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28 08:42: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掌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掌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1

  xx月xx日三年级的团体备课活动如期开展。轮到我执教。我选了三年级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掌声》一课。就在周六(12月5日)的时候,市里的送课下乡活动在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我听了“齐鲁名师”孟强教师执教的这一课。尽管孟教师的课已经很难超越,可是我却在听完课之后就有了很多的感触,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一课,想实践一下孟教师的教学思想,也想试验一下自我的许多想法。

  首先,关于孟教师的课我禁不住要记下以下两点:

  一、孟教师的授课新颖独特。他并没有省去字词的教学,并且他的字词教学异常注重比较,并且是本课前后词语不一样的比较,如:

  A:1: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2: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用这两个句子来比较“落”的两个不一样的读音。

  B:比较“经久不息”与“渐渐平息”这是文中描述前后两次掌声的两个词语。更别出心裁的是孟教师让同学们用动作来演示一下自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同学们分别报以“经久不息”与“渐渐平息”的掌声。

  孟教师词语教学的方式一时间让我惊羡不已、赞不绝口。

  二、授课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反复强调文章的主旨“人人都需要掌声,异常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我的掌声献给别人。”

  课堂伊始,干脆利落地直接导入。然后问孩子们对自我的到来是否欢迎,让孩子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孩子们报以欢迎的掌声。这时孟教师便及时地出示“人人都需要掌声”句,直切文章主题。

  这种一咏三叹甚至四叹、五叹的讲语文课的方法,让再不认真听得同学,也不由得记住了并且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这个深刻的道理。

《掌声》教学反思2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由原来的忧郁自卑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们的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改变后的开心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设计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我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有没有得到过别人这样的掌声和给予别人这样的掌声,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这堂课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时间安排的不够紧凑,以至于最后显得有点慌乱,“有话没有时间说”,这就说明我前面部分讲解的过于细致,理解的过多,而读的却很少。只是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领着学生把内容读了过去,而没有细细的品读。这也就导致了前半部分让学生说话的时间长了些,课上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另外,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读课文感情不够深入,拖音现象严重,有待训练。

  掌声教学反思四

  《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加强阅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就让他们抓住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几段话,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课堂上同一句话,因为阅读者不同,所以产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对小英这一人物的了解了个透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把一个心理自卑得尽乎变态的可怜的小英活生生的摆到了大家的眼前。

  二、悟两次掌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

  整堂课,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新授、总结点题、拓展延伸这样四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三、拓展延伸,升华文本内函

  在理解好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但是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小英心里活动的3个句子,虽然找出来了,但是我没有即时好好地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特别是“低下头”“犹豫”“眼圈红了”“慢吞吞站起来”还没有好好突出,没能深刻体会小英此时的心态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处理太匆忙了,还需多指导学生朗读,为下面学生为何自发地送给小英的掌声做好铺垫。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掌声》教学反思3

  《掌声》写的是内心自卑的残疾女孩英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女孩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学难点是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浅显易懂,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希望大家学到的关爱别人却是部分学生难以总结出来的。课文初始,我先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学生在家的自学及课堂上的独学环节,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课文讲了什么,但有些过于冗长,有些则过于简单。所以我现在采取填空的方式,填空内容的长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长,也希望等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孩子能逐渐锻炼的自己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能说出主要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到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上,让学生具体说说两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英子在掌声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小组讨论后,兴致特别高,有些小组甚至能说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写英子的内心非常紧张、自卑。

  我深感欣慰,即使有一个学生能达到此种水平,那在三年级来说就算得上是悟性很高的了,而且通过刚才的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整个组的人,现在又由整个组的人告诉了全班的人,这么重要的知识点学生能观察到并说出来,不用我这个老师费心费力的去教,幸福指数别提有多高了。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两次包含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能说到点子上的不多,两次掌声确实都包含了鼓励,但不同的是第一次掌声包含了同学们对英子的信任,第二次掌声包含了对英子的赞扬。当英子的表现出乎同学们的意料时,学生们想起了热烈又赞扬的掌声。学生大多能说出鼓励,但很少人能说出赞扬和信任这两个词。究其根本,我认为可能是这些事情发生到他们身上的较少,他们也不经常给他人赞扬的掌声,即使有,也是课堂上老师说“把掌声送给谁谁谁”,发自内心的倒很少。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学也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的话,那么他学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下一步,我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设计适合他们的案例,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

