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优]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书里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书开头一句话是这样说到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书上有上百个人物、军事谋略家。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讲述对人的忠。孝。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化人心。书中描绘了如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一些人的无能,周瑜的心胸狭窄,勇者张飞,义者关羽……
书中关羽是给我留下了印像最深化的人物之一。书中是这样描绘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枣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他的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华容道义放曹操等等一些义举都让人称赞有加。在我看来关羽虽然为了嫂子降了敌人,而后得知大哥在哪还是千里走单骑回到大哥身边。在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更是展现了他的勇猛。赤壁之战中在华容道义放曹操更是突出了关羽一种难能可贵的义气和友谊。在神医华佗的刮骨疗毒中表现出了他的英勇。在和黄忠一战中展现了他的智慧。像他的这种所做所为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书中还许许多多的故事,战争。其中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还有军师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与东吴合作的赤壁之战等等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名著!《三国演义》不愧是一本名著。值得我们大家去阅读。 去年暑假,我从书店抱回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一翻开,我便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我爱上了这本书,更爱书中的各路英雄豪杰。
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便是我最佩服的人物。我时常跟随着他,来到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 我仿佛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中,有一座恰似卧龙的山岗,岗上翠竹成林、雾气缭绕。已近中年的他一袭素衣,坐在那古琴旁醉心地弹奏着。书童过来告诉他,刘备三兄弟又来了。这是第三次了,他起身向那间简陋的茅屋走去。又睡了半晌,他起身一看,那三兄弟仍立在门外。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把刘备迎了进来。三顾茅庐,诸葛孔明,他的智慧令我赞叹!
又一日,秋高气爽,他在县令府前不停地踱步,因那马谡失了街亭,致司马大军兵临城下。他抱着一方古琴登上西城楼,安心地弹奏起来。那琴声时而轻柔如小桥流水,时而壮烈如大军压境。司马懿竟有所迟疑,终弃城离去。空城计策,独当一面,他的勇气实在令我敬仰!
那一天,骄阳似火,白帝城永安宫中却是无比凄凉。他坐在刘备床边,心中涌起无限悲情,当年那个和他一起笑谈天下的主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久卧病榻的面容憔悴的老人。想起往事,两人相对而泣。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辅佐后主一统天下,以谢主公知遇之恩。这以后,他平南夷,退魏军,至死也没有一丝怨言。临危受命,鞠躬尽瘁,他的忠诚令我肃然起敬!
杜工部曾评价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我折服于他的智慧、英勇和忠诚。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
有些人一生碌碌无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他们畏惧困难和失败。有一颗种子,它这样想:如果我往上长,一定会碰到坚硬的石头;如果我往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如果我长出幼芽,一定会被蜗牛吃掉;如果我开花结果,一定会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终于有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将它啄进了肚子里。看来,不敢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种子永远就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地向诸葛亮学习。敢于冒险,拥抱成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
