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观后感

时间:2022-02-14 20:58: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伤逝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逝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逝观后感

伤逝观后感1

  《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小说的同名电影。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电影的一开头用一只狗引我们到达涓生的所在地——曾经涓生和子君生活的地方。在大片的黑暗中,只有涓生的蜡烛微微的亮着。整个房间里回荡着涓生低沉的声音,语气透露出对子君逝去的惋惜,和自责。整个画面让人们陷入子君的感情世界。

  慢慢的画面迎来了亮光,我们进入了子君的回忆。靓丽的紫藤花点缀着小屋。涓生时不时走出屋子张望,满脸焦急,对于像子君走路声音的人也表露出厌恶之情。在等待中,他回忆起昨天看电影的情景——子君被女主的勇敢,敢于冲出丈夫枷锁的行为深深的吸引。但因为急着回家的原因而没有看完。这为后来子君来到后,在说出要冲出枷锁时的纠结做出铺垫。子君想,最后女主怎么了?是找到了自己的爱的人,快乐的生活?还是堕落了?但最后子君还是坚信女主获得了幸福。自己也冲出了封建家庭。在结束见面的结尾,确定自己信念的子君,走路也透出了许多自信。好似在告诉别人:“看,我敢向封建家庭说不!”后来,涓生和子君找房子,一堆家庭妇女和孩子们围着子君看。看看这个和爱人私奔的人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在之后生活在一起的画面,色调都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好似就表明了子君在婚后的生活中一点点的开始套入中国传统妇女的圈套。一遍一遍的重复着当年告白的场景,让涓生开始对子君才生厌烦的感觉。在画面中,经常插入子君以前的行为举止,但转眼便有回到现在:子君做着衣服,这样的方法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看出了子君的变化,也可以理解涓生的内心,和慢慢滋生的厌恶。一直到他们分开,到涓生的离去。

  整个电影,和小说一样是按照涓生的视角来写的,从一开始子君的勇敢,到后来子君的堕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为了突出子君的变化,采用插入回忆的手法,也很巧妙。光线的慢慢降低,也让人的心情随之波动。最后一切的回忆结束,又回到了那昏暗的小屋,只有涓生自责和惋惜的语气。

伤逝观后感2

  谁之罪

  ——观鲁迅之唯一爱情小说《伤逝》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心里。什么才是支撑爱走下去的力量?《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感??

  想到了娜拉,那个跟子君一样的女人,也是那般的毅然决然,然而鲁迅先生却说: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暗示了什么??

  从美好的热恋时充满爱的等待,多甜蜜啊,充满了到结合时爱的勇敢宣言,到初婚时爱的宁静与幸福,到日常家庭生活中爱的凝定,到遭到生活的打击后爱的无力,直到躲在冰冷的图书馆设计未来时爱人的缺席,中心词始终是“爱”。

  始终是“爱”,但却活生生的描写了赤裸裸的一个从“爱”到“无爱”的过程,只到涓生感到“子君,——不在近旁”时,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已经结束了。此时,是真的`结束了。

  一段抵挡住所有世俗压力的爱情,却被生活的现实活生生的掐死。还是那样的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我看见了一段轰轰烈烈的、自以为是的、膨胀到不知天高地厚的爱情,在生活的琐碎面前时被一层一层的剥削,最后只剩下千疮百孔的躯壳。

  曾经他们以为什么力量都没法分开的爱情,在现实面前却象是被挖空的矿井一般轰然倒塌。爱情在伤口恶化后便一点一点的逝去了。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封建礼教确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是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的。

  可笑的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仁义道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他们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了,怎么再抬起头来呢?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如果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以为是的“叛逆者”们,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这两个字眼!

【伤逝观后感】相关文章:

1.伤逝读书笔记

2.《看见》观后感

3.宝莲灯观后感

4.灯展观后感

5.左耳观后感

6.钱学森观后感

7.关于观后感

8.李时珍观后感

9.视频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