  由于课文不难理解,学生也能读懂深层的意蕴。在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给同学的小练笔是导学案上达标检测的三颗星提醒,让学生自己编一首小诗《爱是什么》,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写,所以在第一小节我给学生写了前半句,让学生补写后半句,第二小节让学生放手自己写,但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我把第二小节当做了选写题目。交上来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写的都很美,但有部分学生没有写第二小节,写的学生也写的比较不错,因为刚接触,而且是课文的延伸部分,所以学生写成这样已经出乎意料了。

  经过四个月的相处,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只是平时活跃了一点而已,他们在骨子里个个都是既调皮又聪明的,感恩遇见他们!

《掌声》教学反思4

  在教学《山洪一样的掌声》一课中,我力求实现教师角色转变,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有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熟读课文,读懂课文并思考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里;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实践、练习……中有所思、有所获。

  “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从全局看,本节课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较成功的一节家常课,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总理的个人魅力,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下,理解较好,分角色朗读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总有很多的遗憾。在提出大问题时,给孩子自己读文章的时间不够充分,很多孩子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是听与文章的字面;再提出大的问题之后,想给孩子主动,而形成了“被学生牵着走”,对于老师的课堂的主导在本课的最后才体现明显。《山洪一样的掌声》这篇课文是一片很感人的写周总理爱人民的课文。遗憾自己因被紧张和别学生所影响,没有引导孩子深入的体会文章背后的故事,没能让孩子深刻的震撼。当然,在反思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后,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改动。引导学生感悟与朗读重点句段,抓重点词语,多种朗读方式的练习以及对周总理其他事迹的介绍,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会,读完一段文字之后,往往出现安静的沉默。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很压抑。我想,这份压抑正是孩子们对总理的敬佩、惋惜、心疼和遗憾;是孩子们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知道,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掌声》教学反思5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谈话,拉近人文

  我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为话题引入课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情趣,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加强朗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时,我多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感情体验,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到“小英有哪些变化?”时,我有目的地渗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升华文本内函

  在理解好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掌声》教学反思6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本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旧知识。

  (1)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词是根基,根基不稳语文就不可能学习好,所以第二课时上课时,我以复习字词导入。

  (2)新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第四条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课时,还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2.注重积累词语。

  学习语文贵在积累,而积累词语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词语才不会贫乏,而且会正确运用。本节课中,我通过四种方法让孩子们积累了十个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静”、“犹豫”、“骤然间”、“歧视”。

  联系补充的图文资料理解“小儿麻痹症”、“残疾”。

  通过和“说笑”作对比理解“忧郁”。

  我还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理解了“自卑”、“开朗”“自信”。

  3.注重说话训练。

  英子是个怎样的姑娘?

  后来英子变成什么样了?

  两次掌声,大家想对英子说什么?

  以此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体。

  4.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三个学段对朗读都提出了一条相同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一课时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要做到有感情。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解词语;读出层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动物不适合当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对词语很敏感,读文本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看到的、听到的,从而融进文本,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朗读方法。

  5.注重情感熏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声前);英子变化为她高兴;同学掌声激起关爱他人之情;英子变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鲜事例激起勇敢面对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总之,所有的注重都是为了落实课程的两条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掌声》教学反思7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掌声》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环节设计上,我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掌声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小英子的生活,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不同表现,在对比学习中体会英子由自卑、文静、忧郁转变为活泼、开朗、自信的孩子。然后引领学生寻找英子变化的原因——掌声,进而去感受两次掌声的含义。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探究英子的犹豫、紧张和害怕,从而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心情、性格等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掌声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这节课中,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比较到位。总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朗读一首关于掌声的小诗,并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得到过什么掌声?你愿意把掌声送给谁?不但烘托了课堂气氛,而且情感目标也在意味深长的朗读中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有点遗憾的是,虽然我安排的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不过总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总之,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个性独特的自我。

