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观后感

时间:2023-12-21 18:35:3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心灵奇旅》观后感[合集4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灵奇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灵奇旅》观后感[合集4篇]

《心灵奇旅》观后感1

  最初知道《心灵奇旅》这个电影,是在朋友圈一个朋友分享的影评里,评价它为年度最佳影片,并将它和多年前我看时深深被感动过的一部影片《飞屋环游记》类比。作为一年都去不了几次电影院的资深宅女,看到将这部作为《飞屋环游记》的姊妹篇来介绍的那一刻,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去看看。

  前几天抽空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完后,只能说皮克斯的出品依然精彩,保持了它一贯的高格调高水准,但是于我来说,跟早些年看的《飞屋环游记》的格调还是差了那么一丁点。我至今还记得在电影院看《飞屋环游记》时,当看到那一幕幕的慢节奏黑白剪影一一呈现,寥寥几幅画面却书写了两个人漫长的一生,眼泪瞬间就滚落了下来。那种激发人发自内心的思考和触动,包括感同身受的体会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好的艺术品就是能够让外行人都能感受到行业的美感和领悟,不论是书籍,音乐,亦或是电影等等,只要能赢得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体验之一。而《飞屋环游记》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影片之一。

  即便在我看来,《心灵奇旅》跟《飞屋环游记》相比会稍微逊色一点,但是依然算得上近期最好的影片之一。影片想给大众阐述的生活最本质的真谛,生活中值得感动的美好和点点滴滴,无疑都是成功的。用最平常的场景和画面来说最伟大的真言,比如,人的生命目标是不重要的,而让你能体会到生命中的美好的火花才是重要的。又比如,你不知道它是海洋,是因为你自己就身处海洋中等等。

  我相信对于这些场景和金句的解读,会因为不同的背景,经历,价值观而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触。回来后这几天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同样外界普赞的影片却没有给我带来他们所说的触动,或许是因为跟早些年相比,自己变得更成熟,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更趋于稳定和平和。

  大约几年前,我就知道,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它唯一的意义就是体验—————这瞬间你的所见,你的所想,你的感觉,其他几乎没有。如果每一个瞬间你都是快乐的,被眼前的美景所感动,被自己获得的成就所感动,被别人的善意所感动,那么无疑你的人生也是美好的。而这些领悟似乎跟这个影片所要传递的`观点契合度很高,所以几年前就自悟出来的东西,现在自然是感动和引发不了我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或许并非是《心灵奇旅》的启发高度不如《飞屋环游记》,而是我自己变了。

  这部影片里面有几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之一就是,主人公掉进了下水道,画面一转就出现了以浩瀚星空为背景漂浮在宇宙中的生之彼岸的钢琴键盘一样的桥梁,而硕大耀眼得不能直视的彼岸就像有着巨大引力的吸盘一样,源源不断的将桥梁上的幽灵一个个吸附了去。画面切过来的一瞬间是有些疑惑的,本以为掉进下水道故意安排搞笑轻松氛围,谁知道竟然直接安排主人公挂掉了,由此开始引发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后续体验。待到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我更专注于背景星空的空旷和美丽,尤其是那光亮之处,发出诱人和神秘的光芒,让人不禁神往和猜测,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生之彼岸的对立面———生之来处,这更像是佛法中前世今生的感觉。那一个个圆头圆脑的小精灵,各自去挑选自己未来的各种个性特征,不知道这些蹦蹦跳跳的小脑袋在挑选他们的特征之前,是否会知道这些选择对于他们投入到人世间后,会给他们带来怎么样的意义呢?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如果他们有先知,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轻松自得的去挑选这些上帝赐予它的礼物了?不过这个片段,倒也跟我的观点,每个人的本性特征很多都是与生俱来,又莫名的契合在一起了。当然,影片中生之来处的重点肯定跟我的关注点不一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最后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所呈现的忘我之境,也可以俗气点称之为灵魂出窍时所进入的空间。当你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时,或当你被自己所营造的氛围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会进入这种漂浮虚无的空间。在我的想象里,这种状态更像是处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里,独乐乐或者独悲伤,导演竟然安排了同时灵魂出窍的人可以处于一个四维的宇宙空间。试想一下,当你静坐深思神游八方时,碰到一个跟你一样开小差灵魂游离身体之外的人,是不是很有意思?就像刚进监狱的狱友,第一句话应该都是,你是怎么进来的?于是就展开了一堆灵魂对话,想想就乐不可支,有趣极了。

