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时间:2024-06-20 12:09: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八洞村》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

  最初知道湘西的风情,当然是老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其中的彪悍刚强让人印象深刻。再后来,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里的湘女多情而又深挚。如今,再看到从原生态到迎接现代化新农村的《十八洞村》。过去一百年间的湘西,就好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压缩版。十八洞村是在深山里的四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农民靠天吃饭,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边是诗与远方,但在具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也是命。绝大多数家庭在贫穷、温饱的边缘,小康貌似并不多。很可能多了一张嘴吃饭就能从一般化的农家到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更不用说那些残疾人、懒人和无能力者,《十八洞村》是中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说实话在老少边穷地区又属于基础较好、可以改造的山村。电影开片之初,天上飞过金凤凰,唯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才有传说中的神物出现,当然这也为脱贫致富提出了悖论式挑战,绝对不可能再通过污染式发展来实现。

  湘西梯田上劳作的苗族,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多生活的改变,很有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的小环境,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的生活素朴、精神纯粹而情绪平和,其实在当地人的视角看来,他们的恬淡和满足、生气和愤怒,也一样有着足够的不一般。毫无疑问,从GDP角度和生活方式来看,他们处于地球村的边缘。在20世纪,可以说社会无力对于山区进行帮扶,贫穷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即将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前,政府推出精准扶贫计划,对于特困家庭进行托底。只有贫困户的提升收入,基尼基数的敞口才不会阔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必要基础。

  任何政策都需要当地基层干部的执行,以及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实践。个人的命运,既需要制度的保障,更要自我奋斗,电影《十八洞村》中的王学圻,是复员军人,曾经出去看过世面,也回归老家很久,大抵上可以看做是《乌龙山剿匪记》里的解放军战士或者沈从文小说里的在地军人,他的老当益壮不屈服于命运,就可以看做是中国农民与穷的战争的象征。共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硬道理,不让每一个家庭落后于时代,从根本上杜绝贫穷的夸大,十八大以来的扶贫计划希望在数年内彻底将贫苦户的帽子摘除。山清水秀的十八洞村中的穷人,要想改变面目,无非是增加土地收入、发展旅游业、开特色网店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致富。人生阅历与现实环境的化学反应,才是乡村质变的前提。苗月导演的电影《十八洞村》,便以丰富而充实的笔触描写了“这个村”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驻村干部还是贫困户个人,都从心底认识到了现实处境,“我要更好的生活”才是最为积极的生存模式。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2

  自有了人,便就有了贫穷。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高楼栉比、智能生活,人类生生不息地向着一个叫做幸福的地方跋涉,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个名字:艰辛、勇气、毅力,甚至隐忍、屈辱、血泪。

  当把贫穷换写成“贫困”,眼前浮现的是迷茫黯淡的双眸,是惊慌畏惧的神色,是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的心境,是游手好闲、好吃难做的生活状态,是脏乱不堪、无处下脚的家庭环境,是我见到的接触的每一个贫困群众。

  网上说,贫穷可以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而贫困,则具有更大的、阴煞的力量,它能够限制人性中的美好光辉,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抖露出来,表现为愚昧、自私、贪婪、懒惰,“三观”扭曲、亲情变态、爱情变味。至亲可以挥舞着镰刀,化身青面獠牙,见面就要夺取性命的魔鬼,不能行孝膝下,反要抱头鼠窜。至爱为了一口食粮,不得不咬牙流泪抛开儿女情长、舐犊情深,挤在汹涌的人潮中,从车窗爬进火车,背井离乡、孤独漂泊。这般狰狞恐怖,却是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影片开头,是一方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层峦叠嶂似仙境、梯田蜿蜒绘丹青,鹅黄接晴翠、雄鸡啼晓日。只是,只是扶贫干部的`汽车要“背进去”,全场哗然,笑着笑着心里就泛起了凄凉酸楚,在现代文明的春风吹不到的角落,有着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这份责任,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去扛,更需要贫困群众立志、立身、立行。

  十八洞村贫困户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这位曾是战机维修师的老兵认为,让国家为自己扶贫是一种耻辱。就是要脱贫也得靠自己的力量。因此他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也由此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

