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7 18:01: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巩固10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2) 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尤其是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情景理解连加、连减算理,在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数理逻辑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的简便写法计算连加、连减以及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师:今天,邹老师邀请了一位小伙伴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我们一起先来听听一首童谣。(课件听音乐)(学生倾听)

  师:这个小伙伴是谁啊?

  生:小蜜蜂。

  师:是的。清晨,勤劳的小蜜蜂去花园采蜜。蜜蜂国王把小蜜蜂分成了3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学生看主题图)

  师: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把他完整的说出来?

  生:第1组有28只小蜜蜂,第2组有34只小蜜蜂,第3组有23只小蜜蜂。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生2:第1组比第2组少多少只小蜜蜂?

  生3:第1组比第3组多多少只小蜜蜂

  师:刚才他们都提出了数学问题,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们能解决吗?

  生:会。

  师:如果是第1组、第2组、第3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们能解决吗?

  生:能。

  师:谁来列算式?那么多小朋友都会列?一起大声说出来。

  生:28+34+23=85。

  师:到底是不是85呀?

  生:是。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本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老师来帮帮你,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商量。

  (学生动手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堂。)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写出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8 6 2 简便 2 8

  + 3 1 4 + 2 3 +3 1 4

  6 2 8 5 写法 6 2

  +2 3

  8 5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是先用28加24得62。

  师:第1组和第2组一共有62只小蜜蜂。

  师:那62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呀?

  生:两组的和再加上23得到一共有85只小蜜蜂。

  师:说得真清楚,老师把你的方法铁到黑板上,让全班小朋友都能看清楚。(教师贴竖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2个小朋友,他又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用28加34再加23得85。

  师:28加34再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中方法。

  生:我是把28、34、23一起相加。

  师:哦,原来你是把三个组的小蜜蜂一起连加。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种方法都有哪些相同点?

  生:都是加法竖式,得数都是85。

  师:比较以下,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1:第1种方法是两个加法竖式,第2种方法是1个加法竖式。

  生2:第2种方法少写了一个“62”。

  师: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哪种计算更简便呢?

  生:第2种。

  师:简便在哪里?

  生:第2种方法少写了一个“62”;第2种方法只用写一个竖式。

  师:原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我们可以少写一个数,节省了计算时间,真简便。再比较一下第三中方法,它和前面的良种方法又有什么不一样呀?

  生:三个数一起连加。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

  生: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加。(出示《连加》课题)

  师:勤劳的小蜜蜂看见小朋友们那么认真学习,送给我们三朵花,可是每一朵花里面都有一个小陷阱,不信?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练习课件)

  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19+30+40=?

  生:89。

  师:7+59+20=?

  生:86。

  师:是不是86呀?动手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学生动手计算,然后全班齐答)

  师:最后这个陷阱呀,小蜜蜂要求我们列竖式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堂,学生独立演算、汇报。)

  师:小蜜蜂已经采了很多的蜜,有些小蜜蜂开始把蜂蜜送回蜂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展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飞走了26只小蜜蜂,飞走了40只小蜜蜂,还剩下多少只小蜜蜂?

  师:会列式吗?

  生:会。

  师:一起说出来。

  生:85-40-26=

  师:看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生:减法(连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另一个知识——连减。(出示《连减》课题)动手在联系本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演算,并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物投影),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小朋友举手,我们来检查一下,他做对了吗?

  师:我们在列减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

  师:我们再来检查另一种方法,他最对了吗?

  生:没有,得数错了。

  师:做连减计算的时候,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出错,因此我们做连减计算时,不用这样的方法。

  师:蜜蜂国王的这个问题,除了用连减的方法解决,还能列出别的算式解决吗?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教师巡堂,学生相互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算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再用85减掉所有飞走的。

  师: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采了大半天的蜜,小蜜蜂准备回家了,可是有4只贪玩的小蜜蜂找不到家了,能帮帮他们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比比,看谁送的蜜蜂最多。

  (学生独立演算、汇报)

  师:哟!还有一只小蜜蜂没有回家,它的家是几号呀?