《掌声》教学反思8

  今天,我们上了《掌声》一课,这是一篇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和思索的课文,文中的一名叫英子的孩子,由于得过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因而变得自卑,终日沉默寡言。而在一堂故事课中,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她。从此,生活向她展示了另一面:充满阳光与快乐。她也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开始了自信的人生。

  课堂上,我将叙述“故事课”的内容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让自己感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写下来与同伴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我想这样,学生能够更充分体会到英子的内心复杂的感受,从而理解英子的变化。

  学生初次进行这样边默读边写体会的方式,能写出体会的寥寥无几,因此后面的交流就可想而知。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急性的我也自然包办代替,结果这一自主学习只有了形式,缺少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学生无从下笔呢?这与我平常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在平常教学中,我很少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文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总是那些少数优生做着课堂的主角。我想,他们说了,其他同学知道了也就行了。可是,我忽视了,思考是不可以代替的。最终便导致了优生更优,其他人思维懒惰的情景。

  是的,自主学习,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让所有的同学学会思考,积极思考,让他们每一个人体会到自己主动思考的快乐,能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而我要做的是更关注后进生,把课堂节奏放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放手的同时,也把眼光放远。

《掌声》教学反思9

  12月12日,省教研室的李亮先生及苏教版教材编写部的有关专家领导一行四人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的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掌声》,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对小英前后的对比,在轮到小英上台演讲,及小英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时的同学们目光的对比,及同学们两掌声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同学们的掌声中包含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得小英由原来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已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这节课上,我和学生都进入了状态,因而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得到了省专家及区教研室、教育培训中心的领导和参与听课教师的好评。但在听了专家的点评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可以更进一步。

  1、两次“目光”,虽然教师已抓住,但引导学生理解的层次性还不够清晰。第一次是:轮到小英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虽然已经抓住了这些,但由于怕时间不够,只是草草带过,引导理解不够坚定,未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 “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

  2、文中“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句,我只引导学生对“骤然间”的意思进行了理解,而未想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骤然间”在这句中使用的准确,是“突然间、忽然间、一瞬间”所不够替代的。这是本人对文本解读不够到位造成的。

  3、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还是较有深度的,但在读的指导上不够到位,这一直是本人教学的弱项,我需在这方面加倍努力。

  4、在通过三次对比之后,学生体会到了小英的来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但我在教学时却忘记了最后应让学生通过文本,对同学们掌声引起小英的变化进行整体的梳理把握,就像是前面已准备好了一颗颗的珠子,而最后未用红线把它们穿起来一样,终究成不了一串美丽的项链。

《掌声》教学反思10

  爱是什么?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是呀,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成的。 对于《掌声》这堂课,上课开始我引用了文章的导语,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整篇文章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角色转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时而是英子,时而是同学。通过引导学生多次读书,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如“犹豫,慢吞吞等”悄然走进文章,感受英子不同时候不同的心理。通过配乐朗读,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

  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其次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不足之处:怎样正确对待课堂生成的问题。

  特别是小组合作汇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班里的一名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同学们都会说,但语言的组织不够理想。我想能不能从前面的教学时间中抽出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此项,并写出来。

《掌声》教学反思11

  我是一个有着梦想的教师,骨子里有着一颗不断上进的心。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积极钻研。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绿盛的这2年中,我有幸诚拜了多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师傅,为了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突破,我成功的加入了很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冯晓敏名师工作室”。在多位师傅及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我多次上课、反复磨课、再三修改教案。终于,我于20xx年5月18日上午又一次在学校的录播室里成功地完成了《掌声》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女孩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总是默默地独自坐在教室的一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当她犹豫再三“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开朗自信,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以小英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小英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整堂课中,我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贯穿教学,通过细读文本的几个细节:“之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女孩?后来小英有了哪些变化?故事会上,小英的动作和神态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两次掌声分别表达了同学们怎样的内心语言?在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理解中朗读,感受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品味、感悟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和谐交融。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一些假设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孩子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因此,在复习导入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情景,多种游戏复习之前的生字新词,比如:青蛙跳伞、走迷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走入我的课堂,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和谐了师生关系。