  在族中颇有声望的杨英俊,在象征着政府扶贫代表的小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方式把杨懒、杨英莲等各怀心思的贫困村民们组织起来向贫穷开战并最终脱贫。

  电影《十八洞村》实际上是更高的一种示范性的现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象征。是全中国所有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照和象征。

  影片通过立体地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十八洞村民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人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历程。

  影片的结尾,许多打工的人们背着行囊,行进在回家乡的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3

  氤氲薄暮中,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蓝天白云下,连绵层叠的梯田,原始古朴的苗寨,纯良朴实的民风……电影《十八洞村》用唯美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幅湘西山乡美得令人神醉,美得令人窒息的诗意画卷。那荡涤灵魂的美景,那撞击心灵的民风,曾是多少人梦魂中的桃花源,可以随时勾起心中最柔软的乡愁记忆。

  在十八洞村村民求变求新求发展的脱贫道路上,一个个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鲜活而又个性,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知,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化。这是一场精神脱贫的洗礼,是一次人性本真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自觉的感召。

  不甘贫困的老杨。“种了一辈子田,结果种成贫困户”,当退伍老兵杨英俊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后,他用这样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无奈的心情。性格刚毅倔强的老杨也不甘心当这个“贫困户”,在帮扶干部小王的帮助下,他决心带领“杨家班”与穷开战,哪怕是填土造田,也要为身患残疾的孙女小南瓜置一份家业。老杨深知人生不过百年,但田土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甘于贫困的杨懒。“我就想当一个贫困户,就等国家来帮扶我”,当老杨动员“杨家班”准备与穷打一仗时,杨懒用这样的话泼了冷水。整日浑浑噩噩的杨懒,想的都是天上掉金子的事情,当了贫困户,也不用做什么,等着国家帮扶就够了。杨懒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一类人的缩影。扶贫不是养懒人,脱贫致富除了靠国家的帮扶,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群众自己,勤劳方能致富。

  交心帮扶的小王。因为杨英俊扯掉自家门板上钉的贫困户帮扶卡,工作组的小龙选择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交心谈心,视其为亲人,并最终说服老杨带领“杨家班”打一场立志、立身、立行的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除了苦干、实干,也要巧干,小王身上的特质也值得每一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学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4

  初次看到《十八洞村》的片名,我还以为是高尔夫球运动推广片,觉得央视也太不懂政治了,怎么在两会期间播这个?当然我是多虑了。

  这是一部描写湖南贫困山区苗族同胞奋斗脱贫的电影。

  这是一部阵容强大、风格略有些陈旧的电影。

  这是一部老派正统教科书式的电影。

  这是一部返璞归真的优秀电影。

  精准扶贫题材——主旋律、非商业又描写非主流人群,这样的电影不好拍。想到描写精准扶贫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脏兮兮的服装,破烂的道具和阴暗陈旧的环境,很难不联想空洞的口号、烦人的说教和“伟光正”的变态偏执狂。但是本片以坚持传统美学的方式和电影技法,跳出了上述失败的巢窠。我觉得这首先要得益于导演苗月,从他作为《心香》的编剧、与孙周导演的合作和独立执导多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经历来看,无论是剧本和镜头的艺术功力和对题材的把握,都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其次是演员都精准地把握了各自的角色特点。主演王学圻的霸气,陈瑾善良(当然还有口音),配角巴登西绕、孙敏的质朴,阿旺仁青的不羁和苦闷,墨阳的执着,个个丰满而可信。

  和一位编剧朋友谈及这部电影时,我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带有点日本风格的影子,比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和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这部影片的画面是很美的,相信作为一部有着真实场景和地理标志的精准扶贫电影,意义将不仅局限于电影。该片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尤其是情节上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优美画面音乐的穿插,使得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不燥不闷。

  但平心而论,一部好的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优秀,也需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适应市场的运作手法。《十八洞村》只能让我从CCTV6的专题展播中看到,从这个角度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5