我家有许多藏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 。每当我翻开那本厚厚的书时,总是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亮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亮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亮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
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
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作者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亮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
对于《三国演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喜欢看斗智,有人喜欢看战争,有人喜欢看武将对战,也有人为“谁的武力更高”之类的问题争论不休。其实这类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三国时期名将如云,有许褚、典韦等猛将,有张辽、关羽诸帅才,各人擅长的东西不同。在真正的战场上,聪明的武将会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弱点,武力弱的武将可以靠拖刀计之类的小计谋斩掉强者,勇冠三军的大将可能因为刚愎自用中了小人的暗算。对于影响战果的各种因素,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分析。比如,大将张郃中了埋伏被诸葛亮射死,你不能说张郃的武力不如诸葛亮;再如,一出祁山时赵云遇姜维,俩人单挑打了个不分胜败,这样似乎可以说俩人是平手,但彼时赵云已经七十岁了,姜维还是个小伙子,咱又得考虑到赵云的身体状况问题。所以,对于三国武将的武力排名,需要排除很多制约因素,我觉得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对比原则:
一是年龄问题。咱们看书的人对于书中的人物常缺乏时间感,比如关羽,刚出道的时候是25岁,温酒斩华雄的时候也不到30。对于一个武将来说,30岁正是身体素质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战场经验也有了一定积累的阶段,因而是武将战斗力的巅峰。关羽打的最后一次硬仗是在荆州与庞德单挑,两百回合打了个平手,关羽说:“庞令名真吾敌手。”很多人以这句话为依据,认为二人是棋逢对手,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关羽当时已经57岁,而庞德才30多岁。可以想象假如关羽处于巅峰时期,拿下庞德根本是不在话下的。所以,比较武力,应该将巅峰与非巅峰区分,非巅峰武将与巅峰武将打平手,则前者应算作胜出。
二是装备问题。影响武将战斗力的因素主要是:武器、铠甲和战马。典韦勇猛无比,所以张绣在对付典韦之前,先派胡车儿盗走了典韦的双戟,影响了典韦战斗力的发挥,才将他杀死;关羽杀文丑时,骑的是超凡的赤兔马,文丑以常理推测关羽的冲击速度,结果出了差错,被关羽脑后一刀,砍于马下。吕布在下邳城被围时也曾说:“吾有画戟、赤兔马,度水如履平地,有何惧哉。”可见,良好的装备在战场上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但是这些装备并不能与武将合二为一,所以,评判武将,应将外界因素去掉,一个超凡装备过的武将和一个普通装备的武将打平手,则应算前者落败。
三是中计问题。计谋属于智力的范畴,它可以是武将的能力之一,但不能与武力混为一谈。诸葛亮出岐山时遇到魏国大将王双,全蜀国的'将军没有一人能敌得过。最后诸葛亮设下计策,由魏延偷袭王双成功。这应该算诸葛亮杰出,算不得魏延武力高于王双。大将张辽是在战场上被吴国丁奉暗箭射伤,最后箭疮迸裂而死,这属于阴沟里翻船,不是实力的体现,当然也不能算。
四是伤病问题。伤病可以严重影响到武将能力的发挥。吴国的大将甘宁死得比较冤枉,他出征的时候染了重病,不料在退兵时被沙摩柯遇见,力不能战,逃走时被射中头部,死在富春江边。这并不能说明“百骑劫魏营”的甘宁的真实能力。赵云长坂坡一战,杀得混身是血,人困马乏,怀里还抱着个阿斗,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郃仍无法战胜他,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应该算作胜出。
五是战势问题。当一场战争分出胜负的时候,由于大军的溃退以及战斗信心的问题,败方的武将会比较难以在单挑中取胜。这时,单挑的武将是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所以,如果双方战成平手,则应算溃退的一方胜出。公孙瓒和袁绍在磐河曾有一战,袁绍方的文丑带兵杀得公孙瓒军七零八落,这时赵云出手截住文丑单挑,双方战了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应该算胜出。
确定了以上几个原则,武将的武力问题才可以有比较的可能。武将的武力排名只有在对战中才看得出来,没有交手的武将双方则应以第三者作为参照物。下面以几场大战讨论三国演义中几个主要武将排名。
1。虎牢关之战。当时,吕布30多岁,刘备也30出头,关羽、张飞与刘备依次差三岁。书中说,张飞自己去战吕布打不过,加上一个关羽才打了个平手,把刘备算上去,才将吕布打退,毋庸置疑,巅峰时期的吕布应当算是三国中武力第一人。有人说张飞年龄太小,战场经历不多,那么还有另一场战争可以参照,那就是张飞和吕布的徐州单挑,那时张飞30岁左右,正值巅峰,而吕布已经40了,早过了巅峰时期,两人依旧打了个难解难分,可见吕布的确是强于刘关张的。