  课后,我询问自己:今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吗?今天,学生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有没有落实?今天,孩子们的收获到底有多少?答案是肯定,但是有的地方我落实还不够。总的来说,这节课我上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的教学语言有时还不够精准,个别化教育还不够深刻。这次上课,虽然教学上有一定创新,但是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向那些优秀教师们学习,期待下次的公开课我会比这次表现更出色。

《掌声》教学反思12

  想要上好一次成功的公开课,你真的是要精心准备很多,不仅要对教材相当的熟练,还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课下要查看很多相关资料。

  还记得第一次得知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的时候,当时的我对自己很不自信,几次三番地向校长推托,说自己上不好。但是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当时校长给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他是星期一通知我的,当时我就选了一篇即将要上的课文《掌声》。

  《掌声》这篇课文在刚接触之前,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普通,也没有去细细体会课文的内容。但是当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看过它的相关教参之后,我深深被这篇课文感动着。课文大致内容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行走,一直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但是一次班级演讲活动,当英子上台演讲的时候,她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同学的掌声激励下,她鼓起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整篇文章体现着一种浓浓的爱,这里的“掌声”代表着一个团结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没有嘲笑,没有歧视,而更多的是相互的鼓励、尊重和赞扬,将同学之间的爱体现的淋漓尽致。

  准备公开课的那几天,我看了不少网上的课件、视频、课堂实录,整个人的情绪都被课文影响着。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插入了两首歌曲《掌声响起来》、《爱的奉献》,这两首歌对课文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例如:集体诵读、男女赛读、个别学生读、师生齐读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课文的感情变化,我再利用课件与学生一起互动,慢慢理解、分析课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我始终相信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整节课学生的朗读一直很出色,这是值得高兴的。最后我再利用这节课对学生做了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我问学生喜欢不喜欢英子的班级,他们都说喜欢,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围绕“团结”这个词展开的。我再问学生能不能让我们班级成为这样一个“团结”的班级。他们很自信而肯定的回答了我。我传达着我的意愿:希望我们三年级是一个团结的班级,同学之间遇到困难时,要相互帮助,不要嘲笑同学,当同学有了点滴进步时,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要相互鼓励,相互进步。就这样在感人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最后我把自己的掌声送给了学生,表扬他们这节课的优秀表现,最后学生和听课老师给了我热烈的掌声,真的很感动。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做了评价,说上的很成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到位。不足的是我的板书粉笔字要加强,还有提问的时候不要让学生一起回答,要多锻炼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给我的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

《掌声》教学反思13

  我执教了课文《掌声》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就是从“深情引读”开始,后面的环节很顺畅;从“学生采访英子”到最后形成了课堂的高潮,学生回答也很精彩。我带头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从而,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当我问到学生:“小英尽管紧张,尽管自卑,尽管难受,但还是在同学们的注视下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向小英投去怎样的目光?”“我向她投去可怜的目光。”一名学生大声说道。“我的目光是静静地等她讲故事。”又一个学生洪亮地说道。听了这两名学生的发言,我一时楞住了,哦,这和我预设的答案相差甚远,我原以为学生会这样回答,“我的目光充满鼓励,我用目光告诉小英,你是勇敢的孩子,我为你加油!相信你一定会讲得成功!”

  这时,学生们见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都不举手了。“这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有何不对?”我暗想。于是,我又笑着问学生,“还有谁有不同的目光?”静默片刻,我终于听到了一个清亮的童音:“我用目光告诉小英,别害怕,我们不会嘲笑你的,勇敢地讲吧!”不知为何,我突然被感动了,我觉得这个孩子真善良,这是她内心真实的心声,她的目光不是可怜,不是同情,更不是无情,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性美,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懂得给别人送去安慰和鼓励,多么得难能可贵啊。在她的引导下,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了,孩子们心底的纯真善良被激发了,我感到欣慰。接下来的讲课,我充满激情,因为我心里有了那份感动和激动!