  在观影前看了简介,本以为会是一部很普通的影片,没想到看完却意犹未尽。影片真的带来了许多惊喜,开篇就被醉倒在苗寨的山林和梯田之中,但影片所呈现的山村的面貌,又如此牵动人心,政府来的扶贫工作队与退伍军人杨英俊一起,率领众乡亲又打响了一场"精准扶贫"的翻身仗,要致富,不能只靠救济,还得激发自身的勤劳与智慧,谋求长远的国泰民安。一个当过兵的有骨气有脾气的山野汉子,一个善良朴实的苗家妇女,一个敢于和脱贫打硬仗的青年公务员,一个有点怂也有点胆的中年单身汉,还有一群朴实的村民,他们身上的'故事戳中泪点,他们的坚持让人感动,更是他们敢于直面,勇于挑战的精神让人动怀。"普普通通的坚持,往往是最伟大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电影中小王的不求名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着着全村人致富,这种执着,也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6

  最近经常想起这样一个话题,作为一个普通吃瓜群众,我们不选择瘫在家里沙发上、轻松观赏层出不穷的都市情感、宫斗穿越和无厘头肥皂剧,而要掏钱买票、正襟危坐在影院里两个小时,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回顾20xx年的电影市场,全国公映的主旋律影片不下十部,其中除国庆档的状元《湄公河行动》斩获十亿票房外,其余片子基本都无人问津、草草收场。而今年的国庆档期,票房冠亚军分别是口水喜剧《羞羞的铁拳》和老饭新炒的港戏《追龙》,本应燃情大热的首部现代空战大片《空天猎》则反应温吞。当然,观众的选择是王道,票房的多寡定乾坤,这无可非议,却不禁让人有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爱看主旋律电影?

  两个问题叠加在一起,事情变得有点有趣,“好看的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仿佛形成了一对矛盾,而结论似乎是——主旋律电影=小众的/不好看的电影。假若我们仔细剖析,观众一句“这电影好看”的简短评论后面隐含的内容,到底电影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当然是宏大场景的视觉冲击、专业声效的鼓动震撼、跌宕情节的扣人心弦、情感展现的动人之处、以及电影本体以外带来的社交意义……那么,第三个问题又来了,我们趋之若鹜的欧美大片,难道不是在给我们讲述他们的主旋律吗?不管是亲情、相爱、种族、环保,还是惯常的孤胆英雄拯救世界、弱小人物强大精神,无一不是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为什么我们就愿意接受,票价昂贵也乐此不疲呢,原因只可能有一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暗暗向往不受羁绊的自由,我们喜欢好看的、好玩的、轻松的,我们不喜欢被要求的、严肃认真的、必须完成的,就像小时候最讨厌学习喜欢玩耍,因而当所谓“主旋律”影片一开始被冠以庄重的社会道德标签,我们寻求享乐的内心小宇宙就会暗暗给它打上另一个标签——面目可憎、肯定不好看……

  就是这个先入为主的小成见,差点让我与一部好片失之交臂啊,可叹可叹!

  当抛开《十八洞村》影片主页上的剧情简介,坐在影院里的第五分钟,被渐次推开的场景吸引;第二十分钟,被细腻的演技所折服;第四十分钟,被深厚的情义感动落泪——这是一部具有几乎所有佳片必备元素的好电影啊,为什么一开始要拒绝呢?一叶障目、习惯成自然。

  多层次矛盾对立建立起剧情丰满的架构:陈旧宗族观念与时代发展的冲突,乡村大批年轻人外流而农田却无人传承,留守老人抚养孩子与教育和亲情的缺憾,自然资源滥用与脱离穷困的难以协调,扶贫干部小龙关于潜心工作和干部提拔的纠结感慨,给我们铺展开一幅地气十足的湘西老区当今状况的时空画卷。

  老戏骨们当仁不让,新晋演员功力不输,不但王学圻、刘瑾的男女主人公刻画到位,哑巴英连叔的质朴哀恸、杨懒的痞气和真情、扶贫干部小王痛思已故父亲的泪水,还有贯穿全篇里小南瓜怪异而令人心疼的笑声,都使影片愈发有血有肉,饱满真实。

