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管仲的发言稿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总不得不需要用到发言稿,发言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你写发言稿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仲的发言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仲的发言稿1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择高处立,向宽处行》。我想,先跟大家说个真心话。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人,都令我倾慕: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鲍叔牙识才荐贤,谦和忠君;而管仲则鞠躬尽瘁,凭借过人的智谋,帮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可以说,在史册中,他们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折服鲍叔牙的胸襟度量。正如孔子所说的“荐贤贤于贤”——荐贤,须知贤,这是智慧;推贤,这是仁爱;引贤,这是道义。而这些,恰能体现荐贤者超拔的站位和容人的.胸襟。
宽博容人,那不是一种故意做出来的姿态,而是一种情怀和雅量;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那种大智闲闲的游刃有余。
就像鲍叔牙,他本可以在商言利,与自私的管仲割席断交,也可以骄矜放旷,藐视管仲的贪生怕死;但他却一次又一次宽落落地予他以包容和维护;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愿位居其下,辅助他做事。这胸襟,便比常人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他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因此心无杂念,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于是,宽容在他,便可以是一种体谅,暖暖的;可以是一种格局,宽宽的;可以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成就别人也补益自己。
这种互相成就,正像那雨过天晴,人情和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容人美谈。战国时,面对廉颇的敌对,蔺相如选择了宽容,最终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唐朝时,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李世民选择了接纳,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古今中外,类似美谈数不胜数。
相对于个人而言,我们的人生,肯定不会时时一帆风顺。曲折会有,坎坷也会有。
亲爱的同学们,且请记住: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最难得是长风万里;宽容,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那里,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管仲的发言稿2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功成不必在我》。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不难发现此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胸有大志、公而忘私。齐桓公为称霸天下,放下一箭之私仇,拜管仲为相。鲍叔牙为成就大事,高风亮节,甘愿退位让贤;管仲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志向,不拘小节,竭力辅佐昔日政敌,最终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不朽功绩。《谋略论》有云“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所以成大业者一定要有大局观,能够真正观大势谋大事必定是一种胸襟,一种志向。
故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鲍叔牙知人识人的眼光、荐贤举能的胸襟和大而忘我的情怀,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混乱时期,鲍叔牙能够以齐国大局为重,自甘屈人之下,明月入怀、淡泊名利,不仅成就了“华夏第一相”管仲,更成就了“管鲍之交”的千古美名。这也正好切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大胸怀源自大境界,大境界造就大作为,2020新冠疫情期间,全国无数医护人员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人们不可能一一记住他们写在防护服后面的名字,更不可能认识他们那一张张被口罩遮住的脸,但他们却将“白衣天使”这个美丽的名字永远的印刻在2020年抗疫攻坚战这个伟大的历史丰碑上。
每一个新旧制度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代代人默默的`前赴后继和接力奋斗。疫情以来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牢固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底无私天地宽,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管仲的发言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的发言的`题目是《上善若水·知爱合一》。
《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诚然现,才能让企业繁荣发展。以唯才是举机制选人用人,在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员选拔上也同样适用,这便是“知”的现代意义。
当然,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人才之间,企业之间,也有可能产生恶性竞争,这便是宽和的意义所在。一个社会在良性竞争氛围下发展,一个国家在充满着和谐宽容的环境下腾飞,这才是我们中国的发展之路。一片汪洋,是由无数的水滴所汇流而成。只有每一滴水,都布满了宽和,理解的上善之“水性”,汪洋才能奔腾不休。
知爱合一,上善若水。万物发展不是靠蛮力传递,而是靠爱与宽容传递。
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管鲍之交,自古为千秋美谈,管仲与鲍叔并没有应各位其主而分道扬镳。而齐桓公也不计前嫌,虚怀若谷,最终取得了九合诸侯而不以兵车的辉煌成就,更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代霸主。因此,千古美谈管鲍交,风物长宜放眼量。
于友。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鲍叔的举贤是历来被称赞的`,他知管夷吾家贫,便多分他钱财,鲍叔知管仲家有老母,便为他的临阵逃,脱贪生怕死寻找理由。因此,观众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但鲍叔却为推管仲为相,这就是所说的“宰相肚里能乘船”吧。多年之后的一个月夜,一位官员正在骑马飞奔,追上了失落的韩信,萧何的威名也就传遍了全国。
如果管仲是匹千里马,那鲍叔牙一定是伯牙。天下满相识,何处是知音,对朋友,我们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精神,团结合作,唯有相让是友情鲍叔的大度令我敬佩。也许,“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是如此吧?
