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港珠澳大桥》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港珠澳大桥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的震撼。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伴随着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语,我来到了电影中的伶仃洋。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影片中介绍了中国桥梁的人文和历史。一座桥,就像一本书,桥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桥梁有了美感,有了生命力,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我们知道了这根银线总长55千米,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而这更是属于中国人自己全程设计的大桥。
电影中林鸣带领着他的团队不畏艰辛,同心协力步步攻克技术难关,最终使这座大桥展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之上,被冠以无数世界级的头衔,这是四百多人近十年来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智慧,这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骄傲,更是中国工人科技创新,勇于拼搏的见证,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观看电影后,我对日常生活也有了一些感想,平日里我们总是找各种借口,以此来推脱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在今年的暑假里,我成功通过了古筝四级考试,中途我也放弃过,觉得太苦太累,坚持不下去,可是在妈妈和老师的劝导下,我彻底从这种黑暗的想法里跳了出来。今天看了林鸣爷爷的故事,我不由得感叹起来: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里面的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多,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看着林鸣爷爷和他的团队为了攻克一个个难题几天几夜都不眠不休的那份执着,我从心底里敬佩他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即将走过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在未来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着我们,我们要向电影中的工程师一样,勇于克服困难,愈战愈勇,坚强而执着地为了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3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由闫东导演执导的纪录片,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历经6年调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它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彻底实现了“一桥飞架三地”,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迈入大桥时代。
影片中的旁白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施工团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使得“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变为现实。
它彰显了大国的力量。20xx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直击珠三角。然而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甚至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都没有一扇破裂。这个“世纪工程”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不断攻克大量技术难题,实现了这一目标。
它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将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大桥开通已成为港澳两个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寒来暑往,潮起潮落。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开通,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画”,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
它刚柔并济,游刃有余。设计之初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保护了白海豚的栖息地和数量的稳定。
它展示了大国的工匠精神。大桥的建成固然是一大乐事,为许多人提供了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如今工程完工,作为建设者,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却颇为感慨:“我们的团队一方面为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不舍,是与这段岁月的惜别。”林鸣说出了众多大桥建设者的心声。同样,他们的努力探索,弥补了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眨眼之间变成了现实,中国未来可期!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
“浩瀚无际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很深。
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于施工海域地处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线以及生态保护、台风巨浪、海水侵蚀等诸多复杂因素,都使得它创下施工难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桥建设过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装过程为焦点,让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与艰难,也让我们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安装过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两次对接失败。但工人们没有放弃,默默流泪后,重新振作起来,第三次对接,成功!“我们没有失败,只是敌人太强大。”
一代代工程师的努力,才换来如今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有的'人从30岁到40岁,有的人从50岁到60岁,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会得到回报。许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桥上,他们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么真挚,无数个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险,看到他们的睡姿,我们真应当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这些中国工人学习,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浩瀚无际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条巨龙,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致敬这些工程师和工人,他们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
20xx.05.16号下午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纪录片,电影充分展现了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经理林鸣同志为代表的中交桥梁人的'光辉形象,其间我们振华重工的浮吊及参与员工在影片中也有影像出现。
观影后直到现在,“大国工匠”运用智慧在看似不可能中创造奇迹,激励着我这个普通的质检员工在工作中需要踏实学习、注重质量细节,功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努力为振华作贡献!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6
01、世界之最
20xx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等等。
“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林鸣带领团队自主攻关,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
影片以最后一节E30沉管对接安装为切入点,8年的攻坚战,表现了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展示了大桥项目涉及水文、地质、白海豚、防台风和满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复杂的建设难题,并将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影片还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纪录片视频资料,通过对中国桥梁史的分析,展现了中国桥梁技术几十年来的'面貌改变,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
02、踏实肯干
影片没有那么的煽情,但是就是这一幕幕的写实画面便足以使我们感动,当看到E15安装完成,看到林鸣总工程师在大桥上跑完马拉松全程,我们不禁泪目。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作为二航局的财务工作者,虽未能亲历现场,奋战一线,但是通过影片我们感同身受,学习到了中交建设者们执着的工匠精神,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发扬这种吃苦耐、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建成世界一流财务共享中心贡献一份力量。
惶恐滩头不惶恐,伶仃洋里不再伶仃。向这背后的全体建筑工人致以高度的敬意,多少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创造了这个伟大的工程。世纪大桥通三地,中国交建连四方!身为中交人,我自豪!身为中国人,我骄傲!未来我们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
5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在全国院线上映。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全长70分钟,历时8年不间断跟踪拍摄,是在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电影纪录片。
影片总导演闫东:当一座雄伟的`大桥建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不光是看到桥,更想表现的是建设这座大桥的一线建设者,这个片子在今年五一劳动节上院线,向全国的各界的职工致敬,他们分守在各个职业当中,是工匠精神铸造了国之重器。
看了电影以后,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因为作为一名钢铁人,我们也是支撑“国之重器”的坚强力量!