  在这寒冷的夜晚,抖抖索索的写完了这篇口水话,手指头几乎都没有了知觉,可以给自己交个差了。

  晚安,世界。

《心灵奇旅》观后感2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这部电影,起初以为是讲人格,“只有人格完整的灵魂才能通往地球”,紧接着以为讲激情,“找到了自己的火花才能拿到通行证”,后面越来越发现,这部剧的内容与格局,远超过人格与激情。

  乔伊因为母亲的否定等种种原因,过着自认平庸的生活,他和周围人一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失败,以至于发现自己死了的时候大喊:我还没真正活过!原因是他知道自己的激情所在,却一直没过上梦想中以激情为生的生活。他拼尽全力不择手段,终于起死回生参加了能证明自己价值和意义的演奏会,这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可是演奏会结束,他非常失落的发现,生活没变,自己也没变,实现了梦想“也就这样”。这时聘用他的明星演奏家说了一句话——一条鱼问年长的鱼,如何通往大海,对方说,你就在海里,他说不,我在水里。

  这时男一突然发现,原来生活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实现梦想,而是真实的活着,真实的感受并享受平凡并且意义非凡的那些时刻——和父亲一起听音乐,吃一口甜点,在学校教课,看一看蓝天和落叶,体会风吹在身上的感觉……这也应了他在灵魂学院听到的那一句:“傻瓜,生命的目标不是找到火花”,我想下一句应该是,“生命在于真实的活着,是感受、珍惜、享受那些普通的时刻。”

  乔伊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自认平庸失败,认为实现了梦想就能扭转这一切,殊不知实现梦想后,依然空虚。对自己的否定和无意义感,剥夺了他感受生活的能力。

  电影的男二号叫做22(也许是女二,灵魂没有性别),是第22号灵魂,在学院呆了上千年,拒绝投胎,任何学者教授都无法搞定他,也不能帮他找到火花,他是让所有人头疼的捣蛋鬼。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恐惧投胎后的空虚感。但当他阴差阳错到了乔伊的身体中,有了嗅觉、味觉、视觉听觉,他闻到了披萨,尝到了美食,听到了风声,看到了落叶,体会到了走路的感觉......他想也许自己的火花是走路和抬头看天空。他贪恋从未获得过的这些感觉,不停的吃东西,东张西望,像个孩子一样惊叹当下发生的一切。他开始想要活着,拒绝把身体还给乔伊。

  乔伊急切的想赶回去参加梦寐以求的演出——在乔伊看来,那是距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就差一点点,那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生活将翻天覆地。于是男一急切的告诉他:走路和看天空根本不是火花!你用了我的身体才感受到火花,你没有火花,那是我的!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你没有激情,没有梦想——你活着没有意义”。

  22听完非常难过,成了游走的灵魂,他将自己听到过的所有否定内化到心里,认为自己糟糕失败,自己的存在豪无意义。令人头疼的讨厌鬼心里其实那么敏感和脆弱,他需要有人看到,需要被接纳和认可。

  乔伊在夺回通行证,出色的完成了演奏会,听到鱼的故事,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后,追到22,对他说:这是你的火花,你是有意义的,对不起。乔伊把通行证还给他,同时也接受了要面对死亡。22接受了通行证,依然害怕去往地球,乔伊伸出手说,“我陪你。”“可是你到不了地球啊。”“没关系,我能陪多久就陪多久。”这也是咨询师常常对来访者表达的内容。

  观后感写的有点长,虽然在表达自己的.理解,但是也不自觉把电影情节梳理了一遍。其实还有非常多的小点值得称赞,比如自卑闭塞的乔伊局限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少和别人聊音乐之外的内容,也从不关心别人的生活,而他的理发师就开放从容很多,虽然错过自己热爱的外科医生职业,拿起了理发刀,却依然感受的到这份职业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同样在拯救别人(的发型);

  比如爱贬低乔伊的那个人,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掩盖自卑,被戳破后流露出来的是恐惧和脆弱;

  比如追捕乔伊灵魂的管理员,害怕犯错又急于得到认可,肤浅的满足自恋;

  比如那些粉色的温暖善良的光子们;

  又比如,乔伊的原生家庭,和他母亲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

  ……………

  电影最终是happy ending,乔伊在粉色光子的帮助下重生了,他要思考自己怎样开启新的人生。

  我想,也许死过一次的他领悟到生的意义,从此过着精神富足的生活。又或许,这份领悟与收获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消磨,回到从前的状态。谁知道呢?毕竟生活永远日复一日,真实的活着,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是关于幸福的学问。

《心灵奇旅》观后感3

  作为妈妈,会不会总有焦虑:我的孩子为什么急躁?为什么磨蹭?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社会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我这么忙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如何证明我自己?

