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06 16:41: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潮教学反思15篇

观潮教学反思1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景象比较陌生,一是由于对课文词语的陌生,二是由于对场面的陌生。于是我思考是直接给他们先看录相后讲,还是讲完后再看录相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决定先讲再看录相。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比较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比较,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一样。在比较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我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终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我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观潮教学反思3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已经授完,上午对照新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后反思。

  《观潮》属于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年级教材也有这一课,由此可见这一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教授之前,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在电脑上下载了相关的PPT,希望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感受大潮的声音和形状。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的:养成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能正确听写出课后词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熟练熟练复述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雄伟,课文学完后赏读《浪淘沙》进一步感受文本;总结课文之后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用了三个课时终于教授完《观潮》这一课,可是总觉得遗漏了什么,重新研读新教材,反问自己双线训练做到位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并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反思今天自己的教学,发现人文主题落实的不够到位,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渗透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才能激发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欲望,看来统编教材的双线训练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在下午的课堂上,我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再次捋顺课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题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观察身边的美丽景物,以此为本单元的写作之旅埋下伏笔。

  新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呈现了确定的语文课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很明显,这节课,我以语文要素为主,走进了“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的误区,掉进了“教知识”的陷阱。而这正是以前教学惯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从核心素养出发,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领而顿才能百毛皆顺。因此,在解读新教材文本的时候多多挖掘,深入领会,遵循双线训练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谈一谈读了之后的感受。谈完感受后再鼓励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入自己的朗读中,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大潮的壮观。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的四字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复述潮来时的情景,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诵情况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教学反思5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

  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思考“因课施教”。(点评:向老师在这篇反思中提到自己教学中朗读运用的成功之处,也提出了多媒体使用时机的思考,好一个“因课施教”,值得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必须的影响。)

观潮教学反思6

  《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播放大潮的实况录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尤其是描写大潮声音和颜色的那几个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等等,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了对描写顺序的引导学习,从课文词句中感受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与写作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7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

  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来写,又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我把重点放在了“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一个问题上,让学生去读书,孩子们首先找到的是描写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句子。我们通过找到关键词“午后一点左右、再近些、越来越近、过一会儿、霎时”熟读的基础上,掌握记叙顺序。然后我读学生们闭着眼睛听,想象画面。大家交流哪一句让你感受到什么,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此处比较精彩,学生们都能畅所欲言。

  但钱塘江大潮的“奇”并不只在“壮观”,还在“一年一度”。这部分信息在文中第二段,所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之后,我们再来看刚刚被学生们漏掉的第二段。重点理解“一年一度”,这样再读到“人山人海”和“等着、盼着”就能更好的体会人们观潮时急切的心情。

  最后的口语表达一是让学生完整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和去后的壮观景象,二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不足:读写结合没有充分挖掘,这是一个很好的写景例子。但是在课上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片断练习。如果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动态场景,让他们试着去抓住主要特点和进程变化去写一写,我觉得会更好。

观潮教学反思8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所以,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趣味、生动、优美的____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境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到达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本事。

  学生的语文本事主要经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教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齐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我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____、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本事、思维本事、口头表达本事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教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进取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所以,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明白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本事。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景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本事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观潮教学反思9

  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结束了我来到新学校的第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今后能切实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趁热打铁,及时写下了这篇教后记。

  面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高,但自制力还不是特别好这种现状,我认为自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提高:

  1.生字词教学不够到位,没有做到稳扎稳打。

  由于我是第一年任教语文的客观原因,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花太多时间放在生字教学这一板块。对于现在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不是特别了解,虽然他们正处在低段向高段过度的阶段,但学生自觉学习生字词的能力还处于待发展区,所以还需要以教师在课堂上主导生字教学为主,毕竟生字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之一。对于不理想的字词基础作业情况,我在课后也尽量做了一些及时补救的措施。如:学完了这一课的生字词后,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默写,教师全批全改后,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改正,最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督检查。对于默写中出现的共性错误,教师在进行个别强化,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课标要求掌握的生字。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2.阅读教学环节还不够专业化。

  语文教学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一直停留在教师问学生回答这种老教育套路上。在课堂上,我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去品读和理解课文,从自我阅读中领略文章深意,只是一味地朗读课文,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品读,精读。特别是写景抒情叙事一类的文章,要能够想方设法煽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从读中感受语言美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在教学之前,我要观看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视频,跟优秀教师学习,借鉴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

  3.整节课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工作还不够到位。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看着容易做着难”,因为在课堂上的随机性比较强,所以在实际操作时,细节上的问题有待于去发现和总结,又加上经验不足,很多的微小之处都需要在教学中日积月累,尽快地去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

  4.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上还不能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能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极有益处。

  在进行语言运用的活动中,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的的确确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消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教学的细节问题很多,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善于积累,多和同备课组的人交流和探讨,多聆听备课组的教师的新授课,学习他们的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听了赵老师的课,我就学会了在课堂上可以用“数空”的方法去加强易错的生字词,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确实不错。),借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学习”。相信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

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姚佳妤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把潮来时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背诵三、四节;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及用词的准确、恰当;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言语实践,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凸现了语文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大量的读说写的实践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

  1、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

  也是表达的手段。本节课教者做到了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学生朗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堂中教师抓住机

  会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促进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教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录象,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进行练笔,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彻,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才能到位。正因为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用精美的语言启课、过渡,如:引导新课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得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部分“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把潮来时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再如“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头过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这如诗如画的语言象溪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体会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特别是录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词语如: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大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形象,有如身临其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研究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我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研究“因课施教”。

观潮教学反思1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能够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个性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齐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构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潜力、思维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此刻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14

  这周学习了《观潮》一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因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教学时,我有意安排了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重点读读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群的惊奇。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同时还通过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

  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

  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

  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

  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

  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

  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

  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

  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

  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

  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

  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

  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

  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

  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

  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

  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

  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2.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3.燕子教学反思

4.白杨教学反思

5.泉水教学反思

6.尊严教学反思

7.母鸡教学反思

8.漏教学反思

9.寒号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