于君。齐桓公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他思贤如渴,任人唯贤,那豪迈的一指,使这一代霸主更加熠熠生辉。管仲的那一箭射来了雄才大略,射去了一对深厚的君臣友谊。面对捉捕归来的仇人,恒公咬牙切骨,恨不得将管仲碎尸万段,将其尸体弃之荒野。但他忍住了,他明白,我的山河社稷需要有贤人来辅。这股仇恨他只能埋在胸口,随即任命管仲为相。这惊遍朝野,谁也没想到,当齐桓公登上霸主宝座时,竞会对管仲称谢。这对君臣,也创立了老马识途,石破天惊的故事,受后人瞻仰。
相反,任人唯亲,孤行的君主也必定会走上灭亡的道路。项羽逐范增,以武治国,最终导致了乌江边的涕泪横流,拔剑自刎。同样,唐玄宗在晚年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任用口蜜腹剑李林甫,乱国专权杨国忠,引发了安史之乱。孙武说:同欲者胜,民齐者强,唯有君臣同心,才能共利断金。否则,要么是贤能之人离你远去,要么是贤能之人看着你逐渐淹没于滚滚浪涛之中,不复往回。
于人。孟子曾说:管夷吾举于士所以动身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悲观的生活能够助造上进人生。十年寒窗,百年苦读,莘莘学子的梦想就在放逐一瞬。相信,我们都是两眼有光,未来可期的青年。努力,打赢高考!不负韶华!
千古美谈管鲍交,风物长易放眼量。团结与此终身定,莫把流离作无期。未来!拼闯!
管仲的发言稿5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多少仁人志士在其中掀起浪潮,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这其中,便有一位人物,唤作桓公。
衣袂飘飞,志气凌云。本该享受悠闲少年时期的他却被卷入权计之争。本该明澈的眸子目睹了无数杀戮,本该白净如玉的双手被兵器磨出了茧。年纪轻轻身处乱世,最后却能于群雄鼎立,九合天下,一匡天下的事迹为后世传颂。比起景仰他的雄才略智与机敏妙计,我更企慕他的气度与胸襟。
挚友如异体同心。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对于齐桓公来说,在这纷繁乱世中,能信任的能相信的,莫过于多年忠心跟随着他的'鲍叔牙了。知音难觅,挚友难求。所以,面对鲍叔心的引荐,齐桓心选择了信任,之后得以招纳贤才,为他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巨擘富兰克林曾有言: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士中,而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对于桓公来说,管仲是险些夺去他命的人。换作普通人早就将他处以死刑了。可齐桓公不是普通的人,他看到的是管仲的英勇好战与理政能力,接纳了他并封公。如此宽广之胸襟,舍桓公其谁?他的诚意与格局也打动了管仲,让管仲放下戒备忠心耿耿全力扶持桓公,助桓公完成了称霸天下的目标。
管仲贤而善理政,鲍叔谦而甘处下。但若桓公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识大体顾大局之智,这三个人的传奇可能永远不会上演。接纳一个人的话是很艰难的,接纳一个曾为敌人的人更是不易。但桓公他做到了,他的包容,让三贤士的优点有机结合,谱写了一段传奇的佳话。
俗话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才能的人善于团结周围的人,美美与共抑或是取长补短,自身价值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桓公将鲍权引为挚友源于一份信任,他将曾经敌
对的管仲引为挚,则是源于一份知音之许。正是他的舍小取大放眼全局之胸襟与敢于为长远目标放弃眼前利益的智慧,让他得到“春秋五霸“之首的美誉。
回望民族历史,我们的国家历经战火狼烟,风云万干,立足家国之思的民族精神却历久不灭。尘淳阖尽而光生其间,今时今日的我们更应该心系家国,不负光阴往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6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宽容铸就千古伟业》。看了齐恒公、管仲和鲍叔三人的故事,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令人敬佩不已的高尚品质。但这三人中令我最欣赏,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齐恒公。
林则徐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齐恒公的身上就完美的体现了宽容这一品质。管仲曾辅佐公子纠与齐恒公争夺君位,两人之间更是有着一箭之仇。换做别人,早就将管仲当作仇敌对待,恨不得得势后将其碎尸万段。可是齐恒公不但没有在得势后处置管仲,反而是听从鲍叔的意见,重用管仲。若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不落井下石便是好的了,更别说是不计前嫌,让他成为自己的助力。在处理管仲这种事中所体现的宽容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正是他的这一高尚品质助他登上了春秋霸主的主座。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得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齐桓公的宽阔胸怀,不仅用于管仲还用在了鲍叔身上。对于鲍叔来说,管仲是他的朋友。齐桓公是他的上级。但是齐桓公与管仲有一箭之仇,所以这种情况下鲍叔本可以将管仲藏起来。保他一世无忧。但他没有,他选择将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重用了管仲,在古代,能有多少君王会如此宽容的对待自己的臣子。没有将他这种行为以连做罪名而被诛杀都是万幸。更别想让他善待并听取你的建议了。也正是因为鲍叔所忠心的人是齐桓公,让他们三人互相成就,建立了春秋霸主的一代伟业。