2。长沙之战。关羽战黄忠,两人共打了两场,第一场黄忠战败,原因是黄忠的战马失蹄,将黄忠掀翻在地。第二场关羽战败,黄忠用箭射中了关羽帽缨,关羽知趣地退走了。两场战斗都打到两百回合以上,若无意外事故,双方是势均力敌的。但当时关羽40岁左右,手拿青龙刀,跨下赤兔马,而黄忠是60多的皓发老将,不但已经过了巅峰,简直都进了衰老期了。所以要说黄忠比关羽武力更强,想必没人会有意见。
3。葭萌关之战。这次是张飞战马超。这是一场耐力之战,两人白天打了一天,马都累了,人还不累,换了马接着打。天黑之后,点上火把继续战,始终不分胜负。最后刘备动了爱才之心,加上与马腾有过衣带诏的交情,所以下令暂时休战。这个时候,马超与张飞都已经过了巅峰时期,张飞奔50了,马超也快40岁,考虑到年龄的差距,张飞应当比马超略胜一畴。
4。白马之战。这场战役可以对比汉将与曹营诸将之间的实力。在关羽斩颜良之前,颜良曾大发神威,先后斩了宋宪、魏续,并打伤了徐晃。最后颜良被关羽一招斩掉,虽然是因为缺少防备,但两将正面交锋,一招就被杀,怎么着也说不过去。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关羽强于颜良,而颜良又强于徐晃。
5。许褚裸衣斗马超。这场战役发生在长安西部,两人阵前先是骑士一般长枪对大刀,后来许褚不斯文,光着膀子上阵,丢了刀,扭断枪,两人撕扯下马,打得跟混混一般。由于书上记载不详,我们无法知道许褚的年龄,姑且将二人算作同一梯队。许褚和典韦年轻时曾有过一翻较量,两人也是打了半天,不分胜负,所以,马超、许褚、典韦三人武力相当。
6。神亭岭之战。这一年,孙策二十岁出头,太史慈比孙策大9岁,正值巅峰时刻。两人骑马交战二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后滚下马撕打到晚上,也是不分胜负。但是当两人滚下马来的时候,“策却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短戟,慈掣了策头上兜鍪”,显然,在步战中,太史慈更被动一些。而且太史慈自二十岁出道与刘关张合力解救北海城以来,他的作战经验比孙策丰富得多,在神亭岭之战中没能取胜,只能说孙策微胜于太史慈。
7。编外名将。有一些武力也很高的将军,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都是一代名将,但他们更长于带兵,很少有一对一的硬仗表现。三国后期的文鸯出生太晚,没有与三国前期的名将们一较高下。但他曾单枪匹马闯入由两百名魏将组织的战阵,枪挑鞭打,杀了数十人,假如早生六十年,当是吕布关羽的对手。吴国自来都以战略取胜,如丁奉、徐盛、蒋钦、凌统等人都只在对阵时带兵冲杀,单挑功夫没有体现出来。丁奉90岁的时候还能“雪中奋短兵”偷袭魏营,年轻时肯定也相当了得,但是在诸葛亮祭风之后,他和徐盛两人去追杀孔明,想被赵云一箭射断帆缆,吓得面无人色,可见东吴诸将在个人武力方面并没有突出的人才。
根据各种对比,可以得出以下排名:
第一梯队:吕布、黄忠
第二梯队:关羽、赵云、张飞、孙策
第三梯队:马超、许褚、典韦、太史慈、张辽、张郃、孟获
第四梯队:文丑、徐晃、庞德、颜良、甘宁、魏延
这种列表不全,因为三国中的名将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刘璋手下的严颜、张任,武力都是非常高的,最起码应与魏延水平相当,但是他们都没有与名将打过比较有说服力的仗,所以不敢列出。诸葛亮治蜀时期,魏国大将王双曾连挑蜀国四员上将,但当时蜀国的将才太缺乏了,连当年给黄忠当牙门将的陈式都成了大将军,所以王双的武力就没法得到承认。魏延是蜀国五虎将之后的第一猛将,刘备入蜀之后,曾让他独力镇守汉中,可见他是智勇兼备的人才,但他生前挑战过的名将实在不多,真正实力没有办法界定。最可惜的是孙策,17岁就曾一回合杀两将,人称“小霸王”,但是年少气盛,遭人暗算,尚未达到能力的巅峰便于26岁英年早逝。若再给他几年成长时间,应当是飞将吕布的敌手。
其实,仅仅以武力高低为大将们排序,只是后人的一种娱乐内容。谁都知道真正的将军不是仅靠武力就能打天下的。在战场上永远都有一种法则,那就是,武力从属于战术,战术从属于战略。纵观三国演义里的各场大战,胜败的决定性的因素都是统帅的智谋,而不是某个武将杀人水平。因为一个人的武力是有限的,吕布够强,仍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上;孙策人称霸王再世,却被许贡的家客暗杀;王双英勇无敌,但是诸葛亮一个小埋伏就把他干掉了;文鸯以一人之力抗二百魏将,最后还是要投降。以武力取得战果最大的应当是关羽,他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直打到离许昌两百里远的地方,吓得曹操要迁都。这应该算是三国中一个武将所获取的最大成就了,可他仍然被吴魏联合的大战略夺去了性命。可见,武力永远不可以作为唯一的依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十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知道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起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终于三国归晋,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再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结构宏大的叙事方式、生动的语言艺术,无不令人称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真是“计”艺高超呀!在书中,孔明这一位像神一样的军师,常常做出一些让人震惊的事。比方《草船借箭》,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竟然自己将十天的期限缩成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这不是自已往陷阱里跳吗?