港珠澳大桥可谓是中国钢铁行业一次空前的“大阅兵”,中国宝武是港珠澳大桥最大的钢材供应商,供材覆盖了桥、岛、隧三大主体工程,合计约50万吨。而宝钢股份供货合计约34万吨,在大桥主体工程用钢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8
历时十年,xx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国人无不为之振奋。港珠澳大桥作为我国的一项世纪工程,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项目本身没有经验可循,工程建设者就一切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在摸索中前进,最终创造了中国奇迹。
在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中,讲述了这样一对夫妻建设者的故事,丈夫是港珠澳大桥工程中的一名电焊工,后来妻子看丈夫十分辛苦,就追随丈夫的脚步一同来到了港珠澳大桥项目部,成了丈夫的徒弟,跟在丈夫后面学习焊接。到最后,妻子反倒成了丈夫的师傅,因为妻子心思细腻,焊得又快又好,只要是她焊过的产品就直接免检。这对夫妻的故事只是无数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为了工程的顺利完工,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他们中的许多人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了克服项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他们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晚,坚持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的建设当中,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在E15号沉管铺设过程中,因为淤泥回积,无法满足沉管安放要求,指挥人员不得不临时作出回撤决定,命令一下达,已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工程人员们再也忍不住了,刷的一下都落泪了,因为大家都将工程建设视为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不忍看到它出现任何闪失。经过广大建设者的不懈努力,E15号沉管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最终成功铺设,在完成铺设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如释重负。短暂的欢欣鼓舞之后,大家才觉疲惫不堪,或靠、或躺,就地睡上一觉,让人看了十分心疼。
正是在这份慎之又慎的精心呵护中,才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建成。向广大建设者致敬,是你们用汗水和努力再一次书写了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诗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9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的,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电影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0
20xx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开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巧等等。
“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扶植治理、工程技巧、施工平安和情况掩护等范畴填补诸多“中国空缺”乃至“世界空缺”,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困难尽力。林鸣率领团队自主攻关,办理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
影片以最后一节E30沉管对接安装为切入点,8年的攻坚战,表现了桥梁扶植者们独立更生、“敢为天下先”的立异精神和困难卓绝的奋斗过程,展示了大桥项目涉及水文、地质、白海豚、防台风和满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繁杂的扶植难题,并将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世界领先的症结技巧,如万花筒般涌现出来。影片还搜集了大量贵重的记载片视频材料,通过对中国桥梁史的阐发,展现了中国桥梁技巧几十年来的面貌转变,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1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海中桥隧主体贯通。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横空出世。
一、港珠澳大桥整体情况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桥梁长约29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以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和连接线。
港珠澳大桥按时速100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大桥建成后,往来珠海与香港国际机场时间将由4小时缩减至约30分钟,并将珠三角西部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内。珠三角将形成世界瞩目的超级城群。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历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120年,超出目前世界上的跨海大桥普遍的设计使用寿命20年。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外国工程师感叹工程难度“直逼技术极限”。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开工仪式于当日上午在珠海情侣南路东延长线一段举行。图为海上作业船抓斗挖出第一斗泥沙。
二、港珠澳大桥跨海大桥建设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桥内地主建的长达23公里的桥梁主体工程正式启动。主体桥梁工程包括3座通航斜拉桥(九洲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青州航道桥)及20公里深、浅水区非通航孔桥。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的用钢量达42.5万吨,约为60座埃菲尔铁塔,是全球首次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钢箱梁的工程。
2013年12月2日,港珠澳大桥CB05标非通航孔桥首片钢混组合梁架设成功。此次架设的组合梁长85.3米、宽16.3米、中心梁高4.3米、重达1900吨,被安装在非通航孔桥191号墩和192号墩之间。标志着港珠澳大桥施工实现了由下部结构施工向上部结构施工的转化。
2014年1月19日,CB03标21号墩和22号墩北侧,港珠澳大桥深海区首跨钢箱梁架设成功,迈出我国外海桥梁建设长大构件吊装重要一步。
2015年1月8日上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青州航道桥主塔成功封顶。青州航道桥主塔高163米,是港珠澳大桥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桥。
2015年8月23日,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第一座钢索塔——140号墩钢塔成功吊装。 “海豚”造型钢塔高度达105米,相当于35层楼高;吊装总重量约3100吨,相当于1400辆小汽车。类似大型钢塔整体吊装在全球尚属首次。
2015年9月6日,港珠澳大桥208座海上墩台全部完工。
2016年4月11日,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全线顺利合龙。2016年6月29日,随着最后一个中跨钢箱梁进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合龙口,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2016年9月27日,主体桥梁工程贯通。目前,港珠澳大桥正在进行桥面工程,总铺装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
三、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5664米,由33节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安装而成,包括28节直线段沉管和5节曲线段沉管,每个标准管节长180米,最大排水量8万吨,单个标准管节比一艘巨型航母排水量还大。从东西人工岛两端相对安装,最大安装深度超过48米,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六年里创造了百万方混凝土现浇无裂缝的奇迹。2012年4月29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节沉管预制启动。2012年10月21日,E1-S1节段浇筑完成,首批沉管成功预制完成。沉管浮运输。2017年3月7日最后一节沉管E30安装完毕。此前,E2-29,E31-33都已经陆续安装完毕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安装成功。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是一个巨大的梯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板长12米,底板长9.6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6000吨,是国内首个钢壳与混凝土浇筑的“三明治”梯形沉管结构。