宽容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令人不可忽视的作用,有齐桓公重用管仲,不计前嫌;有蔺相如躲避廉颇,宽以待人共保赵国安定;还有蒋琬愿谅杨戏对他的辱骂而赢得了“丞相肚里能撑船”的美誉。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体现了宽容的重要性。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或许别人是觉得他们在吃亏,殊不知这些事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同学们!如今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了,但人与人之间的之间难免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我们不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互相各让一步,学学齐桓公的宽容品质,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怨气。多一些欢笑!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在我们的班级读书会上跟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今天分享的读书内容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让我很是感动。他们每个人都让我敬佩和骄傲,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齐桓公虚心纳谏,礼贤下士,听从鲍叔的建议,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想当年,管仲带兵阻击他,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他装死才得以逃脱。这种曾经置自己于死地的深仇大恨,怎还岂能重用?可是齐桓公做到了。真可谓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宽容博大,以德报怨。
狭路相逢勇者胜。齐桓公即位后,管仲的人生之路眼看已经走到尽头。可齐桓公和鲍叔不仅没有置他于死地,反而却赏识和重用他,于是管仲又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情此恩必当终身相报。管仲不负众望,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
要说他们三个人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恐怕要数鲍叔了。
在齐桓公即位后,按常理正是鲍叔得意之时,做为NO。1的大功臣,意气风发,大可呼风唤雨,任性而为。可是他并没有。在此重要时刻,他却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他极力举荐管仲,而自己却甘居其下。说到这里,我感动得眼泪就要出来了。谦让是一种美德,宽广是一种胸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鲍叔识大体,顾大局,知人善任,他对管仲大力支持和信任,以至于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让人称赞。“管鲍之交”也为我们交友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时刻以“克己复礼”来提醒自己,与朋友交往要真心帮助,以诚相待,甘为他人做嫁衣。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文明历史,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廉颇“负荆请罪”让我们明白了时刻以大局为重,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孔融让梨,让我们懂得了从小就要学会谦让。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精忠报国。 “圣与贤,可驯致。”我们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做好“君子”之道。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慧心慧眼知人,千里马任重道远驰骋。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格局,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能量。我们看到了团结,信任,默契,合作,忠心,抱负,力量等积极品质。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桓公之胸怀,鲍叔之知人,管仲之能力,他们强强联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合力之固,坚不可摧。
有了这股强大的合力,也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疫情期间,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共战疫情。在我们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动员,全民行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风“火”神速,“雷”厉风行。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大家劲往一块儿使。医护人员们在抗疫一线日夜奋战。社会各界紧急行动,倾力相助。各行各业,各人,也为疫情防控克服各种困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合力,使疫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合力之下,我们都有一种拼的精神。医生拼的是医者仁心,国家拼的是制度张力,亿万人民拼的是鼎力相助。有了这种拼的精神,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疫情期间,我们中国还向世界各地派出支援医疗队并捐赠大量防疫物资,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
我们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我们在抗疫中淬炼和磨砺的精神财富,凝聚起不断向前的磅礴伟力,激励着我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我们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了担当和责任,也深深体会到了做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我们要学习桓公的胸怀,鲍叔的知人,管仲的贤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合力有了,春风化雨,一切便会充满希望和力量,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8
尊敬的主考官:
您好!
