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15 17:21: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1、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

  [优点]

  1.通过对比我国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差异导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为何畜牧业发达。

  2.采用讨论、指读等形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精简且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1.ppt设置上,字体可再放大点或根据颜色的搭配以突出显示。

  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对比中应提问再细化,并注重引导从沿海向内陆海洋性在减弱,大陆性在增强。

  3.谈这堂课的收获环节,可结合板书突出重点,再次提升课题。

  [改进]

  1.多学习计算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如ppt、excel,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平。

  2.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以及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

  3.地理教学中板书、版画、版图很重要,坚持每周练习。

  4.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坚持听“师说”、“壹周立波秀”,不仅练口才也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培养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非常感谢进修学校的李继红校长和吴江教研组的姬惠光老师给我的点评,我会不断努力的!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

  本周在讲授经线和经度时,学生碰到了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度经线和0度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度经线和0度纬线,则要推断0度经线和0度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度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

  星期三,我在长安实验中学初一15班中上了一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公开课。这是我在长安实验中学的第一节也是最后一节课,心中的紧张感早已伴随我两个星期。对学生的未知,让我紧张;不同的小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新奇;还有身在录播室,那潜伏的摄像头,让我顿感压力山大。所幸,一上讲台,我就摇身一变为教师,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中,愉快度过课堂的40分钟。

  初一的学生们真的有很强的好奇心。在看到课本没有的内容“霰”时,小眼睛都闪着光芒,专注着研究图中在生活里不曾见过的白色颗粒。在谈到“生活中你与降水的‘爱恨情仇’”时,许多学生都深有体会,踊跃发言。甲说“我对降水是爱,因为生活中吃的粮食需要雨水的滋润”;乙说“我对降水是恨,因为有一次出门,天突然下冰雹,砸到我了”;丙说“我喜欢降水,因为如果昨天雨下得够大的话,我就不用上课,可以在宿舍睡觉”……答案五花八门,出乎意料。这些都是学生们真真切切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回忆中已深深体会到“降水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也能关注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许多想法,很聪明。比如课堂拓展“下雪了,怎么测量降水量”“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当地降水量”时,学生们都结合书本与生活实践,提出很实用的方法,如“测量降雪量需测融雪后的雪水”,“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制作简易雨量器”等。这一些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接受。人对于自己找到的答案,会有自然的成就感,学生也是这样。尝过这种成就感,学生们自觉喜欢上发现的过程。老师也可以卸下“独挑课堂大梁”的重任,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就过去,我满足地回味学生们的积极表现,也静静地回忆自己的表现。台下学生,台上教师,这就是说的我吧。只是这个教师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尝试者,与学生一样,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充满好奇心;又与学生不同,有许多顾虑,许多不成熟。比如,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终归不太严谨,关于课堂“留白”把握得较欠缺。课堂中,我一般会按照先前教学设计进行,一旦学生思维超出这一设计,我就有点失措。此时,我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用许多废话,把学生兜回原来设计轨道上;或者一个问题,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会设计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有时绕远就有点跑题了。这一节课上,我感觉语言还不到“一语中的”;关注到的学生也不够广,课堂中自主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少,只是参与的范围不够广;课前准备进行小组之间的计分竞赛,最终并没实现;时间把握不好,导致拖堂……

  就如肖老师所言:没有完美的课堂。每一节课堂都是一场尝试,有满有缺。满让我感激,缺使我进步。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心,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认识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认识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 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 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 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3.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2.地理教学反思15篇

3.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4.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5.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6.初中地理教学心得

7.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锦集五篇

8.精选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3篇

9.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合集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