让人看得心惊胆战,迷雾团团,最后才豁然开朗,孔明成功地借到了十万支箭,让前来收箭的周瑜自叹不如,输得心服口服。《华容道释曹》中,孔明令将士在有兵的`地方点上烟,这不是明摆着对曹军说:“喂!别过来,这有重兵把守,来了你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可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天上那一道烟是孔明虚张声势,于是就带着他的残兵败将,进入了进而伏圈,要不是关羽放他一马,他早就片甲不留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妙计不仅获得一次次胜利,把我也迷得团团转,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魔力呢?难道他天生就是聪明的,难道他的脑袋结构与别人不同的呢?通过反反复复地细读《三国演义》,我终于发现了孔明计计得逞的秘密,那就是: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的心理,这些过人智慧都是孔明隐居茅庐,通过不懈地学习而获得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7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感受良深。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三国时代的群雄争霸的故事。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例如:德才兼备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关羽,直爽豪迈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对于《三国演义》我还有别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刘备写得十分仁义,还携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携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义君子,只是为了取得民心,这样他就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刘备太喜欢哭了,简直是“哭神”。在《三国演义》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丧气事就哭,这样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最重要的是,刘备太依靠诸葛亮了,什么事情都交给诸葛亮。人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重视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个依靠,找个有才能的人帮自己管理而已。
《三国演义》说曹操是奸雄,可我认为他才应该是大英雄。他很重视人才,许攸来投靠他,他连鞋子都没穿就去接待他。刘备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听取人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才智来管理军队,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
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那里讲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里讲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三英战吕布,关羽斩华雄······都是打打杀杀,用计。他们将军都是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这里有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如百战百胜、节节败退、尘土飞天、魏兵即发,早有人暗中报知姜维。无计脱身、波涛汹涌、火逐风飞、千军万马、千方百计、翻波戏浪、天色向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学会了兵法,和只要努力、坚持就可以变成天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9
有一本书,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那就是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令我百看不厌,里面有武艺超群的赵云,有忠心耿耿的关羽,有品德高尚的刘备,有聪明过人的诸葛亮......
其中我最喜欢赵云,他不但有一身好功夫,而且做事总是尽心尽职,品德也不比刘备差。是难得的将才;特别是他从曹操手中救出的刘禅,并一人与曹军十万大军大战一天一夜,永不放弃,最终成功把刘禅救出。
我从赵云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坚持。他与曹军大战一天一夜是何等的漫长,这需要多少精力呀?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就很有可能被人一刀斩下马,更何况他还要带着刘禅;更何况曹军还是十万大军!