  生:37号。

  师:这只小蜜蜂呀,最贪玩,它把算式给弄丢了回不了家,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等于37?让小蜜蜂快快回家。

  (学生思考,汇报)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利用课件向孩子展示一幅小蜜蜂采蜜、送蜜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实际情景中因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首先,我利用课件,想孩子展示小蜜蜂采蜜、送蜜这两幅情景图,让孩子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情景图理解算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竖式,让孩子观察、比较中,发现连加连减竖式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从而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过程中,加入了两个练习环节。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三道连加题在花朵中,三道连加题难度逐渐增加大,即训练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给孩子在动手笔算过程中体会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而另外一个练习,我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过程中,完成连减的练习。练习中,即巩固、加强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互相帮助的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只没有算式只有得数的小蜜蜂,让孩子思考,哪些数连加或是连减可以让小蜜蜂回家。学生在刚才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上整节课的练习,学生想出了许多算式。这一环节我拔高层次,让学生在思考和计算中发散他们的数理逻辑思维,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即巩固、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情感。

  但是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连加竖式的时候,我经验不足,在对于一些竖式上的小毛病,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机智,让孩子去发现那些小毛病,因此在连减计算过程中,仍有这样的小毛病存在。

  通过这次的教学,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扑捉学生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3

  刚拿到课本,很是诧异,觉得这个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三),其实内容是增加的,与上学期的竖式计算没什么区别,只是多加一次竖式计算而已。有必要增加这样的单元吗?上完了第一课时,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才发现,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学的时候,出现连加算式,学生分步计算,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后面的数相加,这样学生会列出两道加法竖式,这样的竖式上学期做过很多次,孩子们根本没问题,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的时间预留的不长,可是,我在孩子们书写,巡视的时候,就发现了,各种状况都出现了,加号忘记写的,忘了进位的,计算出现错误的,横式上没写得数的,甚至有个学生,连横式、竖式都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了,我额头开始冒汗,看来我没有很好的预计孩子们暑假后开学第一天的状况,于是这节课被我临时机动的分成了两课时,先纠正和复习竖式计算的知识,再教授连加的竖式计算。相信,以后我就会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下次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先布置孩子们回家好好的复习与第一单元有关的上学期知识,在新课之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带孩子一起复习,这样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新课部分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单元应该是从人教版添加过来的,以往二年级开学第一单元是乘法,而现在改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首先,这样很快的带孩子们复习了上学年的加减法,因为部分孩子经过一个暑假,计算能力明显下降,记忆不起了,同时也为后面的乘法做好铺垫。整个单元虽然只有短短的5课时,其中还包括2节练习课,但是目的明显。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4

  《连加连减》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在说“8-2-2=4时”,他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5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人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课本情境,孩子们不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纸小人来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小人参加游戏的人数变化,逐步建立连加连减的模式。并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明确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样做达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玩一玩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在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乘车”游戏,引导孩子们关注乘客的人数变化,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从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含义,能够运用解决生活、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游戏中有数学,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为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因此我还设计了购物游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三、说一说课本例题的含义,加深对连加连减计算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后,就课本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习题,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看图说一说带数量变化的数学故事,根据数量变化的先后,结合算式说一说计算顺序,培养了学生对生活情节发展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对计算方法、计算顺序掌握的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虚心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

  -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在新授环节,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通过两课时的安排,分别处理连加和连减问题,使得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通过概念讲解以及习题的设置,给学生充分的理解消化过程。

  三、练习多样,梯度设计

  在练习计算顺序方面,我设计了男女生夺红旗的小游戏,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训练中,我设计了小燕子图、小熊图、停车场图,在运用添加了大括号和问号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小棒图、试一试小狗图。在解题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读算式不能缺少。还有,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答案时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对于出现的突发情况,应予以合适的变换回复,比如小熊图出现了蝴蝶,可顺势提问蝴蝶如何列式。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3、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语言的精确运用,我一直做得不够,怎样把一句话或者提问题说得严谨不罗嗦,需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认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了解。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7

  我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8

  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9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0

  这部分内容教学10以内的连加、连减,“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同时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1、利用课件情境,理解连加与连减算式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在教学例1时,课件先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列出加法算式:4+2=6。然后在让出示完整的情境图,根据情境图,说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一共多少个南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列出算式,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列出算式——6+1=7,还有的学生根据图意直接列出连加的算式——4+2+1=7。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连加的算式,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连加算式与两个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紧接着我出示例2的情境图,直接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通过交流让学生仅可能地说完整,说准确。在此基础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自然地列出了连减的算式:8-3-1=4(类推)。

  2、观察比较,理解意义,理清顺序。

  在引出连加和连减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学生的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生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连续相加我们可以称之为连加,连续相减我们可以说连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连加与连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都得算两次,也有的说等于号前有三个数,还有的小朋友说先算前面的再算右边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

  3、尝试计算,理解算法,练习巩固。

  在情境图的理解后列出连加与连减算式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很多小朋友根据图意很快的算出结果。于是我去除情境图,让学生思考,没有情境图,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算式上来,让学生说说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连加连减算式,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这样运算的顺序与图意结合在一起,更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从左往右计算。

  想想做做习题,让学生根据算法,算出答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巩固提高。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1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2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3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习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习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4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习,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5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连加》教学反思

2.《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3.《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4.十几减9教学反思

5.《十几减9》教学反思

6.《十几减7》教学反思

7.数学教学反思

8.数学教学教育反思

9.数学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