2013年5月7日至2017年7月2日,在长达4年的沉管隧道回填施工中,回填作业班组创造了33节沉管及最终接头回填总量超过360万立方米的世界记录,相当于3.6万节火车的.运输总量。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为保证隧道内行车安全,隧道分左右两个行车洞,中间有1个服务管廊,三者之间各自封密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空气流通方向按照车流方向由洞顶上的多组大型悬挂式射流风机呈送。
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
港珠澳大桥采用“海中桥隧”的方案,建设者硬是在伶仃洋中填出了两个巨大的人工岛,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之间建设海底隧道。沉管隧道的上方海面是深水航道。
人工岛设计形状均为蚝贝型,从人工岛挡浪墙外边线计算,东岛岛长约625米,横向最宽处约215米,施工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岛岛长为625米,最宽处190米,面积9.8万平方米。两岛主体建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2011年5月,东西两个人工岛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12月7日人工岛主体结构工程完工。建设者创造性的采用了“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成套技术”,并取得成功。
两个岛总计要制造120个巨型钢桶,每个直径22.5米、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高度最高55米、相当于18层楼的高度,重550吨、相当于一架A380“空中客车”。钢圆筒下沉完成后,运砂船向钢圆筒内注砂。
钢圆筒封闭后,对封闭的区间进行降水、填砂、打桩等作业,形成人工岛,并开展岛上建设。下面是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过程实拍,非常震撼。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2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也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遇到各种困难,但要从困难中站起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港珠澳那些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工人们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在看完纪录片后,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这座桥,体现了中国人的倔强与自强不息。让我们向建桥的所有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工人学习,也为他们点赞!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3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正在中国的江河大海上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桥梁大国和强国。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径斜拉桥、大跨径的悬索桥和跨海大桥中,中国建造桥梁分别占5座、6座、6座。而且,我们新建的斜拉大桥、悬索桥、跨海桥,从技术含量、技术水平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毫不逊色。
全球最高的100座桥,有81座位于中国。如都格北盘江大桥全场1341.4米,桥面到谷底的距离为1853英尺(约合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桥。
四川干海子特大桥,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最高钢管格构桥墩达117米;鹦鹉洲长江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创四项世界第一。丹昆特大桥(165公里长)这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之昆山段的特大铁路桥,全场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长桥,第一高铁长桥。而放眼未来,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预计20xx年通车;主桥设置双层双向10车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杨泗港长江大桥20xx年也将建成。
未来,我们还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桥梁正在路上,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正在从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近几年,从桥梁、高铁、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康社会新时代时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时代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中共同努力,为中国荣耀增光添色!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4
昨天在公司党委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的纪录片。电影画面震撼、细节感人。作为一名中交集团旗下的振华公司员工看到这部有力量、有温度的作品,被以林鸣为首的中国建设者的百折不挠、充满智慧心的工匠精神所深深敬佩之时也为这样的大国工程而骄傲、自豪。
一座桥,包含着多少的汗水还有泪水才换得今天的荣耀呢!影片中令我感动的细节太多,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在日后工作中有解决难题的拼博精神和踏实向上的积极工作状态。另外港珠澳大桥的'坚固性建造质量也是让人振撼的,猛烈的飞鸽台风过后,大桥巍然不动、毫无影响。看到此处也激发了我作为一名质检人强烈的责任心与荣誉感。我一定要努力踏实的工作,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5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观看《港珠澳大桥》这部电影。明媚的阳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显现此刻我们的美好心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建桥历史以及港珠澳大桥的特点,后半部分全面展现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艰辛。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海大桥,最大的两个特点:长、坚固。它横跨伶仃洋,全长约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达6。7公里。为什么说它坚固呢?因为它具有能抵抗8级地震,防16级台风的超级能力。港珠澳大桥由8万吨钢铁制造,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尔铁塔!那些可以轻松将人、树卷走的台风,在港珠澳大桥面前只算是微风,即使是面对威力巨大的12级台风,它仍能完好无损地耸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个巨型沉管和一个合龙段接头组成,每个沉管相接的误差只能有几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啊!工人们给这项工程起了个外号叫“海底之吻”。当最后一根沉管安装时,负责海底隧道的工程师们如坐针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撕扯着他们的`神经,每过一秒,他们的紧张就增加一分。终于,经过26小时的奋斗,他们成功了。可工人们甚至来不及欢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着了,没有一丝噪音,周围一片寂静。
为什么中国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难建成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迹?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那种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华。加油吧,少年!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相关文章: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07-24
《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06-21
观港珠澳大桥观后感03-12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篇)08-19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篇11-25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12-05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5篇(集合)05-21
大桥竣工通车庆典上的讲话02-07
下次开船港读后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