我们也要学习赵云的'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记得我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因喝了几口水而害怕,并发誓不再学习游泳。正当我要放弃时,我想起了以前学习溜冰,自行车时的坚持,不放弃的场面,想起了爱迪生说过的话:“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于是我又坚持了下去:练习时间过长导致脚抽筋......
总而言之,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坚持,这才能成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让我知道了,人必有所长,有所短,不应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记得很久之前,我就度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现在再读起这本书,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这使我非常惊喜,希望可以感悟出更多的道理。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有许多故事传说家喻户晓。描绘出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白脸的奸雄曹操,红脸长胡子的关云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这些人物让三国变得生动,也名留史册。
对于三国之中的.蜀国,它传承着汉王室的血统,在诸葛亮的领导下,从到处投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的功劳巨大,可后来为什么每况日下呢?很大的原因在于关羽!关羽当时把手荆州,诸葛亮再三嘱咐,要东合孙权,北抗曹操,但关羽之后就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孙权派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去跟关羽提亲,关羽直接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不仅骂了孙权是狗,还得罪诸葛瑾,而导致后来的败走麦城,又死于吴国。大哥刘备气的带兵报仇,又被吴军打的大败,国力严重损失,从此便每况日下,实在让人惋惜。
东吴的政权是三国中最稳定的,也是三国中活的最长的。不仅是因为东南的水雨充足,兵粮充足,更是统治者治国有方,最有才秀的莫过于周瑜了。当孙尚香被刘备骗走后,三军将士齐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后,周瑜再接被气吐血。以及周瑜临死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纵便这样东吴也依然是治理有方。
北魏政权可以说是雄厚的了,最先得到三分天下之一,还企图南下统一全国,只可惜失败了。曹操虽然奸雄,企图吞并天下,但却始终没有称帝,因为这一点,很多人也并不讨厌他,但曹丕自负过满,即位后即称帝,还抓起自己的同胞兄弟以稳固自己的政权,这才有了曹植感慨而写下《七步诗》,曹丕读了也内心愧疚,就放了曹植。可他在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近期阅读的书,这部作品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传说等史料,经过十年创作,六年修改才完成。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
我对此书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故事中丰富的人物和他们的个性特征。在这个世界中,刘备的仁慈,诸葛亮的智谋,曹操的英勇无畏,孙权的果断坚决,以及周瑜的精明能干都得以充分展现。
作者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刘备曾被曹操评价为“今天下英雄,唯君与操耳”,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情节是草船借箭。周瑜妒忌才能出众的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三天完成。之后,诸葛亮利用鲁肃的好友身份从鲁肃那里借来二十只船,上面插满草人,佯装攻打曹营。曹操以为敌军来攻,令军士射箭阻击。二十只船上的草人上满了密密麻麻的箭支。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出十万支箭,使周瑜心服口服。这个故事不仅让我领略了诸葛亮的才智和胆识,也让我对鲁肃的忠诚和友情深感敬佩。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明白,要学习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遇事冷静思考,勤奋努力。同时,也要珍视友情,像鲁肃一样对待朋友忠诚诚实。对于周瑜这样的阴谋陷害者,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被嫉妒和狭隘的情绪所控制,要心胸开阔,善待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我们的未来也会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一样精彩纷呈。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
激动之下,我第三次打开了经典《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道,刘备的谦让,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小心眼,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品味也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从智慧和勇气开始,但我觉得智慧永远比勇气好。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但是,故事里也有“智不心机,勇不敌,无笔无枪”的。就像汉朝的,整天喝酒,不理朝政,心甘情愿地给了蜀国,最后上演了一出让所有人都笑话他的`戏。谁能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这种与时俱进的事情?