  影片中并没有平铺直叙的阐发观点,多处隐喻令剧情深邃,也引发观众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从开篇就反复出现的大红公鸡,货车车厢上的孩子从父亲胯下望向世界的困惑眼神,杨英俊夫妻逆流艰难穿过上行的年轻人潮……等等诸多桥段,并没有像以往很多主旋律影片一样,去主观定义概念强加给观众,而是提供更开放友好的平台、引发思索和共鸣,用电影这一柔和的方式来记录时代,令人联想起《甜蜜的.事业》、《庐山恋》等变革时期的经典影片。

  而考究的细节呈现是《十八洞村》的另一闪亮之处,村老召杨懒喝血酒场景里,片头引吭高歌的公鸡被垂头丧气五花大绑着,而后又死里逃生、幸得解放;杨英俊怒摔搪瓷缸,妻子再度陪伴开会,手中换成了不锈钢茶杯;井边缺口的瓷碗特写,小南瓜始终外耷的舌头,女主角通篇望向丈夫满满温柔爱意的如水眼神,不一而足。在热爱电影的观众心里,电影人对于细节不懈的追求,既是成就佳片的必经之途,也是对电影本身和观众的尊重,一定要给制片方、导演和剧组手工加粗大字体的赞!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写给《十八洞村》的礼庆颂歌,看过全片,挑剔必然有之。前面说过,好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也只有好看的电影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电影。这部很棒的电影如果在剧情铺陈、台词打造和风光民俗的展现方面更多下功夫,也许口碑相传引发热映的效果会更好。

  有佳片自然有所感怀,杜撰七言小诗一首,聊为《十八洞村》观后题记:

  十年磨砺锋锐起,

  八面春风佳景宜。

  洞悉人心精准念,

  村安民富舒苦疾。

  精准扶贫、授人以渔才会事半功倍,洞见人心、明市而入方能成就经典大片,影片中杨家班抛却僵化务农思维,脱贫致富,电影人也许正是要破茧成蝶、摆脱“拍主旋律电影、映主旋律电影”的桎梏,才能在市场上真正表现影之风华。

  祝愿《十八洞村》制片方和剧组再接再厉,用取自生活、升华生活的真实情感来讲述动听的故事,用或风光、或文艺、或劲爆、或煽情的方式来推动电影宣传,引领新的主旋律电影格局,让更多中国观众乐于接受原本就深深蕴藏在我们基因血液里的、中华的主旋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7

  有幸,参加了献礼《十八洞村》优秀影片展,观看了这部出自湘西花垣取景的史诗巨片,在2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留给我的是唯美的画面,是满满的感动,为十八洞村村民战天斗地奔幸福生活而感动,为苗族文化的博大而感动,为演员们精湛的演绎而感动。

  或许是在湘西生活了四年的原因,看到影片开头水光潋滟的水田,袅袅炊烟中的村落,随风起伏的金黄稻田,雾霭中隐现的绿水青山很是熟悉和感动。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影片中所讲的故事。影片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为大背景,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由王学圻扮演的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均为精准识别的`贫困户,面对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是内心深处都有改变命运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影片的结尾,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们行进在回家乡的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或许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8

  非常感谢本次观影活动,电影《十八洞村》将我的回忆拉回到了三下乡,再一次感受到了贫困县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坚持和努力。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脱贫攻坚战的班长杨英俊,从他碍于面子,由于退伍军人坚韧刚毅的秉性,内心和行动都回绝政府的扶持,最后在与小王的合作中,不畏困难,一心改变命运,填土造田,带着杨家班打赢攻坚战。身为一名学子,我念想这此时在家乡劳累的父母,无论自己多忙都要常跟父母交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需要每人都要投身脱贫攻坚的活动之中,但是也要为脱贫攻坚在宣传方面或者技术方面提供我们微薄之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9

  精准扶贫先要精神扶贫,只有在精神上脱贫,才有机会去做后面的物质扶贫。

  以杨英俊为代表的杨家班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被定义为精准扶贫对象,但是杨英俊不同,他只是踏踏实实种地,但没有更加有效的途径致富,并没有懒惰,但有的人是只想要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扶,并不想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并以此为荣,帮扶小队通过深入农户家庭,与他们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主动想要脱贫的愿望,来达到让十八洞村村民脱贫的目标。