  我们带着这样的迷惑寻找着,思考着,答案却因为每个人而不同。

  《心灵奇旅》就给我们带来了多样化答案中的一种可能性。

  主人公乔纳是一位想当音乐家的中学老师,有一天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与心目中偶像合奏的机会,但是乐极生悲不小心掉进下水管道。镜头一个切换,他的灵魂化作蓝色的萌态小人,踏上了去往生之彼岸的通道。黑暗而空洞的宇宙之中极乐世界闪耀着白光,有点肃穆又充满了恐惧。乔纳强烈的求生欲让他逃离了命运,来到了灵魂的初始地——生之来处。与生之彼岸完全不同,生之来处的色彩明亮、梦幻,充满了童真。每个灵魂都是萌萌的小精灵,被批量的送往各种性格的训练室,成就不同类型的性格。这一场景的理论基础是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液体的气质论以及现代心理学的特质论。尽管人的性格特质可以分类,然而,总有特例,那就是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22号。

  生之来处的导师引导每个灵魂在这里习得技能,并获得自己生命的“火花”,得到地球通行证,成为一个合格的灵魂飞向地球。然而,22号这个几千年的老灵魂,就像一块淋湿了的木头那样,无论哪位先贤都无法点燃她内心的火花。她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一切应该感兴趣的东西。

  直到她用乔纳的身体来到地球,感受阳光透过金色的树叶洒在身上的光辉,失神于地铁里悠扬琴声,感动于妈妈絮叨又深沉的爱——她忽然找到了自己生的意义。

  可是一直有梦想的乔纳不认为这是生的意义,生命应该有目标,应该为了目标而努力。22号没有目标,莫名其妙的就获得了地球的通行证,22号没有被点燃,是因为有了他的身体才获得了火花。

  22号落寞的把地球通行证扔给乔纳,自己离开了,乔纳的灵魂回到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偶像一起合奏,实现了自己一直期待的梦想。

  然而,乔纳在实现梦想后没有自己预想的狂喜,只有空虚。他忽然对自己一直坚信的人生信念产生了怀疑——人是不是应该为了目标活着?

  电影里也给出了答案,执着于目标的人迷失了自己,成为灰黑色的可怕的怪物,永远都在寻找自己的'灵魂。

  乔纳意识到自己的狭隘,立刻去寻找22号。此时22号陷入了对自己怀疑的执念而变成灰色怪物: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找不到火花,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没有目标,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火花根本不是自己得到的……

  皮克斯的题材总是离不开寻找自我、探索人生意义的主题,这也是它的电影总能扣人心弦的秘密。圣经里说,每个人的出生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电影里的“火花”,但是《心灵奇旅》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我们并不为使命而活,我们为了活而活。电影里的乔纳和22号看似是完全不同的两人,一个目标明确、勇往直前,一个淡泊明志、活在当下;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个自我否定,深锁心门。可是这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渴望成功,想通过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目标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可我们又很脆弱、胆怯,因为失败而不断陷入自我否定中。因为这些失败,让我们不敢确定我们迷恋的——每一缕阳光的温暖,每一丝微风的惬意,每一个爱人的眼神——是人生之为人的意义。

  对生命单一的理解很可能造成我们成为迷失自我的灰色怪物,过于追求成功的进取,人的感官功能会退化。作为一个存在五感的人,正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所说,咬一口披萨,看着天上的云,听着悠扬的音乐,你能分清哪个是物质的,哪个是精神的?更别说哪种快乐是更高尚的了。非要说追求人生的目标更高尚,这就是把人从自然中剥离出来,忽略人自然属性的不切实际的看法。

  那么是否无所谓追求目标?很多人看完这个电影的结论是:活在当下。我并不认为这是电影想传达的意义。电影并没有演出来,乔纳达成目标以后的情况:更多的演出机会、更好的收入以及更丰富的人生体会,可这恰恰是人生真实的存在,也是人们奋斗的意义。电影是想提供生命的另一种意义:比起冲刺的战栗,迈出的每一步才是我们日常的真实。如何在目标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没准这是皮克斯下一个电影要展示的主题。

  其实,这可能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有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却心安理得的慢慢前行。

《心灵奇旅》观后感4

  故事从一个美国的大都市开始,兼职的中学音乐老师乔伊在一天授课的时候收获了一封正式聘请他为音乐教师的信,但他的梦想是成为乐队的成员,登上舞台表演,即使总是失败,他也还想实现梦想——他并不开心。他的母亲想让他接受委任,因为那意味着稳定,反对乔伊的梦想。但同时,乔伊以前的学生邀请他担任乐队钢琴手,和一位有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威廉姆斯一同上台演出,后者在见面之后认可了乔伊。乔伊欣喜若狂,但又不敢告诉母亲,在他准备去演出的时候,他突然跌倒了,陷入了昏迷,进入了假死状态,进入了生与死的界限,在哪里他遇上了22号灵魂,它不想去往地球,但乔伊迫切的想要回到地球,一段暖心的奇旅就此开始。

