

  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教师的要求等。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像赵保钢教授说的一句话:“传统的教学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新课标的教学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训练成有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实施活动式、讨论式教学,只要我们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新课标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不可否认新课标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它既可使教师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的、低效率的劳动中,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法、教材、学生等方面,而学生也能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地探究,想法虽好,但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1)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等因素,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欲见成效,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2)处于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故而要使新课标顺利实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

  而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学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换句话说学生还没完全达到有像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地探究学习。(1)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这就是一些教师说到的“容易两极分化”。

  (2)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学习,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2)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机会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果处理?

  (3)课堂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三、新课标教学中如何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

  (1)新课标既是试行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实施中不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么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应如何来评价教师。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

  (2)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故而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福建高中新课改的成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也很需要高考指挥棒的明确指向,社会评价的正确导向。所有的高中新课改的老师们都不希望辛勤地探索,再换来网络上流传新课改是“广东红红火火、山东后院失火、海南不温不火、宁夏黑灯瞎火”的尴尬评价……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2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回顾寻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引入新课教学。

  2、了解伽利略用斜面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

  3、分组进行斜面实验,体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全过程。

  4、了解伽利略的逻辑推

  理过程,全面体验。

  5、分别运用数学的代数和图象方法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6、规律应用。

  二、本节课基本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课表对教学的要求。

  (1)学生亲身的斜面实验探究活动和运动规律的数学推演过程,非常兴奋,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大热情,并且由亲自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成了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的要求,分组实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

  三、教学过程的难点。

  (1)课时太少,而且课堂时间40分钟,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本来设计的实验探究时间为十分钟,实际过程用了十二分钟,结果导致教学的最后阶段显得很匆忙。这是始料不及的,这让我体会到了时间的掌控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十分重要的。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会出现课后再花时间去补救的尴尬局面。

  (3)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精炼还有语言的速度都是需要重点进行控制。

  总之,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探索的路才刚刚起步,我们相信只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我们的思想,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最终就能达成课程的总目标。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3

  作为老师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两个多月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这段时间里,物理组的很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我的师傅涂源安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意见。还有王鑫良老师,我们同是教高一3组,教的学生都是同一层次的,所以我都是和王老师保持同样的进度,作为新老师,很多课我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引入新课,有些课也不指导怎么讲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白。所以我在上新课之前都是先听王老师的课,这样就能补上自己备课的时候漏掉的知识要点,王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同样还有王得寿老师,涂太平老师,朱晓庆老师他们对我这个新来的,毫无经验的都是耐心教导,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这里谢谢他们!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我带的4个班得到了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的成绩。看到成绩后我又高兴又失望,对于一个年轻老师来说,能取得第一的成绩是对我工作的一个肯定以及鼓励,我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失望的是,同样是我在教,怎么还有两个班会相差几名。第五名是高一(16)班,第六名是高一(18)班。我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16班是我教的四个班感觉上课最活跃效果也应该最好的一个班,班上的学生很活跃,有一些同学反应很快,这样就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活跃,我觉得一个老师上课学生一定要在下面配合,这里的配合并不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还要在听课的时候给老师一些信息,就是他对这个知识点的了解以及掌握程度。这样老师上课也就有了更多的激情,课堂效果也就相对好些。但是就这样我认为效果最好的班级考试却没有别的班好,怎么回事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6班学生学习很浮躁,对于作业的完成很不重视,作业做得很马虎,就像是应付老师一样。相反,得了第一的17班平时学习很踏实作业做得很认真。对于理科的学习,课堂固然重要,课下的巩固复习同样必不可少。并且理科重点在于多练,只依靠于课堂的学习而课下完全不管它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对于16班的教学,以后我也要多花精力来督促他们作业的完成。

  而对于18班,我也总结了一下,首先就是我自己的原因。18班我了解的太少了,每周只有3节课,每次上完课就走了,班上的学生我能叫出名字的人太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也不够了解,作业反馈也不及时。另外在18班的课堂效果也没有其他班上活跃,所以让我一时间忽略了班上的学习。虽然班上的平均分不够高,但是却有2个高分进入了年级的前20名。我觉得一个班的尖子生其实也是可以带动整个班的学习气氛的。应该对这样的同学多加表扬,使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这样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总是有促进作用的!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同时我也会吸取过去两个月的经验教训,在教学方面多向其他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要多加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继续努力,加油!期待新的成绩!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4

  本月中旬进行了期中考,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及重力,弹力为考查的重点,期中考后又进行了摩擦力的教学,并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一章进行了单元测试,从两次力学知识的测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力学的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掌握得很不牢固。对这三种力,我们一直强调大小及方向,但很多学生还是只顾大小,无论方向。弹力是高中新介绍的一种力,从它的产生条件:接触、形变。从弹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形变要恢复原状的产生的一种力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书放在桌面上受到支持力的作用是由于桌面形变而产生的,我便总结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弹力作用,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是由于另一个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不是由于自身形变产生的)。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之前,我强调学生: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动还是静,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而方向的制定是难上加难;在相接触的两上物体间,判断其中一个物体摩擦力方向,要先以另一物体为参照物,判断这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运动及运动趋势的方向。在这里,我同时强调学生记住了一些曲型的常见的例题,用这些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套用其他类似的习题中。

  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打好这一基础,逐步学会受力分析,作受力分析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的竞争,高科技人才又来源于教育,21世纪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性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认真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重新认识教育过程、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方法。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就自身教学反思,谈以下三点感受。

  一、新课的引入是否培养学生兴趣,所提问题是否激发学生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

  例如:运动的描述一节,充分得用教学资源、动画、录像、展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敏捷地抓了过来,确是一颗德国子弹,此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好奇心,同时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并为讲述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埋下了伏笔

  二、重点、难点教学是否是最佳方式。例如: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录像片,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例如录像片中坐在行走的车中的两个小朋友,相互没有运动。而地面的小朋友却发现车上的小朋友在快速运动,这样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取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三、每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是否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每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基本概念须通过实验(演示、分组)获得。

  例如:讲电流的磁场后提前让学生准备铜导线,并让学生绕成矩形,上新课时让学生猜想磁能否生电?此时课堂十分活跃(可能生电、可能不生电)然后学生根据猜想分组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轻松的得到“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要产生电流。”

  总的来说,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已去摸索科学探究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学会评估,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同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类似的过程,从而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材。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2.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篇

3.物理教学反思15篇

4.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5.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6.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反思

7.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8.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9.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