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观后感

时间:2021-11-13 10:40:3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2016里约奥运会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6里约奥运会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6里约奥运会观后感

2016里约奥运会观后感1

  5日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巴西马拉松运动员范德利马点燃奥运主火炬后不到一小时,在里约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坎德拉里亚教堂对面,来自贫民窟的14岁男孩乔治戈麦斯点燃了“人民圣火台”,而见证这一时刻的不是各国政要,而是数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们。

  里约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来到南美大陆,而这也是奥运史上首次出现圣火台不在主赛场内的情况。听说奥运期间所有人都可以到这里与圣火合影,重庆晨报记者也前去老城区一探究竟。

  在转了一趟BRT、两趟地铁后,记者终于到达了位于老城区的奥林匹克大道,尽管这里被称为“老城区”,但高耸的大楼间混杂着各式老建筑,再加上川流不息的人潮,还是让记者有一种置身商业区的错觉。此时,同行的记者却指着大楼与大楼之间的小巷子告诉我,2014年世界杯的时候,他就差点在这样的地方被抢。

  一位里约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为了奥运会顺利进行,里约来了8万多名军人和警察,军队主要负责保卫奥运场馆,而警察则在地铁、公交和街道等地巡逻,这也和记者一路上的观感相符。

  而热情的里约市民除了会给你指路,也会告诉你一些安全知识,开幕式当晚,记者在马拉卡纳体育场附近转悠,想找一个小酒吧感受奥运氛围,走在前面的一位里约女孩看到记者在找路,竟特意转过身来指着旁边一条黑黑的支马路告诉记者,“不要往这里走,晚上不安全。”

  不过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王亦霏告诉记者,她在里约生活了两年多,虽然里约治安不是特别好,但是也不用怕到什么地方都不敢去,这个城市有所谓的安全区、安全时段,或者说,只要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比较危险,不去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很安全地生活在里约了。

  里约当地时间11日下午,记者来到奥林匹克大道终于第一次在里约感受到了热烈的奥运气氛。

  奥林匹克大道是由里约一个旧港口改建而成,文化气息浓厚,巴西国家历史博物馆就在大道的附近,走到大道的入口,记者还看到了停泊着军舰的巴西军港和巴西海军博物馆。刚进入奥林匹克大道,记者就听到了一阵热闹的欢呼声,在一个高高的塔吊上竟然有人纵身跳下,原来是一家奥运官方赞助商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蹦极点,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顺着人流再往前走,就远远地看到了奥运圣火台。在圣火台对面,有一座四五米高的山丘,上面已经站满了人,大家都只有一个动作:跟圣火合影。

  一位里约当地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很多人像他一样买不起开幕式门票,能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圣火感觉非常好。

  另一位巴西美女兴奋地给记者看了自己发到Ins的照片:“我也是看新闻才知道奥运圣火搬到这里了,这太好了,这样大家都可以和圣火合影。”

  一位巴西老人则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个破旧的港口,现在因为圣火变得很热闹,“这很棒!”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曾说:“大家都要习惯巴西人在最后时刻解决问题。”2014年世界杯之前,全世界都对这个国家充满疑虑,但巴西人仍然奉献了一届精彩的比赛。

2016里约奥运会观后感2

  昨晚在里约会游泳决赛现场目睹了孙杨200米自由泳项目夺冠的全过程。当时特别开心,使劲摇手中的国旗,大声喊:“孙杨!孙杨!”,甚至拿出手机录视频的时候手一直在抖。

  运动员在中国是很特殊的一个群体,貌似和我们普通中学生没有什么交集。他们是一群从小被选中,经过层层选拔、常年封闭训练的“特殊人士”。这种人为制造专业选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我们在学校通过苦学来考大学的成长模式不大一样:毫无疑问,这群“特殊人士”的世界就是围绕出好成绩转。这群“特殊人士”都很能吃苦,个个都很坚毅,或许比我们中的大多数还多一份单纯,毕竟运动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我身边的小伙伴没有太多参加体育比赛的,大多都是乖乖读书的学生。这样,我们离他们就很远。

  两个不了解的人第一次见面很容易产生误解,就更别提两群不了解的人了。我曾经花了半年时间研究《中国退役运动员生存现状及转型建议》,走近运动员的生活,发现我对运动员们刻板印象错的不知有多离谱。我本以为他们像机器一样,只会训练,生活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其实他们就同你我一样,会哭会笑,渴望好成绩,更渴求大家的认可。多年以来,中国运动员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片面追求大赛奖牌。这样,本来就离我们很远的运动员,很自然就会被我们逐步忘记。

  任何竞争都是激烈和残酷的。奥运会这个舞台的入场券是用多少年的艰辛换来的。所以,任何一个运动员拥有奥运会参赛资格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很心疼那些小众项目的中国运动员。他们的教练和亲友在他们没有取得任何冠军的时候大概会摸摸他的头,说句“你尽力了”。也就仅此而已。之前我也提到过,香港击剑的女孩子Vivian在美国斯坦福读大学。我猜当她的`同学知道她将要参加奥运会时,都会向她投以由衷佩服及难以置信的眼神。我是多么希望中国各个项目的运动员也都能吸引投向自身的佩服目光,而不是“理所当然”被期待在国际大赛上夺取金牌。

  聊到孙杨,就很难避开霍顿。

  这个年轻的澳洲运动员以孙杨药品检测阳性为由,大声斥责他,“drug cheat!”大概任何运动员都希望自己玩命拼搏的赛场是一片净土。霍顿的出发点可能是正确的,他不希望比赛不公平公正,无论如何他还是忽略了一些有效信息。孙杨用药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比赛成绩,他为的不是cheat。霍顿若叫他“a guy that used drugs”会好很多。很可怕,霍顿没有耐心搞明白“孙杨事件”背后的实情,外媒也像他一样懒惰地把药检阳性和作弊直接挂了等号。更可怕的是霍顿惹怒了一群来自人口大国的义愤填膺的网友。这里面还有个乌龙—一个叫Mark Horton,不是Mack的英国男人收到了无数条@提及到为孙杨道歉的推文,导致他自己的社交媒体接近崩溃,于是他出于无奈被迫发声:“霍顿你快道歉吧”。由此可见,中国网民有多么“厉害”。

  “尊重”二字一是来自教养,二则是凭借自己的行动换取的。观赛时,不管看到来自哪个国家的哪名运动员,不论自己当时的心态有多么激动,都希望大家可以把握好自身心态。赞,要赞得到位;喷,也要喷得得体。

【2016里约奥运会观后感】相关文章:

1.奥运会观后感

2.《东京奥运会》观后感

3.东京奥运会观后感

4.2008奥运会观后感

5.奥运会观后感15篇

6.东京奥运会观后感【推荐】

7.东京奥运会观后感【精】

8.东京奥运会2021观后感

9.2021东京奥运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