我是应聘的考生,感谢考官给我发言的机会。
韩信以千金回报一饭之恩,成就知恩图报的历史佳话,自然也为人称道;同样是身处穷乏而受人之恩,管仲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其正道直行,令尘俗之人怨恨,但却令君子、令天下人感佩。确实,一般意义的报恩,有恩必报,且当涌泉相报;但君子心中的报恩,则超越了私恩,推及四海,泽润苍生。
两人格局的高下,或许也和日后的结局不无关联。韩信“将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建不世之功,但最终惨遭“葅醢”之刑,令人唏嘘感慨。这固然因为汉高祖薄情寡义,但恐怕也与韩信格局不大有关系;管仲则不然,饥渴难耐,受人之恩,按理说,他应感恩戴德,但他却翻脸不领情,在常人看来不近人情,但他绝不为一己私恩,就罔顾国家法度,背弃公心,正是因为这样的格局,故能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业。
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智。
可能多数人,在遭遇管仲的情况时,会先开一个“日后必有厚报”的'空头支票。但如果口惠而实不至,往往祸及其身,与其日后授人以柄,不如当面回绝。管仲深知这点,因此绝不封官许愿,信誓旦旦。管仲之智,还在于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守边境者言行背后的私心。那不是施恩,而是交易和投机。
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直。
从古到今,并不乏收买人心、假公济私的人,他们善于以小恩小惠笼络人,积攒所谓的人脉,然后互通有无,广开门路,“姊妹兄弟皆列土”的也不在少数,而管仲绝不迎合世俗,足见其直。管仲的回答,听起来容易让人有怨意,也是有深意的:你若有才,我也量才录用;你若无能,我亦无可奈何。这话虽然让恩人怨恨,但公心为上,哪怕背上“忘恩负义”的诟病,又何必在意?
历史是一堆灰烬,灰烬之中尚有余温。韩信、管仲的故事一直启迪着后人。当我们步入新时期,礼尚往来,有恩报恩,仍然是不可丢弃的美德,但在法治社会,有志青年们又有必要涵养更宏大的格局,铭记而又能超越私人之间的恩情,看清楚公私之间的分水岭。
报私恩,看似是私事,其实可能彰显公德、公心。这对于今天的选贤任能也很有警示意义。如果领导干部,以是否有功于我、有恩于我、有利于我,作为人才使用标准,而不是公心为上,唯才是举,就会掉入任人唯亲,大搞裙带关系的泥淖之中。再说,那些急于报答小恩小惠之人,也多是睚眦必报之人。记住那些真正雪中送炭的人,远离那些锦上添花、别有居心的人,为官者不可以不察。
臧否人物,鉴古知今。管仲的知恩不报,“非不为也,乃不可为也”,绝不为一己之私,而违背天下公义。这种不枉私情、不恤人言,而推恩四海,为天下计的人格背后,是深远恢弘的格局。见贤思齐,我们当从而师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考官!
管仲的发言稿9
诸位师友: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慧眼识才,心怀河山》。
世人皆赞齐恒公格局高远,胸怀宽广,赞管仲尽忠职守,忠于天下,对此二人,我亦心怀敬意,可若是论谁给我带来最深的震撼,我还是首选鲍叔,正是他的慧眼识才,心系社稷,助推齐恒公成就霸业,可谓“真贤士”哉!
鲍叔的慧眼识才,首先体现在他对“已谋私利”还是“甘居人后”的选择上。同学们,管鲍分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管仲曾多取财物,遇战而怯,谋事多不成,幽囚受辱而不以死明志,从个人私德而言,管仲的人品颇令人质疑。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超越世俗之见。他见识高远,识人卓越,能不汲汲于小节而看到管仲的治国大才,在齐恒公即位时甘居于人之下,举荐管仲为相,最终在‘春秋五霸的权力角逐赛下,让齐恒公扮演了成功的角色,让管仲成为了成功的辅佐者,自己却只是默默无闻的“贤内助”。
鲍叔的慧眼识才,还体现在他对统治者齐恒公的”知”上。当年公子小白险些被管仲之剑射中,装死才逃过这一劫。按道理,夺命之仇不共戴天,若是有了机会定当加倍奉还才是,可是得势成为齐恒公的小白,非但没有要了管仲的命,反而委以重任,给予重权,最终成自己之大业,这无疑是身为辅丞的鲍叔识中了齐恒公拥有大胸襟,他深知齐恒公是大人者,有大德,能以德报怨,以德化人;他深知齐恒公能以天下为重任能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因此,他坚毅,大度的`说出:“非管仲不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感人的故事里,千里马乃是齐恒公。管仲一君一臣,而识千里马的伯乐不正是鲍叔吗?司马迁如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便可知鲍叔“慧眼识才”的超强本事。他的慧眼他的忠君忠国尤其值得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今之国人学习。“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而用人之要首在知人”,而中国青年更应将自己锻造成才,丹心报国!
