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9 11:18: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忙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潜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超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这天做到了,不仅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必须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咱们都生活在江南,美丽的西湖,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令人神往。那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天山真美!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师:咱们一起去看看天山的风光。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师:这么如诗如画的天山,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生:(再次默读课文)

  师: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美?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精心地运用了比喻、映衬、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

  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经赵老师指点,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语文课要上得简单,课文中训练点很多,老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面面俱到。每节语文课上,学生能学到一点就算有收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避免眼中“只有树木,没有森林”,“只有课文,没有学生。”

  二、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因此,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诸如课外活动、周末晚会、体育活动、诗歌朗诵乃至上一节生动的班会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开始时,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因此,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学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因此,在教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最终,让“读写结合”更有效服务地于语文教育教学。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明白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潜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个性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立刻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能够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开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莲。 “天山”二字,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绽放得越为浓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读课文的要求只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既解决大量的生字词,又让孩子们赏读品位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能完成,还是要试试看。

  首先,我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既定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既有一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老人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遭,这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拼音,将生字读准,将句子读通,较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后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篇课文的生字词颇多,如:矫健、断壁悬崖、饮马、绚烂、白皑皑,自由读,提读,教师带读,分组读。总算将生字词障碍扫清了。

  这篇课文的插图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现天山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我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心到、眼到、手到,边听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把它们划下来。

  四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太强,读完后我问学生作者在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举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数,无奈,我还是带领学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没有充分将学生带领到课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学生孩子做小动作。现场气氛实在糟糕,令我十分沮丧。或许,还因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们都累了。

  想像教参上的教学预计那样带领孩子们赏析诸如“抛起水花”“银白的水链”之类的佳词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时间成了我的独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词好句一定要赏析一番才能内化到学生的脑子中去呢?我们的散文教学中有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道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吗?这样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硬着头皮终于把课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让孩子们再读,边读边划下自己喜爱的语句。好了,读完了,全班进行交流,这时班级里的气氛突然活了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老师忽视了自己。趁热打铁,我问孩子们天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有的说野花,它五彩斑斓,满山遍野;有的说塔松,密密麻麻的枝叶之间只能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光;有的说小溪,它清澈见底,藏有活泼可爱的小鱼……

  我再浓缩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个字来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们异口同声:“美!”我说:“是啊,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双龙洞,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 ————美!”

  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为了进一步学习文章中的佳词妙句,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做一篇读书笔记。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

  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改进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我以前没有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要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有一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就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进入中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先睹为快,上课伊始,让他们欣赏新疆和天山美丽的风景图片后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太保守,放不开。以后要吸取教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2.教学的反思

3.雾凇的教学反思

4.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5.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6.圆的方程教学反思

7.语文教学的反思

8.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9.《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