  在这其中,我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小南瓜由于脑膜炎致残,但是她的祖父母都很爱她,想要一辈子陪在她身边,我在想,对于残疾孩子的家长来说那是最残酷的事情,接受事实很困难,本该因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充满希望与欢喜,但是他们要承担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巨大的心理负担。

  我也在重新思考我自己,不应该责怪我的家长,在我小时候没有把我送进医院进行治疗,导致我的左腿行动不便,我也开始慢慢化解内心的坚冰。

  再者是要想使现状得到改变,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当面对煤矿开采导致的.大片荒地的时候,帮帮扶小队看到了希望,没有人会觉得那可以用来种地,但即使知道那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一望无际的荒地很容易让人感到失去希望,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不仅看到了机会,还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地上填土,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还造福了其他村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

  我认为,不管是困难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永远不能自己就应该是贫穷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不要忘记爱人、爱自己。

  要像片子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我们的中国也就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彩而出彩。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0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的历史使命。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村成为了全面践行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的典范。

  5月份,乡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该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主人公杨英俊独立、自强,在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积极了解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并进行自我精准识贫,和妻子认真核算务农收入,认真思考脱贫之路。在送走第一个帮扶干部之后被第二个会插秧会干农活的帮扶干部触动,并在其帮助下成立了杨家班,将贫困户团结起来,相互帮助,一起致力于脱贫。

  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重新成为真正的'农民。

  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老乡,帮助杨懒戒酒,让他加入杨家班脱贫队伍,都是扶贫干部小王的努力促成。望着村委会头顶了多个被褥铺盖,有扶贫干部思念家乡,退缩畏难,也有扶贫干部像小王一样自愿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大队伍中。基层扶贫工作队根据十八洞村的具体情况,组织村民开始种老稻谷、集体编制苗绣、网上出售酸鱼,杨家班集体改造废弃料场。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让他们走上小康路的势头不可阻挡。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敬佩主人公的自强自尊,有情有义,更感动他致富自我带动乡邻,不脱国家扶贫攻坚队伍后退的大局观,同时也为扶贫队伍中千千万万个像小王一样的扶贫干部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应该学习工作队因地制宜,符合地方特色的脱贫方法和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斗,为人民谋取福利。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1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十八洞村》还是很成功的,唤起了人们对于环境的思考(填土造田那块),提出了家族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乡村种地等问题现象,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电商扶贫,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网络结合。比如薇薇开网店卖酸鱼和粽子;

  种植老稻谷;

  填土造田,开辟新的土地。

  在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结局:施又成请全村人喝酒,大家都放下了一百年前的恩怨;村里请来了人指导苗绣和苗鼓,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许多村民都加入了填土造田工程,既保护环境,又利用了耕地;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被家乡的新气象所吸引,又为它做出贡献。村里越来越热闹,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这大概也是扶贫的目的所在吧——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其实扶贫这件事不是在于使每个村民都能有更多的钱花,而是给每个农民找到新的价值,创造一种良好积极向上的氛围,正如影片中的杨懒,从游手好闲到主动参与填土造田工作,传统文化的继承;许多村民都加入了填土造田工程,既保护环境,又利用了耕地;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被家乡的新气象所吸引,又为它做出贡献。村里越来越热闹,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这大概也是扶贫的目的所在吧——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其实扶贫这件事不是在于使每个村民都能有更多的钱花,而是给每个农民找到新的价值,创造一种良好积极向上的'氛围,正如影片中的杨懒,从游手好闲到主动参与填土造田工作,杨陆生也不再找自己腰不好的借口,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去,扶贫,不只是扶物质上的贫,更是精神上的贫。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2

  今天,我们欣慰于中国经济的腾飞。但也不可否认,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依然有很多地区,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对此,国家领导人也保持着相当理想的认识。自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日益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电影《十八洞村》就以小见大,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展现了十八洞村由贫穷,在经过各界人士的努力后,不断发展的故事。

  虽然影片采用了很多艺术手法,去展现当代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和扶贫取得的成果,不甚真实。但以小观大,我们却真是的能从其中吸收借鉴到不少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方针和办法。