  由此,我感到,要让学生沉浸课文中,教师首先要沉浸其间,要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的琴弦。教师要用智慧去引领智慧,用人生去感召人生,用真理去启迪蒙昧,这样才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使我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提问的语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明确,就会指向不明,导致学生回答错误。我想问学生:英子在掌声前给同学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而我却提问:读文后,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感受。结果学生并未领会“一开始”这个词,就有同学说,“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即使老师再说明是“掌声前”的印象的句子,还是有好几个学生谈了英子的变化的句子。这样就使得这个品读重点句的环节显得凌乱,而且浪费时间。我原以为“一开始”这个词会让学生说“掌声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说“掌声前”,让学生明白老师的问题范围。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可后,我想其实还有补救的办法:我再次补充提问的时候,应该果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提问,让学生的再次关注教师强调的问题。或者,一个学生弄错的时候,教师出示最简单的一句(句子三)教会学生是找的掌声前的句子,而且教师抓住“低下”这个动作词,引导学生从动作词来体会句子内容。

《掌声》教学反思14

  教学中围绕“掌声”这一主题,抓住整体——局部——整体的关系,透过掌声前后英子的巨大变化质疑掌声,精读精练理解掌声,最后升华掌声含义,做到循序渐进。教学中,我始终谨记面对文本,要有语文意识。要透过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

  打开一篇篇课文,我们所见的从表面看来,仅仅是一个个字和一个个标点组成的一句句话,一段段话。除了这些字、句、标点以外,似乎一无所有。只有当读者慢慢品味,字字斟酌时,方才发现那字里行间的生命跃动之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咀嚼、揣摩感悟这些语言。例如,教学中抓住“犹豫一词,让学生体会英子矛盾的内心冲突,感悟当时她的痛苦。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声感动的基础。英子越是犹豫说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帮助与鼓励。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抓住描写人物神情、动作、语言等的词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来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准、语言的美,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以便走进人物的内心。对小英矛盾心理的体会,每个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但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抓住重点词语,学生们就有了全面且更为深刻的理解,就更加体会到了两次掌声的可贵。

  同时,我教学中较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朗读方法的指导,以及指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的感悟人物情感。

《掌声》教学反思15

  10月12日,我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的第一课时。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女孩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三年级的课文基本都是两课时讲完,如何真正提高第一课时的实效性,是我在备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本节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力求以简约的教学资料,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虚拟了一个人物形象学习小博士,由他代我提出自读提示带领学生上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简便的学习氛围。

  一、扎扎实实地进行初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事。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过朗读来感知课文资料,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课,我以读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1、读得有目的、有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且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

  第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词,并给生字注音;把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我带着学生默读静思,勾画批注。在学生完成朗读要求后,则出示生词,采用自读、开火车读、小教师领读、竞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词语的字音,为通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第二次朗读课文,要求: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在读完两遍后,我就采取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我针对难读的长句子进行重点指导;个别词语如骤然间、经久不息等则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语言,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第三次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经过之前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读的形式多样化。

  为激发孩子们读文的兴趣,更好地到达教学目的。我采用了自由读、评读、齐读、交流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各种朗读形式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使他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

  二、注重激励性评价语言

  教师的激励语言能给学生很大的鼓励。所以,在课堂上我适时发现学生细微亮点,激励他们。比如指名朗读课文时,一位女同学读得很好,我说:读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真不简单。另有一位同学课文读得不熟练,我又说:你读得很努力,如果课后再练习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越来越好。学生齐读后我又说:短短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励和活力引导下,学生读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读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游戏强化理解词意

  在学生读文后,为检查词语的掌握情景,我又安排了一个知识竞赛环节,问题都与本课词语有关。当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的小手林立,气氛活跃。简单的游戏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仅丰富了教学资料,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识到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在交流词语意思时浪费了一些时间,致使最终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2、我由于对学生的本事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我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本事,做到每一个学生有信心。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