  22号和乔伊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乔伊始终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梦想,生活落魄,一无所成,22号灵魂始终无法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许多位伟大的死去的灵魂都教导过它,但它始终没有办法找到生的意义,因此不能去往地球,它也因此变得厌恶生者的世界——他极其难缠,所以生死界限的所有生灵都觉得它“不够好”。

  22号很惊讶为什么乔伊那么想要回到地球,他的人生看起来那么失败,被否定被否定还是被否定(这不是和我和我的高数一样吗),比起它以前见过的伟大灵魂来说太差了,一点意义都没有,但乔伊仍然坚持着,他反复讲述着自己的梦想,眼中闪着光,这样炙热的冲动感染了22号灵魂,它打算补全通行证,把它给乔伊,让他回到地球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就在他们寻找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一个人的帮助回到了地球,但22号灵魂穿越到了乔伊的身体里,乔伊穿越到了猫的身上。为了实现乔伊的梦想,22号灵魂和乔伊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乔伊收获了他母亲的肯定和认可,而22号灵魂找到了它生的意义。

  生的意义让人动容——不是什么具体的事物,而是身边的一切,它爱着食物飘香的气味,爱着人们对梦想的认可,爱着夕阳下每一点落叶,爱着乔伊的热爱,是乔伊的热爱激发了它对世界的热爱,但乔伊不这么认为——他以为22号灵魂的所领略的意义就是他的爵士乐,就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是一个梦想,但是完全不是这样的。生活的意义怎么可能单单只是一个执念呢?它包括的'内容太丰富了。就像我们学医,就算再热爱学医的人生活就只有学习医学知识,提升自己吗?但乔伊确实只有一个梦想支撑着他——那就是参加音乐会的演奏,如果参加不了,他就焦虑烦躁愤怒,但是当梦想实现了,演唱会开成了,他的心里反而空落落的,感觉人生突然失去了意义,他反而想回到生与死的界限,把自己生的权利还回了22号灵魂的手中——他不想活了,他感觉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全部实现了。

  但22号灵魂对生活的热爱又鼓舞了他,他反思了自己对22号灵魂说的那些否定人生除了梦想之外的其他事情的意义的话,越发感觉荒谬无比。他也意识到了生活原来有那么多可爱又可爱的事物。但他毕竟是需要死的人,所以他想让22号灵魂去体验生活,送它回到了地球,自己去迎接死亡。但生死界限的生灵却给了他再一次活的机会,他打算,好好继续活下去,珍惜梦想,却也珍惜当下的,美好。

  是啊,不管我们的梦想实现与否,不出意外我们将与世界上平凡的万物度过这一生,而这一生,其实很漫长,梦想的实现其实不过是生命里的一朵水花,他虽然绚烂,意义重大,却也短暂。所以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那些平常的,稀松的事物,即使面对梦想与追求这种关乎人生意义的命题,也未尝渺小,与之相对的,梦想也未必是生命中压倒性的意义。而像22号灵魂这样把热爱生活当做意义的人,或者是至少一部分意义的人,他们好像活的更加快乐。

  或许在梦想与追求在上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要和自己和解,允许自己没那么有用一点,没那么高效一点,不要紧盯着一城一池的得失,即使光辉绚烂,也必将长久与平凡相伴,而平凡,如复旦里的梧桐落叶,日升月落,三教里长明的灯火,昼夜交替时黄昏的晚风,甚至是北食的西餐厅的牛排,有怎么能说不美呢?毕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故事给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结局,没有讲述委任信的结局,22号灵魂投胎到了哪,男主人公手机里的lisa是谁?但无所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续写。就像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有两位主人公的影子。就像我像乔伊对自己恨铁不成钢,做不出高数题,也会像22号灵魂一样时而觉得这个世界惊涛骇浪,充满危机,又会觉得平凡事物美好如斯值得热爱。我和乔伊一样,拥有了一次心灵奇旅。

【《心灵奇旅》观后感】相关文章:

心灵奇旅观后感11-11

《心灵奇旅》观后感02-24

《心灵奇旅》电影观后感02-16

《心灵奇旅》观后感(8篇)08-20

心灵奇旅观后感11篇08-20

心灵奇旅观后感(11篇)08-20

《心灵奇旅》观后感9篇01-08

心灵奇旅观后感3篇01-02

《心灵奇旅》观后感3篇01-02

《心灵奇旅》观后感7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