君其勉旃吾行矣!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0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识人属鲍叔,谦让赞鲍叔。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乃文化之都,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两位公子争夺君位,管仲与鲍叔分别辅佐他们,二者形成敌对的状态,后来小白即位史称齐桓公,鲍叔却向桓公推举管仲他自己甘愿旗下,正因为鲍叔的知人善用,谦虚礼让齐国才成就一代霸业。
知人善用——国家兴盛之根本,民族复兴之脊梁。鲍叔看到管仲的才能向齐桓公推举才得以重用,齐国也因此才能兴盛富强,齐桓公也被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此等功劳都离不开鲍叔的知人善用啊,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由此观之,新中国的今天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民族富强,能有此成就也离不开国家的知人善用。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玉兔二号月球背面着陆,蛟龙号深潜,中国已实现了上可九天揽月,下五洋可捉鳖,这些成就都是国家对人才的善用,两弹一星的邓稼先,毕生致力于核武器研究的钱学森,医学界的“巨人”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奋战于抗疫一线的钟南山等,这些伟人都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但是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知人善用,由此观之,知人善用乃国家兴盛之根本,民族之脊梁。
谦虚礼让——中华之礼节,文化之传统。鲍叔为能让管仲得以重用自己甘居其下,此等谦虚礼让之礼节不正是中华文化之传统吗?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古时蔺相如对廉颇的无礼,再三谦让中使廉颇番然顿悟负荆请罪一致,对外成为千古之美谈;今朝公车礼让已成为一种时代人们潮流的趋势,社会的公众道德的体现。谦虚礼让从古至今被中国人所传承弘扬,不曾中断,此乃中华之礼节,文化之传统。
良将用兵,能用其所长;织工织布,能尽善尽美,推起伯公都能如此—亚里士多德;虚己者进德之基—方孝孺。知人善用乃国家之首,谦虚礼让乃国人之礼仪,二者结合乃古之传承精之风度。
古时鲍叔的知人善用谦虚礼让,让齐国富强兴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紧随国家脚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而努力拼搏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诗经。国风。周南》中有这样一首诗: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吟诵这首诗,脑海里浮现出一种极其厚道、宽容、大度的植物,它叫樛木。历史上,也有像樛木一样的人,他就是鲍叔牙。
读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时,除了脑补鲍叔牙有一副暴牙之外,无比佩服他的无私。我想:任何人都想要这么个朋友:他和管仲合作做生意,管仲出资少,最后拿的分红却比鲍叔牙多。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他比我更需要钱。”他和管仲一起去打仗,管仲冲锋时跑在最后面,撤退时却第一个跑,鲍叔牙说:“管仲他爸死得早,他怕他自己死了之后,老妈没人养。”管仲仕途不顺,屡次受挫,他说:“管仲,你不要难过,我知道你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人,只是没遇到欣赏你的人。”管仲帮助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刺杀小白,小白登上皇位后,鲍叔牙又极力推荐管仲当宰相,自己甘居下位。
这样一位贪财、无能、懦弱、不忠不义之人,放到如今,恐怕人人避之不及,谁愿意在精神与物资上无条件无休止的付出,而收获甚微?鲍叔牙却和和这样一个人成为挚交,这种厚道,宽容,大度的胸襟,实在令人佩服。难怪,管子最后留下一句千年不朽的叹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在友谊的小船上充当的.是一个看风景的人,鲍叔牙奋力划船,偶尔吧桨交给管仲,管仲倒好,把桨扔水里了,还得鲍叔牙去捞,是不是光想想就觉得心累?鲍叔牙,真的很像王尔德童话《忠实的朋友》中的小汉斯。小汉斯也一直是个冤大头,一直被他“最好的朋友”磨坊主所利用。磨坊主不断地赞美小汉斯,告诉他,自己有多么珍惜他的友情,在这样的赞美中,小汉斯被迫走上神坛,神坛上去容易下去难,后来,他被磨坊主给累死了。管仲不是磨坊主。上面这些事是管仲自述的,一般人,像这么不要脸的事情,哪怕做得出来,也不好意思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也要解释几句,表示不得已而为之。但管仲却没有,他能如实告知大众,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知道鲍叔牙在这段友谊中多么吃亏。一个人在羽翼未丰时,便得到朋友无条件地帮助、支持、包容,默默陪着自己试错,从无怨言,这大概是友谊的最高境界。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想做管仲,希望遇见鲍叔牙那样的朋友。鲍叔牙越过利益和物质还有伤害,和管仲达到了相知,成就管仲达到人生巅峰。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再次吟诵这首诗,心中流泻出一时的感受:如果可以,我愿意成为鲍叔牙那样的樛木君子!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君风之所存,霸业之所成。”众人皆知春秋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大业,孔子有云“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对管仲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司马迁又言:“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诚然,没有鲍叔,管仲不得重用,没有管仲,千秋霸业难成。但无齐桓公,霸业之成无望矣。