  扶贫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就应该是让老百姓相信,政府的确是在帮助自己发展经济。所以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的政策必须被老百姓理解和接受。政府不仅仅是制定政策,实行命令的机器,而应该是深入到群众中,让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其次,我们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空想到实干。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脱贫政策。具体比如,当地是否应该以发展农业为主?如果是,那么当地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水质适合发展什么养殖?能不能开发文化活力和旅游资源?能不能引进先进技术(网络、电商)促进与外界的联系,开拓致富新思路......种种这些问题,全非来自于书桌上的空想,而应该来自于田野中的实践。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扶贫的过程一定是十分漫长而曲折的。我们的设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空想。我们怎样才能坚持将扶贫道路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大的格局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扶贫事业,是中国迈进新时代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我们大学生虽然缺少实干经验,但思维最活跃、热情最充沛。坚定的实现我们的初心,相信我们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一定可以真正的深入当地,为扶贫事业献一份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3

  xx年11月3日,在党组织的带着下,跟支部同志一起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影片,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观影感:首先,站在一个大四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并且致力于成为一名公务员的角度。对电影中基层公务人员小龙和小王的两种不同工作态度和方法感触颇深。基层工作是艰辛的',群众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要问清自己,审视自己是否能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否有致力于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不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我们不能批判小龙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可鄙的,小王就是高尚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开展的权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党性修养。其次是国家应该重视根底工作人员的提拔任用,不要只想着放下去而忘了提上来,这样就打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点感触就是我国的基层扶贫工作除了要物质扶贫还应该从精神上扶贫,扶物质贫易,扶精神贫难。只有解决像"杨懒"那样在精神上贫困的人,才能从根本更上解决他们贫困的问题,不然扶贫过后仍会返贫,扶贫永远完不成。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4

  xx年11月3日,我怀着无比冲动的心情到电影院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电影,我被其中的一个人物深深地触动了。他就是退伍军人杨英俊,性格执拗,不认输,要面子。他们全家为了医治孙女的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不甘愿当贫困户,他觉得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他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带着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5

  看完影片,久久沉思。萦绕在我脑海中的其实不是贫穷,而是一种朴实,来自生活的朴实。那一个个不同的人,各自为生活苦:杨英连不能言语,女儿还不在身边,倍加孤独;杨英俊夫妇儿子在外打工,孙女又患脑疾;还有将自己奉献给乡村的王申,实际上背负着许多的无奈与幸酸。虽然贫穷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电影并没有重点讲述贫穷,而是在诉说着身于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或许贫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贫穷之中的生活。

  我感悟贫穷,也正是在感悟贫穷之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贫穷与富足之间并没有什么孰是孰非,因为幸福快乐从来都只在于内心的感受,不在于生活是否拮据。十八洞村的人们守护着村落、土地,守护着朴素平静的生活,也许并非每个人都感到知足与快乐,但却也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贫穷的生活太不容易,时时担心生计,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担心生个大病就会让生活陷入无尽的绝望中。我不禁想,扶贫不是因为怜悯同情,而是让贫困的家庭在面对生存、面对变故时更加从容,让这份太不容易减缓几分。

  而像王申这样能甘愿扎根于乡村的人又实在是太少了。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大都深知其中的酸苦,在看多了繁华拥目之后又有几人甘心回到闭锁落后的`乡村再在这里穷尽一生。也有人曾被贫穷震动,想要投身乡村,可是就像影片中的小龙一样最终绝望、心灰意冷。因为付出的岁月与汗水难能得到回报,甚至还要面临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扶贫工作在一些领导眼里最终不过是口头上承诺罢了。当然这些,虽非我们现在之力能够改变,我们却也应当积极关注。

  农村的发展需要许多个“王申”踏实肯干,献计献策,这便是我们力量虽小仍然要关注扶贫的原因所在吧。而在最后,将影片中王申说的这句话与君共勉:“普普通通的坚持,才最伟大。”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芙蓉洞导游词06-15

贵州织金洞的导游词07-28

芙蓉洞导游词范文06-15

滴水洞导游词优秀05-08

贵州织金洞导游词5篇07-18

贵州四洞沟的导游词09-19

三游洞导游词8篇08-23

村文书述职报告05-07

驻村述职报告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