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陶行知观后感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观后感1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读书,其本质是充实课本知识,将学生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努力尝试用多媒体辅导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读书是自己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让人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那样的贫乏,是多么地需要读书、学习。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种“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做一个教学生学的老师
陶先生说,先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第三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这不仅是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教学生学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平时教学时,自己了觉得自己教不得法。现在想来,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的慢教的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做课是万万不能了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随着课堂变化灵活地外理备课预案,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常心。
陶行知观后感2
对行知先生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大学老师给他的评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他教育我们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教师,一定要具备奉献精神,对学生充满爱。
5月21日,在学校领导带队下,怀揣着对陶行知先生的敬重来到石化工人影剧院观看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话剧舞台向我展示了先生伟大的一生,在观看中我慢慢感悟到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真正领会到行知先生不愧为教师的楷模,也怪不得宋庆龄称陶行知为“万世之表”!
在观看话剧的时候,有几个片段深深感动了我。在育才学校的创办初期,学校的经费非常困难,孩子抵不住饿,就去偷小毛桃吃,结果被抓到了。面对一脸愧疚的孩子,行知先生没有急着狠狠责备,而是将责任归于自己,并许诺等桃子长大了亲自买给学生吃。更为感动的是,面对来告状的老师,行知先生说:“不要用‘偷’去形容学生,要用更中性一点的词,如‘摘’、‘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似乎被触动了,这不正是陶先生在时刻为孩子着想,保护着孩子内心的善良啊?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学校仓库里仅剩下孩子们两天喝粥的粮食,好友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这不正是先生对学校的爱,对全体学生的爱吗?
正因为行之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的桥梁。故而越南河内国立音乐学院教授胡慕罗在回忆陶行知与育才的时候说“我一直引以为豪,曾经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生。我曾经多次跟朋友讲起,我在育才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告诉他们,在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里,中国民主人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培养幼苗的故事,他的为人、道德、品格,甚至名字的意义,……这是我对陶行知的敬仰、爱慕,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念念不忘的恩情。”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先生的这种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精神,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把爱洒向学生,课余时间多关心学生、联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观后感3
前段时间,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本书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经过几十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书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回想自己不算长的教学生涯,我感到收获良多。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真正的爱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胸怀,无比的耐心,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爱”的技巧,不断地学习如何更好的爱!
二、“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进步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教育进步的最高度时期,我们期待它早日到来。
【陶行知观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1-15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03-25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9篇12-10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1-0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8-11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4-30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10-19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篇09-16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8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