齐桓公能屈能伸,不患一时之得失。当初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天下时,管仲竟然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危在旦夕,不得不装死逃脱。倘若公子小白不放低身段,何以保全自己?一时的困顿从不会成为强者的绊脚石,只有弱者才会败下阵来。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想起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凭借自己长远的目光于坚不可摧的意志,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是这最好的时代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应以坚定的毅力,敏锐的眼力去成就属于我们的未来。
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计较个人之过节。管仲曾以箭指公,公海纳百川,以天下为己任,重用管仲,助己成就霸业。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这是怎样的包容?尚不言管仲曾是齐桓公成王的最大障碍,光是让齐桓公装死以保命颜面尽失,就足以被处以极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同学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绝交的地步呢?宽容,是人性中不可多得的美好。唯有宽容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嚣张跋扈为心平气和。宋江为什么能成为梁山泊的寨主?因为他性平和,待人和善。众人皆愿为其一死。单打独斗的人难以成为最后的赢家,只有那些以徳服人,以水载舟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齐桓公善纳良谏,以广开言路成千秋大业。鲍叔谏曰成霸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便委之以重任,成一段佳话。古时善于采纳良言的君王无不开启本朝之盛世,只听谗言滥杀谏官的人主多暴虐无度。我们不是君王,但也可以集思广益,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讨论小组的目的正在于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观点,汲众人之所长以补己之疏漏,何乐而不为?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时代给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不乏提拔才俊的鲍叔,不缺运筹帷幄的管仲,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崇高人格精神的齐桓公。唯有齐桓公般的青年人,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寻得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千秋霸主齐桓公那不朽的人格魅力越过千年的历史,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以启迪与思考。最后请容许我高喊一声“君风之所存,霸业之所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次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提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家马上就能想到春秋乱世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吧。春秋乱世,英雄角逐,齐国公子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带钩,装死方才得以逃脱。但其即位后将昔日几乎置自己于死地的管仲委以重用,前嫌尽弃。此等胸怀雅量,彰显了齐桓公求贤若渴之心,振兴国威之志,霸主之名怎能不非齐桓公莫属?
君不见,山不让尘,川不辞盈。齐国宫廷内外燃起层层火炬,那是齐桓公以庭燎之礼日夜接待各国人才,除相国管仲外,他以非凡的气度和胸襟赢得了天下贤士之心。回溯历史长河,多少豪杰如齐桓公一样礼贤下士?刘玄德“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只为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唐太宗重用曾为李建成部下的魏征,终助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成就万国来朝的盛世大唐。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任用人才,不念仇恨瓜葛,不计一己之力,而是包容体恤、兼怀大度。
君不见,致安之本,唯在得人。除胸怀宽广之外,齐桓公还知人善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齐桓公的慧眼与信任,成就了一对流芳千古的'明君贤臣。孔子评论桓公“九合诸侯”乃“管仲之力也”。其实,管仲之大放异彩,何不恒公之力也?商鞅之变法图强,何不秦王之力也?东坡之年少名满京城,何不欧阳修之力也?萧红之名噪一时,何不鲁迅之力也?傅抱石成一代绘画大师,何不徐悲鸿之力也?山下俊彦之壮大松下电器企业,又何不松下幸之助之力也?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人尽其才则百事兴。
君不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约里奥·居里有言:“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更应当注意培养人才。”祖国为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成为人才的能力,包容人才的雅量。当然,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我国不仅培育出优秀的年轻一代,还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他们纷纷在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程序设计等尖端领域大显身手。