有勇无谋,敌人目前只能拼个你死我活。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布如果听从白门府的计谋,为什么要在大门口被曹操吊死?如果阎良把刘备留在河北的事跟关羽说清楚,他能被关羽砍到哪里去?古人云:“勇而无谋,善与恶必占之,恶必占之,福临必占之,战而夹之,死而无眼。”。
再来说说国家,魏,曾经唱过一段;舒,曾经没有成功过;吴曾以撼江东闻名。这样,从国家,就能体现出国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魏是三国中足智多谋的。曹操的用兵天下无双,司马懿的用兵更如有神助。但两者都有各自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除了蜀国,卧龙诸葛亮肯定首当其冲。他过人的机智和娴熟的兵技,令后人叹为观止。有庞统、姜维、徐庶等人物,但我认为他们都不如孔明。三河六郡之国吴,可谓足智多谋,即周瑜。少年时,周瑜通晓兵法,精通阵法。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当上了水军总督和总统水兵。但他嫉妒得要死,26岁就去世了。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很容易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与成功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脚踏实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小心翼翼的走完每一条路,相信成功就不远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
飘飞的烟火,滚滚的尘土,使我再次拿起手中的厚卷,一种历史的积淀,一种沧桑的厚重感。翻开书看到的竟是打着响鼻的战马,拿着锋利武器的'士兵。似乎回到了从前,第一次看这本书的从前。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看书也只知道各个人物的武艺或智慧,叫着各个招式的名字,开心的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真正魅力所在呢。
现在上了初中,再读《三国演义》,我从字里行间竟能想象到滚滚长江上千帆锁江,雄姿英发的周郎胸有成竹地站在江边,锐利的眼眸观察着破军的时机。紫袍的孔明手持羽扇,站在七星台,仰望星空,他的紫袍和黑夜融合在一起,露出自信的微笑。
这次读了三国,竟有了对生活的感慨。一生为国,纵然有豪情盖天之气,百万军中夺上将人头之勇,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之谋,结果也长使英雄泪满襟啊!那样的忠诚固然值得尊重,可是孔明离开茅庐时对童子说的话却再也没能实现。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孔明出山做大事,不拘小节,很多人也都用这样的话迷惑自己,就像“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迷惑自己不思进取,认为自己的失败很正常,其实只不过是麻痹上进心的落脚点罢了。虽然孔明出山本来没有什么对错之分,现在倒被认为是正确的,让我很不解。很多人的眼光很开很大,在茫茫的人海中竟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其实有很多小事是被忽略了的,而往往那些小事便是你成大事的垫脚石。朋友,看清自己的脚步慢慢走。路很长,看得远固然好,却很累,不如一步一步靠近那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次读书的收获在别人眼里可能很小,但我认为有收获就没有白读,在与名著同行的路上,它,成了我的老师,不会把知识一下子全给我,而是让我挖掘着,找到里面的真实,找到里面的真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说的'一句名言。由此可见,书对我们而言,是非常有益。我特别喜欢看书会给我带来许多欢乐。在童话书里,一些搞笑、善良、可爱的人物给我童年又快乐又有趣。这给我的童年画上圆满的句号。现在,我长大了开始看一些动物小说历史方面的书。
中国名著《三国演义》我是对它有看不厌。曹操、张鸽、诸葛亮、刘备、周瑜……个个各性鲜明、神态自若的人物,在战争中演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战争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这些故事更能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将来我会更加的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的乐趣。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作者罗贯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蜀汉丞相。他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古今,被人们尊称为“卧龙”。他最经典的战役是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草船借箭中他利用天象、算天气、算人心,巧妙地骗得曹操十万支箭,体现了他过人的.才智。空城计中他大开城门,让琴师弹奏城楼,成功地吓退了敌军,这更体现了他足智多谋。
书中我最喜欢的情节是草船借箭。周瑜妒忌才能出众的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需三天就可造完,还立下了军令状。后来诸葛亮利用天气和曹军疑心重重的心理,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提前完成了任务。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在《草船借箭》中,我明白了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一是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是他通晓古今,三是对人心了解透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像诸葛亮那样,通晓古今、了解人心,相信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精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8-0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8-0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29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25
读书笔记三国演义11-10
高二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02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2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21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16
读书笔记三国演义10-28