同学们,齐桓公的“慧眼识英才,壮志兴国家”已成为历史烟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也成为一个胸怀宽广,格局博大的君子,既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又为我盛世中华梦圆贡献力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
管仲的发言稿1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肯定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触良多。三者的品质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对其中鲍叔的感触最深。他不仅心胸宽广,知人善任,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心系国家,实为古今罕有之良臣矣。
齐桓公心胸宽广。管仲带兵阻击他,射中了他的衣带钩,险些杀死他,而在鲍叔给他提供建议后,他不仅没有报复管仲,反而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是贤明之君。但鲍叔心胸之广丝毫不在其下。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取胜成为齐桓公后,鲍叔竟全力向他举荐身为敌方之臣的管仲,丝毫不记当年战场纠纷。不仅如此,他甚至甘居管仲之下。自古以来,举荐他人者多有,甘居人下者少有,甘居于自己举荐的人之下者,除鲍叔外怕是没有几人。足见鲍叔心胸之宽广,绝非常人之可比。
管仲受命后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鲍叔的才能其实也不容忽视。鲍叔与管仲不同,管仲强于治国之能,而鲍叔则长于识人之能。鲍叔的才能虽然不及管仲,但是他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战胜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足以说明他的识人能力强于管仲。随后齐桓公即位,他又慧眼识管仲,向齐桓公举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堪称一名伯乐。管仲是幸运的。齐桓公若没有管仲,便不可能成就一番霸业,而管仲没有鲍叔,才能从何处施展?恐怕也只能怀才不遇郁郁终生了吧。所以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更心系国家。难道鲍叔自己不想当一名丞相吗?凭他的才华是完全可以胜任丞相的。但是他举荐了管仲,将丞相之位拱手让人。这种做法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他知道管仲可以帮齐桓公称霸而自己不行,于是毫不犹豫地推举管仲。鲍叔舍己为公,一切以国家发展为重,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吗?在他的辅助下,管仲得以尽情施展才能,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他们的故事传为佳话,永垂不朽。
同学们,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需要管仲和鲍叔这样的人才和齐桓公这样的领导者,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以史为鉴,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15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春去冬来,几回寒暑,长河浩荡,世事万千。虽穿梭千年,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之事仍于人铭记。今日我有幸在此发言,愿谈谈我在公子小白身上的所思、所想。
春秋时期,群雄四起,他何以傲视天下?是当日管仲伏击,装死逃脱?抑或是后来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我想,这都是他得以傲视群雄的原因。甘心忍耐,他得以活命;宽恕他人,他拾得人才。“必有容,德乃大。”的精神早已流淌于他的血脉中;“必有忍,事乃济。”的气概亦充盈于他的.肺腑里。为求长安花开尽,为使天下共太平,小白将宽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计过往,任用管仲,终换得春秋首霸、名满天下。
一国之君,万民敬仰,求取贤才之时,若无宽容何以得众?若无宽容何以得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在心,得以繁华。
溯游历史长河,引才纳贤之事总需博大胸襟、宽大胸怀。“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换得国家盛强;魏征直言不讳敢于进谏,唐太宗次次宽恕并以他为镜,换得王朝兴盛。无尽苍穹、碧波万顷,交叠白羽为广翅,方展鸿衣之壮丽。公子小白以宽容接纳管仲,并以此成就大业,天下贤才,便也皆愿投奔,国家之力量,由此蓄积而起。
但值得一提的是,缺乏底线的宽容与让步,则违背了起初向往美好的心,最终结果,只会变得灰头土脸、一文不值。国家之间,更是如此。若今仍如旧中国在面对强军霸凌时一蹶不振、任人宰割,今日之中华盛世,便不复存在;若今仍如旧中国在面对外国侵略时唯唯诺诺、听候差遣,今日之中华繁华,便不再得见。因此,即便我国以宽容待人、以友善处世,渴求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时,面对他国示威,我们也一定不会姑息。宽容不是软弱无力,宽容不是任人消费,守住底线,坚持原则,践行真切而深刻的宽容之道。
国事如此,处世亦然。“六尺巷”的故事广为赞叹,“农夫与蛇”的故事亦引人深思。但处世待人,仍应怀宽广的胸怀与博大的胸襟,为人应宽容待人,亦应保有底线。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宽容于心,可得人心。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管仲的发言稿】相关文章:
发言稿05-29
助学金感谢发言稿范文_发言稿06-03
会销冠发言稿_销售年会发言稿05-13
开工的发言稿07-13
厂庆发言稿06-08
升职发言稿02-04
企业发言稿02-28
发言稿(必备)05-29
产品发言稿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